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一小李红旭A

塔河一小李红旭A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995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30 12:16:19 +08:00
9 G 99 S 75 B
塔河一小李红旭A 的最新回复

看了邢老师的第二稿中 “感知长度 探究方法” 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动手,利用小棒摆一摆来温习长、正方形的特征,在此想问下邢老师,你这样设计前做过学情的调查吗?

看到邢老师的第二稿,将开片导入部分由 “稻田地” 图片改成 “生活中的中圈儿” 情境,这两个导入虽然都是生活中的情境,但正如邢老师在第一稿的反思中所说,稻田地,给人的直观感受是 “广阔”,这种感受确切地说在数学中是 “面积” 这一概念带给我们的,这也同时让我们想到,学完周长知识后,在后续的面积学习中,有的学生总是将这两个概念想混淆,这就是量感的形成过程中的偏差,所以,我感觉邢老师第二稿中的 “走圈” 这一情境更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看了邢老师没有选择第 4 题作为本节课练习的想法,可以感受到邢老师是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层次性的过渡。受你思路的启发,我在想,可否把这一题留在课的最后,抛给学生课下独立来探究完成,同时再 “买一赠一” 地,再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如果同样用这 40cm 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我们能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吗”,这一抛,让学生对周长问题的探究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同时在探究中他们还会延伸思考到更全面的东西。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可以真的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想法。

邢老师,在第四环节 “习题检测 巩固拓展” 中,我看到你对习题是选择性应用的,没有用教材 “练一练” 中的第 4 题,而第 4 题的设计正是对正方形周长的 “逆向” 运用,这是上面其它环节都没有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的迁移,您能说说您舍弃它的理由吗?

有一个小小的思考想与邢老师探讨,邢老师在引入环节用的是稻田地的图片,但生活中学生对于稻田地比较陌生,更没有机会亲临其中去看一看由它形状带来的感受,邢老师是否可以考虑,把 “稻田地” 这一情境换成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无距离感,熟悉的情境还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中,邢老师的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认可 “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过程,也是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看似 “放”,但在 “活动三” 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长时,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上一活动中最优的解决方法,在这一自主探究中,他们自然也会在众多方法中筛选出最优的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了,这种有目的的 “放”,正是为了达到更好的 “收”,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非常赞同。

认真研读了邢老师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看出邢老师的前期准备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从查找资料丰富理论知识,到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再到换位思考,去设计第一个环节,真的是细致有据,邢老师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稻田地再过渡到用小棒摆出这块地,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一设计,正是引导学生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学生由无法触及的实物稻田到可以摸到的小棒围成的长方形地,这一清晰呈现过程,也正是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求它的周长要做什么”?这一设计,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学生自然就会想到 “量一量” 的方法。很是欣赏邢老师设计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的细致过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50 · PVG 19:50 · LAX 04:50 · JFK 07: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