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ing2020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83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8 22:16:06 +08:0010 6 25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展示大赛-2021 • zjing2020 • 3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zjing2020 | 183 |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感谢大家得中肯建议,让我们得课程越做越细致,越做越有数学味儿!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您说的非常对,很多孩子通过自己的身高得知 1 米几这个概念,但具体数感和量感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的数学概念,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米这个概念有准确清晰的认识。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谢谢您的点评,我会继续找寻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更加典型的生活实际,打通数学和数学生活之间的联系。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感谢薛老师的建议,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由刚开始的不会,不太清楚到探索学习之后的会了、清楚了。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会继续雕琢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来和学生沟通交流。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活动综述】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团队磨课及资料图片】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课堂实录视频】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张菁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
度。
3. 让学生通过用眼估测,和用直尺准确测量后的比较,建立丰富的量感经验。
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引发思考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 1 厘米。谁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 伸出小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保持手指不动,想知道同桌的 1 厘米和你的 1 厘米谁的更准确。怎么办?(用尺子量一量)
我们用尺子可以测量长度。谁愿意用这个(出示:1 厘米长的小棒)来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长?
(预设学生思考:可以,但太麻烦、用时长、也不够准确。)
看来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需要更长一点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更方便。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米)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上一节课厘米的学习以及学生对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厘米和米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来学习米的必要性,触动孩子的探索欲望。
二、摆量结合 形成表象
1. 摆一摆,认一认
1 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觉得会是多长呢?试着比一比。(先让学生试着比一比)
(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尺子的长就是 1 米。看来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或者有一定的差距)
它到底有多长呢?用我们手中的武器 1 厘米来量一量,看看这个 1 米里面包含了多少个 1 厘米。
(学生用 1 厘米的小棒在米尺上摆)
发现 1 米 = 100 厘米。看来一百个 1 厘米就是这么长,1 米等于 100 厘米,100 厘米等于 1 米。
2. 量一量,比一比
(1)我们会用两个手指分开看到 1 厘米。现在我们试着用双手比一比 1 米有多长。(老师拿着米尺让学生看着长度来比)
(2)用尺子比好 1 米,保持两手不动。拿走米尺,看一看 1 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放下双手想一想 1 米就是那么长。
(4)小游戏,邀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先用双手估计 1 米的长度,再用尺子量,看谁估计的更接近 1 米。
(5)比一比看谁比的准。(老师说口令学生用手比划长度。)
【设计意图】对 1 米长度的感知的活动安排要细致、有步骤,原因就在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在思考、估计、动手操作、然后准确测量,再进行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在层层操作后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对 1 米的表象认知。
三、联系生活 体验运用
1. 看一看,到哪里
(1)1 米有多高
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1 米能到你的哪里呢?
(2)1 米到哪里
伸直手臂指尖到那里是一米呢?
活动目标:比身高(纵向观察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活动要求:
用米尺沿身体侧面,测量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 1 米,贴标记。3 人一小组,1 人做模特、1 人固定米尺、1 人贴标记,三人轮流。
小结:身高不同的学生和老师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一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米” 是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高不同,标记的位置就不同,但只要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 1 米,它的距离就永远是 1 米。“米” 是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估后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2. 估一估,找一找
我们身边又有那些物品的边长大约是一米呢?
小组合作操作
预测 1:地板砖的边长。
预测 2:黑板的长度。
预测 3:桌子的高度。
(2)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优秀小组的操作图片。
小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 1 米的实际测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的积累。
3. 头脑风暴
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在教室里找到了 1 米,下面我们就让自己的思路飞出去,来一次头脑风暴,看我们能不能想象出生活中哪里有 1 米?(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拓展对米的认识,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的意识。
四、首位呼应 实际测量
第 1 步: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
第 2 步: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讨论怎么量,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室长度的测量,让学生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几米就是看长度中包含了几个 1 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运用。体会长度是标准长度单位的叠加。
五、实践应用 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习题。
门高约 2( ) 一拃长约 15( )
黄瓜长约 20( ) 橡皮长约 3( )
李老师身高约 175( ) 树高约 10( )
(1)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2) 课件分享结果,学生提出困惑,解决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练习运用,加深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认识和巩固。
六、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师:有兴趣的同学,用你身体上的尺子去测量一下你身边的物体大约有多长。
建议: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有关长度单位,你还想了解什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做以巩固和拓展,并延申到生活中,将数学和生活再次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1 米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前测统计表】
本次统计共 60 人。
问题一:你是否听过 “米” 这个计数单位?
问题二:你在生活中哪里听过、见过米?
问题三: 关于 “米” 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二稿反思】
经过一次次的磨课,对课得理解越来越细腻,对量感得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次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中如何有效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几点反思如下:
1. 抓住孩子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思考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学习米的必要性。
2. 需要更长的长度单位,那为什么选择 1m,而不是别的长度?加入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3. 遇到课堂突发的回答,强化评价语言,丰富自己的应对方法。
4. 用 1cm 的小棒摆一摆 1m 有多长,先估再摆,完整量感的培养过程。
5. 多个维度感知 1m,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6. 借助米尺在身体上寻找 1m,建立表象;根据学生的初步认知复现 1m,再用米尺测量,加深学生对 1m 的认识,培养量感,也为学生用工具寻找生活中的 1m 做出铺垫。
7. 精确语言表达,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
8. 解释 m 的写法来源,完成学科融合。
9. 低年级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宝剑锋从磨砺出,希望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 稿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张菁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
度。
3. 让学生通过用眼估测,和用直尺准确测量后的比较,建立丰富的量感经验。
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 旧知引发新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2)提出疑问:
用 1 厘米测量教室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是否合适?
(3)预设学生思考:可以,但太麻烦、用时长、也不够准确。
导入:我们需要更长一点的长度单位,进入本课对 “米” 的认识和学习。(板书:米)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上一节课厘米的学习以及学生对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厘米和米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来学习米的必要性。
2. 情境引发探索
观看多媒体课件,教材第 53 页情境图,
(1)提出问题: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如何解决?
(2)导入新课:1 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 米 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引发对 “米” 的探索。
二、自主探索,形成表象。
1. 活动一:认一认、摆一摆,。
(1)认识米尺:
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单位、数字。
用双手指岀尺子上的 10、50 厘米,1 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2) 逐步感知 1 米的长度:
第 1 步:小组内一人拿尺子,另外两人用双手在米尺上比出 1 米。
第 2 步:把尺子移开,学生再次观察感受 1 米的长度。
第 3 步:小游戏,邀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先用双手估计 1 米的长度,再用尺子量,看谁估计的更接近 1 米。
(3)探索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第 1 步:回忆并用手比划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
第 2 步:估计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第 3 步:用 1 厘米长的小方格摆一摆 1 米可以摆多少个。
学生上讲台 1 个 1 个摆,摆满 10 个,是 10 厘米。
然后,10 个 10 个摆,共可摆 10 个 1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
结论:1 米=100 厘米 1m=100cm
m: meterde 的缩写
cm:centimeter 的缩写
第 4 步:把结论写在学习学习单上。
(3) 比较厘米和米
相同:“厘米”“米” 都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
不同:测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cm)” 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用 “米 (m)” 作单位.
【设计意图】对 1 米长度的感知的活动安排要细致、有步骤,原因就在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在思考、估计、动手操作、然后准确测量,再进行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此环节使学生会读写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且知道他们之间的进率。在层层操作后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对 1 米的表象认知。
2、 活动二: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目标:比身高(纵向观察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活动要求:
用米尺沿身体侧面,测量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 1 米,贴标记。3 人一小组,1 人做模特、1 人固定米尺、1 人贴标记,三人轮流。
小结:身高不同的学生和老师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一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米” 是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高不同,标记的位置就不同,但只要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 1 米,它的距离就永远是 1 米。“米” 是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估后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3、 活动三:估一估,找一找
活动目标:寻找身体、身边的 1 米在哪里?
(1) 小组合作操作
预测 1:地板砖的边长。
预测 2:黑板的长度。
预测 3:桌子的高度。
(2)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优秀小组的操作图片。
小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 1 米的实际测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的积累。
4、活动四:估一估,量一量
首尾呼应,解决问题:用米尺测量出教室的长度。
第 1 步: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
第 2 步:用米尺测量具体长度。
注意事项:(1)米尺衔接紧密,高度一致,不留空间,直线拼接。
(2)组长拿米尺,依次拼接。
(3)学生发言:有几个 1 米?教室的长度就是几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室长度的测量,让学生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几米就是看长度中包含了几个 1 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习题。
门高约 2( ) 一拃长约 15( )
黄瓜长约 20( ) 橡皮长约 3( )
李老师身高约 175( ) 树高约 10( )
3 个 1 米和 5 个 1 米合起来是( )米。
(2)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3) 课件分享结果,学生提出困惑,解决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练习运用,加深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认识。体会长度是标准长度单位的叠加。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有兴趣的同学,用你身体上的尺子去测量一下你身边的物体大约有多长。建议: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有关长度单位,你是不是还想了解什么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做以巩固和拓展,并延申到生活中,将数学和生活再次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六、 板书设计
1 米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一稿反思】
优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的自发自愿的自主探索活动。
不足:
1. 对测量长度的语言表述单一,如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等其实都是在测量长度。
2. 活动一小老鼠摆木棍理解 1 米=100 里面这个重难点的突破可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出结论。
3. 和具体生活实际联系的面不够宽,可以再拓展学生的视野。
期待同仁们给与意见与建议,您的建议和意见将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一稿】《1 米有多长》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测量和初步的估测意识。
3.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旧知引发矛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展示 1 厘米的小棒),它是一个标准的长度单位,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长度。
提问:我想知道教室有多长,用 1 厘米来测量,你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短了,测起来太慢了,太费劲了。
追问:那怎么办?
生:找更长的长度单位。那你搜集到了哪些更长的长度单位?米、千米...
师:大家真是一个个优秀的探索家,知识储备量这么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一个更长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米)
(2)情境引发探索
“米” 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就先一起来动物游乐园看看?(出示课件)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课件:教材第 53 页情景图。
生 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生 2:和看门口 1 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 1 米,要买票;
小乌龟的身高不足 1 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 1 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 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 米有多长(板书:1 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索
1. 拼摆验证,得出新知
(1)观看视频小老鼠摆小棒
学生观看说从视频中看明白了什么?1 米是多长?
(2) 质疑: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有误?
亲自动手摆一摆。全班共同完成
(每人手中 2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共 50 人 100 根小棒,在黑板上完成拼摆)
(3)验证:认识 “米尺” 并进行验证。
(4)小结:1 米=100 厘米 1m=100cm
“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
(5)比较厘米和米
不同:厘米比较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 “厘米” 作单位。米比较长,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
相同: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
2、动手实践,分享交流
师:我们既然已经和 “米” 已经很熟悉了,接下来想请我们的小小探索家们展示一下你搜索到的 1 米在哪里?
生 1:可以用身体比比看,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 1 米,做个标记。
生 2:可以用手指岀尺子上的 1 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 3:地板砖有 80 厘米长的,再长一些就是 1 米...
生 4:将双手平伸从指尖到哪里是 1 米。
师:(视频播放)淘气用 1 米的尺量广告栏,刚好量了 4 次,长多少? (4 米)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3. 解决问题,先估再量
师:刚才老师的问题可以解决了,我们现在可以测量出教室的长度了。
测之前,先请大家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再用我们的工具米尺测一测到底师看看谁估的更加准确。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
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 巩固练习
师:“厘米” 和 “米” 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 深化认识
长度的加减,3 个 1 米和 5 个 1 米合起来是( )米.
全长 100 厘米,爬了 80 厘米,还剩( )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回头看,看看你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1) 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 1 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
(2) 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 “米” 作单位,
(3) 要记住 1 米=100 厘米。
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 0 刻度量起。
六、 板书设计
1 米 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选题思考】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做到 “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数学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加入必要的 “量感” 相关知识,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
今年我所教授的刚好是二年级数学,为了对量感有一个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给以后有关量感培养的 “常态课” 做以借鉴,我特选取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 米有多长》一课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深度学习的最佳体现,如何在 “1 米的认识” 教学中体现测度论?
2. 以大单元的思想纵观教材安排,我们发现教材对长度单位的学习集中在一二年级,刚开始教材选择了最贴近生活的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单位切入,然后才是毫米、千米等长度的认识和应用。我们就要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我们课堂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将这两个基础长度单位植入学生心中,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 就实际数学学习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单位的选择和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其本质是学生没有将数感和量感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那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有效降低错误率,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空间概念,这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另一个问题。
4. 最后,我们将在实践中思考采用何种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于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这个主题的提出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及时。 数学 是非常重要的一门 学科 ,而 “量感” 是 数学 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思维能力都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培养,而数量关系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落地的今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就成为一个亟待研讨、亟待改革提高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本次主题的一点思考。
1. 关于量感: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尤其是部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比如千米、公顷等,同时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在接受知识时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量感缺乏。
而测量一直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图形的特征,同时,测量的过程也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的机会。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2. 关于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见,数学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们力求着眼于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我们业已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明确提出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呢?此次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尝试:(1)构建 “自主、探究、合作” 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找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2)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孩子们敢于向老师提问,与老师平等对话。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4)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
总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4年前 回复了 畅娜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运城薛国权名师工作室畅娜三下《长方形的面积》 |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4年前 回复了 畅娜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运城薛国权名师工作室畅娜三下《长方形的面积》 |
数学学科研究的就是数量关系。
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
长方形面积大小与小方格个数的关系?(数的关系:这个环节,观察即可轻松得到并描述) 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量关系:这是最难处理的一个环节,面积和长度需要建立联系,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加以诠释,让孩子们的思维打通,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4年前 回复了 畅娜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运城薛国权名师工作室畅娜三下《长方形的面积》 |
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必要的,李老师提出的想象这个环节,我认为挺好。用 1 厘米的面积单位摆长方形:第一步摆满、第二步部分摆进行推理、第三步不摆只进行想象。学生的思维不断从具象进行抽象,最后由数据得出结论。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4年前 回复了 畅娜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运城薛国权名师工作室畅娜三下《长方形的面积》 |
数据是有力量的。太喜欢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