玫瑰酒窝

玫瑰酒窝

🏢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团结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006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28 21:23:03 +08:00
10 G 0 S 0 B
玫瑰酒窝 的最新回复

老师这里提到了互学 + 群学,我想请问,这里的本节课的互学和群学的内容是什么,区别是什么,联系又是什么?在一堂课中,老师用了两次互学,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什么促进吗?谢谢

很想看到老师的设计意图,每个环节是怎么来进行量感渗透的?特别期待老师在这方面的精细化的设计,还有特别期待黄萍老师的学生怎么带给大家惊喜,操作中的惊喜,核心概念达成的惊喜。

这堂课一开课,老师由一维的线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再到三维的体积的观察与推理,以度量思想为主线,逐步引出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感受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实质是包含多少个单位小正方体的体积,关联了知识的结构化。

这堂课老师采用实验法等进行新课学习,演示实验,在练习环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区别体积与容积。并给学生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学以致用。只是怎么感觉微课 3.0 的应用并没有体现呢。

梅志强老师团队的设计,从教材解读,到学生学情解读,再到学生学力单的设计,学情的充分预设,以及追问理答预设,都非常有 “质感”,强烈点赞,同时还基于本课特别提到了 “量感” 的培养策略。

潘洁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比较详细,准备把乌鸦喝水的环节前置,我特别想知道,这个视频前置后,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任务是什么?有没有相关的前置学习单或者预习单?还有 3.0 微课也有比块头大的情境,这个情境又能不能前置呢?设计中有学生的回答,请问是答案预设吗?整堂课 “量感” 的培养是怎么渗透的呢?谢谢潘老师。

我想比较详细了解一下,黄萍老师的首学单设计是什么样子的?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3.0 微课是仅仅在 “首学环节运用吗”? 谢谢。

天津郑教师设计教学时,有一个环节这样来导入的。她在黑板上出示一个 40° 的角,并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个角到底有多大呢?再引导学生通过 “选”、 “想”、“量”、 “说” 四个步骤探究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此环节,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盒,学具盒 1 号信封里面有两种工具:直尺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各组之间的角大小略有不同)。郑老师通过各个不同的学具,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工具测量角的大小,为后面的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深圳的殷华老师导入时播放嫦娥 4 号探测器和玉兔 2 号会面的视频,引出地球到月球的直线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广泛应用。继而追溯到没有数字的远古时代,人们又是怎样计数的呢?这样的导入,确实是如他所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现代数字发展与远古时代计数的强烈对比,激发求知欲望。

贾老师的这个环节设计得特别好。

现在让我们聚焦用小角量大角的过程,你认为这样的结果准确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度量,结果会更准确?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用较小的角去度量∠3。

    课件出示:用再次对折后的小角去量∠3 的结果。

    追问:如果想继续度量,怎么办?

    小结:标准越来越小,度量的结果越来越准确。

    师:同样是∠3,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贾老师通过几次度量∠3,发现标准角越小,剩余部分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让孩子感受极限思想。

王老师在执教时,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单位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单位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单位通过不断累加产生分数的过程。

冯老师教学这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很经典 ——” 比较快慢,我们还可以比较速度。速度越大,跑得越快。比较三种方法,你觉得路程、时间、速度,哪个量可以直接描述物体的快慢呢?” 而且,她作了很充分的课前调查,学生能表达出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但举例时,很多同学写到:“我到某地用了 30 分钟”,老师通过归纳、比较,引导学生用速度比较快慢的方法,同时感受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渗透函数思想。

万老师在进行导入教学时,从老师播放课件:羊越来越多,石头又很重,搬起来麻烦。古人又想到新办法 —— 用弄篱笆上的树枝帮助计数。

过渡到古人新方法,树枝计数,顺势而为,引导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树枝,感受一下古人计数的过程。这样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实用性强,符合人们改良技术方法的需求和心态。

刘述蓉教师在开课环节,提出的主问题,特别棒。—— 提出问题:如果这张纸表示 1 元,你能在这张纸上表示出 6 角吗?

她利用主题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主问题驱动,将生活中的价格和小数的表达和意义建立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出学习小数的必要性。

黄正萍老师通过活动加深孩子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并让孩子再次体会单位的累加。利用说一说、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来测评学生关于周长概念及度量技能的掌握,深化周长的概念。

在芳老师,在教学中将 1° 的产生过程动态化,生动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构建 “1°” 这个度量标准。然后基于 “1°” 这个度量标准认识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将这些特殊角具体量化,相对以前的认识进行了提升。很棒的设计。

东桓老师的前测调查,充分了解了学情,孩子对身体各部分跟长度度量的秘密,真实学情一目了然。接着,开课老师从探究拳头一周和脚长两者长度的关系展开,有吸引力。

东桓老师的引入 —— 买袜子,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孩子从故事中发现脚长和拳头一周有相等的关系,再通过数据验证,认可脚长和拳头一周相等的关系,孩子自然而然初步感知两个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有趣!!

赵老师还设计了分数墙的模型来认识分数单位。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更多的是标准量的累加应用。借助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赵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以一张纸条 “1”,来度量数学书的长度。通过测量,学生发现数学书的宽正好是 3 个纸条长,长是 4 个纸条长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为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5:06 · PVG 23:06 · LAX 08:06 · JFK 11:0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