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丹

刘亚丹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50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5 13:39:33 +08:00
9 G 99 S 20 B
刘亚丹 的最新回复

学生经历看、比、留、找、标的活动获得对 1 厘米的感性认识,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实践操作,生成测量工具的设计很有创意,

王老师的设计中,设计了摸一摸的活动环节,摸树叶、数学书封面及桌面的边线,通过摸边线,让学生初步形成周长概念。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提升的量感,同时内化的知识。

看、描、摸、指、说、想等具体性的操作活动中认识不同物体的边线,建立稳固的周长概念。并且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测量不同物品的周长。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而生活中有很多跟 “量” 有关的知识。本节课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应用意识,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从旧知冲突中,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新知探索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认识了测量工具,在测量工具上再次认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心里长度。建议多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本宽度等,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本节课丁老师进行了三次估计。活动一 “估一估长方形的周长”、活动二 “估一估正方形的周长”、联系生活 “估计车位的周长”,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中运用数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学生在探究小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的过程中,围绕 “化曲为直” 的转化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量感的理解和感知。

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邵老师通过设计想一想、摸一摸、描一描等活动让学生将抽象的周长逐渐量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量的感受。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将本节课和生活产生联系,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张老师通过 “看、找、量”,让学生将本课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学生在摸、描、画、量的过程中发展了量感,并积累了活动经验,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周长。再者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长方形周长,引发讨论,随后让学生再合作探索中推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是再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

吴老师采用让学生摆 100 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就是 1 米,找身边 1 米长的物体。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量感” 主要包括 “量” 和 “感”,其中 “量” 既包含对不同量态本身的认识,例如认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等,也包含对某个量态对应的数量认识,例如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质量的轻重等,本节课看得出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程环节明确,层次清晰.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7:02 · PVG 15:02 · LAX 00:02 · JFK 03:0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