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7-31 19:19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的团队来自十三朝历史古都西安,我是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南湖小学王婷老师。
很荣幸能够作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基地教师代表参加 “第十五届全国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 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感谢领导、专家和教研员们将我们普通教师聚在一起,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 度量主题”,展开本次交流。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期待您的参与和指导,我将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份帖子!
最后,愿我们在本次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
为方便大家阅读,可点击下方精华楼层链接:
【前测调查】
[--------【学习前测--问卷调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078)
【《平均数》一稿】
[--------【选题图片】+【选题缘由】--------](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2)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3)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及教学资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6)------
[--------【学习过程】(一)---------](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7)
[--------【学习过程】(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8)
[--------【学习过程】(三)---------](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81279)
【《平均数》二稿】
[--------【教材分析】至【教法、学法及教学资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2284)
[--------【学习过程】(一)---------](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2294)
[--------【学习过程】(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2300)
【《平均数》三稿】
[--------【教材分析】至【教法、学法及学习资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8916)
[--------【学习过程】(一)---------](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8921)
[--------【学习过程】(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8924)
[--------【学习过程】(三)---------](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198928)
【《平均数》四稿】
[--------【教材分析】至【教法、学法及学习资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582)
[--------【学习过程】(一)---------](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585)
[--------【学习过程】(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587)
[--------【学习过程】(三)---------](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589)
【研讨过程性资料】
[--------反思、教案及过程性照片--------](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590)
【《平均数》终稿】
[--------【教材分析】至【教法、学法及学习资源】--------](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667)
[--------【学习过程】(一)---------](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669)
[--------【学习过程】(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670)
[--------【学习过程】(三)---------](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672)
【教学视频】
[--------《平均数》教学视频--------](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2675)
【预设问题】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3337)
【团队照片】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3341)
【团队教研记录】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4271)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7-31 19:20 编辑
【答辩 PPT】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8400)
【对方辩友预设问题及我方回答】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8401)
【对方辩友追问问题及我方回答】
[------链接-------](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71&pid=218405)
【学习前测 --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题目:“关于学生跑步时间的调查” 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简介:此次调查问卷,参与学生数 1866 人,共有 5 道问题。图一为调查问卷题目,图二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选题缘由】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就要接受用一个可能没有出现过的数字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这是平均数的抽象性与虚拟性。
在第一学段,学生所经历的事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其水平。而平均数可能是没有发生的,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而度量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度量的具体和抽象的认知上。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关键所在是平均数虚拟性和抽象性的理解。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我们团队希望通过和大家研讨交流《平均数》这节课,教师能够收获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抓住教与学的关键点,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不只是停留在对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计算,而是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4-10 16:49 编辑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
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怎么样?
2.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解读游戏规则。
3.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们 3 位老师也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材料──圆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 6。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4)移多补少。
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5)发现规律。
问:在刚才的移多补少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通过 “移多补少” 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王老师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这个 “6” 是这一组数据(5 4 7 5 9)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4. 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5+4+7+5+9)÷5=6(个)
(1)理解算理。
师:你能结合刚才移多补少的过程解释计算方法的意义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2)小结方法。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通过 “移多补少” 法和计算法都可以求出 “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些数量平均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内容逐步内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2. 逆向推导,再一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李老师 5 次记数的平均数是 7 个,你能说一说她每次可能记了几个数吗?
预设:生:有可能每次都是 7 个。
……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前提下,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再一次的深化。也是对概念的深化,为学生培养数感打下基础。学生会再一次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意义。】
(2)拿出你的游戏记录表,计算自己的记数水平可以用几代表?
【设计意图: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并且度量数据要具有广泛性。就平均数的概念来说,就一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通过一组数据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达到共识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让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
3. 追问质疑,加深概念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呢?是算错了吗?还是你记了半个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中,小数的出现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比较大,要能理解平均数中小数的存在,必须是建立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之上。所以在此环节,拉长学生对知识冲突的认识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理解和感知。】
小结: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
4.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通过什么方法?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具体知识两条线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 】
六.作业布置。
(1) 课本第 9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2) 收集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平均数,并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平均数代表什么。
七.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9 最多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 最少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5 次数最多偏小 (5+4+7+5+9)÷5
7 中间数 =30÷5
6 不大也不小 没有出现过 =6(个)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教材在 “简单的数据整理” 之后编排了 “平均数” 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 “平均数” 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 “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故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并不小的挑战。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过去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出示例题分析条件,然后引导得出规律:用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平均数。得出规律之后,老师就开始反复的、机械的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公式倒是掌握得非常熟练,答题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测验中却常常给学生当头一棒。比如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小明爸爸公司员工每月平均工资是 3500 元,小明爸爸每月工资只有 2800,请问小明爸爸工资是不是被公司克扣了?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的正确率还不到 30%,这是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现象。
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从本质上把握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了解概念的外延,学生才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到处充斥着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尤为重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方法。平均数是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具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对比。平均数的学习,为孩子们打开了数据分析的窗口。
[kaikaiya发表于2020-3-621: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568&ptid=125971)
从运算形式上、算数意义上的平均数与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是一致的,但是从属性上去剖析,两者存在 ...
《平均数》的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大都是通过对 “统计和概率” 内容的学习,而平均数是属于数学四大领域 “统计和概率” 里面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典型内容之一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平均数》的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大都是通过对 “统计和概率” 内容的学习,而平均数是属于数学四大领域 “统计和概率” 里面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典型内容之一。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从教材传递的价值来看:本课以生活实例为抓手,呈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数学素材,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材通过问题串的解决过程,让学生接近事物本质,这种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收获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途径,那就是:问题 —— 猜想 —— 验证 —— 归纳 —— 运用。
[kaikaiya发表于2020-3-621: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567&ptid=125971)
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为相等而是将各个数据平均分担而已,顾此教学平均数时,既要让学生掌 ...
王老师将学生的学情分析给予数据的真实体现,更有理有据,四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大多 9-10 岁,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四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本节通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感知,进而应将着重点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王琛0820发表于2020-3-311: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522&ptid=125971)
教材在 “简单的数据整理” 之后编排了 “平均数” 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 ...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到处充斥着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尤为重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方法。平均数是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具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对比。平均数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打开了一扇窗。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到处充斥着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尤为重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方法。平均数是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具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对比。平均数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系统的分析数据打开了一扇窗。
游戏结束,教师提了一个问题 “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在激发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问题的设计非常用心且精准!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于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而通过阅读教学设计,我发现这位老师对于本节课的铺垫和设计特别好,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形象生动,具有参与性。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准确的构建度量性概念,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把握和体会相关的度量性概念,从多角度深化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平均数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前人长期几点下来的是间接经验,如何让学生获取这一经验?本节课以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活动过程。
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为相等而是将各个数据平均分担而已,顾此教学平均数时,既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算术意义上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应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统计意义下的平均数。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5-3 16:49 编辑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二稿)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第 90、91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团队对比苏教版、人教版以及北师大版对平均数教学的教学安排,更好的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2. 理解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4-19 12:52 编辑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
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怎么样?
2.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解读游戏规则。
3.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们 3 位老师也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材料──圆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 6。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4)移多补少。
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5)发现规律。
问:在刚才的移多补少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通过 “移多补少” 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王老师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这个 “6” 是这一组数据(5 4 7 5 9)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5-3 16:43 编辑
4. 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5+4+7+5+9)÷5=6(个)
(1)理解算理。
师:你能结合刚才移多补少的过程解释计算方法的意义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2)小结方法。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一组数据的和 ÷ 个数 = 平均数
通过 “移多补少” 法和计算法都可以求出 “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些数量平均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内容逐步内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2. 逆向推导,再一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李老师 5 次记数的平均数是 7 个,你能说一说她每次可能记了几个数吗?
预设:生:有可能每次都是 7 个。
……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前提下,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再一次的深化。也是对概念的深化,为学生培养数感打下基础。学生会再一次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意义。】
(2)拿出你的游戏记录表,计算自己的记数水平可以用几代表?
【设计意图: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并且度量数据要具有广泛性。就平均数的概念来说,就一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通过一组数据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达到共识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让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
2. 追问质疑,加深概念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呢?是算错了吗?还是你记了半个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中,小数的出现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比较大,要能理解平均数中小数的存在,必须是建立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之上。所以在此环节,拉长学生对知识冲突的认识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理解和感知。】
小结: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
3.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通过什么方法?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 具体的提问方式,是想让学生通过学生方法和具体知识两条线,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
(1) 课本第 9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2) 收集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平均数,并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平均数代表什么。
(课后分享相关平均数的资料,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9 最多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 最少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5 次数最多偏小 (5+4+7+5+9)÷5
7 中间数 =30÷5
6 不大也不小 没有出现过 =6(个)
本课课前通过问卷方式,对学生一组数据的认识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后面平均数意义的学习打好基础,尤其是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不只是停留在对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计算,而是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7&ptid=125971)
【学习过程】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 ...
王老师的游戏导入环节和初步体会平均数意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统计数据真实而且贴近实际,提出的问题恰到好处,同时引发了学生有效的思考及深入地探究,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可是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出做合适的 6 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这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平均数的虚拟性,这一环节仅仅围绕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而设计,设计精准而又意义。
王老师对度量的理解很透彻,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平均数也是对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度量。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关键所在是平均数虚拟性和抽象性的理解,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显然,王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
平均数并非真正的平均分。老师组织学生通过移多补少,计算推理的方式,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平均数也是对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度量。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关键所在是平均数虚拟性和抽象性的理解,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显然,王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7&ptid=125971)
【学习过程】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 ...
度量意识是一种自觉地感受计量标准的意识。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地手段。本节课王老师记数游戏导入,从具体的情境中得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度量意识。在第二环节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中,王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初步分析数据,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来表示淘气记数字的水平,这就是对数据的随机性感悟,对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的感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8&ptid=125971)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 ...
无论是什么样的度量和度量单位,最终都必须通过数予以表达。而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 “做” 数学的过程,本环节王老师通过对数量的操作,让我们得到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对比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两者本质相同,都是根据平均数是不大不小的、靠中间的性质,将数据尽量平均。但这里我有一个小想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困惑,平均数这部分知识,数据是不变的,我们并不能真正的分数据,此时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是不是相互矛盾呢?
王老师的《平均数》一课的导入是根据学生亲身经历计数游戏动,来分析和表示数据的,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建议如果出示的数据也是学生在课堂呈现的游戏结果就会更贴合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提出的问题:” 哪个数可以代表这一组数?” 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王老师没有很快的否定,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展示每个数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平均数才是代表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非常完整地体现了 “度量” 的数学思想。用一个抽象出来的数表示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9&ptid=125971)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结合游戏,拓展延伸。(1)提出问题。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 ...
学生在初步形成概念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概念进行自我的精细加工,使概念以一个稳定结构的状态贮存起来。环节四王老师设计的恰到好处,学生通过度量平均数的大小,巩固了平均数的概念。而王老师设计的环节五是概念的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需要将所获得的新概念意义推广到其他概念的同类对象中去,这个推广的过程,就是度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环节五就是在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度量的本质是一种构造性知识的学习,从度量的角度来说平均数就是度量一组数据特征的一种统计量,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才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感谢王老师的团队,让我对平均数这节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1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6&ptid=125971)
【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2.通过分析数据,能用 ...
王老师团队的这节课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切实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数学的认知过程是 “做” 数学的过程,并在其中发现、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
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一上课,直接揭示课题。孩子们畅所欲言,教师轻松地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开启求知之旅。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下的体验式学习。新授部分,教师从队投球引入,让孩子们猜想:每个人可能投进几个。在移动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说明了 “移多补少” 法。教师小结 “先合再分” 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整个过程流畅而自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教材在 “简单的数据整理” 之后编排了 “平均数” 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 “平均数” 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 “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故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并不小的挑战。可见老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是比较到位的。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平均数的度量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于平均并不陌生,但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却是陌生的 ,学生可能通过学习会求平均数,知道用移多补少或者先求和在平均分的办法来求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如何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却是很抽象理解不太好的,所以本节课老师进行了课前的调研,充分了解学情,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理解平均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老师通过调研后对于课程重点放在哪个内容上来进行设计也是非常到位的,值得学习。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3&ptid=125971)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 ...
史宁中教授曾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从概念上说,度量就是用一个具体数值来表示事物的某一属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度量来认识事物。本节课的情景安排旨在建议老师从度量的角度合理借助教材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感知,学会推理和分析数据,在此过程中用统计的思维方式,了解平均数这个抽象的统计概念的产生过程,利用平均数来度量统计数据平均水平的必要性。平均数是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教学中,平均数是 “统计与概率” 领域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来安排的,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本节课不仅要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更要通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产生过程,让孩子们学会推理分析数据。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7&ptid=125971)
【学习过程】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 ...
史宁中教授曾指出,统计素养首先是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当遇到问题时,应当去做调查研究,应当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才可能客观的反应实际情况。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导入环节,王老师借助了教材中的情景,首先提出问题 “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产生想要收集实验数据的行动,通过观察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分析 5 次成绩的平均水平,得出要用一个可以度量平均水平的量来表示,让学生对平均数可以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初步的感知,从而引出课题。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1: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7&ptid=125971)
【学习过程】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 ...
王老师以游戏的形式抛出问题后,学生从简单地 “形” 上判断,得出初步的结论,最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5-3 16:33 编辑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三稿)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第 90、91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团队对比苏教版、人教版以及北师大版对平均数教学的教学安排,更好的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2. 理解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学习资源】
多媒体课件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5-3 16:43 编辑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
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怎么样?
2.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解读游戏规则。
3.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们 3 位老师也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材料──圆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 6。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5-3 16:44 编辑
(4)移多补少。
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5)发现规律。
问:在刚才的移多补少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通过 “移多补少” 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王老师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这个 “6” 是这一组数据(5 4 7 5 9)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4. 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5+4+7+5+9)÷5=6(个)
(1)理解算理。
师:你能结合刚才移多补少的过程解释计算方法的意义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2)小结方法。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一组数据的和 ÷ 个数 = 平均数
通过 “移多补少” 法和计算法都可以求出 “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些数量平均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内容逐步内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2. 逆向推导,再一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李老师 5 次记数的平均数是 7 个,你能说一说她每次可能记了几个数吗?
预设:生:有可能每次都是 7 个。
……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前提下,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再一次的深化。也是对概念的深化,为学生培养数感打下基础。学生会再一次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意义。】
(2)拿出你的游戏记录表,计算自己的记数水平可以用几代表?
【设计意图: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并且度量数据要具有广泛性。就平均数的概念来说,就一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通过一组数据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达到共识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让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
2. 追问质疑,加深概念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呢?是算错了吗?还是你记了半个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中,小数的出现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比较大,要能理解平均数中小数的存在,必须是建立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之上。所以在此环节,拉长学生对知识冲突的认识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理解和感知。】
小结: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
3.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通过什么方法?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 具体的提问方式,是想让学生通过学生方法和具体知识两条线,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
(1) 课本第 9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2) 收集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平均数,并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平均数代表什么。
(课后分享相关平均数的资料,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9 最多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 最少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5 次数最多偏小 (5+4+7+5+9)÷5
7 中间数 =30÷5
6 不大也不小 没有出现过 =6(个)
[水分子发表于2020-2-29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2&ptid=125971)
【选题缘由】
<br />
平均数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统计量。同样,《平均数》这节课,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节点课 ...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一单元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王琛0820发表于2020-3-311: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522&ptid=125971)
教材在 “简单的数据整理” 之后编排了 “平均数” 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 ...
平均数的度量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于平均并不陌生,但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却是陌生的 ,学生可能通过学习会求平均数,知道用移多补少或者先求和在平均分的办法来求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如何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却是很抽象理解不太好的,所以本节课老师进行了课前的调研,充分了解学情,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理解平均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老师通过调研后对于课程重点放在哪个内容上来进行设计也是非常到位的,值得学习。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7-5 17:56 编辑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第 90、91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2. 理解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学习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7-5 17:56 编辑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了解游戏规则。
课前我么们玩一个记数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先试玩 2 次,说清楚计数的方法和时间节点)
2.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们 3 位老师也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材料──圆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 6。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4)移多补少。
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5)发现规律。
问:在刚才的移多补少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通过 “移多补少” 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王老师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这个 “6” 是这一组数据(5 4 7 5 9)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4. 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5+4+7+5+9)÷5=6(个)
(1)理解算理。
师:你能结合刚才移多补少的过程解释计算方法的意义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2)小结方法。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一组数据的和 ÷ 个数 = 平均数
通过 “移多补少” 法和计算法都可以求出 “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些数量平均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比总数?(出示表格,突破总数受次数的限制)(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内容逐步内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2. 逆向推导,再一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李老师 5 次记数的平均数是 7 个,你能说一说她每次可能记了几个数吗?
预设:生:有可能每次都是 7 个。
……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感受总数不变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前提下,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再一次的深化。也是对概念的深化,为学生培养数感打下基础。学生会再一次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意义。】
(2)拿出你的游戏记录表,计算自己的记数水平可以用几代表?
【设计意图: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并且度量数据要具有广泛性。就平均数的概念来说,就一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通过一组数据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达到共识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让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
2. 追问质疑,加深概念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呢?是算错了吗?还是你记了半个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中,小数的出现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比较大,要能理解平均数中小数的存在,必须是建立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之上。所以在此环节,拉长学生对知识冲突的认识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理解和感知。】
小结: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
3.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具体的提问方式,是想让学生通过学生方法和具体知识两条线,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
(1) 课本第 9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2) 收集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平均数,并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平均数代表什么。
七.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9 最多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 最少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5 次数最多偏小 (5+4+7+5+9)÷5
7 中间数 =30÷5
6 不大也不小 没有出现过 =6(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终稿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第 90、91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平均数再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数据,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实际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了解游戏规则。
课前我么们玩一个记数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先试玩 2 次,说清楚记数的方法和时间节点)
2.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有层次性的数学抽象。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次数 </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第 1 次 </font></p>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和李老师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你能用更直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这些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变得一样多。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小结: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4) 算法的沟通,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理解算理。
师:回头看,最初我们列的算式,你能解释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数字 6 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的确比较合适,其实呀,6 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就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4. 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个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预设:比总数?(总数受次数的限制,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内容逐步内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
2. 小结: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地把这些数量平均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3. 逆向推导,再一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李老师 5 次记数的平均数是 7 个,你能说一说她每次可能记了几个数吗?
预设:生:有可能每次都是 7 个。
……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感受总数不变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前提下,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再一次的深化。也是对概念的深化,为学生培养数感打下基础。学生会再一次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意义。】
(2)用你刚才玩游戏的记录表,计算自己记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并且度量数据要具有广泛性。就平均数的概念来说,就一组数据是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通过一组数据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达到共识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让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
3. 追问质疑,加深概念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呢?是算错了吗?还是你记了半个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中,小数的出现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比较大,要能理解平均数中小数的存在,必须是建立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之上。所以在此环节,拉长学生对知识冲突的认识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理解和感知。】
小结: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
4.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具体的提问方式,是想让学生通过学生方法和具体知识两条线,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
(1) 课本第 9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2) 收集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平均数,并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平均数代表什么。
七.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9 最多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 最少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5 次数最多偏小 (5+4+7+5+9)÷5
7 中间数 =30÷5
6 不大也不小 没有出现过 =6(个)
从教材传递的价值来看:本课以生活实例为抓手,呈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数学素材,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材通过问题串的解决过程,让学生接近事物本质,这种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收获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途径,那就是:问题 —— 猜想 —— 验证 —— 归纳 —— 运用。
团队教研记录:
2020 年 7 月 8 日下午 2:00,全体网络辩课成员汇聚在南湖小学,开展研讨。这次活动我们重点观看了对手组: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周必成老师的作课视屏,并进行研讨确定了作为提问对方辩友的两个问题。
老师们根据观看视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共研讨提出了 7 个问题,最后经过商议,确定发给对方辩友的问题为:对于学生初次说 5,4,7,9 这些数可以代表淘气记数的一般水平时,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此时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是如何体现度量角度下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平均数产生的意义。
接着老师们又商议了在答辩现场我们小组应提出哪些问题,并对前面提出的七个问题进行了整合。最后确定了下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7-31 19:03 编辑
对方辩友预设问题:
有了 “度量” 这个主题,设计《平均数》一课时,你们对 “平均数” 这个概念有哪些新的认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度量分为工具度量和抽象度量。平均数是一个重要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因此平均数属于抽象度量,是人思维的结果,定性数据定量化。
度量背景下的平均数主要是指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数,是人思维的结果,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应用而又最容易理解的一种集中量指标。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度量的本质是指度量对象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么,平均数度量的对象是一组数据,度量方法是移多补少,度量目的是表达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课标中第二学段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当中将平均数的学习与有效的度量探究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度量背景下我们对平均数教学的思考:
因为度量,学生从真实走向虚拟;
因为度量,学生从虚拟走向真实;
因为度量,学生体会了计算方法与实际意义的统一;
因为度量,学生从真实走向虚拟。
我们向学生呈现平均数,最好是通过真实数据,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和用一个数来代表一组数的水平这个核心问题,直观的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在分析用一个数代表 49 5 7 5 这组数据时,学生的虚拟抽象能力从数量的多少感知延伸到真实的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分为 3 个层次,首先大部分学生认为 9,4 不能代表,逐步过渡到比 5 多一些,比 7 少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中间值,6 没有出现过,意味着平均数的虚拟性。追问 6 没有出现过,他可以代表计数水平吗?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平均数虚拟性的理解,这就是对数据的随机性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从真实走向虚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会进行简单地数据分析。学生有算术平均数的基础,对算术平均数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已学过的 “求每份数” 是指平均分,而 “平均数” 与 “平均分得的结果” 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 则是表示度量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前者属于描述统计,后者属于推断统计,差异就在于是否考虑了随机性,虽然每次都出示 10 个数字,但记住数字的个数是不确定的;虽然不确定,但是记住数字的个数相对稳定在平均数的附近。这是对随机性的感悟,也就是平均数的虚拟性,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我们对四年级 186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选择平均数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否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分析,在课堂中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移一移等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将学生的抽象能力从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构建数学概念的抽象本质属性阶段,儿童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真正把这些数量平均分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移多补少的方法,意在通过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一种是通过求和除以个数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圆片、画线等直观方法体会了平均数就是这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变得一样多。
计算方法 5+4+7+5+9 的和除以 5=6,这里的算式比较抽象。为此我们设计问题:移多补少方法和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呢?以此问题为驱动,撬动学生深度思考,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度量和度量单位,最终必须通过数据表达,两个方法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两者的本质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追问:观察这个图,思考刚才移多补少的过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意在让学生思考发现:平均数的范围,在一组数据中最高数和最低数之间以及移的和补的一样多的规律。进一步刻画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给孩子呈现统计教学,最好是让孩子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度量的必要性并不是老师口说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有效活动真真正正切实感受到的。这也是我们关于度量教学的思考。
于游戏中播下度量的种子;
于无声处发展度量的意识;
于思辨中收获度量的果实;
以上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也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谢谢大家。
对方辩友追问问题:
请问你们是如何理解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及区别?
我方是这样思考的:
学生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时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形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愿望也越来越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了消极因素,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是在已经学过的 “总数量 ÷ 份数 = 每份数” 的基础上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是 “总数量 ÷ 份数 = 平均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已学过的 “总数量 ÷ 份数 = 每份数” 是指平均分。
“平均数” 与 “平均分得的结果” 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 “平均数” 则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分得 10 个是每个人得到 10 个,而平均数是 10,是指一组数据相对稳定的在平均数的附近。
首先平均分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是求一个整体里面有几个几。无论是哪一种,都表示每一份具体有多少个。而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一组真正就有多少个,就像我们教学设计里面的移多补少环节,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匀出来的,平出来的,都是学生最初的感受。而不是平均分是实实在在分出来的。又如,我们在最后设计的计算平均数是小数,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平均数的虚拟性以及和平均分的不同。
平均分与平均数不同,是分物时所用的一种思想。指在分物体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分完,而且还要使每一份得到的数相等。平均分的产生:在人们分物的时候,常常要求做到 “公平”,为了公平而因而要求在 “分” 的时候,要 “分” 得 “同样多”。“平均分” 由此而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不同,是分物时所用的一种思想。指在分物体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分完,而且还要使每一份得到的数相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组织学生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这将有利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状态的形成。教师能在教科书已有素材的基础上,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设计出富含生活经验的情境,将有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推进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北师大的教材当中说到人的天性主要有 4 个:好奇、好探究、好秩序 好分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是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这一过程就是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我们团队追求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分享、乐于表达,让学生由分享得到的成功喜悦就会成为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的动力,这就是核心素养里面提到的要让学生发展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