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 稿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张菁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3-55 页,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
度。
3. 让学生通过用眼估测,和用直尺准确测量后的比较,建立丰富的量感经验。
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 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 旧知引发新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2)提出疑问:
用 1 厘米测量教室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是否合适?
(3)预设学生思考:可以,但太麻烦、用时长、也不够准确。
导入:我们需要更长一点的长度单位,进入本课对 “米” 的认识和学习。(板书:米)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上一节课厘米的学习以及学生对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厘米和米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来学习米的必要性。
2. 情境引发探索
观看多媒体课件,教材第 53 页情境图,
(1)提出问题: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如何解决?
(2)导入新课:1 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 米 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引发对 “米” 的探索。
二、自主探索,形成表象。
1. 活动一:认一认、摆一摆,。
(1)认识米尺:
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单位、数字。
用双手指岀尺子上的 10、50 厘米,1 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2) 逐步感知 1 米的长度:
第 1 步:小组内一人拿尺子,另外两人用双手在米尺上比出 1 米。
第 2 步:把尺子移开,学生再次观察感受 1 米的长度。
第 3 步:小游戏,邀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先用双手估计 1 米的长度,再用尺子量,看谁估计的更接近 1 米。
(3)探索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第 1 步:回忆并用手比划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
第 2 步:估计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第 3 步:用 1 厘米长的小方格摆一摆 1 米可以摆多少个。
学生上讲台 1 个 1 个摆,摆满 10 个,是 10 厘米。
然后,10 个 10 个摆,共可摆 10 个 1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
结论:1 米=100 厘米 1m=100cm
m: meterde 的缩写
cm:centimeter 的缩写
第 4 步:把结论写在学习学习单上。
(3) 比较厘米和米
相同:“厘米”“米” 都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都可以测量长度。
不同:测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cm)” 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用 “米 (m)” 作单位.
【设计意图】对 1 米长度的感知的活动安排要细致、有步骤,原因就在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在思考、估计、动手操作、然后准确测量,再进行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此环节使学生会读写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且知道他们之间的进率。在层层操作后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对 1 米的表象认知。
2、 活动二: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目标:比身高(纵向观察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活动要求:
用米尺沿身体侧面,测量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 1 米,贴标记。3 人一小组,1 人做模特、1 人固定米尺、1 人贴标记,三人轮流。
小结:身高不同的学生和老师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身高不同,但一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米” 是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高不同,标记的位置就不同,但只要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 1 米,它的距离就永远是 1 米。“米” 是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估后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3、 活动三:估一估,找一找
活动目标:寻找身体、身边的 1 米在哪里?
(1) 小组合作操作
预测 1:地板砖的边长。
预测 2:黑板的长度。
预测 3:桌子的高度。
(2)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优秀小组的操作图片。
小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有比 1 米长的,有短的,有大约是几个 1 米的。同学们真是百花齐放,让老师脑洞大开,给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 1 米的实际测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的积累。
4、活动四:估一估,量一量
首尾呼应,解决问题:用米尺测量出教室的长度。
第 1 步:估一估教室一头到另一头有多长?
第 2 步:用米尺测量具体长度。
注意事项:(1)米尺衔接紧密,高度一致,不留空间,直线拼接。
(2)组长拿米尺,依次拼接。
(3)学生发言:有几个 1 米?教室的长度就是几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室长度的测量,让学生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几米就是看长度中包含了几个 1 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习题。
门高约 2( ) 一拃长约 15( )
黄瓜长约 20( ) 橡皮长约 3( )
李老师身高约 175( ) 树高约 10( )
3 个 1 米和 5 个 1 米合起来是( )米。
(2)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3) 课件分享结果,学生提出困惑,解决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练习运用,加深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认识。体会长度是标准长度单位的叠加。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有兴趣的同学,用你身体上的尺子去测量一下你身边的物体大约有多长。建议: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有关长度单位,你是不是还想了解什么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做以巩固和拓展,并延申到生活中,将数学和生活再次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六、 板书设计
1 米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