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分子 于 2020-4-19 12:52 编辑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
1. 出示三位老师玩游戏的图片。
问:数学课咱们来玩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怎么样?
2.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解读游戏规则。
3. 收集数据。
全班玩游戏,学生介绍自己统计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比较科学与真实地了解自己和同伴 3 秒钟记数字的能力,让统计的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尝试解读,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观察表格,读懂信息。(出示王老师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记住数字个数
5
4
7
5
9
问:课前我们 3 位老师也一起玩了这个游戏,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王老师记住数字的统计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 结合原有经验,初步分析数据。
(1) 提出问题。
问: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王老师这 5 次记数的一般水平,你认为数字几比较合适?
(2)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问,初步体会 “平均数” 实际是五次记数个数平均水平的体现。是基于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将学生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延伸到对数据进行分析抽象出可代表一般水平的感知。】
3.全班交流,尝试解读数据的意义 。
预设:
(1)数字 5 来代表,因为 5 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记录)
(2)数字 9 来代表,最多。(板书记录)
(3)数字 4 来代表,最少。(板书记录)
……
【设计意图:先收集学生的所有想法后从最大最小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9 是记住最多的一次,是最高水平,4 是记住数字个数最少的一次,都不太适合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填写数据中的中间值。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5 出现次数最多,但与王老师记数字的一般水平相比,偏少一点,7 又偏多一点,那么不多不少的 6 便成为最好的选择,那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4. 追问辨析,感悟平均数的虚拟性。
数字 6 没有出现过?可以代表王老师记数的一般水平吗?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是用确实发生的数来代表王老师的记数水平。而 6 这个数,是没有发生的记数字数,是学生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及推理,得出虚拟不多不少的 6 这个数字,目的是初步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提出问题,思维引向深度。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刚才的计算方法外,请大家独立思考,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材料──圆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来体验和感悟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 摆一摆、画一画。(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初步感知移多补少。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 6。
……
(3)动手操作,内化理解。
请学生上台移动,使得王老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一样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圆形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4)移多补少。
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叫 “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5)发现规律。
问:在刚才的移多补少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① 从 9 个里移走了几个?
② 给 4 补了几个?
……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求出平均数,教师有意强调平均是变得一样多的本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适时概括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 出示课题。
通过 “移多补少” 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王老师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这个 “6” 是这一组数据(5 4 7 5 9)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