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这样的教育就是重视过程的教育,经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三年级能对简单的数据用点线图的方式来整理,并会根据统计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明白事物,理解事理。也是基于形态度量里面的借助工具得到实践结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接受一个没有出现过的数来代表一件事情的整体水平,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本节课我们以学生和老师的记数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们对四年级 186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一组数据中选择众数来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达到了近 63%,而正确选择平均数代表平均水平的学生中,40%是不知道理由的,60%知道原因的同学是停留在平均数的计算,还是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是有待质疑的。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不是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