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alclm

dxalclm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71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6 09:30:12 +08:00
9 G 99 S 25 B
dxalclm 的最新回复

任老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植物园围栏的情境代替课本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借助直观演示,画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借助微课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任老师,在学生汇报长方形周长的几种算法时,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是不是学生一边汇报一边演示效果会更好呢?

从整体上看,任老师本节课的设计是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本节课量感 的培养点在哪里,利用什么活动怎样达到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课堂上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操作、体验和生成。

任老师的二稿相较于一稿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和充实。感觉一导入 2 的导语有点长,教师语言是否可以再精炼一些。 导入问题是求植物园的栅栏,而探索的却是一个纸上长方形的周长,这里是不是应该有效过渡?学生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然后再回归到求植物园的栅栏,这样既是巩固,又是与导入的呼应,然后求正方形周长也顺应求植物园栅栏这一情境? 关于这几点期待和任老师的交流。

@[104253007](https://bbs.xsj21.com/member/104253007) 我觉得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应该深入去理解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的同时创新地使用教材。

@[育才小学任晶晶](https://bbs.xsj21.com/member/育才小学任晶晶) 我觉得你这个想法很好,期待看到你更加完善、完美的设计。

老师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首先让学生估一估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在估的过程中数感和量感都得到了培养。如果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估,学生在阐述汇报的过程中会更加明确怎样估更合理。

在学生探索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之后,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合作 -- 汇报 -- 得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创新学习方法,并使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环节灵活过渡,有效衔接。

任老师教学设计最后一环节是 “交流 感受,拓展延伸” 问题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否可以说明怎样延伸,延伸出哪些知识?也就是有些环节是否可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任老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类比,从长方形周长到正方形周长,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充分相信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量感的认识。

任老师设计中探究长方形周长的环节如果能够再具体细致一些,学生的探索过程给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有抓手,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育才小学任晶晶](https://bbs.xsj21.com/member/育才小学任晶晶) 淡化公式和背诵,重视操作和体验,在不同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策略的优化,思维的提升。

庞老师以给生日卡装花边的情境导入新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培养了量感,在交流汇报中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优化方法,形成认识。

任老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与互动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与探索的时间,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长方形周长的长度量感,尤其是摆一摆的环节,学生在摆中观察,在摆中发现,在摆中建模。

本节课老师注重学生操作实践,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估一估、算一算、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参与到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活动之中,学生的量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宋老师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注重细节。巩固练习题可以设计得再有梯度一些,达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xuxu19860921](https://bbs.xsj21.com/member/xuxu19860921) 您是一个反思考并力求完美的老师。我觉得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方法,巩固练习就是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一一操作,学生完成比较吃力的题目适时借助操作来完成,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节省时间呢?

任老师的导入干脆利落,利用微课导入,复习了前一课的学习 “什么是周长”。然后直接抛出问题 “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把学生带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之中,这里任老师的设计是 “同桌讨论解决办法。” 我学得可以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去思考。“长方形周长” 并不难,学生独立解决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独立思考后再和小组同学共同交流,这样使不同的思维得以碰撞,在小组交流中也利于学生发现各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育才小学任晶晶](https://bbs.xsj21.com/member/育才小学任晶晶) 我觉得任老师的想法很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业水平。拓展题可以根据学生课上完成情况灵活设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2:43 · PVG 10:43 · LAX 19:43 · JFK 22: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