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你能用更直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这些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变得一样多。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小结: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4) 算法的沟通,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理解算理。
师:回头看,最初我们列的算式,你能解释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把每一次记住的全部加起来,因为一共玩了 5 次,和除以 5,就算出是 6。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数字 6 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的确比较合适,其实呀,6 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就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4. 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个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四.拓展延伸,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 结合游戏,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问 1:如果胡老师的记数水平也是用平均数 6 来代表的,我们两位老师谁的记数水平更高一些呢?(一样,因为平均数都是 6.)
预设:比总数?(总数受次数的限制,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问 2:想要知道我们谁的记数水平更好,怎么办?(再比一次)
问 3:如果我进行第六次计数,你认为我的平均数会变吗?
(2)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尝试推测:
生:可能会变,第 6 次计数等于 6 时,平均数就不变。如果大于或是小于 6 都会变。
发现:平均数其实是个很敏感的数,会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设计上。在已掌握平均数意义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体会个体数字的变化对平均数总体产生的影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一个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三个问题追问,引发学生体悟平均数受每次数字的影响,延伸到对平均数意义的思考,也会有学生采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尝试说明,对于学生处理数字的方法也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