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四川成都吴苹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四川成都龙泉基地 吴苹 2上《1米有多长》

  •  
  •  
    四川成都吴苹 · 3年前 · 14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244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 教育战线上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基地的数学教师吴苹,很荣幸能参加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数学第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 ——《1 米有多长》。接下来我将同我的三位小伙伴:王洪萍老师、徐婷老师、陈霜老师,以及指导教师郑大明老师一起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参照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教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认真设计并实施本课的教学设计。

    期待能和全国的教育同仁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同时也期待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您的观点对我和关注此贴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2#r_102527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92#r_102595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92#r_102596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92#r_102597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0734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1237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1347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2391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1865

    课堂实录视频:https://bbs.xsj21.com/t/1892#r_122447

    144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32 条回复   2021-09-16 20:46:40 +08:00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我是从两方面来理解本次活动的,分别是学会学习和 “量感” 的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 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

     “量感” 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质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选课思考:

    《一米有多长》一课,认识长度单位 “米”(含知道 “1 米” 的实际长度);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教案一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数学书 53 页

    学习目标:

    1.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3. 运用四学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学习准备: 米尺、1cm 小棒、10 厘米小棒、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请大家用手势告诉老师 1 厘米有多长。(生比划)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 1 厘米长的小棒,要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教室太长,小棒太短了。

    师:是的,所以用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教室这么长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米)

    二、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关于米,你想知道什么?(板书:米有多长?)

    【首学】独立思考米有多长?

    【互学】同桌合作用 1 厘米的小棒摆一摆 1 米的长度

    【群学】请同学上台摆一摆展示

    【共学】100 个厘米就是 1 米

    那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首学】独立思考

    【共学】100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1m=100cm

    三、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一

    现在请同学们伸开双臂比一比 1 米有多长。(生比划)

    90 厘米呢?(生比划)

    你为什么要往里面缩短呢?

    生:因为 1 米是 100 厘米,90 厘米比 100 厘米少,所以 90 厘米比 1 米短。

    那 50 厘米呢?(生比划)

    你为什么又要往里面缩短呢?

    生 1:50 厘米比 100 厘米短。

    生 2:50 厘米比 90 厘米还要短。

    活动二

    那你知道 1 米有多高吗?大约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生比划,师测量并标记,并请 3 位同学代表上台展示)

    观察 1 米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首学】观察 1 米的位置

    【互学】同桌讨论自己的发现

    【群学】指明学生发言

    【共学】1 米的高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就不同。

    活动三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大约有 1 米长。

    (指明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一般来说,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较长的物体就用米。

    今天大家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大家都知道厘米和米的长度了。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你的练习单。

    四、课堂巩固

    1、填一填

    (1)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有(   )和(   )。

    (2)1 米 =(    )厘米    100cm=(    )m

    2、选一选

    门高约 2 ( ) 一拃长约 15 ( )

    吴老师身高约 165( ) 黄瓜长约 20 ( )

    3、圈一圈,改一改。

    今天是星期一,我早上洗脸后,用 60 米长的毛巾擦脸。(   )

    升旗仪式时,在全校同学的注目下,国旗升上了高约 8 厘米的旗杆。(   )

    第一节课,我用长约 17 米的铅笔写了一页生字。(   )

    第二节课下课后,我用 10 米的杯子喝水。(   )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 “米”,那你能用单位 “米” 测量教室的长度吗?课后和你的小伙伴合作量一量吧。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xioatingfish
    xioatingfish3年前

    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吴老师的课充分利用量感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建立了米的长度单位,清晰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聂蒙蒙
    聂蒙蒙3年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于明晶
    于明晶3年前

    本节课中,吴老师根据学生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教学效果很好。

    嘟嘟
    嘟嘟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初晨
    初晨3年前

    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凝香
    凝香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运用四学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老师通过厘米引入,伸开双臂比一比让学生知道引入米概念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测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abcd1234cn
    abcd1234cn3年前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一米有多长》一课,认识长度单位 “米”(含知道 “1 米” 的实际长度);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量感的培养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反复体验的过程。一是认识 1m,建立标准。二是从众多实物中寻找 1m,建立表象。三是利用标准测量实物,强化感知。

    开开
    开开3年前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lynn1985
    lynn19853年前

    吴老师从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些列贴近学生的情境,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表达、倾听、质疑等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助推了量感的建立

    18245741678
    18245741678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目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教学效果很好。

    李月123
    李月1233年前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活动经验,量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积累量感,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

    徐利
    徐利3年前

    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WX
    WX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WX
    WX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WX
    WX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Lufey
    Lufey3年前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Lufey
    Lufey3年前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

    维畅w
    维畅w3年前

    许老师在比一比 1 米有多长这里的环节下了很多功夫,用多种方式给足了学生体验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印象。贴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cyy19870915
    cyy19870915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zyc
    zyc3年前

    量感的培养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反复体验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

    ppx
    ppx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吴老师的设计充分抓住了学生的量感起点,借助活动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再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到米的实际含义,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量感” 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质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吴老师在设计本课中,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们比划几厘米,从而探究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在通过比一比,说一说,通过亲身实践升华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并将 1 米有多高映射到学生身体的部位,让长度单位的量感意识融入到身体中,并用亲身经验回忆以及记忆其周围事物有多长,这样细腻的设计实属难得,并为长度量感的积累打下基础。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牛牛
    牛牛3年前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通过四学方式,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不知,【首学】独立思考米有多长?【互学】同桌合作用 1 厘米的小棒摆一摆 1 米的长度【群学】请同学上台摆一摆展示【共学】100 个厘米就是 1 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独立适合的能力就是培养,通过群学组间展示,为共学奠定基础,组间交流统一得出结论 100 个厘米就是一米。课堂巩固,进一步深化巩固量感。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This reply has been deleted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厘米” 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建立量感。通过计量单位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人们可以借助它由已知推导未知,从有限扩展到无限。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3年前

    吴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吴老师的设计充分抓住了学生的量感起点,借助活动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再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到米的实际含义,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3年前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活动经验,量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积累量感,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

    倪婵娟
    倪婵娟3年前

    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薛美娜
    薛美娜3年前

    本节课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薛玖玲
    薛玖玲3年前

    吴老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的三个活动,借助身体和教室中的物品,找到 1 米的长度,让学生对 1 米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卷卷
    卷卷3年前

    本课认识长度单位 “米”;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师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来获取经验。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量感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吴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厘米” 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建立量感。通过计量单位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米的实际含义,大量活动也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王月
    王月3年前

    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分析、集体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fengna
    fengna3年前

    这节课给学生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教师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来获取经验。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lykele
    lykele3年前

    度量要有单位,单位可以选择,可以创造。不同的测量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往往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不同单位有时需要换算;有时单位需要统一。

    lykele
    lykele3年前

    在测量活动中,选择单位不能仅依靠名称和概念某些非数学因素来做出判断,而要关注到数学因素 “物的长度”。这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学上来了。这就是数学味。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种感觉,感觉太抽象,需要活动让学生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本节课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 1 米的长度,并体会较短单位和较长单位的差异,也就是标准的不同。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教师对四学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四学,感知 1 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1 米 = 100 厘米,学生知道,但如何而来,为什么?学生也在活动中慢慢感受

    bwwsyt
    bwwsyt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量感。

    绿格子7
    绿格子73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四学活动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让学生建立量感意识,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感知,判断来获取新知。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杨秀琪
    杨秀琪3年前

    首先询问学生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后利用四学活动,探究与 1 米有关的知识,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

    杨秀琪
    杨秀琪3年前

    本课基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基于学生的学情,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一米有多长》一课,是认识长度单位 “米”,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本课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教学时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四学活动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让学生建立量感意识,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感知,判断来获取新知。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本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吴老师的设计充分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活动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再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到米的实际含义,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首学 - 互学 - 群学 - 共学” 这一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学生在大量的体验活动中,直观感受了 “量”,建立了量感。

    MM~
    MM~3年前

    吴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又做了前测和试讲,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到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感知量、体验量。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一米有多长》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能够掌握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关系。吴老师借助多种操作方式探究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在培养学生量感。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吴老师正是借助这一点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丰富学生量感。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吴老师运用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把本来不可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

    xsj
    xsj3年前

    本节课借助多种操作方式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长度的感知,从而能对长度进行估测,通过 100 厘米与 1 米之间关系,将米与厘米量感转化为 1 与 100 的数感,加强学生量感培养。

    xsj
    xsj3年前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对关系做出判断过程,对比体验估测与实测,反复实践修正,提升量感。通过对 1 米的感知,形成其表象,同时能对常见物体长度进行估测。通过四学环节,培养学生量感意识,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其认识。

    xsj
    xsj3年前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大多知识都需要借助具体的表象建立,吴老师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同时找到厘米与米计量单位之间关系,建立其米的量感表象,同时能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长度估测,填入合适的计量单位。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教学过程中,汤老师带领学生沟通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联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 “1 米” 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量感。初步认识一米后,建立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物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一米的长度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吴老师从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厘米” 入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 “米”,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寻找身体上、生活中的 1 米加深 1 米的长度量感。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一米有多长》一课,认识长度单位 “米”,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师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来获取经验。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吴老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充分抓住了学生的量感起点,借助活动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再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到米的实际含义,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带领学生沟通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联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 “1 米” 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量感。初步认识一米后,建立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物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一米的长度表象。

    shd刘洋
    shd刘洋3年前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趣味性,本节课通过认识长度单位 “米” 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吴老师设计本课建立在充分分析孩子的年龄心里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体验,教师以指向明确的问题引领学生形成一米的量感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在操作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同时把生活经验有机结合。

    Yangli
    Yangli3年前

    本节课吴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量感。

    5577
    55773年前

    本节课是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运用四学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邓欢
    邓欢3年前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一直非常喜欢 “首学 - 互学 - 群学 - 共学” 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总结,让老师易于掌握课堂的节奏,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动静相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升。

    13643584329
    136435843293年前

    学习吴老师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吴老师真实有效的学情分析让这堂课更有意义,我们都知道学生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以实物来获取的直接经验,本堂课吴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把握学情,突破难点,抓住重点,丰富认识,恰到好处!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老师从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建立 1 米长度的时候,不是直接告知米和厘米的关系的。而是通过动手制作,让一米自己生长出来,帮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感受一米的长度,这样发展学生的量感。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老师借助测量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更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建构 1 米长度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告知 1 米的长度,而是让学生去动手做一做,建构一米的长度,让标准长度长在心中,在 1 厘米 1 厘米累加的过程中,长度单位 1 米逐步建立,培养学生的量感。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认识 1 米后,老师引导学生在身上找出大致一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身体的尺子,对一米的学习进行迁移。通过估一估,反复建构 1 米的长度,再用身上的一米找身边物体的大致长度。最后练习巩固中,对米和厘米进行辨别,选择合适的单位,对比中,建立长度单位一米。

    李卓
    李卓3年前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8398033378
    183980333783年前

    四学活动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让学生建立量感意识,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感知,判断来获取新知。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酥鸭
    酥鸭3年前

    本节课利用米尺这样的实际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在身体上的测量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即发展了量感、又深化了量感认知。

    蔡永杰
    蔡永杰3年前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知识 1 米 = 100 厘米,以及 1 米的直观长度是多长,吴老师采用让学生摆 100 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就是 1 米,找身边 1 米长的物体。建议还应让学生用米尺先估身边物体有几米长,再用米尺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对 1 米的心里长度。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通过让学生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

    13796644485
    13796644485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13796644485
    13796644485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了米是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单位,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廖金萍666
    廖金萍6663年前

    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活动,建立一米的概念,掌握,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在经历探究,体验,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一米的内涵。

    酥鸭
    酥鸭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习题进一步进行掌握

    刘亚丹
    刘亚丹3年前

    吴老师采用让学生摆 100 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就是 1 米,找身边 1 米长的物体。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李鸿儒
    李鸿儒3年前

    本节课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吴老师通过同桌合作用 1 厘米的小棒摆一摆 1 米的长度,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一米的长度,体会米的实际意义,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知识 1 米 = 100 厘米,以及 1 米的直观长度是多长,吴老师采用让学生摆 100 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就是 1 米,找身边 1 米长的物体。建议还应让学生用米尺先估身边物体有几米长,再用米尺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对 1 米的心里长度。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了米是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单位,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趣味性,本节课通过认识长度单位 “米” 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zhener
    zhener3年前

    开课以前面学习的厘米引入,通过用 1 厘米长的小棒测量教室长度,引出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必要性。

    zhener
    zhener3年前

    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探究厘米与米的关系,建立以 1 厘米的标准量累加到 1 米的感觉。再通过找身体尺,建立参照对象,形成 1 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量感。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这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多种活动、多重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设计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非常实用。

    lzzcm
    lzzcm3年前

    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lzzcm
    lzzcm3年前

    开课以前面学习的厘米引入,通过用 1 厘米长的小棒测量教室长度,引出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必要性。

    lzzcm
    lzzcm3年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作为引领者适时点拨。在探究厘米和米的关系中,首学思考米有多长,互学合作用 1 厘米小棒摆出 1 米的长度,共学 100 个 1 厘米是 1 米,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突破了重点。

    潘苹1
    潘苹1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binyunwei
    binyunwei3年前

    调动多种感官培养的量感。本节课,老师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米的长度表象,发展长度量感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一稿反思

    一、激发学习动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较大物体的长度,也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分米、毫米、千米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展开教学

    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学生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 1 米和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填写单位错误。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通过 3 个活动体验米的长度:(1)实际体验横着量(长).请同学们伸开双臂,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 1 米;(2)体验厘米和米的关系,90 厘米比 1 米短,50 厘米是 1 米的一半。(3)再次体验竖着量(高)。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 1 米,自己的身高比 1 米高出多少?

    三、存在的不足

    1.探究关系中,学生所带的一米学具形式、长短不一,导致学生体验感不强,考虑老师统一准备 1 米彩带,让学生再去体验测量。

    2.老师验证每个学生比的长度是否准确,所需时间比较多,考虑其他方式既能测量准确度,也能缩短时间。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一稿反思

    一、激发学习动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较大物体的长度,也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分米、毫米、千米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展开教学

    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学生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 1 米和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填写单位错误。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通过 3 个活动体验米的长度:(1)实际体验横着量(长).请同学们伸开双臂,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 1 米;(2)体验厘米和米的关系,90 厘米比 1 米短,50 厘米是 1 米的一半。(3)再次体验竖着量(高)。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 1 米,自己的身高比 1 米高出多少?

    三、存在的不足

    1.探究关系中,学生所带的一米学具形式、长短不一,导致学生体验感不强,考虑老师统一准备 1 米彩带,让学生再去体验测量。

    2.老师验证每个学生比的长度是否准确,所需时间比较多,考虑其他方式既能测量准确度,也能缩短时间。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教案二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数学书 53 页

    学习目标:

    1.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3. 运用四学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学习准备: 米尺、1cm 小棒、10 厘米小棒、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

    生:去过。

    师:长颈鹿和小乌龟也想进动物园玩,可是它们却被保安拦在了门口,(出示情景图)一起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吧。

    生: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师:那你觉得谁需要买票,谁又不需要买票呢?

    生:长颈鹿需要买票,小乌龟不用买票。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动物园门口有 1 米的标记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 1 米到底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个长度单位 “米”

    二、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关于米,你想知道什么?

    生:1 米有多长?(板书:1 米有多长)

    生: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为什么要学习米?

    师:看来大家对 “米” 有很多好奇,那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 “1 米有多长” 的问题吧。

    【首学】 你觉得 1 米有多长,请大家伸开双臂比一比。

    师:我发现你们比的一米有长有短,那 1 米到底有多长?就藏在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子中(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观察这把米尺,你有什么发现?

    生:好长呀

    生:有刻度线

    生:有数字

    师:今天学习的长度单位米和之前学习的厘米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和同桌一起来研究吧。

    请先听清楚要求,老师说开始之后,你才能行动,学具袋中有 3 种学具,1 根 1 米长的绳子或软尺,1 根 10 厘米长的吸管,1 根 1 厘米的吸管。

    【互学】 同桌合作

    (1) 铺:把学具袋中的米尺直直的平铺在两张桌子上

    (2) 选: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绳子或软尺

    (3) 记:记录你们的测量次数

    (4) 时间为 5 分钟(提前完成的小组,完成后坐直等待)

    (5) 听:听到拍手的声音时,迅速安静坐直 (准备,开始)

    【群学】 请 1 位同学上台展示(选择 1 名学生展示)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合作的非常好,一人按住软尺两端,一人测量并记录,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测量这把米尺。

    师:他选择的工具是什么?

    生:直尺

    生:10 厘米长的吸管

    生:1 厘米长的吸管

    师:他测量了几次?

    生:10 次

    师:我们通过量一量的活动,那你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了吗?

    【共学】 生:100 个 1 厘米就是 1 米

    师小结:100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读作 1m=100cm

    接下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请观察这把尺子上每个小格的长度是( )厘米,从 0~100 的长度是( )厘米,( )厘米就是( )米。

    三、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一

    大家已经认识米尺,也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了。

    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伸开双臂比一比 1 米有多长。(生比划)

    比好了吗?现在老师要来验证你比的 1 米是否正确

    师:90 厘米呢?(生比划)你为什么要往里面缩短呢?

    生:因为 1 米是 100 厘米,90 厘米比 100 厘米少,所以 90 厘米比 1 米短。

    师:那 50 厘米呢?(生比划)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是把 90 厘米直接缩短了,为什么?

    生:50 厘米比 90 厘米短

    师:(师比划:有的小朋友先比 1 米,然后又比一半)为什么呀?

    生 1:50 厘米比 100 厘米短。

    生 2:1 米 = 100 厘米,50 厘米刚好是 100 厘米的一半。

    师:因为 1 米 = 100 厘米,所以长度单位米比厘米长,下面的题中也有米和厘米,大家一起来比一比吧。

    50 厘米⚪1 米 46 米⚪64 米

    100 厘米⚪1 米 60 米⚪60 厘米

    活动二

    看来横着量 1 米难不倒你们了,那竖着量,你知道 1 米是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请同学们站起来比一比,并用贴纸贴出来。

    (生贴,师测量,生调整、贴纸)

    现在请 3 位同学代表上台展示。

    【首学】 观察 1 米的位置

    请你仔细观察他们三个人 1 米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互学】 同桌讨论自己的发现

    【群学】 指明学生发言

    同样都是一米,为什么贴的位置不同?

    【共学】

    生:因为他们的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就不同,但是他们贴的高度都是一米。

    师:我们知道了自己身体 1 米的位置,那你知道下面这张桌子的高度吗?请你先观察,再想一想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师:我们在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分清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大小,才能使用正确的数字和测量单位。

    活动三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有多高。

    睁开双眼,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大约有 1 米长。

    (指明学生说一说)

    现在老师只给你说物体的名称,你还能够分辨出它的长度单位是 “厘米” 还是 “米” 吗?

    师小结:通过快问快答,我们知道了,一般来说,测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用长度单位 “厘米”,测量较长、较大的物体就用 “米”

    今天大家学习的特别认真,知道了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测量物体时用什么单位,那就一起来练一练吧,请大家拿出你的练习单。

    四、课堂巩固

    1. 连一连。

    2. 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x”)

    3.龟兔赛跑。(含有长度单位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只有测量较长的物体才用 “米” 作单位,米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1 米=100 厘米

    那你能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 测量教室的长度吗?课后和你的小伙伴合作量一量吧。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一、激发学习动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较大物体的长度,也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分米、毫米、千米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展开教学

    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学生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 1 米和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填写单位错误。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通过 3 个活动体验米的长度:(1)实际体验横着量(长).请同学们伸开双臂,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 1 米;(2)体验厘米和米的关系,90 厘米比 1 米短,50 厘米是 1 米的一半。(3)再次体验竖着量(高)。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 1 米,自己的身高比 1 米高出多少?

    三、存在的不足

    1. 在整个设计中,米的必要性突显的不够,考虑换一种冲突性材料,突出米的必要性。

    2. 学生探究 1 米与厘米的关系的环节中,操作要求有点多,考虑把 5 个要求换成 3 个要求。

    3. 关于展示环节,可以通过贴米尺,突出长度跟方向的关系。

    4. 每个环节设计练习的意义不太大,因时间有限,导致无法展现完整课堂,考虑取消环节练习,重点放在体验、感知度量单位。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团队磨课照片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教案终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数学书 53 页

    学习目标:

    1.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3. 运用四学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估测物体长度的经验。

    学习准备: 米尺、1cm 小棒、10 厘米小棒、课件

    学习过程:

    一、使用米的必要性

    师:老师想知道这块橡皮有多长?你有什么想法?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尺子的长度单位是?

    生:厘米

    师:我们用 1 厘米来测量橡皮,里面有几个 1 厘米呢?

    生: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

    小结:在测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用 1 厘米测量,再数里面有几个 1 厘米;

    师:老师想测量教室,我可以用 1 厘米来测量吗?为什么?

    生:太麻烦了

    师:是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米的认识)

    二、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关于米,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米有多长?

    生: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为什么要学习米?

    师:看来大家对 “米” 有很多好奇,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 “1 米有多长” 的问题吧。(板书:1 米有多长)

    【首学】你觉得 1 米有多长,请大家伸开双臂比一比。

    师:我发现你们比的一米有长有短,那 1 米到底有多长?今天学习的长度单位米和之前学习的厘米又有什么关系呢?就藏在学具袋中(学具袋中有 3 种学具,1 根大约 1 米长的彩带,1 根大约 10 厘米长的吸管,1 根大约 1 厘米长的吸管。),请先听清楚要求,再和同桌一起研究。

    【互学】同桌合作

    (1) 铺:把彩带直直的铺在桌子上

    (2) 选: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3) 记:记录测量次数

    (4) 时间为 4 分钟

    (5) 听:听到拍手的声音时,迅速安静坐直 (准备,开始)

    【群学】请 1 位同学上台展示(选择 1 名学生展示)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合作的非常好,一人按住两端,一人测量并记录次数。

    之前我们学习厘米时用的是直尺测量,其实米也有一种测量工具,它的名字叫做米尺。

    请观察这 2 把尺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 0 刻度

    生:都有刻度线

    生:米尺的数字更大

    师:米尺和直尺的不一样就是数字大小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

    师:横着贴不住,怎么办呢?(师贴米尺)

    生:竖着贴

    师:竖着贴,是多长呢?

    生:也是 1 米

    师:可是,竖着贴不方便测量,怎么办呢?

    生:斜着贴

    师:斜着贴,是多长呢?

    生:还是 1 米

    师小结:不管我们横着贴、竖着贴、斜着贴,它的长度都是 1 米,跟米尺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生:没有关系。

    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测量这把米尺。

    请注意观察,他选择的工具、次数、结果。

    师:他选择的工具是什么?

    生:直尺

    生:10 厘米长的吸管

    生:1 厘米长的吸管

    师:他测量了几次?

    生:10 次

    师:我们通过量一量的活动,那你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了吗?

    【共学】生:100 个 1 厘米就是 1 米

    师:(边手指边总结)从刻度 0 到 100 里面有 100 个 1 厘米,也就是 100 厘米。

    从刻度 0 到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读作 1m=100cm(板书:100 厘米 = 1 米、100cm=1m)

    三、体会 1 米的长度

    活动一: 比一比

    大家已经认识米尺,也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了。

    现在请同桌面对面再一次伸开双臂比一比 1 米有多长。(生比划)

    比好了吗?现在老师要来验证你比的 1 米是否正确(2 分钟)

    师:90 厘米呢?(生比划)你为什么要往里面缩短呢?

    生:因为 1 米是 100 厘米,90 厘米比 100 厘米少,所以 90 厘米比 1 米短。

    师:那 50 厘米呢?(生比划)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是把 90 厘米直接缩短了,为什么?

    生:50 厘米比 90 厘米短

    师:(师比划:有的小朋友先比 1 米,然后又比一半)为什么呀?

    生 1:50 厘米比 100 厘米短。

    生 2:1 米 = 100 厘米,50 厘米刚好是 100 厘米的一半。

    师:因为 1 米 = 100 厘米,所以长度单位米比厘米长

    活动二:量一量

    看来横着量 1 米的长度难不倒你们了,那竖着量,你知道 1 米是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请同学们站起来比一比,并用贴纸贴出来。

    (生贴,师测量,生调整、贴纸)

    现在请 3 位同学代表上台展示。

    当我们把长竖着的时候,它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高。

    【首学】观察 1 米的位置

    请你仔细观察他们三个人 1 米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互学】同桌讨论自己的发现

    【群学】指明学生发言

    同样都是一米,为什么贴的位置不同?

    【共学】

    生:因为他们的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就不同,但是他们贴的高度都是一米。

    师:我们知道了自己身体 1 米的位置,那你知道下面这张桌子的高度吗?请你先观察,再想一想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师:70 厘米和 70 米的数字是一样的,它们的高度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总结:70 个 1 米比 70 个 1 厘米长,所以 70 米比 70 厘米长

    师:7 米和 7 厘米呢?

    生:也不一样长,7 个 1 米比 7 个 1 厘米长,所以 7 米比 7 厘米长

    四、厘米和米的运用

    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大约有 1 米长。

    (指明学生说一说)

    请打开数学书 53 页,独立完成第 3 个小绿点。

    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测量较长、较大的物体就用 1 米测量,再数里面有几个 1 米。

    不管是测量小物体还是大物体,我们都先确定标准,再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标准。(板书:副板书)

    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看图快答的游戏结束这节课吧,我说图中的一个名字,你说它们应该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出示情景图)

    最后,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长度单位 “米” 来测量教室吗?下课后和同伴们一起测量吧。

    四川成都吴苹
    四川成都吴苹3年前

    团队磨课照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1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1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5ms · UTC 10:18 · PVG 18:18 · LAX 03:18 · JFK 06:1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