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zjing2020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上 《1米有多长》

  •  
  •  
    zjing2020 · 3年前 · 20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9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山西省运城市薛国权名师工作室的张菁菁老师,很荣幸能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秋季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活动。很荣幸曾跟随团队参加了 2016 年 10 月的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由我执教的六上《生活中的比》一课荣获全国特等奖,以薛国权老师为领队的团队荣获首届现场答辩特等奖。时隔五年,能再次参加我们的名师工作室课堂展示活动更倍感亲切和荣幸。

    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名师工作室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们能聆听到专家对教材鞭辟入里的解读和对课程的精彩点评;各团队前沿教学理念的呈现;各教师精彩的课堂实战。真心希望在本次大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使我和我们的团队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我团队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各基地和工作室取得优异成绩,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541

    【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544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545

    【前测统计】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60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56

    【教案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57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58

    【教案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58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63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qq.com/x/page/n32768addg6.html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7#r_102965

    【活动综述】

    204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83 条回复   2021-09-16 23:21:17 +08:00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这个主题的提出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及时。 数学 是非常重要的一门 学科 ,而 “量感” 是 数学 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思维能力都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培养,而数量关系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落地的今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就成为一个亟待研讨、亟待改革提高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本次主题的一点思考。

    1. 关于量感: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尤其是部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比如千米、公顷等,同时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在接受知识时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量感缺乏。

    而测量一直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图形的特征,同时,测量的过程也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的机会。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2. 关于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见,数学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们力求着眼于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我们业已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明确提出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呢?此次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尝试:(1)构建 “自主、探究、合作” 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找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2)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孩子们敢于向老师提问,与老师平等对话。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4)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

    总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选题思考】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做到 “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数学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加入必要的 “量感” 相关知识,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

    今年我所教授的刚好是二年级数学,为了对量感有一个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给以后有关量感培养的 “常态课” 做以借鉴,我特选取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 米有多长》一课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深度学习的最佳体现,如何在 “1 米的认识” 教学中体现测度论?

    2. 以大单元的思想纵观教材安排,我们发现教材对长度单位的学习集中在一二年级,刚开始教材选择了最贴近生活的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单位切入,然后才是毫米、千米等长度的认识和应用。我们就要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我们课堂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将这两个基础长度单位植入学生心中,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 就实际数学学习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单位的选择和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其本质是学生没有将数感和量感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那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有效降低错误率,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空间概念,这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另一个问题。

    4. 最后,我们将在实践中思考采用何种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于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教案一稿】《1 米有多长》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测量和初步的估测意识。

    3.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旧知引发矛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展示 1 厘米的小棒),它是一个标准的长度单位,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长度。

    提问:我想知道教室有多长,用 1 厘米来测量,你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短了,测起来太慢了,太费劲了。

    追问:那怎么办?

    生:找更长的长度单位。那你搜集到了哪些更长的长度单位?米、千米...

    师:大家真是一个个优秀的探索家,知识储备量这么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一个更长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米)

    (2)情境引发探索

    “米” 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就先一起来动物游乐园看看?(出示课件)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课件:教材第 53 页情景图。  

    生 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生 2:和看门口 1 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 1 米,要买票;

    小乌龟的身高不足 1 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 1 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 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 米有多长(板书:1 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索

    1. 拼摆验证,得出新知

    (1)观看视频小老鼠摆小棒

    学生观看说从视频中看明白了什么?1 米是多长?

    (2) 质疑: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有误?

    亲自动手摆一摆。全班共同完成

    (每人手中 2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共 50 人 100 根小棒,在黑板上完成拼摆)

    (3)验证:认识 “米尺” 并进行验证。

    (4)小结:1 米=100 厘米     1m=100cm

    “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

    (5)比较厘米和米

    不同:厘米比较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 “厘米” 作单位。米比较长,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

    相同: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

    2、动手实践,分享交流

    师:我们既然已经和 “米” 已经很熟悉了,接下来想请我们的小小探索家们展示一下你搜索到的 1 米在哪里?

    生 1:可以用身体比比看,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 1 米,做个标记。  

    生 2:可以用手指岀尺子上的 1 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 3:地板砖有 80 厘米长的,再长一些就是 1 米...

    生 4:将双手平伸从指尖到哪里是 1 米。

    师:(视频播放)淘气用 1 米的尺量广告栏,刚好量了 4 次,长多少? (4 米)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3. 解决问题,先估再量

    师:刚才老师的问题可以解决了,我们现在可以测量出教室的长度了。

    测之前,先请大家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再用我们的工具米尺测一测到底师看看谁估的更加准确。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

    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 巩固练习  

    师:“厘米” 和 “米” 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 深化认识

    长度的加减,3 个 1 米和 5 个 1 米合起来是( )米.

    全长 100 厘米,爬了 80 厘米,还剩( )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回头看,看看你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1) 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 1 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

    (2) 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 “米” 作单位,

    (3) 要记住 1 米=100 厘米。

    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 0 刻度量起。

    六、 板书设计

    1 米 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认真读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所以期待张老师有更完善的设计。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教案一稿反思】

    优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的自发自愿的自主探索活动。

    不足:

    1. 对测量长度的语言表述单一,如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等其实都是在测量长度。

    2. 活动一小老鼠摆木棍理解 1 米=100 里面这个重难点的突破可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出结论。

    3. 和具体生活实际联系的面不够宽,可以再拓展学生的视野。

    期待同仁们给与意见与建议,您的建议和意见将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 稿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张菁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

    度。

    3. 让学生通过用眼估测,和用直尺准确测量后的比较,建立丰富的量感经验。

    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 旧知引发新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2)提出疑问:

    用 1 厘米测量教室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是否合适?

    (3)预设学生思考:可以,但太麻烦、用时长、也不够准确。

    导入:我们需要更长一点的长度单位,进入本课对 “米” 的认识和学习。(板书:米)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上一节课厘米的学习以及学生对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厘米和米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来学习米的必要性。

    2. 情境引发探索

    观看多媒体课件,教材第 53 页情境图,

    (1)提出问题: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如何解决?

    (2)导入新课:1 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 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引发对 “米” 的探索。

    二、自主探索,形成表象。

    1. 活动一:认一认、摆一摆,。

    (1)认识米尺:

    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单位、数字。

    用双手指岀尺子上的 10、50 厘米,1 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2) 逐步感知 1 米的长度:

    第 1 步:小组内一人拿尺子,另外两人用双手在米尺上比出 1 米。

    第 2 步:把尺子移开,学生再次观察感受 1 米的长度。

    第 3 步:小游戏,邀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先用双手估计 1 米的长度,再用尺子量,看谁估计的更接近 1 米。

    (3)探索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第 1 步:回忆并用手比划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

    第 2 步:估计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第 3 步:用 1 厘米长的小方格摆一摆 1 米可以摆多少个。

    学生上讲台 1 个 1 个摆,摆满 10 个,是 10 厘米。

    然后,10 个 10 个摆,共可摆 10 个 1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

    结论:1 米=100 厘米     1m=100cm

    m: meterde 的缩写

    cm:centimeter 的缩写

    第 4 步:把结论写在学习学习单上。

    (3) 比较厘米和米

    相同:“厘米”“米” 都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

    不同:测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cm)” 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用 “米 (m)” 作单位.

    【设计意图】对 1 米长度的感知的活动安排要细致、有步骤,原因就在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在思考、估计、动手操作、然后准确测量,再进行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此环节使学生会读写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且知道他们之间的进率。在层层操作后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对 1 米的表象认知。

    2、 活动二: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目标:比身高(纵向观察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活动要求:

    用米尺沿身体侧面,测量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 1 米,贴标记。3 人一小组,1 人做模特、1 人固定米尺、1 人贴标记,三人轮流。

    小结:身高不同的学生和老师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一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米” 是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高不同,标记的位置就不同,但只要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 1 米,它的距离就永远是 1 米。“米” 是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估后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3、 活动三:估一估,找一找

    活动目标:寻找身体、身边的 1 米在哪里?

    (1) 小组合作操作

    预测 1:地板砖的边长。

    预测 2:黑板的长度。

    预测 3:桌子的高度。

    (2)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优秀小组的操作图片。

    小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 1 米的实际测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的积累。

    4、活动四:估一估,量一量

    首尾呼应,解决问题:用米尺测量出教室的长度。

    第 1 步: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

    第 2 步:用米尺测量具体长度。

    注意事项:(1)米尺衔接紧密,高度一致,不留空间,直线拼接。

    (2)组长拿米尺,依次拼接。

    (3)学生发言:有几个 1 米?教室的长度就是几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室长度的测量,让学生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几米就是看长度中包含了几个 1 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习题。

    门高约 2(   )        一拃长约 15(   )

    黄瓜长约 20(  )        橡皮长约 3( )

    李老师身高约 175(   )   树高约 10(  )

    3 个 1 米和 5 个 1 米合起来是( )米。

    (2)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3) 课件分享结果,学生提出困惑,解决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练习运用,加深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认识。体会长度是标准长度单位的叠加。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有兴趣的同学,用你身体上的尺子去测量一下你身边的物体大约有多长。建议: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有关长度单位,你是不是还想了解什么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做以巩固和拓展,并延申到生活中,将数学和生活再次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六、 板书设计

    1 米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教案二稿反思】

    经过一次次的磨课,对课得理解越来越细腻,对量感得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次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中如何有效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几点反思如下:

    1. 抓住孩子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思考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学习米的必要性。

    2. 需要更长的长度单位,那为什么选择 1m,而不是别的长度?加入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3. 遇到课堂突发的回答,强化评价语言,丰富自己的应对方法。

    4. 用 1cm 的小棒摆一摆 1m 有多长,先估再摆,完整量感的培养过程。

    5. 多个维度感知 1m,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6. 借助米尺在身体上寻找 1m,建立表象;根据学生的初步认知复现 1m,再用米尺测量,加深学生对 1m 的认识,培养量感,也为学生用工具寻找生活中的 1m 做出铺垫。

    7. 精确语言表达,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

    8. 解释 m 的写法来源,完成学科融合。

    9. 低年级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宝剑锋从磨砺出,希望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前测统计表】

    本次统计共 60 人。

    问题一:你是否听过 “米” 这个计数单位?

    问题二:你在生活中哪里听过、见过米?

    问题三: 关于 “米” 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张菁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

    度。

    3. 让学生通过用眼估测,和用直尺准确测量后的比较,建立丰富的量感经验。

    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引发思考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 1 厘米。谁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 伸出小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保持手指不动,想知道同桌的 1 厘米和你的 1 厘米谁的更准确。怎么办?(用尺子量一量)

    我们用尺子可以测量长度。谁愿意用这个(出示:1 厘米长的小棒)来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长?

    (预设学生思考:可以,但太麻烦、用时长、也不够准确。)

    看来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需要更长一点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更方便。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米)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上一节课厘米的学习以及学生对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厘米和米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来学习米的必要性,触动孩子的探索欲望。

    二、摆量结合 形成表象

    1. 摆一摆,认一认

    1 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觉得会是多长呢?试着比一比。(先让学生试着比一比)

    (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尺子的长就是 1 米。看来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或者有一定的差距)

    它到底有多长呢?用我们手中的武器 1 厘米来量一量,看看这个 1 米里面包含了多少个 1 厘米。

    (学生用 1 厘米的小棒在米尺上摆)

    发现 1 米 = 100 厘米。看来一百个 1 厘米就是这么长,1 米等于 100 厘米,100 厘米等于 1 米。

    2. 量一量,比一比

    (1)我们会用两个手指分开看到 1 厘米。现在我们试着用双手比一比 1 米有多长。(老师拿着米尺让学生看着长度来比)

    (2)用尺子比好 1 米,保持两手不动。拿走米尺,看一看 1 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放下双手想一想 1 米就是那么长。

    (4)小游戏,邀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先用双手估计 1 米的长度,再用尺子量,看谁估计的更接近 1 米。

    (5)比一比看谁比的准。(老师说口令学生用手比划长度。)

    【设计意图】对 1 米长度的感知的活动安排要细致、有步骤,原因就在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在思考、估计、动手操作、然后准确测量,再进行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在层层操作后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对 1 米的表象认知。

    三、联系生活 体验运用

    1. 看一看,到哪里

    (1)1 米有多高

    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1 米能到你的哪里呢?

    (2)1 米到哪里

    伸直手臂指尖到那里是一米呢?

    活动目标:比身高(纵向观察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活动要求:

    用米尺沿身体侧面,测量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 1 米,贴标记。3 人一小组,1 人做模特、1 人固定米尺、1 人贴标记,三人轮流。

    小结:身高不同的学生和老师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一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米” 是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高不同,标记的位置就不同,但只要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 1 米,它的距离就永远是 1 米。“米” 是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估后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2. 估一估,找一找

    我们身边又有那些物品的边长大约是一米呢?

    小组合作操作

    预测 1:地板砖的边长。

    预测 2:黑板的长度。

    预测 3:桌子的高度。

    (2)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优秀小组的操作图片。

    小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 1 米的实际测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的积累。

    3. 头脑风暴

    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在教室里找到了 1 米,下面我们就让自己的思路飞出去,来一次头脑风暴,看我们能不能想象出生活中哪里有 1 米?(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拓展对米的认识,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的意识。

    四、首位呼应 实际测量

    第 1 步: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

    第 2 步: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讨论怎么量,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室长度的测量,让学生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几米就是看长度中包含了几个 1 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运用。体会长度是标准长度单位的叠加。

    五、实践应用 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习题。

    门高约 2(   )        一拃长约 15(   )

    黄瓜长约 20(  )        橡皮长约 3( )

    李老师身高约 175(   )   树高约 10(  )

    (1)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2) 课件分享结果,学生提出困惑,解决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练习运用,加深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认识和巩固。

    六、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师:有兴趣的同学,用你身体上的尺子去测量一下你身边的物体大约有多长。

    建议: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有关长度单位,你还想了解什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做以巩固和拓展,并延申到生活中,将数学和生活再次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1 米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课堂实录视频】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团队磨课及资料图片】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活动综述】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本节课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构建了数量关系的模型,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谢谢您的点评,我会继续找寻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更加典型的生活实际,打通数学和数学生活之间的联系。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 “米尺” 的前提下对物体和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张老师本节课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如果在展示过程中能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我一开始估的不准,后来怎样做就很准了?”,数学的表达在本节课应该加强训练。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感谢薛老师的建议,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由刚开始的不会,不太清楚到探索学习之后的会了、清楚了。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会继续雕琢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来和学生沟通交流。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求 “单位” 参与列式计算过程,只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单位,学生容易忽略数字背后的数量意义。张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长度的加减,张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量推理能力,进而促进 “量感” 的培养。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学习,就是自我的内心世界之 “旅”,是自身智慧和 “上下求索”,是同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本节课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切围绕 “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老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xukaifu
    xukaifu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构建 “自主、探究、合作” 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的做法 zhid 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张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测量一直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图形的特征,同时,测量的过程也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的机会。我们要重视起来。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本节课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明确提出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本节课教师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

    rookie
    rookie3年前

    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本节课教师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不是以现成知识的习得与巩固为基本的学习,而是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与建构的有意义的学习。现成的东西与其称为 “知识” 不如称为 “信息”,本节课张老师从头到尾一直在让学生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随着对数字抽象程度的加深和计算熟练度的提高,学生对量的理解会逐渐远离,也容易忽略操作本身的数量含义,而这种 “量感” 的缺失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张老师在本节课多次让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若将 “量感” 作为一条学生发展中的主线,则会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 “数” 的现实意义,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 “用数学看待世界的眼光”。张老师力求体现这一点!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其目的是得到最为精准的数值,而 “量感” 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量进行各种形式的估测,包括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以不断提升估测的准确度。张老师在本节课多次让学生估测,就是要做到在 “量感” 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

    选择
    选择3年前

    情境导入,引发思考,通过一系列活动,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形成测量和初步的估测意识。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张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长度的加减,张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量推理能力,进而促进 “量感” 的培养。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求 “单位” 参与列式计算过程,只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单位,学生容易忽略数字背后的数量意义。

    Tong
    Tong3年前

    量感的培养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反复体验的过程。一是认识 1m,建立标准。二是从众多实物中寻找 1m,建立表象。三是利用标准测量实物,强化感知。而本节课张老师从以上三个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完整的感知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Tong
    Tong3年前

    在量感的建立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估测有助于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 —— 度量单位的累加,并加深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张老师本节课让学生对教室长度先估再量,不仅积累 “量” 的活动经验,而且在建立量感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教师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牵手
    牵手3年前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的过程,将枯燥乏味的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15944049366
    159440493663年前

    教师在整节课都能关注学生的认知,从动手操作中感知量感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活跃,学生做到了深度学习,培养了量感。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量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与学生紧密相关,但是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还有千米、公顷等,更是由于学生自身缺少测量经历,缺少量感意识,在接受知识时更会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的机会。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学生对 1 米的量感得到了升华。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各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在整节课都能关注学生的认知,从动手操作中感知量感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活跃,学生做到了深度学习,培养了量感。教师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量感的培养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反复体验的过程。一是认识 1m,建立标准。二是从众多实物中寻找 1m,建立表象。三是利用标准测量实物,强化感知。而本节课张老师从以上三个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完整的感知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张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长度的加减,张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量推理能力,进而促进 “量感” 的培养。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求 “单位” 参与列式计算过程,只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单位,学生容易忽略数字背后的数量意义。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尤其是部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比如千米、公顷等,同时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在接受知识时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量感缺乏。

    lishujie123456
    lishujie1234563年前

    张老师主要是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的关系,根据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的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这种对知识的零散、渗透、融通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张老师的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张老师处处考虑让学生一直走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量、让学生估、让学生算。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本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整个课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学生喜欢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有用的数学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张老师能够把深度学习的理念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善于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本节课,张老师能够在深度研读 “测量” 大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性的设计值得学习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本节课一方面让学生动脑,另一方面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在活动中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我很认同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这种方法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度量中体验量感,发展学生的量感。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张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主动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张老师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挥老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你点赞。

    初晨
    初晨3年前

    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教材对长度单位的学习集中在一二年级,刚开始教材选择了最贴近生活的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单位切入,然后才是毫米、千米等长度的认识。张老师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我们课堂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将这两个基础长度单位植入学生心中,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 “米尺” 的前提下对物体和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张老师本节课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如果在展示过程中能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我一开始估的不准,后来怎样做就很准了?”,数学的表达在本节课应该加强训练。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教师能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教师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我们课堂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将这两个基础长度单位植入学生心中,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赵志刚
    赵志刚3年前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赵志刚
    赵志刚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构建 “自主、探究、合作” 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的做法 zhid 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张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

    谢敏
    谢敏3年前

    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

    谢敏
    谢敏3年前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谢敏
    谢敏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谢敏
    谢敏3年前

    本节课一方面让学生动脑,另一方面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在活动中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看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关注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参照估测

    13894804612
    13894804612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看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关注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参照估测

    郭宝义250
    郭宝义250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郭宝义250
    郭宝义250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郭宝义250
    郭宝义2503年前

    老师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张老师对于《1 米有多长》这节课理解的透彻,结合厘米的量感深入体会 1 米有多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先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建模,在层层深入创造 1 米,感受 1 米的量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张老师细致的教学点赞。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非常抽象的,它发生在度量之前,需要依靠学生不断地去体验,不断地去经历,张老师这堂课非常注重对学动手操作的引导,真正的是在 “在做中学”。

    18735697700
    187356977003年前

    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都很强,所以在孩子眼中都是新鲜的、可发现的、可创造的源泉。张老师的导课中是孩子对已有经验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的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

    18735697700
    187356977003年前

    张老师利用小动物游乐园买票这个环节对一米有多长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努力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敢于交流,乐于交流的氛围和空间。张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最后一个问题 “一米到底有多长?” 其实是在帮助孩子们进行空间的转换,从高度变为长度,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铺垫。

    18735697700
    187356977003年前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个体孤立的状态,只有把孩子置于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发生认知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加强。本节课学生头脑中对一米有多长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老师的解释,而是来自于孩子们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情境引发探索,从实际生活中感受量的本质,数学走进生活。

    郭锐
    郭锐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量感的建立,需要与生活密切相联,用数学思想看世界,并加深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本节课让学生对教室长度先估再量,不仅积累 “量” 的活动经验,而且在建立量感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都很强,所以在孩子眼中都是新鲜的、可发现的、可创造的源泉。张老师的导课中是孩子对已有经验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的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

    徐利
    徐利3年前

    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量推理能力,进而促进 “量感” 的培养。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求 “单位” 参与列式计算过程,只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单位,学生容易忽略数字背后的数量意义。

    hej514
    hej514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13453856026
    134538560263年前

    学习本节课的学情是学生具备些许一点长度单位的说法,比如他的身高 1 米 3,但是孩子不知道 1 米究竟有多长,张老师这节课一步步带领孩子们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形成 1 米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您说的非常对,很多孩子通过自己的身高得知 1 米几这个概念,但具体数感和量感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的数学概念,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米这个概念有准确清晰的认识。

    维畅w
    维畅w3年前

    张老师对于本课的研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将米的量感植入学生心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应用。此外,深入思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单位的选择和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分析其本质原因,做出重点研究。

    13528751123
    13528751123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张老师了解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都很强,所以在孩子眼中都是新鲜的、可发现的、可创造的源泉。张老师的导课中是孩子对已有经验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的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

    17684384978
    176843849783年前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本节课的设计,老师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zdz123456
    zdz123456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解读很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用厘米来测量教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米的重要性,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观看视频小老鼠摆小棒,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新知的形成和掌握。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张老师通过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米的必要性。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结合实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tanghaojie
    tanghaojie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张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建立量感,在量一量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教案一稿反思】有个小错误:理解 1 米=100 里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

    447661659
    447661659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艳艳
    艳艳3年前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 " 米 “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度学习。

    倪婵娟
    倪婵娟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樊娜
    樊娜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学生的量感必须通过活动来建立,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量的感觉,张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们经历体验理解,深度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 “悟”

    m860619@126.com
    m860619@126.com3年前

    史宁中校长说 “让学生从头到尾的想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张老师在本节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到位,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薛玖玲
    薛玖玲3年前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让学生感受 1 米的长度,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建立的对厘米的感受又叠加,形成 1 米的量感,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从而提升量感。

    95839
    958393年前

    以厘米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在多次观察感知中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教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5339131168
    153391311683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设计,“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张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建立量感,在量一量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通过各项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米的概念,并且学会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fengna
    fengna3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使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教师在教学中能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通过各项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米的概念,并且学会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到位,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本课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节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教师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不断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逐步构建出米的概念。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张老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感受 1 米有多长。 能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设计动物游乐园的情境,引入 1 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同时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地长度观念。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13756846955
    137568469553年前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层次化的体验,能够为学生量感形成提供保障。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多层次体验活动中,能够形成对物体量感的准确把握。在内心逐渐生成 “一杆秤。”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曹丹丹
    曹丹丹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大岭
    大岭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本课教学,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体验 — 探究的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 1 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张益萍
    张益萍3年前

    张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设计了多个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了 1 米这个量。从老师设计的活动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发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值得学习。

    13654471670
    13654471670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李卓
    李卓3年前

    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 20 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yangxingmei
    yangxingmei3年前

    采用的工具确实比前一节课多,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拿铅笔、橡皮测量时,没有考虑工具本身的大小,有的铅笔长,有的铅笔短,于是,在汇报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做对结果有没有影响,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测量时如果选用铅笔,每只铅笔要一样长,反问学生:我们怎么去找这么多一样长的铅笔呀?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只需要 1 支行不行,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更简单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学生能够 ‘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所有教师应该思考的,张老师在设计《1 米有多长》时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参赛团队的参赛理念是值得我学习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为 “有关量感培养的‘常态课’提供范本”。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旧知引发矛盾” 设计得十分巧妙,学生已经学习了《教室有多长》和厘米,教师问学生用厘米来测量教室的长度怎么样?学生自然想到 1 厘米太短,测量教室的长太费劲,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学习。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通过观察教材 53 页的情境图,学生知道了 1 米的一点知识,教师同时把 1 米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也抛出来了。接着观看视频,学生产生质疑,进而亲处动手摆一摆 1 米到底有多长?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实际操作中去,这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一定要学生质疑,学会问问题,不能听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是学习,一定要自己参与操作来进行验证。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学生验证出 100 厘米 = 1 米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个两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不同之处是:厘米是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 “厘米” 作单位。而米比较长,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学生对 1 米有了认识后,教师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 1 米,进一步加深 1 米的表象。学生可以借助米尺量一量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大约是 1 米。二年级学生的一庹大约就是 1 米。通过找出身边的 1 米,学生以后在做练习题时,就会有一个参照物。当看到 1 米时,学生就会想到教室里的某个长度大约是 1 米,自己把双手伸开,大约就是 1 米。这样慢慢地 1 米这个量就会植入学生心中。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提出想用厘米来测量教室的长,学生发现厘米太短,测量起来很费劲。在认识了米以后,教师又再次回到 “如何测量教室的长” 这个问题,可谓前后呼应,有始有终。而且教师将估测贯穿其中,让学生先估一做教室有多长,然后再用米尺进行测量,最后将测量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比较。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用处非常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不会非常精确地进行测量,一般都是估一估大约是多长。所有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这也是量感的一种体现。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总体来说,张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环节设计地十分巧妙,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学生观察静态情境图的环节,有学生观察视频的环节,这是调动学生视觉。接下来有学生找出 1 米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的视学、触觉等都参与其中。还有学生实际进行测量的过程等等。量感的培养需要多感官的参与,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教学中通过观察、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认识了米,建立了对 1 米的概念,同时建立 1 米和 1 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发展了学生们的量感。

    王妮
    王妮3年前

    以厘米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在多次观察感知中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量感.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从而提升量感。

    徐凤
    徐凤3年前

    学生根据已有量感选择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量是个多音字,度量和数量。而量感则都包含在内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是发展学生量感绝佳的机会。本节课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 1 米有多长,从自己身体上找到、通过自己的手臂张开找到、通过厘米和米的关系感知到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亲身感知,能够对 1 米认识更加深刻。通过找一找等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这样学生的量感也就得到了发展和自然而然地提升!

    孟晓静
    孟晓静3年前

    张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建立量感,在量一量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教案一稿反思】有个小错误:理解 1 米=100 里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

    yyx13834764113
    yyx138347641133年前

    张老师教学环节设计新颖,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刘颖
    刘颖3年前

    今日听了老师执教的《一米有多长》,这节课,受益匪浅,教师开始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 “学会”, 变为 “会学”.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 “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 这样一个知识构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小组合作有序、有效。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

    lzzcm
    lzzcm3年前

    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 “米尺” 的前提下对物体和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张老师本节课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如果在展示过程中能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我一开始估的不准,后来怎样做就很准了?”,数学的表达在本节课应该加强训练。

    zjing2020
    zjing20203年前

    感谢大家得中肯建议,让我们得课程越做越细致,越做越有数学味儿!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8:23 · PVG 02:23 · LAX 11:23 · JFK 14:2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