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全国各地的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吉林省辽源市多寿路小学的数学教师周媛媛,很荣幸能以执教者的身份参与第十六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参与这次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我将与我团队的小伙伴赵爽,褚琳琳,李亚楠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的主题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一课进行课例研讨,思考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有效策略,渗透数学思想,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真诚期待全国各地的专家给予指导、也希望各位教育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各团队取得佳绩!
内容导读: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63#r_102880
【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63#r_102881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63#r_102882
【一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63#r_103029
【板书设计】 https://bbs.xsj21.com/t/1963#r_103031
【一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63#r_119605
【试课研讨(一)】https://bbs.xsj21.com/t/1963#r_119606
【二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63#r_119607
【二稿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63#r_119609
【二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63#r_122334
【试课研讨(二)】https://bbs.xsj21.com/t/1963#r_122345
【终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63#r_122389
【终稿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63#r_122577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U1NjkxNg==.html
选课思考: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知周长概念的本质,能用已学到的长度估计周长,进而发展空间观念,发展量感意识,由此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辽源市多寿路小学 周媛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能力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积累了一定测量操作活动的经验,只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与成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三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具有强烈探究欲望,好胜心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描、找、摸、估、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 “量感” 意识。
难点: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能选出合适的方法度量出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学具准备】
课件、细线、直尺、卷尺、树叶的图片、彩笔等。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努力放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 “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和 “课堂讨论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现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怎样测量或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板书(周长),你听说过这个词吗?你在哪听过的?
预设:我知道长方形有周长,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关于周长,有的同学了解一点,有的同学全然不知,不过没有关系。到底什么是周长呢?他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胜心强,对于他们而言,“周长” 是个特别陌生的词语,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二、情境引入,感知 “边线”
1. 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两片树叶,漂亮吗?我的这两片树叶吸引来了两只小蚂蚁,他们要在我这里进行一场运动比赛呢。规则: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周,谁先爬完一圈谁获胜。认真观察,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第二只小蚂蚁犯规了,他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线爬,它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
追问:那什么样才是树叶的一周呢?你能给大家用手指 “摸一摸” 吗?
2. 哦,原来这就是树叶的边线啊!淘气看明白了,他还拿出了笔描一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观看微课 3.0 (2 分 14 秒 - 2 分 25 秒),他描的对吗?淘气听了你们的建议,进行了改正,我们再来看一下。(观看微课 2 分 28 秒 —2 分 45 秒)
3. 学生动手描边线,师巡视。
4. 摸一摸数学书的边线,画数学书的边线,(用格尺)。
5. 小结:边线就是从一个点(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边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只要是沿着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就可以了。
6. 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摸一摸它的边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果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等过程中,充实感知并明确 “边线”,为后面学习 “周长” 概念打好基础。】
三、新知探究,认识 “周长”
1. 师:树叶的边线,数学书的边线,课桌的边线等都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 “周长”。比如说: 课件出示:(1)蚂蚁图片: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数学书封面图片: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 学生拿着手中的树叶图片、数学书和同桌摸一摸,说一说。
3. 桌面的周长的什么?黑板的周长是什么?还有什么有周长?
4. 出示图片: 说一说,这些图形的 “周长” 是什么? 师:为什么 4 号没有呢?
预设 1:因为它没有连起来
预设 2: 因为它没有办法从一点跑一圈又回到这一点。
预设 3:其他 4 个图形,它们好像外面进不去,都是关着门的,都是封闭起来的。 总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会有一周的长度,才可以有周长。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不论是规则图形还是不规则图形,只要是封闭的就有周长。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操作、测量 “周长”
小组合作完成:分别测量树叶,数学书,三角形的周长,
填写学习记录单:
出示小组合作探究提示:
①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厘米
②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你们准备选择那些测量工具?
③明确分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
小结:测量规则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用直尺测量法;测量不规则物体或图形时,可以用绳测法,再 “化曲为直”。在测量时,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密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五、闯关练习,深化 “周长”
1. 基础练习: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方法指导: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画一周,再回到起点。
2. 提升练习:出示图片,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请你描出它的边线。 如果一个小格是 1cm,这几个图形的周长分写是多少? 汇报图一图二周长的长度。 观看微课 3.0(9 分 52-11 分 04) 师小结: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要描出它的边线,再数出一周有多少格,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 拓展练习:甲乙两部分的周长一样吗? 方法指导:相找到公共边,再比较不同边。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练习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周长的含义,习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六、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需要运用到周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3.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活动,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你们都能紧跟老师脚步,完成学习任务,给你们点赞。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样你们就可以脚踏数学沃土,手摘数学星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中去,而量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与感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发展 “量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学生更大空间,更多时间,放慢镜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这样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动手操作、自主探密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方式。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周老师在教学中能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中看、描、找、摸、估、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图形的周长,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怎样测量或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发展量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我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放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 “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和 “课堂讨论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现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周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感,感知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的量感,然后学生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亲自感受、感知量感。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周老师把握的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这种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周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强他们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同时建立生活周长观念,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量感的形成。
这节课中,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而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这种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量感的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让学生感知周长这一数学领域的量感。
本节课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教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教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教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教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感受促进量感的存在,建立量感的表象。
本节课,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知量感,达到培养学生的 “量感” 的目的。
本节课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节,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的过程中,明确 理解了 “边线” 的含义,为后面学习 “周长” 概念打好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量感的表象,进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的量感。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让学生感知周长这一数学领域的量感。
本节教学设计,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感受量感的存在,建立量感的表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一看、描一描、量一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感知量感,达到培养学生的 “量感” 的目的。
本节课,学生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从身边熟知的事物入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物体周长概念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周长领域的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
周长是生活中较常用的数学知识之一,让学生感兴趣,那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利用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位,逐步提高估测能力,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教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教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对于周长这个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肯定会有很多疑惑,就算明白了周长的定义但在真正做题过程当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落数一个边,或者数错数。而周老师给出了解决的答案,那就是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指一指,这种方法就不会有错数落数的情况了,会更加准确。通过掉落在地上的树叶吸引来了蚂蚁,蚂蚁之间的竞赛这个导入入手也非常的吸引人,学生会更好奇结果,更加用心去量。而下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能体会到 " 量感 ",量感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感觉的更加准确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的练习,测量和天生的感觉,但这也是教师需要努力教的,周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特别好,突出重点的同时又拓展了知识,值得我们学习
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周老师这节课,谈话引入,激发孩子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又在情境中,感知边线,在探究中认识周长,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
本课设计让学生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位,逐步提高估测能力,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反复体验,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 这一过程建立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的概念。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周老师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再通过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观感知” 图形的周长,又设计了小组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充分发展学生的 “量感”。 谦宁 琳琳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课本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看、描、找、摸、估、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周老师是带着问题设计的本课,所以一开始的思考就避开了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从而杜绝了部分学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的问题,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教师灵活设计,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通过看、描、找、摸、估、量、数等活动,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了的 “量感”。
周老师通过微课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通过看图形、找策略、想算法、看演示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体验中形成思维表象。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通过看、描、找、摸、估、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
周老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 “周长” 一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课堂引入环节,方式还可以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直接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定义。在测量环节,对于不规则的树叶,学生多方法探究,亲身体验,感知周长。提升环节用小方格的长度去量图形的周长,是对量感的深化,让学生感受到要求出周长需要找到统一的度量单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这种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学生更大空间,更多时间,放慢镜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这样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什么是周长》一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度量周长。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
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 “小蚂蚁比赛” 引出新课,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小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 “边线” 这个词语,然后让学生经历描边线、摸边线的过程,最后再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知道周长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 “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通过测量周长、数周长的活动,让学生知道 “周” 的物体表面或图形的一周,“长” 的测量的长度,周长就是 “量”。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设计内容容量大,课堂时间超时。理解 “周长” 时,教师的语言过多,学生的感知体验过少。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 “一周” 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三,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 “体验” 的价值所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放慢镜头。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稿
辽源市多寿路小学 周媛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能力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积累了一定测量操作活动的经验,只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与成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三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具有强烈探究欲望,好胜心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描、找、摸、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 “量感” 意识。
难点: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能选出合适的方法度量出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学具准备】
课件、细线、直尺、卷尺、树叶的图片、彩笔等。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努力放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 “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和 “课堂讨论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现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怎样测量或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 “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我想知道什么是周长。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 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疑才有思。小学生好胜心强,对于他们而言,“周长” 是个特别陌生的词语,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二)情境感知,认识 “一周”
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吸引了一只小蚂蚁,它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你看,它又开始运动起来了。
小蚂蚁刚刚沿着树叶的边线走了一圈,你能描出这个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动手描边线(一人板演),师巡视。
汇报(重点说清楚是怎样描的)
树叶有边线,数学书有边线吗?画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用格尺)。
小结:描一周的方法: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
【设计意图:借助描边线的活动,充实感知并明确 “边线”,认识 “一周”,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 “周长” 概念的感知打好基础。】
(三)语言描述,认识 “周长”
课件出示: 蚂蚁图片: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数学书封面图片: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测量,理解 “周长”
师:小蚂蚁在树叶上爬了一圈,你能估一估,他爬了多少厘米吗? 学生汇报。
同学们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出示工具图:米尺、格尺、细绳、图形等
小组合作完成:分别测量树叶,数学书,头围的周长,填写学习记录单:出示小组合作探究提示: 1. 思考:你们准备选择那些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方法? 2. 明确分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
小结:测量规则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用直尺测量法;测量不规则物体或图形时,可以用绳测法,再 “化曲为直”。在测量时,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密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五)度量合一,深化 “周长” 师: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如果一个小格是 1cm,这几个图形的周长分写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练习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在数一数中再次感知周长,明确周长的概念,通过对数周长不同策略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数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六)回顾总结,拓展 “周长”
本节课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通过看、想、摸一摸、描一描等大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并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在通过在生活中应用周长,从而内化了周长的认识,形成数学直观抽象的数学素养,深化了量感的持续发展,让学生感悟了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谦宁 琳琳)
《什么是周长》二稿教学反思
辽源市龙山区赵越数学名师工作室 周媛媛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体验” 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紧接着用 “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线” 这个词语。接下来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 45 页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的边线,以错误学生为例,让学生充分感知边线。在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 “边线” 是从起点沿着物体的边缘再回到起点,其实也就是 “一周”。最后通过小蚂蚁的话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
二、让学生在实践测量中掌握周长的概念。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和头围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通过不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三、让学生在数一数中深化和巩固周长的概念。 通过问题串 4 数周长的活动,让学生明确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通过数的活动让孩子知道不是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周长是长度的单位累加,在汇报时强调数法的多样化,拓展思维。
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
在测量时我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但三年级的孩子没有测量周长的经验直接估测导致估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测量时我增加了一个测量头围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测量时经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提升,但由于孩子们头围大小不一,虽然测量出了头围的周长,但结果不同,无法一起订正。
在解决问题串 4 时,对于度量单位的解释不明确,导致有一个孩子错把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数成了图形一周的格子数。
数学课堂的语言要严谨,表述清晰。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终稿
辽源市多寿路小学 周媛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能力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积累了一定测量操作活动的经验,只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与成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三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具有强烈探究欲望,好胜心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描、找、摸、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 “量感” 意识。
难点: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能选出合适的方法度量出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学具准备】
课件、细线、直尺、卷尺、树叶的图片、彩笔等。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努力放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 “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和 “课堂讨论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现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怎样测量或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我想知道什么是周长,周长怎么测量?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疑才有思。小学生好胜心强,对于他们而言,“周长” 是个特别陌生的词语,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二、 情境激趣,感知 “边线”
【设计意图:借助描边线、摸边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并明确 “边线”,认识 “一周”,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 “周长” 概念的感知打好基础。】
三、互动交流,认识 “周长”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明确一周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描述知道周长是 “一周的长度”,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和反思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建构对周长本质意义的理解。】
四、实践测量,理解 “周长”
师:我们如何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那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出示工具图:米尺、格尺、细绳、叶子图片等 小组合作完成:分别测量树叶,数学书的周长,填写学习记录单:出示小组合作探究提示: 1. 思考:你们准备选择那些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方法? 2. 明确分工,看谁的方法多,在小组内说一说。 3. 填写学习记录单,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 交流:你喜欢谁的测量方法?为什么? 小结:每种测量方法都各有优势,我们在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密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在方法上进行了优化,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五、度量合一,深化 “感知”
师: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1. 说一说:他们的周长是什么? 2. 描一描:描出他们的周长 3. 数一数: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1 厘米,看周长里有多少个这样的 1 厘米?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重在方法指导。 师小结: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在数的时候要确定起点位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 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数之前先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组织集体交流时,鼓励多种计算策略,让学生获得新体验。让孩子们体会数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六、梳理回顾,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中去,而量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与感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发展 “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