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周媛媛
周媛媛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稿

                     辽源市多寿路小学 周媛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节课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的概念仅一带而过,这样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能力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积累了一定测量操作活动的经验,只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与成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三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具有强烈探究欲望,好胜心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描、找、摸、量、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通过 “度量” 得到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 “量感” 意识。

难点: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能选出合适的方法度量出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学具准备】

课件、细线、直尺、卷尺、树叶的图片、彩笔等。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努力放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 “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和 “课堂讨论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现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怎样测量或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 “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我想知道什么是周长。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 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疑才有思。小学生好胜心强,对于他们而言,“周长” 是个特别陌生的词语,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二)情境感知,认识 “一周”

  1. 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吸引了一只小蚂蚁,它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你看,它又开始运动起来了。

  2. 小蚂蚁刚刚沿着树叶的边线走了一圈,你能描出这个树叶的边线吗?

  3. 学生动手描边线(一人板演),师巡视。

  4. 汇报(重点说清楚是怎样描的)

  5. 树叶有边线,数学书有边线吗?画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用格尺)。

小结:描一周的方法: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

  1. 你能摸一摸你身边喜欢物体的边线吗?和同桌说一说 你觉得他们摸到的边线谁的更长呢?

【设计意图:借助描边线的活动,充实感知并明确 “边线”,认识 “一周”,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 “周长” 概念的感知打好基础。】

(三)语言描述,认识 “周长”

  1. 师:刚刚通过描边线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树叶的 “一周”,数学书封面的 “一周”,而这一周是有长度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周长。

课件出示: 蚂蚁图片: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数学书封面图片: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1. 学生拿着手中的树叶图片、数学书和同桌摸一摸,说一说。
  2. 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它的周长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测量,理解 “周长”

师:小蚂蚁在树叶上爬了一圈,你能估一估,他爬了多少厘米吗? 学生汇报。

同学们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出示工具图:米尺、格尺、细绳、图形等

小组合作完成:分别测量树叶,数学书,头围的周长,填写学习记录单:出示小组合作探究提示: 1. 思考:你们准备选择那些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方法? 2. 明确分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

小结:测量规则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用直尺测量法;测量不规则物体或图形时,可以用绳测法,再 “化曲为直”。在测量时,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密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感知量感。】

(五)度量合一,深化 “周长” 师: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如果一个小格是 1cm,这几个图形的周长分写是多少?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小结: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要描出它的边线,再数出一周有多少格,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练习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在数一数中再次感知周长,明确周长的概念,通过对数周长不同策略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数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六)回顾总结,拓展 “周长”

  1.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 “周” 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一周,“长” 的测量的长度。周长就是 “量”
  3. 周长在我生活中广泛应用,比如说刚刚我们量的头围,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帽子的尺码,要给黑板装饰个花边,需要知道黑板面的周长。 周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中去,而量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与感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发展 “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45 人在线   最高记录 8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dee05c · 7ms · UTC 07:40 · PVG 15:40 · LAX 00:40 · JFK 03:4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