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liuqingna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0

【2020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基地刘青娜三下《有多重》

  •  
  •  
    liuqingna · 4年前 · 9150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51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1 16:14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翠华路小学的刘青娜,此次与我校的秦燕老师、贾晓媛老师、段海燕老师一起参加 “第十五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研讨活动。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这样的展示交流平台。使我们能够近距离聆听专家的指导,能够向全国各地的同行学习。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 度量”,围绕主题我们将以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有多重》一课为载体,探究和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 “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说”。

    希望在研磨探讨的道路上得到您的帮助和指点!

    10728



                                     <font face="宋体"><b> 本帖目录(</b> 点击下面连接,可以快速跳转到相应板块 <b>)</b></font>

    [1.教材图片………………………………沙发](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180879)

    [2.选课思考………………………………板凳](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181203)

    [3.教学设计(一稿)……………………4~9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181208)

    [4.对教学设计一稿的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182943)[………………16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181208)

    5.教学设计(二稿)…………………17楼 6.第一次试讲反思………………………97楼

    7.第二次试讲反思………………………98楼

                                                   <font face="宋体">[8.教学设计(终稿)………………………10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992&pid=211997)</font>
    
                                                         <font face="宋体">9. 教学视频   </font>                     <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优酷地址 </font>: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html?firsttime](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zODY2ODE2NA==.html?firsttime=556)                                      <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fontface="宋体">10.网络答辩………………………113楼

    <fontface="宋体">11.网络答辩ppt……………………114楼 <fontface="宋体">12.活动综述………………………115楼



    图片:

    学校标志.jpg

    9150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17 条回复   2020-11-14 15:53:24 +08:00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6 19:56 编辑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有多重》教材图片


                                                10923                  10924

    图片:

    微信图片_20200228162148.jpg 微信图片_20200228162227.jpg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2-29 15:25 编辑



    选课思考

    “千克与克的初步认识” 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老师心中的疑难课,更是学生错题的 “重灾区”。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度量长度,可是质量不像长度那样直观具体,易于观察。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1 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有多重,1 克、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这是一个抽象的微妙感觉,只能通过实践来感知。也因此,这一课成为老师们心中的疑难课。学生感知不到位也就造成作业中的问题,在填合适的单位时,会闹出诸如 “1 枚鸡蛋大约 60 千克” 这样的笑话。在比较 300 克和 5 千克的大小时,大多数学生依靠的是将 5 千克转化成 5000 克,再比较数字的机械式比较法。所以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此时又恰逢参加 “度量” 主题研讨活动。通过前期的阅读学习,使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跳出了仅仅认识 “千克和克” 的小视角,对 “度量” 及本节课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从学习中认识到,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世界的工具。度量单位是计量事物标准量的名称,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就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如自然数、分数、小数等等;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如刻画事物的重量、长度、能量、体积、温度、等等。对于通过工具得到的度量和度量单位,不仅不能舍去事物的物理背景,还要抓住物理背景的本质,基于物理背景的指标构建用于度量的类,不同的类度量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

    “千克与克” 这一课探究的内容就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物体有多重,是人实践的结果。“千克与克” 的表象很难建立,但它又无时无刻地融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虽然 “看不见”,但却 “摸得着”。所以本节课就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建立 “千克和克” 的表象。

    这些认识上的突破,也给我的设计带来新的思路。希望我的教学设计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6 19:57 编辑


    教学设计(一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为后面 “吨” 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在主题情境中,从学生熟悉的称体重入手,引出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接着教材呈现问题串,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 1 千克实际有多重;第二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 1 克实际有多重;第三个问题是认识 1 千克与 1 克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应用初步建立的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掂量、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

    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强调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借助熟悉的物品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

    二是,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

    【学情分析】

    到了三年级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这些都为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千克” 和 “克”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各种活动中建立 “千克” 与 “克” 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 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在小组合作操作感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初步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概念,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资源】

    托盘秤、天平、小电子秤、大米、盐、苹果、鸡蛋、青菜、糖果、橘子、花生、瓜子、小零食、巧克力、2 分硬币、曲别针等、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对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要靠自己的亲身感受才能建立。量感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的的实际体验中感悟而来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所以本节课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尝试引导学生经历猜、议、辩、掂等活动,在手、眼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形成对千克和克的基本体感,将模糊的质量感逐渐清晰成手感的定量刻画。

    【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开展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这种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2-27 19:56 编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忆一下测量物体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工具?(卷尺、米尺、学生尺)长度单位有哪些呢?(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我们知道测量很长的距离以 “千米” 为单位,测量一般的长度以 “米” 为单位,测量较短的长度以 “分米、厘米、毫米” 为单位。

    师:测量物体有多长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那么,如何测量物体有多重呢?(板题:有多重)

    引导学生明确测量物体有多重时也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质量单位。

    师:你们知道测量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工具吗?

    学生回答。

    出示各种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秤、电子秤、体重秤、磅秤、弹簧秤、天平。

    师:你们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

    出示: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千克和吨,我们经常听到的斤、公斤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说法。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托盘秤、天平还有许多物品,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物品来认识 “千克” 和 “克”。

    设计意图: 这样的导入尝试从度量物体的长度迁移到如何度量物体的质量上来,这样的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考虑到学生学习这个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已经不需要通过掂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而且在之前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完成这个挑战的。这样由旧知类推的导入,使学生在后面认识质量单位时,也可以时时借鉴以前探究长度单位的经验。这种学习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2-27 20:02 编辑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称。

    师:每组有一些大米,请同学们想办法称出 1 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

    汇报结果,师:说一说你们用的什么工具,为什么选这个工具?怎么知道所称的大米重 1 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表盘上有 “kg”,表示 “千克”,指针指向 1,就表示所称的物品重 1 千克。

    ② 掂一掂。

    师:将大米装进袋子里,每人都掂一掂,感受 1 千克的质量。

    学生活动。

    ③ 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

    学生说感受。

    2. 再次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估一估。

    师: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 1 千克?

    学生回答。

    ② 称一称

    师:请小组合作,称出 1 千克的苹果。

    汇报结果。

    师:奇怪,同样是 1 千克的苹果,怎么有的组称了 4、5 个,有的组称了 6、7 个?

    预设答案:因为苹果有大有小。

    师: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 1 千克约有 4、5 个,小个的苹果 1 千克大约有 7、8 个。

    ③ 掂一掂

    师:掂一掂称好的 1 千克的苹果,再次感受 1 千克的质量。

    3. 丰富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师:老师给每小组分别准备了鸡蛋、青菜、糖果、橘子、花生、瓜子、菠萝、巧克力,请小组开展活动。

    活动要求:

    ①估一估,你们组的物品 1 千克有多少,放到袋子里。

    ②称一称,看看你们估计的和 1 千克有没有差别,再进行调整。

    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

    各小组互相看一看,掂一掂。

    设计意图: 1 千克是基本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到位了,后面的估测才有了依据。因此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时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称 1 千克的大米,掂一掂,初次感知,;二是估计 1 千克苹果有几个,再称一称,掂一掂,再次感知;三是分小组称不同的物品,丰富感知。每小组准备的物品也是经过思考的,有大的、有小的、有整个的、也有零散的。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在不断的掂量中,依靠肌肉的感觉,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千克的量感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在第一个活动初步感知 1 千克后,进行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时,都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称一称。在学生完成测量之前,估测是很重要的事。估测对测量活动提供内在动机,看到如何估测得更准确是有趣的。估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对质量单位的熟悉程度。】

    (二)发展学生对 “千克” 的概念。

    1. 感受几千克的质量。

    ① 估一估。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背着书包,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呢?

    学生回答。

    ② 称一称。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书包的质量。

    汇报结果。

    适时引导:同学们要养成经常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③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书包,感受一下几千克有多重,可以给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2. 感受几十千克的质量。

    师:我们已经感受了 1 千克有多重,几千克有多重,想想怎么感知几十千克有多重?

    预设答案:我们的体重大约几十千克,可以互相抱一抱。

    师: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的质量。

    学生活动。

    3. 课后调查重几百千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什么物体的质量是几百千克。

    设计意图: 在学生建立起 1 千克的质量概念后,估一估书包的质量,并称一称,掂一掂。选择书包这个素材的原因是,学生上学放学都背书包,这是最贴近学生的感受几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称一称书包的质量再掂一掂,依靠肌肉的记忆,为学生在今后估测其它物品的质量提供依据。然后同学之间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从 1 千克发展到几千克、几十千克。对几百千克的认识,可以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什么物体的质量是几百千克,借助已感的经验进行想像,继续丰富学生的认知。】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1 09:57 编辑


    三、动手实践,建立 “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克的质量。

    1. 设疑过渡。

    师:以 “千克” 为单位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质量,为什么还要 “克” 这个单位?

    预设答案:生活中还有一些很轻的物体,用 “千克” 来表示不合适。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把 1 枚 2 分硬币放入托盘,结果怎样?(无法准确地测出这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师:测量一般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 “千克” 为单位。测量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 “克” 为单位,用什么测量工具呢?(天平)

    设计意图 :从认识 “千克” 到认识 “克” 这个过渡,我没有从实际测量的矛盾冲突引入,也就是学生用托盘秤称 1 枚 2 分硬币,发现无法准确称出结果,从而引出 “克”。而是直接发问:以 “千克” 为单位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质量,为什么还要 “克” 这个单位?让学生先从理论上解释原因。这个原因的解释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学生已经获得了当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不合适时,要进行调整的经验。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所说的原因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不仅仅是老师设计好的活动的实施者,更是活动的建设者。】

    2. 微课演示 “用天平称 1 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设计意图 :在设计 “称 1 枚 2 分硬币” 的质量时,最初的想法是给每个小组准备 1 台天平,小组同学合作称。后来考虑到,用天平称较轻的物品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操作不易完成,而且课堂时间无法把控。所以选择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这个测量过程,这样既清晰明了,又节约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掂一掂,说感受。】

    3. 感受 1 克的质量。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重 1 克的 2 分硬币,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

    4. 再次感受 1 克的质量。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几个曲别针大约重 1 克。

    学生回答。

    微课视频演示:在天平的右边放 1 克的砝码,向左边托盘一个一个放入曲别针,当放入 3 个曲别针时,天平平衡。也就是说,3 个曲别针大约重 1 克。

    设计意图 :在学生感受了 1 枚 2 分硬币约重 1 克之后,又借助学生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曲别针,来估一估几个曲别针大约重 1 克,再掂一掂,以此丰富学生对 1 克质量的感知。】

    (二)发展学生对 “克” 的概念。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 1 粒花生米、1 支钢笔、1 个鸡蛋、1 本数学书和 1 袋盐,请同学们先估一估每样物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再称一称,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估的最接近,最后再掂一掂。

    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先估一估以下物品的质量,再用小电子秤称一称,记录物品质量,最后再掂一掂。

    物品

    1 粒花生米

    1 支钢笔

    1 个鸡蛋

    1 本数学书

    1 袋盐


    我们的估计








    我们的称量








    设计意图 :在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克的质量概念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称物的活动。这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物品,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的质量,再称一称,最后再掂一掂。使学生对 “克” 的认识,由 1 克发展到几克、几十克、几百克。】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2-27 21:00 编辑


    四、探究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活动,同学们已经感知了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请大家估一估 1 千克里面有多少个 1 克?

    学生估计。

    师:请用桌上的物品和测量工具,想办法证明你的估计对不对。

    学生活动。

    预设答案:

    方法一:将 4 袋盐放入托盘秤,显示是 1 千克。4 袋盐是 250×4=1000 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

    方法二:将 1 千克大米放到小电子秤上称,显示为 1000 克,由此可知 1 千克 = 1000 克。

    设计意图 :对于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先估一估,再想办法验证的活动进行。先估一估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特别喜欢估得比较准时的感觉。本节课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巩固练习。

    1. 观察秤上的表盘,读出数字以及所用的单位。

    2.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个苹果大约 260( )

    1 袋洗衣粉大约 400( )

    1 只小狗大约重 10( )

    1 颗白菜大约重 2( )

    3. 填一填。

    3 千克 =( )克 4000 克 =( )千克 8000 克 =( )千克

    4. 议一议。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2-27 21:10 编辑


    六、拓展。

    1. 我国古代常用的是杆秤。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度量衡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木杆秤以 “斤”“公斤” 为单位。1 公斤相当于 1 千克,1 公斤 = 2 斤,1 斤 = 500 克。

    2. 国际千克原器,又被称为 “1 千克标准物”,是指 1889 年经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作为千克单位标准物的砝码,现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将 1 千克平均分成 1000 份,其中一份的质量就是 1 克。

    【设计意图:第一个内容拓展了我国度量质量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度量文化,而且沟通了生活中常说的 “斤”“公斤” 与 “千克”“克” 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内容拓展了国际质量单位的本源,使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起始点在 “1 千克”。这样的拓展将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放在更广阔的的历史、生活和科学背景下,益于培养学生从大视角看问题的意识。】

    七、课后调查。

    1.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重 1 千克的物品,并记录。

    2. 调查记录质量为几百千克的物体。

    名称


    质量


    3. 超市售卖的很多物品上都标有它的质量,到超市看一看,掂一掂,并记录下来。

    物品名称


    质量


    4. 生活中什么物品以 “吨” 为单位,调查记录。

    5. 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单位中最先被确定的是 “千克”,把 1 千克平均分成 1000 份,每一份就是 1 克。那么质量单位 “吨” 和 “千克” 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课后调查。

    【设计意图 :课堂上对 “千克” 和 “克” 的认识,应该只是个开始,课后应到更广阔的的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所以设计了 1、2、3 两个调查内容。另外,下一节课要认识 “1 吨有多重”,这是无法实际感受的,只有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推想。提前让学生调查有关 “吨” 的知识,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丰富对 “吨” 的认识。这样的调查活动,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 kg 克 g

    重 轻

    1 千克 = 1000 克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1. 刘老师的《有多重》一课,通过回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类推引入新课。这个迁移主要是度量的学习方法的迁移。

    2. 教师借助生活中大量的实物,让学生动手称量 1 千克的物体,感受 1 千克的实际质量,重在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肌肉感知。

    3. 拓展环节建议,从质量工具最初的产生、演变、发展到现在的称量工具,沟通这些工具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认知。

    贾晓媛0717
    贾晓媛07174年前

    刘老师在 “动手实践,建立克的概念这个环节中”,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三年级学生较小,天平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设计微课演示 “用天平称 1 克重量的硬币”,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了解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也称出了 “硬币的重量为 1 克”,一举两得。后面进一步感受 1 克重量,先估计再微课展示几枚曲别针的重量为 1 克。最后借助身边常见的一些物品,利用小电子秤称一称,丰富学生对 “克” 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利用微课解决课堂上的难题,也使课堂活泼灵动!:loveliness:

    贾晓媛0717
    贾晓媛07174年前

    建议:第六部分拓展,改个名字 “你知道吗?”,这样用两段文字单一,三年级学生阅读文字的能力也有限,建议用图片或者是微视频展示这部分内容。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两点建议:

    1. 环节一:当学生说出质量的工具,老师出示:托盘秤、电子秤、体重秤、磅秤、弹簧秤、天平等各种测量工具后,就可以提问:你会用这些工具称量吗?在学生演示称量时,教师适时讲解质量工具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既是对质量文化的丰富,同时理解了称量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2. 环节三:从千克到克的过渡太牵强。建议教师拿出 1 千克的豆腐,通过现场演示和动态课件展示,将 1 千克豆腐先切成相等的 10 份、100 份、然后再平均分成 1000 份,最后把切成的 1 小丁豆腐在天平上称量,得出了 1 克,通过切一切、分一分,学生清晰地看到 1 千克分成了 1000 个这样的小丁豆腐,自然而然得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 千克 = 1000 克。通过切豆腐不仅认识称量了 1 克,同时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举两得。

    ytdhy
    ytdhy4年前

    1."千克"、" 克 “的认知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刘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开展” 称一称、“” 掂一掂 “等操作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积累直接经验,体验千克与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 巧妙运用现代教学,将微课合理引入课堂,运用微课教学 “运用天平秤物 " 的方法,恰到好处。

    2. 建议新课导入环节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增加趣味性,创设情境引入或设计活动引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21: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27&ptid=125992)
    
    六、拓展。   1. 我国古代常用的是杆秤。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 ...

    1."千克"、" 克 “的认知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刘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开展” 称一称、“” 掂一掂 “等操作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积累直接经验,体验千克与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 巧妙运用现代教学,将微课合理引入课堂,运用微课教学 “运用天平秤物 " 的方法,恰到好处。

    2. 建议新课导入环节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增加趣味性,创设情境引入或设计活动引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0 08:49 编辑


    对教学设计一稿的反思

    这几天我们组的老师对前期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研讨分析,发现第一次教学设计还存在以下问题:

    1.总体上感觉老师放手还不够,还是在牵着学生走;

    2.设计的学生操作活动很多,但却比较零散;

    3.导入方式偏于理性,趣味不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他们;

    4.从 “千克” 到 “克” 的过渡不够自然;

    5.建议把课后的拓展放在课前。

    针对以上问题,小组成员继续思考研讨,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结合我们的教学导入来说,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乐学和紧张的智力状态。所以,在导入部分设计了看淘气数学日记的情境。日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长度,这些地方的长度单位都用得很合适,因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这些地方的质量单位都用错了。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能一下子吸引学生,同时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可以复习有关测量长度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迁移到学习测量物体的质量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多少会有一点了解,以质量单位错误的应用,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辨析,今天这节课研究的主体已然活灵活现地来到学生心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充分还原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需要看一看知识的发生点,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将原计划在课尾进行的拓展知识放在了课前。

    针对一稿中活动零散的现象,我们将一些活动进行了整合。将原来感知 1 千克活动中的 “再次感知 1 千克” 中分小组称不同大小的苹果的活动,归入后一个环节 “丰富感知 1 千克” 中。将练习中对 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的比较活动也归入 “丰富感知 1 千克” 中。在原计划 “丰富感知 1 千克” 中,给各小组提供的是鸡蛋、青菜、糖果、橘子、花生、瓜子、菠萝、巧克力。这些素材只考虑的不同物体,零散的整体的。现在给每小组准备的物品调整为大苹果、小苹果、哈密瓜、青菜、鸡蛋、棉花、铁钉、数学书。在各小组称好 1 千克的物品后进行展示,在展示交流中,就将苹果大小的问题和棉花铁钉的问题讨论了。这样设计不仅将活动安排变得紧凑,而且使这一部分活动集多元性与持续性为一体。

    原设计中从 “千克” 到 “克” 的过渡是通过问学生:已经有 “千克” 这个单位了,为什么还要 “克” 这个单位?先从理论上解释,因为还有更轻的物品,以 “千克” 为单位不合适了,然后用台秤称 1 枚 2 分硬币,猜想验证。现在通过大家的讨论,觉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从测量矛盾冲突过渡比较合适,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综合以上考虑,做了教学设计第二稿,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团队的成长。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0 08:55 编辑


    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为后面 “吨” 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在主题情境中,从学生熟悉的称体重入手,引出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接着教材呈现问题串,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 1 千克实际有多重;第二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 1 克实际有多重;第三个问题是认识 1 千克与 1 克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应用初步建立的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掂量、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

    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强调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借助熟悉的物品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

    二是,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

    学情分析

    到了三年级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这些都为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千克” 和 “克”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各种活动中建立 “千克” 与 “克” 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 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在小组合作操作感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初步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概念,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资源

    托盘秤、天平、小电子秤、大米、盐、苹果、鸡蛋、青菜、糖果、橘子、花生、瓜子、小零食、巧克力、2 分硬币、曲别针等、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对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要靠自己的亲身感受才能建立。量感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的的实际体验中感悟而来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所以本节课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尝试引导学生经历猜、议、辩、掂等活动,在手、眼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形成对千克和克的基本体感,将模糊的质量感逐渐清晰成手感的定量刻画。

    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开展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这种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0 09:11 编辑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件播放)今天是星期天,早上起床后,首先把我的长 2 米、宽 1 米的小床收拾干净。然后去洗漱,我拿起长 1 分米的牙刷,仔细把牙刷得干干净净。洗脸后用长 60 厘米的毛巾把脸擦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帮妈妈将 8 毫米厚的手机装进包里,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从家出发大约走了 1 千米就到超市了。

    妈妈给我买了一盒 300 千克的饼干,还买了一个重 2 克的大西瓜。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预设:学生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读到这里可能会笑。)

    师:你们笑什么?哪里有问题?

    (预设:一般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体重,估计学生会以自己的体重为参照,进行推断。)

    2.迁移导入。

    师:这篇日记的第一段用到了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这些都是什么?(长度单位)淘气和大家一样已经学习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看他用的多合适呀!回忆一下你都知道了那些有关长度的知识?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忆以下知识点:

    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卷尺、米尺、学生尺。

    测量较长的距离以千米为单位,测量一般的长度以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的长度以分米为单位,测量短的长度以厘米、毫米为单位。

    1 千米 = 1000 米、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比一比 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大约有多长。

    师:日记中第二段提到的 “千克” 和 “克” 是什么呢?

    (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质量单位)

    师:“千克” 和 “克” 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质量单位。(板书题目:有多重)(板书:质量单位:千克 克)

    师:关于 “千克” 和 “克” 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整理出以下问题:

    测量物体有多重的工具有哪些?

    1 千克有多重?

    1 克有多重?

    1 千克和 1 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探究活动。

    3. 追寻知识的起点。

    (1)测量工具的发展史。

    师:你们知道测量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工具吗?

    学生回答。

    师:测量物体有多重的工具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一起来了解。

    (微课展示)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木杆秤以 “斤”“公斤” 为单位。1 公斤相当于 1 千克,1 公斤 = 2 斤。到了现代工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度量质量的工具种类越来越多,有弹簧秤、托盘称、磅秤、电子秤、体重秤等等。

    现在生活中人们还常以两、斤、公斤为称重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 “千克” 和 “克” 就是国际质量单位。

    设计意图: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三个内容,情境激趣、回顾旧知迁移新知、追寻知识的起点。首先以淘气日记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以质量单位错误的应用,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辨析。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物体长度的知识经验,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后面认识质量单位时,也可以时时借鉴以前探究长度单位的经验。再以微课的形式介绍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和国际质量单位,从知识的发生点认识它。这样做能充分还原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0 09:09 编辑


    二、动手称量,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师: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称出 1 千克的大米。

    合作要求:

    在 1 号袋里装着一些大米,请小组同学合作进行以下活动:

    ① 称一称。称出 1 千克的大米,装进袋子里。

    ② 掂一掂。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

    ③ 说一说。互相说一说你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

    小组活动。

    展示交流。各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称好的 1 千克大米,说本组同学的感受。

    2. 再次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师:老师给每小组分别准备了不同的物品装在 2 号袋子,有青菜、苹果(大、小)、鸡蛋、棉花、铁钉、哈密瓜、数学书,请小组活动。

    活动要求:

    ① 估一估。你们组的物品 1 千克有多少,放到袋子里。

    ② 称一称。称一称你们刚才估计的物品,看看估计的和 1 千克有没有差别,再进行调整。

    小组活动。

    展示交流。

    师: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拿着你们称好的 1 千克物品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

    师:你们看着这些都是重 1 千克的物品,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学生发现:

    ② 有两个组都是称苹果,一个组称了 5 个,一个组称了 6 个,这是怎么回事?(苹果有大有小,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 1 千克约有 4、5 个,小个的苹果 1 千克大约有 7、8 个。)

    ② 1 千克铁钉才一点点,1 千克棉花那么多。

    引导学生明白:并不是看起来大的物体就重,看起来小的物体就小。物体的质量是要掂量或称量其轻重而不是看它的外形。

    设计意图:1 千克是基本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对 1 千克质量的感受到位了,后面的估测才有了依据。因此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称 1 千克的大米,掂一掂,初次感知;二是分小组称不同的物品,丰富感知。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在不断的掂量中,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千克的量感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在第一个活动初步感知 1 千克后,进行第二个活动时,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再称一称。

    (二)发展学生对 “千克” 的概念。

    1. 感受几千克的质量。

    小组活动:

    ① 估一估。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呢?互相说一说。

    ② 称一称。称一称书包的质量。

    ③ 掂一掂。同学们掂一掂书包,感受一下几千克有多重,可以给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适时引导:同学们要养成经常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2. 感受几十千克的质量。

    预设答案:我们的体重大约几十千克,可以互相抱一抱。

    师: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的质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学生建立起 1 千克的质量概念后,估一估书包的质量,并称一称,掂一掂。选择书包这个素材的原因是,学生上学放学都背书包,这是最贴近学生的感受几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称一称书包的质量再掂一掂,依靠肌肉的记忆,为学生在今后估测其它物品的质量提供依据。然后同学之间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从 1 千克发展到几千克、几十千克。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1 09:57 编辑


    三、合作称量,建立 “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克的质量。

    1. 设疑过渡。

    师:每组有 2 分硬币,请称一称这枚 2 分硬币有多重。

    用台秤称 2 分硬币的质量,指针却没动。

    师:这枚 2 分硬币没有质量吗?怎么办?

    明确:2 分硬币非常轻,用台秤不能称出来,可以用天平来称。

    设计意图:创设 “用台秤称 1 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的环节,使学生从用台秤称 2 分硬币的 “失败” 经历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自然引出要根据物体的质量选择不同的秤,并产生要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克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2. 微课演示 “用天平称 1 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设计意图:在设计 “称 1 枚 2 分硬币” 的质量时,最初的想法是给每个小组准备 1 台天平,小组同学合作称。后来考虑到,用天平称较轻的物品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操作不易完成,而且课堂时间无法把控。所以选择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这个测量过程,这样既清晰明了,又节约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掂一掂,说感受。

    3.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重 1 克的 2 分硬币,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说感受。

    4. 找出 1 克的其他物品。

    师:各小组的 3 号学具袋里分别装了、黄豆、回形针、请一手放一枚 2 分硬币,一手放袋子里的物品,感觉一下,大概几个这样的物品大约和一枚 2 分硬币一样重 1 克。

    微课演示:3 个回形针重 1 克、5 粒黄豆重 1 克。学生调整手上的物品,再掂一掂,感受 1 克。

    设计意图:1 克质量的物品在生活中使用率不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因此,“1 克” 标准的理解与建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紧靠一次掂 2 分硬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不易接触到 2 分硬币,所以有必要将 1 克的物形从 2 分硬币发展到学生生活中能碰到的物品。这里选择了学生常见的黄豆、回形针、,先组织学生一手放硬币,一手放物品,估一估大概几个物品是 1 克,再通过微课演示明确答案,最后学生根据答案进行调整,再掂一掂。经过这一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对 1 克的概念。这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对 “1 克” 单位有了真实的质量标准感受。

    (二)发展学生对 “克” 的概念。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 1 粒花生米、1 支钢笔、1 个鸡蛋、1 本数学书和 1 袋盐,请同学们先估一估每样物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再称一称,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估的最接近,最后再掂一掂。

    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先估一估以下物品的质量,再用小电子秤称一称,记录物品质量,最后再掂一掂。

    物品

    1 粒花生米

    1 支钢笔

    1 个鸡蛋

    1 本数学书

    1 袋盐


    我们的估计





    我们的称量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克的质量概念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称物的活动。这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物品,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的质量,再称一称,最后再掂一掂。使学生对 “克” 的认识,由 1 克发展到几克、几十克、几百克。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3-10 09:40 编辑


    四、猜测验证,探究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活动,同学们已经感知了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请大家估一估 1 千克里面有多少个 1 克?

    学生估计。

    师:请用桌上的物品和测量工具,想办法证明你的估计对不对。

    学生活动。

    预设答案:

    方法一:将 4 袋盐放入托盘秤,显示是 1 千克。4 袋盐是 250×4=1000 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

    方法二:将 1 千克大米放到小电子秤上称,显示为 1000 克,由此可知 1 千克 = 1000 克。

    【设计意图:对于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先估一估,再想办法验证的活动进行。先估一估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特别喜欢估得比较准时的感觉。本节课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巩固练习。

    1. 填一填。

    2. 比一比。

    900 克○1 千克 2 千克○2000 克 4kg○3900g

    3. 淘气日记。

    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我们买了一袋重 400( )的洗衣粉,一颗重 2( )的大白菜,还买了一条重 1( )的鱼。我帮妈妈把东西拎回家,妈妈夸我长大了懂事了,奖励我了一个重 260( )的苹果。吃完苹果,我又给小狗洗了澡,还称了体重,小狗重 10( )。

    六、课后活动。

    1. 找生活中的 1 千克。

    2. 超市售卖的很多物品上都标有它的质量,到超市看一看,掂一掂,并记录下来。

    物品名称


    质量


    设计意图:课堂上对 “千克” 和 “克” 的认识,应该只是个开始。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有限的感知与体验,学生的认识往往还比较肤浅,或者说此时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知识的基本含义。一旦接触具体的问题,不少学生往往很难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将认识千克和克的课堂延伸至课外,在家长的指导和配合下,进一步丰富对千克和克的感知。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 kg 克 g

    重 轻

    1 千克 = 1000 克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8: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3&ptid=125992)
    
    对教学设计一稿的反思
    
       这几天我们组的老师对前期的教学设计做进一 ...

       新课的导入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从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趣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乐学和紧张的智力状态。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8&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 ...

       新课导入环节已经做了修改,能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为出发点,较之前有很大改进,考虑到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建议新课导入环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让学生感受物体有轻重开始新的学习。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8&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 ...

    测量工具的发展史建议以 “你知道吗?” 的形式放到探索新知之后作为拓展内容。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9&ptid=125992)
    
    二、动手称量,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师: 1 千克 ...

       刘老师此环节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在不断的掂量中,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千克的量感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感受,体验,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为学生估测其它物品质量提供依据。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刘老师在二稿设计中,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利用淘气早晨的生活场景,回顾长度单位,迁移导入,又通过错误质量单位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看似有趣,但这样的引入耗时太长,不能保证学生后面开展操作活动的时间(重点内容),所以建议这一环节和测量工具的发展史均去掉,改为提供同样 1 千克重、但体积不同的牛奶和饼干,让学生比较谁重?激疑引入,然后通过学生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感知 1 千克的质量。当学生有了肌肉的量感后,再让学生估一估 1 千克鸡蛋、苹果各有几个?1 千克盐、1 千克油等。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对于发展千克的内容,感知几千克、几十千克的内容,可以用刚才称出的 1 千克苹果、1 千克大米、1 千克油、1 千克鸡蛋、1 千克铁钉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 5 千克的质量是由量累加而成,同时获得一定的肌肉体验。然后再掂掂书包,估计书包的质量。最后感受一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30 千克的质量,可以让学生抱一抱,获得 30 千克的肌肉感受。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巩固练习中填一填没有内容,课后调查可加一项:搜集质量工具的知识,了解质量工具的演变历史。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教学目标建议改为学习目标,用教参上的话语更为准确: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在小组合作操作感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议具体为感受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关于情境导入,刘老师采用淘气的日记导入,切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但里面涉及的长度过多,质量太少,不利于入课抓住学生,建议从超市情境导入,为学生提供大量超市物品的质量,既贴合学生实际,又有大量丰富的感知,同时能尽快导入新课。

    关于测量工具的发展史,不建议放在最前面,建议放在课后的拓展阅读,或最后的练习拓展环节。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本节课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中感知千克的实际质量,不过在学生刚刚建立 1 千克概念之后,就发展千克的概念 —— 建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概念有点难度,建议建立 1 克的质量概念后,再通过学生的小组称量几千克、几十千克、几十克的物体,发展千克、克的概念。

    刘圆圆
    刘圆圆4年前

    整个教学设计中估一估书包的质量这一环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称一称,掂一掂。选择书包特别好,学生上学放学都背书包,这是最贴近学生的感受几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称一称书包的质量再掂一掂,为学生在今后估测其它物品的质量提供依据。然后同学之间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从 1 千克发展到几千克、几十千克。

    李中君
    李中君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有多重》与度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新知,教师在设计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从测量长度是用长度单位引出测量物体的重量要用重量单位,还有一个环节是千克与克有多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中,时刻关注度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展开。
    小车
    小车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8&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 ...

    新课知识迁移,带领孩子追寻知识起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Echo_IUT5f
    Echo_IUT5f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9&ptid=125992)
    
    二、动手称量,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师: 1 千克 ...

    精心设计操作内容,让学生得到恰到好处的操作经验。

    王忙忙
    王忙忙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8: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7&ptid=125992)
    
    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常用 ...

    教学环节设计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更能乐于学习。

    18691846162
    18691846162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21: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27&ptid=125992)
    
    六、拓展。   1. 我国古代常用的是杆秤。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 ...

    刘老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 1 千克和 1 课有多重,在此处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

    13991307711
    139913077114年前
    [18691846162发表于2020-4-2314: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4088&ptid=125992)
    
    刘老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 1 千克和 1 课有多重 ...

    这节课通过学生充分的活动,体会感受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刘老师运用的都是学生日常熟知的身边素材,这样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 1 千克与 1 克的大概有多重以及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习建立正确准确的概念 1 千克 = 1000 克。

    本节课从教案可以看出老师课前做了大量此类量知识的课前工作,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了给孩子一杯水而去储备一桶水的教师应有工作态度以及职业素养。

    18149040223
    181490402234年前
    [13991307711发表于2020-4-2315: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4099&ptid=125992)
    
    这节课通过学生充分的活动,体会感受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刘老师运用的都是学生日常熟知的身边素材, ...

    刘老师能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认识抽象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理解二者的关系。

    18602911580
    18602911580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50&ptid=125992)
    
    三、合作称量,建立 “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克的质量。  1. 设疑过渡。  师:每组有 2 分硬币,请称一 ...

    刘老师《有多重》这节课能紧密联系生活,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亲身感受 1 千克、1 克有多重,从手感到质量单位的认识层层深入,进行了迁移思想的渗透。

    成成cheng
    成成cheng4年前
    [刘圆圆发表于2020-4-162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1557&ptid=125992)
    
    整个教学设计中估一估书包的质量这一环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称一称,掂一掂。选择书包特别好,学生上学放学 ...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来亲身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让学生印象深刻!

    wx_qNUL4EuG
    wx_qNUL4EuG4年前

    刘老师认真学习 “度量” 知识,对于 “千克与克” 这一课探究的内容就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物体有多重,是人实践的结果。“千克与克” 的表象很难建立,但它又无时无刻地融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虽然 “看不见”,但却 “摸得着”。所以本节课就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建立 “千克和克” 的表象。

    王XJ
    王XJ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是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起始棵,对后续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教师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一系列动手活动中,夯实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 “度量单位”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景明瑜
    景明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0&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忆一下测量物体有多 ...

    刘老师开课回顾测量物体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相关的测量知识,由长度迁移至测量物体重量,让学生体会测量的目的不同使用的单位不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鉴经验,培养学学生的探究能力。

    景明瑜
    景明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2&ptid=125992)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 ...

    刘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千克有多重的概念时,通过丰富的素材与反复的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 1 千克的重量,使学生在头脑与肌肉的丰富感知下形成一个估测标准,为后续学习 “克” 与 “吨” 打好基础,使学生在重量单位的选择上形成一定的认知。

    景明瑜
    景明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2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5&ptid=125992)
    
    三、动手实践,建立 “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克的质量。   1. 设疑过渡。   师:以 “千克” 为单位可 ...

    刘老师在前面学习环节的基础上,引入 “克” 的概念,以 “生活中为什么还需要克做单位” 引发学生思考,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只有一种质量单位使远远不够描述生活中各种重量的,让学生体会同一种测量用不同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钟传清
    钟传清4年前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千克,克,吨等质量单位,非常抽象,但老师的设计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重点还是要落实在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上。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冷艳波
    冷艳波4年前

    重量单位的表象很难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实际量一量,比一比,进而感受重量单位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刘娟娟
    刘娟娟4年前
         质量单位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这样的度量依赖的是人对质量轻重感知的本能,这样的度量是需要参照物的。本节课中,刘老师设计了多样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 “1kg、1g” 的质量概念,借助大量切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积累直观经验;同时设计了估一估物体质量的活动,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体验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形成并建立参照物。让学生经历从 “无据” 到 “有依” 的过程,建立参照标准,构建度量概念。
    姗洁_dzOo1
    姗洁_dzOo14年前

    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在不断的掂量中,依靠肌肉的感觉,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千克的量感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

    wx_rDtll39z
    wx_rDtll39z4年前

    刘老师 “千克与克” 这一课主要借助工具得到的。原本 “千克与克” 的表象很难建立,但它又无时无刻地融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虽然 “看不见”,但却 “摸得着”。所以本节课就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建立 “千克和克” 的表象。

    记忆........
    记忆........4年前

    让学生经历大量的估、掂、称、的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建立起 1 千克的重量认知,借助学习 1 千克的经验及模式,再次经历由感受到感知再到建立度量标准的体验过程认识了克,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从而慢慢建立起质量概念。

    记忆........
    记忆........4年前

    千克和克的认知较为抽象,学生难于感受到其重量,本节课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设置了一系列的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积累直接经验,在活动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认知。

    ZHAXIAOFAN
    ZHAXIAOFAN4年前

    刘老师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数学阅读教学拓展了我国度量质量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度量文化,而且沟通了生活中常说的 “斤”“公斤” 与 “千克”“克” 之间的关系。同时拓展了国际质量单位的本源,使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起始点在 “1 千克”。这样的拓展将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放在更广阔的的历史、生活和科学背景下,益于培养学生从大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刘老师做到了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说,实现了目标!

    倔强的vivin
    倔强的vivin4年前

    刘老师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1 枚 2 分硬币,曲别针,称盐、花生等一系列动手操作,让学生切生感受 “克”。重实践,重操作,让数学正真的发生,做数学。课尾拓展我国度量质量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度量文化,而且沟通了生活中常说的 “斤”“公斤” 与 “千克”“克” 之间的关系,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到生活。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08&ptid=125992)
    
    教学设计(一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 ...

    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品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更易懂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通过回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类比推导引入新课。应用了度量的迁移。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20: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26&ptid=125992)
    
    四、探究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活动,同学们已经感知了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请大家估 ...

    学生通过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7: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272&ptid=125992)
    
    学生通过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组织学生开展” 称一称、“” 掂一掂 “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 。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7: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269&ptid=125992)
    
    通过回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类比推导引入新课。应用了度量的迁移。

    拓展知识放在更广阔的的历史、生活和科学背景下,开阔了学生的视角。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7: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272&ptid=125992)
    
    学生通过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一个内容的拓展我国度量质量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度量文化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刘老师利用微课解决课堂上的难题,使课堂活泼灵动!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7: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308&ptid=125992)
    
    刘老师利用微课解决课堂上的难题,使课堂活泼灵动!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 ...

    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时设计了两个活动,在不断的掂量中,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千克的量感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7: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309&ptid=125992)
    
    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时设计了两个活动,在不断的掂量中,使学生将 1 千克质量与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联系,学生对 1 ...

    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同时讲解感受更加深了对呢容得理解。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8: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315&ptid=125992)
    
    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同时讲解感受更加深了对呢容得理解。 ...

    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物体长度的知识经验,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方便认识质量单位。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wx_ajFF1ubG发表于2020-4-2918: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7316&ptid=125992)
    
    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物体长度的知识经验,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方便认识质量单位。 ...

    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这种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老师将认识千克和克的课堂延伸至课外,在家长的指导和配合下,进一步丰富对千克和克的感知。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学生能从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感受新知

    wx_ajFF1ubG
    wx_ajFF1ubG4年前
    [秦燕1019发表于2020-3-521: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319&ptid=125992)
    
    两点建议:
    
    1. 环节一:当学生说出质量的工具,老师出示:托盘秤、电子秤、体重秤、磅秤、弹簧秤、天平等各 ...

    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

    莹莹The_OQ7O6
    莹莹The_OQ7O64年前

    刘老师的《有多重》在前期准备上非常充分,让学生带足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猜 —— 议 —— 辩 —— 掂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由长度单位引出质量单位,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新课的传授中,加入了先估后测的步骤,更让学生对物体的质量产生了对照。这节课的设计看出刘老师和团队教师的用心,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wx_Bz1W1Ter
    wx_Bz1W1Ter4年前

    《有多重》是质量单位认识的起始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所用度量工具是直尺、米尺、卷尺等。而这节课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学生也并不陌生,有生活经验,所以老师在对比后提出有多重该用什么工具时学生能列举,什么单位可能比较模糊。如何建立千克与克的概念呢?动手感悟,真实体验。在本节课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尝试引导学生经历猜、议、辩、掂等活动,在手、眼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形成对千克和克的基本体感,将模糊的质量感逐渐清晰成手感的定量刻画。只有有着丰富的感知,体验,才能将抽象变直观,这似乎是所有概念课的一大特点。

    赵亚楠
    赵亚楠4年前

    “千克与克的初步认识” 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两方面的感受:一是,借助熟悉的物品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二是,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刘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物体的重量,建立 1 千克重量的直观感受。建议加入数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质量计量工具的起源于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认知。

    王玉勇
    王玉勇4年前

    从度量物体的长度到如何度量物体的质量上来,从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进行梳理

    汪彦婷
    汪彦婷4年前

    通过回忆,唤醒学生的度量经验

    王玉勇
    王玉勇4年前

    学生经验积累,通过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建立表象,学生感受深刻

    王宇宁
    王宇宁4年前

    本节课从数学日记生活场景吸引学生,利用体重去感受质量,让学生去了解质量单位,凭参照物认识千克,这个活动是讨论 — 体验 — 交流 — 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8: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03&ptid=125992)
    
    选课思考 “千克与克的初步认识” 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老师心中的疑难课,更是 ...

    千克与克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点,这是一个抽象的质量单位,很难建立起表象,学生又不能通过测量去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因为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刘老师借助度量,认真分析本节课的选题思考,通过质量单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度量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度量的理解,克服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08&ptid=125992)
    
    教学设计(一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 ...

    教材中的问题串强调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操作活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鸡蛋,花生,瓜子,小零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0&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忆一下测量物体有多 ...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帮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知道需要通过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活动,自然而然引入测量物体重量相关的质量单位,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初步的接受和理解。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2&ptid=125992)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 ...

    首先感知 1 千克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 “千克” 的概念,刘老师注重动手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多次体验,借助估测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帮助学生验证本次测量的结果,还借助身边的事物不断进行完善补充,丰富学生对于质量概念的认知,为后续进一步认识千克,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

    tjr
    tjr4年前

    本节课学习的是重量的测量,认识千克和克,刘老师从旧知长度测量导入的想法非常好,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就是单位进率的部分。但是个人认为导入稍微有点绕,可能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这层深意。

    tjr
    tjr4年前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估和称的过程中将抽象的度量单位 “千克” 和 “克” 建立了直观的表象。但是对于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的突破似乎比重不够,个人认为可以将减少 “几千克” 和 “几十千克” 的活动。

    王秋茜
    王秋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8: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03&ptid=125992)
    
    选课思考 “千克与克的初步认识” 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老师心中的疑难课,更是 ...

    数数、称重、尺量、计时等都属于一种形象度量。“千克与克” 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实际感受探究质量单位,对于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启发。

    王秋茜
    王秋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08&ptid=125992)
    
    教学设计(一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 “ ...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在活动中感受 “度量” 是最为直观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带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受学生欢迎的物品,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度量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王秋茜
    王秋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0&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忆一下测量物体有多 ...

    说到 “度量”,大部分学生更多的会想到的是 “丈量” 长度,而 “度量” 的内容决没有这么单一,我们在课堂内容中,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数学的 “度量” 思维,将 “度量” 应用在更广的视野中。

    王秋茜
    王秋茜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2&ptid=125992)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 ...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 “千克” 的概念,并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帮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用 “一千克” 去度量实际物品。

    xuan
    xuan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2&ptid=125992)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 ...

    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观念。

    libai
    libai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8&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 ...

    老师再导入部分生活化的运用淘气日记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引出新课,非常有趣味性,如果最后回过头来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说一段话就更好了。

    肖海燕
    肖海燕4年前

    学生对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要靠自己的亲身感受才能建立,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经历猜、议、辩、掂等活动,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让学生形成对千克和克的基本体感,将模糊的质量感逐渐清晰成手感的定量刻画。

    yulutao
    yulutao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3-1009: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48&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迁移导入。  1. 情境激趣。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淘气的日记。 (课 ...

    看了刘老师反复修改的教学设计,感受到了刘老师的认真和敬业。很赞同 “教学设计(二稿)” 中以 “情境激趣” 这一环节导课,个人觉得能否改成 “跟随妈妈去购物” 类似的内容,以此展示日常生活中物品的重量,物品称重的过程,物品包装袋上重量的标记等等。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刘南
    刘南4年前

    刘老师这节 “千克与克” 这一课探究的内容就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物体有多重,是学生实践的结果。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4年前

    刘老师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如,1、开课时由旧知类推的导入,使学生在后面认识质量单位时,也可以时时借鉴以前探究长度单位的经验。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2、对于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先估一估,再想办法验证的活动进行。本节课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活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fhqdfe1988
    fhqdfe19884年前

    让学生经历大量的估、掂、称、的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建立起 1 千克的重量认知,借助学习 1 千克的经验及模式,再次经历由感受到感知再到建立度量标准的体验过程认识了克,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从而慢慢建立起质量概念。

    xuan
    xuan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2&ptid=125992)
    
    二、动手操作,建立 “千克” 的概念。  (一)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1. 初步感知 1 千克的质量。   ① 称一 ...

    让学生借助工具建立感知标准,通过称、掂、说、掂,初步建立具体的直观标准及积累经验,感知 1 千克大约有多重。

    李梦杨
    李梦杨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2-2719: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10&ptid=12599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忆一下测量物体有多 ...

    教材中的问题串强调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操作活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鸡蛋,花生,瓜子,小零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wx_u3Ljd3tR
    wx_u3Ljd3tR4年前
      到了三年级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这些都为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千克” 和 “克”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刘老师从学生的习惯、能力、对质量的认识做了细致的分析,有助教学设计,更加具有实效!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5-27 20:35 编辑


    第一次试讲反思

    经过团队老师几个月来对教学设计的打磨,今天呈现出来的整体环节还是挺好的,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整节课上了 50 分钟,严重超时。分析原因主要是在认识 1 千克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明确如何去操作,在这个活动中用时过多。我设计的是老师介绍活动步骤是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估,这说明我对估的策略指导不到位。应该带着学生进行认识 1 千克苹果的活动,等学生明白活动步骤之后再放手 另外,“你知道吗” 这个环节可以去掉,作为课后阅读资料。

    2. 最后称一称生活中的物品有些多,可以去掉一些。香肠和橡皮泥可以留一个,把称 A4 纸和牛奶去掉。

    3. 由于在感受 “1 千克” 时用时过多,造成后面对 “克” 的感受时间较短,感受不强烈。下面将感受 1 千克的活动分组进行,为后面节省时间。

    4. 视频声音有些小,听起来不舒服,需要把视频重新加工一下。

    5. 今天是 6 人小组,每组放了 6 张小桌子,学生活动时发现两边的学生离中间的物品比较远,不方便活动。下次打算用 4 张桌子拼一组,周围围坐 6 人。

    6. 今天在最后的称量活动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称,有些我没有安排的物品,学生自己去称。我想既然学生那么爱称,而且多称一些物品能更好的建立起质量感念,所以打算在称量活动中设立自选项。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6-17 20:12 编辑


    第二次试讲反思

    在各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对第一次试讲环节进行了修改,今天第二次试讲,整体比上次好了很多,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本节课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及修改措施。

    好的方面:

    1. 环节清晰明了,语气语调恰当。

    2. 对估一估的方法指导得很到位,学生在估计时能运用比一比进行估计。

    3. 学生活动充分,感受到位。

    4. 对学生回答的引导很恰当,比如当小组汇报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时,有同学说我们组有歧义,有人认为是 4 个,有人认为是 5 个。我借着引导说,有歧义怎么办?自然而然引到称一称。

    5. 视频声音较大,听起来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1. 时间还是超了,整节课用了 47 分钟。

    2. 学生进行找 1 千克的活动时,我设计的是先估再称,可是学生一活动就直接去称了,这说明我的活动任务叙述得不是很明确。

    3. 对于 1 千克和 1 克的关系我设计的是先猜测再验证,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学生不知道怎么验证,虽然给每组都准备了 2 袋各重 500 克的盐,可是学生不观察,一听说验证就开始称各种物品。反思一下我设计的先猜测再验证,是一个逆向的求证过程,这个不太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

    4. 学生把揭下来的贴片乱贴,我没有进行指导。

    5. 最后称一称生活中的物品时有些乱,我本身设计的在学生称量之后进行观察发现,结果学生光顾着自己称,不去思考,不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改进措施:

    1. 从两个方面解决超时问题,一是把学生活动任务要求要讲清楚,使学生明确干什么;二是给每组多准备一些物品,这样在小组活动时就不用一个人一个人轮流进行,可以同步进行的尽量同步进行。

    2. 对于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改为正向实验进行活动。

    3. 指导学生将揭下来的贴纸放在合适的位置。

    4. 对最后环节称量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调整,可以分组称不同的物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积累丰富的体验。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秦燕1019发表于2020-3-1116: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155&ptid=125992)
    
    对于发展千克的内容,感知几千克、几十千克的内容,可以用刚才称出的 1 千克苹果、1 千克大米、1 千克油、1 千克 ...

    看了第二稿的设计,导入环节建议:

    1. 采用淘气的日记入手,看似有趣、贴近学生实际,但和这节课内容关联不大,同时占用时间过长,影响了新课的教学,建议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选取相关物资的质量引入。

    2. 测量工具的发展是可放在课外阅读进行。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第二环节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时,教师让学生动手称量 1 千克的大米不合适,一方面是所选物品的称量不易操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一开始就称出 1 千克的物品难度太大,建议给定 1 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称一称。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巩固练习中的第二题千克和克的互化建议放在探究千克和克的关系之后,直接口答。练一练中淘气日记的内容换成填写防疫物资的质量。

    板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本课的思路 —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5-2720: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5109&ptid=125992)
    
    第一次试讲反思    经过团队老师几个月来对教学设计的打磨,今天呈现出来的整体环节还是挺好的,下面主要分 ...

    最后一次称一称要注意物品的精简,尽量选取接近孩子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利于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秦燕1019发表于2020-6-3021: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1391&ptid=125992)
    
    巩固练习中的第二题千克和克的互化建议放在探究千克和克的关系之后,直接口答。练一练中淘气日记的内容换成 ...

    谢谢秦老师!的确,练习千克和克的互化放在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之后更自然。练习 “填合适的单位” 这个问题情境改为防疫物资能与导课情境相呼应,非常好!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ytdhy发表于2020-7-112: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1504&ptid=125992)
    
    最后一次称一称要注意物品的精简,尽量选取接近孩子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利于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 ...

    谢谢您的意见!选择接近孩子生活的及感兴趣的物品,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质量感知,今后在估计其它物品有多重时,就可以用这些物品作为参考。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 20:21 编辑


    教学设计(终稿)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在小组合作操作感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资源】

    教师方面:课件、微课视频。

    学生方面:学生分为 6 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以下物品:1 个托盘秤、1 个电子秤、1 包挂面、7 个苹果、20 个鸡蛋、6 本数学书、2 袋盐、2 个袋子、3 枚 2 分硬币、10 个回形针、10 粒黄豆。为 6 个小组分别准备以下物品:橡皮、钢笔、字典、手机、牛奶、书包、洗衣液、西瓜、棉花、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视频:2020 年春节,一波猝不及防的疫情传遍神州大地。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迅速行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大江南北打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白衣天使逆流而上,奋勇前行,大批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汉,每一位中国人都坚守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一颗暖暖中国心都迸发出无穷热能,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凝聚起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

    师:抗疫期间一些人员居家隔离,隔离病毒并不隔离爱,志愿者为他们送去生活物品。

    师: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出示:10 千克面粉、5kg 大米、450g 饼干、200 克香肠。

    学生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千克 kg、克 g

    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什么?

    师:生活中,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板题:有多重)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有多重” 的问题。

    设计意图:导入以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为背景,呈现给隔离人员送生活物品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简洁地引入学习内容。图片中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千克、克,而且千克和克分别用汉字和英文缩写表示,尽可能地还原生活中的现实素材,供学生观察发现。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 20:25 编辑


    二、动手称量,建立 1 千克的概念。

    1. 称一称,掂一掂,初步感知 1 千克有多重。

    ① 称一称。

    师:在你们桌上有 1 包挂面,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可以称一称。

    师:试着称一称。

    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称的?

    预设答案:把挂面放入托盘,指针指向 1 就是 1 千克。

    师:为什么指针指向 1 就表示 1 千克呢?

    引导学生观察:表盘上写了 “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师:很多物品的包装上都标着它有多重,请大家在挂面的包装上找一找 。

    ② 掂一掂,说一说。

    师:这包挂面的质量是 1 千克,请同学们依次掂一掂,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小组学生依次掂一掂挂面。

    师:谁来说一说 1 千克重是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称挂面了解托盘秤的使用方法,通过掂 1 千克的挂面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千克的标准量。这里将教参建议的 2 袋盐改为 1 包挂面,因为 1 包挂面正好 1 千克,学生好掂,更重要的是这个 1 千克的素材可以作为学生后面估计 1 千克和几千克时的一个估量标准物。

    2.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① 估一估。

    师:大家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情况 A: 有学生一手掂 1 千克的挂面,一手掂苹果。

    师:我发现有一位同学用了一个好办法,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到前面,面向其他同学讲。)

    生:一手掂 1 千克的挂面,一手掂苹果,一边掂一边感觉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情况 B: 没有学生一手掂 1 千克的挂面,一手掂苹果。

    师:很多同学估计时是想一个数,思考一下怎样估计更科学呢?

    生:用 1 千克的挂面和苹果比一比进行估计比较科学。

    请学生到台上演示。

    师:像这样用 1 千克挂面比一比进行估计更科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一比估一估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生汇报估的结果。

    ② 称一称。

    师:大家估得准不准呢,怎么验证?

    生:可以称一称。

    师:请小组同学合作称一称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

    师:怎么有的组称的是 4 个,有的组称的是 5 个?

    生:因为苹果有大有小。

    师:一般 4~5 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板书)

    ③ 掂一掂。

    师:请小组同学依次掂一掂重 1 千克的这一袋苹果,再次感受 1 千克有多重。

    3.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逐步建立 1 千克的概念。

    师:下面咱们分组找一找 1 千克:一二小组进行几个鸡蛋大约重 1 千克的实验,三四小组进行几袋盐大约重 1 千克的实验,五六小组进行几本数学书大约重 1 千克的实验。

    师:请注意活动时像刚才那样,先估一估,再称一称,最后掂一掂。

    学生活动。

    各小组汇报结果:

    17~18 个鸡蛋大约重 1 千克

    2 袋盐大约重 1 千克

    5 本数学书大约重 1 千克

    3. 小结。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 1 千克,今后大家在想 1 千克有多重时,就可以用这些物品作为参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掂 1 千克挂面初步感受 1 千克有多重之后,设计了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 的活动。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按照每样物品 “估,称,掂” 的程序进行,因为每进行一个 “估,称,掂” 的过程,学生就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在估下一样物品时,就会借助前面的经验。另外,在估一估的时候,渗透估量的策略,可以用前面的 1 千克挂面作为参照量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使估计活动更加科学,而且学生一次次掂挂面这个 1 千克的标准量,也能加深对 1 千克的感受。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 20:30 编辑


    三、细心感受,建立 1 克的概念。

    1. 认识 1 克。

    师:回顾一下刚才在认识 1 千克时,我们是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活动的?

    生: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板书:估、称、掂)

    估:估的时候用 1 千克的挂面比一比进行估计更科学。

    称:称一称物品的准确质量。

    掂:最后再掂一掂,再次感受 1 千克有多重。

    ① 估一估 2 分硬币的质量。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

    生答。

    师:大家估的准不准呢,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

    师引导:结果怎样?(称不出来)

    师:看来用托盘秤称很轻的物品不合适,怎么办呢?

    师: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样工具 --- 天平,天平可以比较精确地称出很轻的物品有多重。

    ② 称一称。

    师:下面来看如何用天平称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

    微课展示:使用前天平指针指向正中央,表示天平平衡。把 1 枚 2 分硬币放入天平左盘,把 1 克砝码放入右盘。瞧!天平平衡了,这说明 1 枚 2 分硬币约重 1 克。(板书:1 枚 2 分硬币)

    ③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 1 枚 2 分硬币,感受一下 1 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答。(注意评价)

    设计意图:从 “千克” 到 “克” 的过渡是在学生称量时使用工具的矛盾中进行的,学生在称量中感受到,用托盘秤以 “千克” 为单位称量很轻的物品不合适,从而感受到新的称量工具和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称 1 枚 2 分硬币的质量时,考虑到用天平称较轻的物品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不易完成,而且课堂时间无法把控。所以选择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这个称量过程,这样既清晰明了,又节约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掂一掂,说感受。

    2. 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再次感知 1 克。

    ① 估一估。

    师:1 克很轻,请大家记住这种感觉,用这种感觉来估一估几枚曲别针大约重 1 克,几粒黄豆大约重 1 克。

    师:先想一想怎样估计更科学?(用 1 枚 2 分硬币比一比进行估计)

    学生活动。

    学生说估的结果。

    ② 称一称。

    师:大家估得准不准呢,来看结果。

    微课视频演示:

    在天平的右边放 1 克的砝码,向左边托盘先放一枚曲别针,不够,再放一枚,瞧!天平平衡了。也就是说,2 枚曲别针约重 1 克。(板书:2 枚曲别针)

    在天平的右边放 1 克的砝码,向左边托盘一粒一粒放黄豆,当放入 5 粒黄豆时,天平平衡。也就是说,5 粒黄豆约重 1 克。(板书:5 粒黄豆)

    ③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 2 枚曲别针、5 粒黄豆,再感受一下 1 克有多重。

    3. 小结。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 1 克,今后大家在想 1 克有多重时,就可以用这些物品作为参考。

    设计意图:在感受 1 克有多重时,设计了和感受 1 千克有多重同样的层次。都是先给一个定量,学生初步感知。然后再进行 “估、称、掂”,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对 1 克质量的感知。

    四、猜测验证,探究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

    1. 猜测验证。

    师: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答案:1 千克 = 1000 克。

    师:请大家用盐进行试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

    学生活动。

    交流方法。

    预设答案:将 2 袋盐放入托盘秤,显示是 1 千克。每袋盐重 500 克,2 袋盐是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

    2. 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 1 千克 = 1000 克,想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千克 =( )克 7000g=( )kg ( )克 = 9 千克

    设计意图:对于 1 千克和 1 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先估一估,再想办法验证的步骤进行。先估一估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特别喜欢估得比较准时的感觉。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4 10:59 编辑


    五、发展学生对 “千克” 和 “克” 的感受。

    1. 分组称量,感受几千克、几克、几十克。

    师:下面同学们找一些物品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再称一称,填一填。

    分组物品:

    ① 牛奶、牙膏、笔、字典

    ② 书包、水杯、笔、橡皮

    ③ 文具盒、笔、书包、彩笔

    ④ 洗衣液、水、笔、巧克力

    ⑤ 西瓜、水杯、橘子、笔

    ⑥ 棉花、铁、笔、饼干

    学习单:

    物品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称量






    学生活动。

    小组展示:

    书包:专家建议小学生的书包不超过 4 千克,大家要养成经常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棉花、铁: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一样重,但是大小差别很大。大的物品不一定就重,小的物品不一定就轻。)

    2. 小结。

    师:同学们称量了很多物品,思考一下千克和克分别计量怎样的物品?

    生:千克用来计量较重的物品。克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板书:较重、较轻)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概念后,安排了估称生活中的物品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需要依靠刚刚建立起来的 1 千克和 1 克的感觉进行估计,可以检测每一位同学对 1 千克和 1 克的感觉是否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对 “千克” 和 “克” 的认识从 1 千克、1 克发展到几千克和几克。并且将几千克、几克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联系起来,使难以描述的质量概念物化,学生今后也可以以这些物品的质量为参照估计别的物品的质量。

    六、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给以下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

    ①为了给同学们创造安全卫生的环境,学校准备了充足的抗疫物资,这样一桶消毒液重 10( ),一瓶 84 消毒液重 500( ),一块香皂重 115( )。

    ② 西安市政府为全市每位学生免费发放 20 只口罩,每个口罩约重 2( )。

    ③ 医生建议大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一桶水 20( )、 一把香蕉 3( )、一根香蕉 210( )、一个西瓜 4( )、 一个西瓜 3900( )。

    师:都是西瓜,怎么一个填 “千克”,一个填 “克”?

    师:在选合适的单位时,不仅要看物品,还要看单位前面的数,要综合考虑。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的情景承接导课中 “抗疫” 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导课的呼应,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呈现丰富的现实素材,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时能团结协作,不仅认识了千克和克,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思考,能够主动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非常好!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 千克 = 1000 克

    较重 Kg g 较轻

    4~5 个苹果 估 1 枚 2 分硬币

    17~18 个鸡蛋 称 2 枚曲别针

    2 袋盐 掂 5 粒黄豆

    4 本数学书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1. 从当前举国抗 “疫” 的形势入手,再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场景,同时呈现了丰富的质量素材,这样的引入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2.1 千克和 1 克的认识都采用了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注重了学生对 1 千克、1 克的肌肉感觉和体验,非常好!

    秦燕1019
    秦燕10194年前
    1. 在 1 千克、1 克的认识后拓展了几克、几百克、几千克等的物品质量,既丰富了千克、克的知识,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物品,为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2. 千克和克的互化打破了教材中的一桶油的称量,改用生活中的两袋盐进行计算和称量,符合生活实际,又再次复习了称量方法。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7-320: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1999&ptid=125992)
    
    二、动手称量,建立 1 千克的概念。   1. 称一称,掂一掂,初步感知 1 千克有多重。   ① 称一称。   师:在 ...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感知 1 千克、1 克有多重,掂着掂着,学生亲自参与,感受真切,教学效果好!

    ytdhy
    ytdhy4年前
    [liuqingna发表于2020-7-320: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2002&ptid=125992)
    
    五、发展学生对 “千克” 和 “克” 的感受。   1. 分组称量,感受几千克、几克、几十克。   师:下面同学们 ...

    1. 练习题的设计承接导课中 “抗疫” 情境,前后呼应,同时是让孩子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用数学,学以致用,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同是一个西瓜的质量刘老师设计不同的数,让学生选质量单位,讲道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了 1 千克、1 克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1 15:36 编辑


    网络答辩

    预设问题及答辩



    郑州金水基地提出的预设问题是:

    请结合执教课例的某些具体做法,谈谈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基于 “度量” 的教与学的?

    下面我们将谈谈教学中体现基于 “度量的教与学” 的四个方面:

    一、借助工具进行实践活动,感受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众所周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显然,“有多重” 一课属于第二类。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紧紧抓住 “借助工具” 和 “实践” 这两点展开。

    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托盘秤和小电子秤这些称量工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使用工具的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使用工具,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能主动地观察表盘,并结合生活经验,自己探索出称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质量单位没有具体的形象支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对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 的概念的建立要经过自身的亲身感受。教学中准备了丰富的物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学生借助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在眼、手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依靠肌肉的感觉,形成对 “千克” 和 “克” 的基本体感,将模糊的质量感觉逐渐清晰成手感的定量刻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度量标准量的感受。

    度量首先要有一个标准,要形成量感其基本前提是明确 “标准”,对标准有切身的体验与内化。学生的量感的建立一定要从 “1” 建立起,只有在学生的脑海里深深地刻上 1 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量感的发展才有了基石。

    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千克的标准量感时,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在称一称,掂一掂 1 千克挂面的活动中,初步感受 1 千克有多重;然后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中找生活中的 1 千克,丰富对 1 千克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 1 克的标准量感时,设计了同样的过程。这样的活动过程由点到面,逐步丰富了学生对 1 千克和 1 克的感知。

    三、累加标准量,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

    度量教学不仅是感知标准量,还要进行标准量的叠加。在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概念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称物的活动。这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中,对 “千克” 和 “克” 的认识由 1 千克、1 克发展到几千克、几克、几十克。

    四、在度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估测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估测不是无原则、无标准的猜测。我们的设计中让估测有据可依。在认识 1 千克时,先感受 1 千克的挂面有多重,给学生建立一个标准量,然后引导学生一手掂 1 千克的挂面,一手拿苹果,比一比进行估测。后面进行 1 克的学习时同样先给一个标准量,然后用 1 枚 2 分硬币这个标准量作为参考。比一比,估一估,这样的估测有了 1 千克和 1 克的标准量作为参考,就不是猜,而是有策略地进行估测,使估测有理有据、名副其实。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基于 “度量” 的教与学。



    追问问题及答辨



    追问问题: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一文中提到: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你们的教学片断 1:学生观看称 1 克重的微视频,然后用手掂一掂感受 1 克有多重。教学片段 2:先用 2 包 500 克的盐称重,然后得出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进而得出 1 千克 = 1000 克。这样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真正地 “经历单位的产生” 及其 “累加过程” 吗?

    回答:

    对方的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们也认为刘加霞教授所说的 “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 是非常正确的。我们觉得这些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应该从整节课的宏观角度去观察,仅仅看两个片断进行判断有一点点断章取义。

    对方提到的对于 1 克的认识,我们是从学生用托盘秤称 1 枚 2 分硬币发现不合适,引出用天平进行称量。三年级的孩子操作天平还有一些困难,而且课堂时间也不充裕,所以我们选择用微视频演示用天平称 1 枚 2 分硬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 “克” 这个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至于对方说到的推导 1 千克 = 1000 克的教学过程,是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的探求,与单位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概念。

    对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我们是这样思考的。度量单位有很多,作为长度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它们的累加过程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于质量单位来说,它的产生过程和累加过程,让学生体验就比较难进行。我们是这样设想的,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 1 千克、1 克,感受 1 千克和 1 克到底有多重。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里,我们重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来感受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在这个感受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发展了学生对度量本质的认识。因为度量的本质是 “比”,我们让学生首先通过称一称一包挂面重 1 千克,然后把 1 千克的挂面和苹果进行比较,把 1 千克的挂面和鸡蛋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通过肌肉的感觉得出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在 1 克的感知中,同样是用了这样先估一估,再称一称,最后掂一掂的过程,我们的重点是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概念。而对于对方辩友说的 “经历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在我们对本节课的教材和教师用书的阅读中发现,都没有把这个作为重点。所以,我们把它作为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认识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也就是千克和克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千克和克的累加过程,我们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我们选取了生活中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比如牙膏、笔、橡皮、彩笔、巧克力、水杯、饼干等等物品,让学生先和 1 千克和 1 克的标准量比较,感受质量单位的累加过程。估一估之后,学生借助工具称一称,使学生将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知道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让孩子们修正了自己的估测的策略,也为孩子们体验质量单位的累加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们对追问问题的回答,不到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1 16:02 编辑


                                                  12892
    
                                                  12893
    
                                                  12894
    
                                                  12895
    
                                                  12896
    
                                                  12897
    
                                                  12898
    
                                                  12899
    
                                                  12900
    
                                                  12901
    
                                                  12902
    
                                                  12903
    
                                                  12904
    
                                                  12905
    
                                                  12906
    
                                                  12907
    
                                                  12908

    图片:

    QQ截图20200725183349.jpg QQ截图20200725183420.jpg QQ截图20200725185856.jpg QQ截图20200725185909.jpg QQ截图20200725185925.jpg QQ截图20200725185943.jpg QQ截图20200725185958.jpg QQ截图20200725190012.jpg QQ截图20200725190030.jpg QQ截图20200725190050.jpg QQ截图20200725190106.jpg QQ截图20200725190121.jpg QQ截图20200725190204.jpg QQ截图20200725190219.jpg QQ截图20200725190234.jpg QQ截图20200725190254.jpg QQ截图20200725190314.jpg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帖最后由 liuqingna 于 2020-7-31 16:11 编辑


    活动综述



    2020 从春到夏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不平凡,对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说更是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五届课堂展示大赛” 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下面谈一谈我们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1. 对 “度量”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以前对度量的直观感觉就是,像长度、面积、体积等内容属于度量的范畴。学习了史宁中教授的文章之后才知道这只是度量的一方面内容,即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度量还有一个内容,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如数的多少、数的大小。认识到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工具。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要注重把握两个含义:一是 “度”,即统一单位,小学度量意识的培养和度量观念的建立主要为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二是 “量”,即用公认的单位去量。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应该让学生充分感知度量的意义与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属性与精确度概念。

    2. 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疫情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指挥作战,人们爱国热情高涨。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进行学习,我们团队就在思考如何把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育人,首先要育爱国之人。最初我们把把目光放在捐赠物品上,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捐赠物品中,以 “千克” 为单位的非常少,更没有以 “克” 为单位的。那要用什么情境才能既起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又能恰当地引入本课。在不断的思考与查阅资料中,我们确定为先播放一段宣传抗疫的视频,再引入志愿者为居家隔离人员送物品的情境。导课视频仅 1 分钟,却呈现出疫情初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行动起来,无数医务工作者逆流而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及全国人们必胜的信心。每一次试讲播放视频时,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会凝神观看,有时会有点点泪花闪烁于眼中。这样的导入既呈现了抗疫大场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聚焦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我们的数学课程中也要多多想办法结合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 “五育并举” 落到实处。

    3. 认识到设计一节课要删繁就简,紧紧地围绕重难点进行。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总想着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设计了介绍不同的质量单位,介绍各种称量工具,介绍国际千克原器等等内容。在不断的研讨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把精力放在外围,设计的活动没有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为了表面的精彩纷呈把重难点忽略了。这样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太少了,就成了走过场。想要面面俱到,结果样样稀松,无法突出重难点。认识到问题之后,重新研读课本和教师用书,深入理解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以 “感受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 为重中之重,设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 “千克” 和 “克” 的质量概念建立得非常好。

    4. 问题设置要有思考性。

    在最初,设计的问题很琐碎,一问一答的问题特别多。在研讨过程中吴文红老师提出课堂上的设问非常重要,老师自己讲还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看老师怎么问。如果只是填空式的问题,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太多思考余地。老师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需要一段话才能回答出来,而且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放在老师的前面,而不是牵着一群小羊。认识到问题之后,我们重新思考每一个设问,删去了不必要的一问一答,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路。

    5. 对估测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实践。

    本节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质量概念不像长度那样直观可视,这种依靠肌肉感觉的估测意识怎么建立呢?这是我们团队面临的一个难点。如 “估一估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这个问题,最初的设计是学生掂一掂一个苹果,然后估计出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研讨时我们几位老师自己掂了一个苹果,发现这样就无法估测出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我们成人经常拎东西,对 1 千克还是有感觉的,都无法估测出结果,更何况还没有建立起 1 千克概念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这样估,那就是猜。后来,我们想到一手掂 1 千克的挂面,一手拿一个苹果,感觉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这种估测方法比起前一种有 1 千克的挂面作为参考,就不是无原则的瞎猜。但是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这样简单的比一比进行估测,学生还是很难估计出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那怎么办呢?秦燕老师提出可以把 “累加” 思想融进来,学生用 1 千克的挂面和 1 个苹果先比一比,感觉 1 个苹果够不够 1 千克,不够,怎么办?再累加苹果,直到感觉出几个苹果和 1 千克挂面的质量很接近了。这样估测是有策略地进行估,使估测有据可依。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用这种方法能教准确地估出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6. 在网络中向专家同行学习。

    网络研讨的形式非常好,可以冲破时空局限,使我们一线老师可以近距离得到专家的引领。网络答辩中各位专家的点评非常精彩,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专家们对于参加比赛的心态、格局的观点令我们信服。的确,比赛只是一个平台,以比赛的形式激发每个团队的潜能,以辩论的形式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网络研讨的开放性,使我们可以触及每个团队研讨的过程,看到其他团队不断更新研讨内容,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思考。当得知我们和郑州金水基地分到一组后,我们仔细阅读了他们的研讨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吃惊,他们团队的帖子有一千二百多楼层。内容也非常丰富,教学设计一次一次更新,全区老师共同研讨。学生无法到校上课,他们进行了很多次的无生上课,而且还进行了同课异构,用这一节课的研讨,引领全区老师共同成长。看到这样优秀的团队,我们既感到压力,更产生了动力。感谢郑州金水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为我们呈现的精彩过程!

    7. 技术方面提高了很多。

    我并不善于进行网络操作,最初当接到任务要发帖,占位,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害怕。组织老师很贴心地发了各种指导,非常详细。我这样一个门外汉也能按着步骤一步一步操作成功。当把主题帖建立起来之后,我感到非常开心。是那种经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实践成功之后的喜悦。有了这次的成功体验,后面在遇到发帖,链接及上传视频等问题时我就不怕了。反复阅读指导意见,上网查询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遇到新问题不要怕,要敢于尝试,大大提升了我在技术方面的自信。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现在会有许多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推一下,动一下。有许多同学有畏难情绪,遇到难题不敢去尝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是老师和家长帮孩子做的太多了,把很多东西放在了孩子的嘴边,使孩子缺少探寻而得的成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使学生能更多地感受自得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展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本次活动历时半年,在团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呈现的课程虽然还不是非常完美,但比起最初的设想进步了很多。我在想,我们平时上课虽然没有太长的时间准备,但也要尽可能多的读教材,研究教师用书,研究学生,思考教学设计。多一点思考,就会有多一份收获。课前再多次的准备都不为过,只有我们尽力做好准备,才不会辜负学生的 40 分钟。

    在整个的研讨活动中,有过迷茫、困惑,有过得一闪念的欣喜。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当遇到问题时,唯有 “思之,思之,再思之;学之、学之、再学之” 才可走出困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努力。非常感谢北师大教材编委给我们这次学习提升的机会!谢谢!



    木子
    木子3年前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lujiali13507221314
    lujiali135072213143年前

    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概念后,安排了估称生活中的物品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在活动切实的体会到原来不只是 1 千克、1 克,生活中的很多物体要用几千克和几克来表示,从而建立起 “克” 和 “千克” 的认知概念。并且将几千克、几克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联系起来,使难以描述的质量概念物化,学生今后也可以以这些物品的质量为参照估计别的物品的质量。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3:50 · PVG 11:50 · LAX 20:50 · JFK 23: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