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第二小学校的邢彦平,很荣幸能够代表大兴安岭隋源明师工作室参加此次的教学设计与展示大赛活动,通过多次参与新世纪小学基地校展示大赛与网络 “悦读” 主题研讨活动,让我从对数学教学的按部就班,慢慢走向学生,走向课堂,走向思考。每一次教学思路灵感的迸发,都让我欣喜,而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也都是我成长路上的磨刀石。同仁们的设计分享是我取长补短的教学营养;专家高屋建瓴的意见是我破开避障的思维利器;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是我渴求知识的动力源泉。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让自己学到更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长方形周长》,敬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此次大赛圆满成功,各位同仁满载而归!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48#r_102777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48#r_102984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48#r_102987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48#r_102988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8#r_118067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48#r_118228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8#r_122454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48#r_122582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48#r_122594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4NDMw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screenshot
选题思考:
《长方形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课,课前学生已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逐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积累了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本课重点是探索并理解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初步建立 “量感” 意识的初始阶段,而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量感,并内化与心,就是学生具体的量和算的阶段,这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选择本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长度量,感受量和量之间的关系,感受长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意义,这样学生对于 “量感” 的意识才能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才能在生活中,运用量的知识有意识的去感知生活中的量,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长方形周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一课,教材以四个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过度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已经具备了对生活的一定的感知能力,所以凭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可以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体会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已有对周长概念的认知基础上,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正方形的特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演示教学法。 学法:主要以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形式。
六、教学资源、教学准备
直尺、新世纪配套学具磁力棒、教学 ppt、新世纪 3.0 微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 引出课题
1、出示水稻田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稻田的形状,描一描稻田的周长,回顾一下长方形的特点
2、如果你想知道一块长方形稻田的周长,你首先要做什么?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稻田的俯视图给学生以一种广大、有序的视觉刺激,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而对于长方形周长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而深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周长 “量感” 的体验,使学生萌发 “量感” 意识。而通过回顾长方形的周长,感受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联系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存在必然的量化关系,建立长度间 “量” 的表象。
(二)感知长度 体验方法
活动一、实践操作 探究方法
1、摆一摆:拿出小棒,一起来摆一块长方形的稻田。
2、说一说:你的长方形稻田是由几条边构成的。
3、摸一摸:一起来摸一摸这块稻田的周长。
4、议一议:如果你想要求出这块稻田的周长,你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5、量一量:怎样求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度量” 意识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完成,需要教师有层次的设计活动和深入的挖掘教材,在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表象,利用说一说来巩固就对图形特征的了解,再摸一摸建立对周长的感知,议一议周长与边长之间有哪些 “量” 的关系,最后量一量求方法,加深对长度的量感,在长和宽的数值变换组合,得到周长的过程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维,而这种 “量” 的变化组合又恰恰激发了学生对于长度 “量感” 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对已有周长概念模糊的 “量感” 意识,慢慢的清晰起来,从而提升原有的量感意识并提升原有的 “量感” 意识。
活动二、感受策略 优化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虽然三种方法的实质一样,但显然第三种方法更为简洁和方便,而且思维的层次也是最高的,学生通过自主比较、运用,在对比的过程中完成对策略的优化与思维的提升,主动地变 “要我优化” 为 “我要优化” 而在优化方法的过程中,变相完成对长度量的重组体验,提升对度量意义感知,整体提升对周长 “量感” 的感悟。此处重在一个 “感” 字,在多种方法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的参与,多形式、多途径地思考、感悟与内化,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 既周长的最优方法。
活动三、求同溯源 类比方法
趁热打铁,运用你们学到的方法,我们继续来求出正方形稻田的周长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对周长 “量” 的感悟基础上,很快会进行正方形特性的思考判断,进而将原有的 “量感” 体验进行迁移,主攻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这种求同存异的探究学习,更能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
活动四、概括知识 总结方法
最后的总结阶段,播放新世纪 3.0 微课中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视频片段。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周长的概念将围成的四条边都加起来,也可以根据他们图形的特点采用最优方法解决。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能够达到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及对周长方法的探究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新世纪 3.0 动画微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形成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整体性理解,在总结与提炼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图形特性的认知和长度量的进一步感知。
三、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
在经历了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探索与巩固之后,出示本课的问题串四,帮助淘气解决利用围墙围菜园的问题。
1、先读题,找一找,你能发现题目中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围?
3、画一画,你是如何来解决问题的。
思 考:
通过让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培养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 “量” 的敏感度,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 “量” 与生活中 “量” 的勾连。
想一想,促进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将生活的问题数学化,形成空间表象,为后面的画一画,提供可支配的操作信息,并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
画一画,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画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考虑墙长 10 米是什么意思,来增强学生对长度 “量” 的实际意义的感知。
在实际画图中,由于一些学生会脱离生活实际,在认知上会有偏差,会出现挨着墙画长方形的情况,所以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将立体的墙面转化为平面线条便于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和纠正,会逐渐强化问题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让学生所学不再纸上谈兵,将知识中的 “量” 与 “方法” 转化成生活中的 “量” 和加深对生活的 “量感” 体验,进而理解量感。
四、习题检测 巩固拓展
在习题检测阶段,主要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针对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运算题。(49 页第二题第一小题)
2、针对加深长、正方形特性的理解和巩固计算方法的画图题。(49 页第三题)
3、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的拓展题。(49 页第 5 题)
设计意图:
练习一:侧重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对生活实际量的感知,体会周长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练习二:画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结构 “量感” 和长度 “量感” 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练习三:重在考察学生对于长方形周长特征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 “捷径”。通过观察,三个不规则的图形可以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解决问题,而在转化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没有变,但是图形的形状及大小都发生变化。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知识链条,促进知识的勾连,增强学生对长度、大小以及图形的变换的感官刺激,进而丰富学生形成 “量” 体验,把握所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地发挥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
五、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在积极的探究方法,那么今天这一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来说一说。 我们一起看看笑笑是如何来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总结,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养成对知识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计算: 方法 1 长 + 宽 + 长 + 宽
方法 2 长 + 长 + 宽 + 宽 长 ×2 + 宽 ×2
方法 3 (长 + 宽)×2
正方形周长计算: 方法 1 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方法 2 边长 ×4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15643117195 量感的培养就是抽丝剥茧的过程,去感知一切量,体验量的变化,用不同的量去衡量去估测,最后就变成一种潜意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一种手段解决不同量的问题,我想这就是量感吧。
@15108263963 在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表象,利用说一说来巩固就对图形特征的了解,再摸一摸建立对周长的感知,议一议周长与边长之间有哪些 “量” 的关系,最后量一量求方法,加深对长度的量感培养,这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所经历的必然过程。
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邢老师的这节课重在考察学生对于长方形周长特征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 “捷径”。通过观察,三个不规则的图形可以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解决问题,而在转化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没有变,但是图形的形状及大小都发生变化。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知识链条,促进知识的勾连,增强学生对长度、大小以及图形的变换的感官刺激,进而丰富学生形成 “量” 体验,把握所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地发挥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稻田的图片,引出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关。在动手实践后,通过播放新世纪 3.0 动画微课,强化了学生对长方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体会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稻田的图片,引出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关。在动手实践后,通过播放新世纪 3.0 动画微课,强化了学生对长方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3894804612 采用稻田的情境就是想让学生体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稻田有许多不规则和规则图形,能够让学生在感官上体会长度量及周长概念,通过对比长度引入本课课题,希望老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
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在多个方面的教学活动中多方面的体会量感在数学层面上的重要性
认真研读了邢老师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看出邢老师的前期准备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从查找资料丰富理论知识,到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再到换位思考,去设计第一个环节,真的是细致有据,邢老师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稻田地再过渡到用小棒摆出这块地,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一设计,正是引导学生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学生由无法触及的实物稻田到可以摸到的小棒围成的长方形地,这一清晰呈现过程,也正是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求它的周长要做什么”?这一设计,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学生自然就会想到 “量一量” 的方法。很是欣赏邢老师设计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的细致过渡。
本节课从生活中物体的周长入手,引入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活激趣 引出课题:出示水稻田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对于这个设计,我有自己的理解,有不少学生可能不知道水稻长什么样子,城市里面的孩子也许不知道,有的农村也不种水稻,跟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许有点脱节,老师需要做适当的讲解。摆一摆:拿出小棒,一起来摆一块长方形的稻田。 说一说、摸一摸、议一议、量一量 教师有层次的设计活动和深入的挖掘教材,在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周长的表象。概括知识 总结方法,形成抽象。在总结与提炼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图形特性的认知和长度量的进一步感知。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巩固量感。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2741602583 感谢老师的反馈,摆一摆、量一量、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有层级的进行量的认知和感悟,毕竟量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去创设情景和发动时机,这样学生的量感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问题。
邢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的两个问题串都是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出现的,而邢老师的教学设计里,为了使数学贴近生活,创造了一个稻田的情境。这样的设计,使得数学知识,有了着力点,问题来源于生活。而且,稻田的情境,还可以很自然的对学生进行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等品德教育的渗透。
邢老师的设计很有新意,每个环节都是给孩子空间,适当的引导,这节课从设计上,很好的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氛围很浓厚。三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级比较小,您的这些活动是分小组进行的吧。那么,您可以谈谈,您在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分工上,是如何做的。
邢老师的教学设计里,习题是有梯度,有层次的。我想,在孩子们学习完这一课后,我们能进行一个数学小实践吗,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周长。这个小拓展,让学生带着一节课的收获,重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实践的热情。
@xuxu19860921 @李玉明 量感的形成就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体验、纠正的过程中,从原有模糊的意识,变得清晰,通过用度量工具进行估和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长度量,萌发量感意识,通过精确测量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量感。
本节课没有把周长的概念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指一指,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整个的设计环节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邢老师的教学设计里,习题是有梯度,有层次的,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个层次的练习题都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将知识中的 “量” 转化成生活中的 “量”,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
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稻田的俯视图给学生以一种广大、有序的视觉刺激,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而对于长方形周长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而深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周长 “量感” 的体验,使学生萌发 “量感” 意识。而通过回顾长方形的周长,感受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联系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存在必然的量化关系,建立长度间 “量” 的表象。
邢老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水稻田这一生活情境,引出长方形的周长。通过摆一摆、摸一摸、议一议、量一量帮助孩子们逐渐深化长度量感。通过多种方法实践体验感悟周长的最优方法。
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体会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稻田的俯视图给学生以一种广大、有序的视觉刺激,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而对于长方形周长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而深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周长 “量感” 的体验,使学生萌发 “量感” 意识。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15997599709 @李玉明 量感的形成就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体验、纠正的过程中,从原有模糊的意识,变得清晰,通过用度量工具进行估和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长度量,萌发量感意识,通过精确测量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量感。
再次学习了这一课,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采用 “情境引入 —— 自主尝试 —— 知识构建 —— 应用拓展” 的模式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展示所学内容,通过学生的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 “一周”,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找出最优的测量方法,积累度量经验。并通过拼摆,量长,探究等活动,就是让学生感受不同阶段的量,通过探究,运用对于图形的特点,来拓展学生思维,感知长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量感,值得学习!
@13179128072
@15549313796 量感的形成就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体验、纠正的过程中,从原有模糊的意识,变得清晰,通过用度量工具进行估和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长度量,萌发量感意识。
老师,设计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考验效率活动,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并能够根据自己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遂与之异,培养学生的量感。
邢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习得新知,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5534364866 感谢老师的评价,数学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重中之重,让学生自主感知,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的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标,数学是枯燥的,可是配以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必要的,数学需要兴趣的引领,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创设相应的时机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最终内化知识,学以致用。
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看了邢老师没有选择第 4 题作为本节课练习的想法,可以感受到邢老师是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层次性的过渡。受你思路的启发,我在想,可否把这一题留在课的最后,抛给学生课下独立来探究完成,同时再 “买一赠一” 地,再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如果同样用这 40cm 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我们能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吗”,这一抛,让学生对周长问题的探究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同时在探究中他们还会延伸思考到更全面的东西。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可以真的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想法。
@13756607152 这位老师的建议很好,用 40 厘米的绳子围城长方形,方法很多。它是一个总长度分解成单个长度的量的变化。而这个逆思维如果在课上完成,难度很大。放在课下去探究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能让学生理解对周长与长和宽的关系。
一稿反思:
一、抓住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水稻田的情景,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稻田的俯视图给学生以一种广大、有序的视觉刺激,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而对于长方形周长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而深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周长 “量感” 的体验,使学生萌发 “量感” 意识。而通过回顾长方形的周长,感受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联系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存在必然的量化关系,建立长度间 “量” 的表象。
二、培养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在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表象,利用说一说来巩固就对图形特征的了解,再摸一摸建立对周长的感知,议一议周长与边长之间有哪些 “量” 的关系,最后量一量求方法,加深对长度的量感,在长和宽的数值变换组合,得到周长的过程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维,而这种 “量” 的变化组合又恰恰激发了学生对于长度 “量感” 的直观体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三、突出主体地位,自主探究。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阐述自己的方法和想法,教师恰到好处的阴道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本课所选的情景针对性不够强,虽是实际生活可能由于地域的原因,部分的学生又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感触没有那么深, 再有,整个的画面出示,可能让学生第一感知的是稻田面积的大小,次之才感受到长度,这对于本课主题可能没有更好的切入,在之后教学设计中会进一步完善。
针对练习题的选题设计,还会和团队人员继续研究,力求达到知识全面,能力全面,让人人都能学数学,人人都得以发展。
教案二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一课,教材以四个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过度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已经具备了对生活的一定的感知能力,所以凭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可以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体会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3.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已有对周长概念的认知基础上,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正方形的特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演示教学法。 学法:主要以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形式。
六、教学资源、教学准备
直尺、新世纪配套学具磁力棒、教学 ppt、新世纪 3.0 微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 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全民健身日是那一天吗?现在全国已经掀起了一番运动的热潮,老师现在一般也习惯在饭后去公园走两圈,同学们看这两个人,他们因为谁走的圈大产生了分歧。
1. 他们所说的谁的 “圈大” 是什么意思?
2. 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全民健身,饭后公园 “走圈” 情景,感知生活中周长的实际问题,利用 “走圈” 和 “谁走的圈大” 让学生定性把握现实情境中周长的本质特征,萌发量感意识。
(二)感知长度 探究方法
1. 活动一:摆一摆
请每位同学将手中的八根小棒(2 个 5 厘米,2 个 3 厘米,4 个 3 厘米)分别摆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一方面温习周长的概念,另一方面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活动二:估一估
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呢?理由是什么?
这里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情况的对比,一是一条边一条边进行对,或者通过四条边相连来进行整体对比。
设计意图:估长短就是为了通过寻找参照对比量,来实现对长度的估测,为培养量感提供有效方法和途径,让量感的建立从感知臆断走向参照推理。
3. 活动三: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直觉及经验对最初周长的定性把握,通过精准的测量,建立数学模型,转变为对长度量进行多种感官的定量刻画,在活动中对量的感官不断进行体验和矫正,让模糊的量感意识,逐渐变的清晰。
(三)求同溯源 类比方法
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求同溯源,类比方法,产生二种解决方法是:
方法 1: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方法 2:边长 ×4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了长方形周长方法的探索后,会根据自身经验,通过类比方法进行对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此时应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将方法内化。
(四)感受策略 优化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求解周长的方法,你觉着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最后插入新世纪 3.0 动画微课,强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形成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整体性理解和对长度量的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实践体验,多形式、多途径地思考、感悟、内化与提升。在对比的过程中完成对策略的优化与思维的提升,变相完成对长度量的重组体验,提升对度量意义的感知,整体提升对周长 “量感” 的感悟。
(五)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
在经历了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与巩固之后,出示本课的问题串四,帮助淘气解决利用围墙围菜园的问题。
1. 读一读,找出关键信息,理解靠墙围是什么意思?
2. 边想边画,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围?
3. 思考:墙长 “10”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围栏都是长方形,而围栏的长度却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将知识中的 “量” 与 “方法” 转化成生活实际问题并加深对生活中 “量” 的体验,进而理解量感。
(六)习题检测 巩固拓展
在习题检测阶段,主要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针对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运算题。
2.针对加深长、正方形特性的理解和巩固计算方法的画图题。
3.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的拓展题。
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第一小题,第三题,最后一题。
设计意图:
练习一:侧重提升对生活实际量的感知,体会周长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
练习二:在画与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结构 “量感” 和长度 “量感”。
练习三: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 “捷径”。体会形状、大小、长度之间的变化,把握所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加强知识的勾连,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地发挥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进而丰富学生 “量” 的体验。
七、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计算:
方法 1 :长 + 宽 + 长 + 宽
方法 2 :长 + 长 + 宽 + 宽 长 ×2 + 宽 ×2
方法 3 :(长 + 宽)×2
正方形周长计算:
方法 1: 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方法 2 :边长 ×4
二稿反思:
在第一次试讲后,在众多同仁及团队的研讨下,逐渐完善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试讲,我们发现在设计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我们在预设中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能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记忆。才能会顺利进行本节课对长方形周长方法的探究。然而,在试讲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比较扎实,并不需要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在测量环节中小棒随时在动,不便于学生测量,耽误时间,所以我们团队商量决定将小棒换成长、正方形卡片。
2、学具造成学生探究方式上受限制,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算法时,在分享周长方法环节中,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周长时,学生总结出对边相等和长和宽为一组的等量关系,却忽视了绕周长一周的顺序依次相加的算法。
3、为了增强学生量感体验,我们团队结合论坛中各位同仁的意见,在估一估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估测的抓手:小绳、正方形纸片,牙签、小棒等度量工具。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估的意识还不是那么清晰,采用的工具多以小绳为主,而学生为了贴和卡片的边线,估量的过程过长,其他工具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通过后续的团队研磨和对学情的跟踪分析,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继续完善。
教案终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一课,教材以四个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过度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已经具备了对生活的一定的感知能力,所以凭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可以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体会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已有对周长概念的认知基础上,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正方形的特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演示教学法。
学法:主要以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形式。
六、教学资源、教学准备
直尺、教学 ppt,希沃白板,学具袋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 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我喜欢饭后去公园走两圈?今天早上遇到两个小朋友,他们因为运动产生了争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明:我沿着公园最大的长方形花园走了一圈,一定比你走的长。
小红:我沿着公园最大的正方形花园走一圈,应该是我走的更长。
师:他俩都说自己走的路线长,我也想看看到底谁走的长,同学想不想帮老师给他俩做个裁判?
生:想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走的路线(动画播放行走路线)
师:你们知道他们走的长度是什么吗?
生:(长、正方形的周长)
我们要确切知道他们各自走了多长?要做什么?
生:(求出周长、量出周长、算出周长)
那么如何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 长方形周长(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公园 “走圈” 情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周长的实际问题,通过出示长方形花园和正方形花园图片,利用谁走的路线长的情镜,初步感知对比一圈的长度,通过动画观察小明和小红的行动路线,感受周长的概念,了解要向知道谁走的更长,就是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感知长度 探究方法
1、活动探究
长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让我们一起来共同研究,大家看学习单的长方形,我们先估一估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然后写在学习单上,然后我们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和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估长短就是为了通过寻找参照对比量,来实现对长度的估测,为培养量感提供有效方法和途径,让量感的建立从感知臆断走向参照推理。
2、方法展示
谁愿意来到前面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此时学生到大屏进行希沃白板边线的操作并进行说明,教师黑板配合板书方法)
计算长方形周长,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么求正方形周长一定也难不倒你们,快动手量一量,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吧,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
(学生电脑操作,教师在旁配合板书)
现在我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会计算了,该是解决小明和小红的问题了。(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园给出边长)
(通过希沃授课助手,截取四名同学的计算方法在大屏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学生凭借直觉及经验对最初周长的定性把握,通过精准的测量,转变为对长度量进行多种感官的定量刻画,通过希沃白板对线条的克隆功能,学生将固定计算方法,进行动态的思维演示,在活动中对量的感官不断进行体验和矫正,让模糊的量感意识,逐渐变的清晰。
(三)承接情境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会计算了,该是解决小明和小红的问题了。(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园给出边长)
设计意图:承接情境导入,解决问题。侧重提升对生活实际量的感知,体会周长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关于求周长的问题很多,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家看老师家的小房子,前面我已经种上了一片花田,但是墙的侧面确实空空的,所以老师想利用家里的围栏,靠墙围一个长 6 米,宽 4 米的长方形菜园,你能帮我想一想,应该怎样围吗?
1、摆一摆
认真理解题意,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边有 4 根小棒,代表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还为你们准备了一面墙,如果你想好了,就动手围一围,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围的。
2、展一展
教师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的用小棒围的方法进行投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现场算一算用多少围栏。
3、延续情境
围成菜园后,老师家里还剩下了 8 米长的围栏,老师就围了一个正方形的鸡窝,你们知道老师家的鸡窝边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模型,将生活情境问题进行现场还原,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理解靠墙围就是少了一条边,促进学生数学 “量” 与生活 “量” 的融合。以靠墙围菜园的实际情境,进行生活延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边长与周长量的关系,培养逆向思维。
(五)归纳总结 提炼要点
同学们找到了那么多的方法,有将四边相加的,有通过先计算长和宽的和然后再乘二,还有运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四边相等找到两条长加两条宽和边长乘四来去周长的,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四边之和,只不过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组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形成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整体性理解,在总结与提炼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图形特性的认知和长度量的进一步感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