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实验小学的李男,很荣幸能代表龙山基地参加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数学第四版教材三 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什么是周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的 观点对我和关注此帖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真心希望在本次大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使我在教学上有所提高。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百事可乐!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85#r_102515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85#r_102746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85#r_102753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85#r_102779
一稿反思研讨:https://bbs.xsj21.com/t/1885#r_119783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885#r_119836
二稿反思研讨:https://bbs.xsj21.com/t/1885#r_122104
选题思考: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认识周长。
2. 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的定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测量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资源
树叶、水彩笔、绳子,软尺、直尺、课件。
教法学法
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感知一周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他是谁,身小力大,团结勤劳,以身作则,伙伴敬佩。同学们你们猜到它是谁了吗?(蚂蚁队长)蚂蚁队长今天可不是出来找食物的,而是组织小蚂蚁们,进行一场秋季运动会,他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今天咱们的会场有 3 只小蚂蚁要进行跑步比赛,但是裁判没来,于是他们想请在座的同学们来当裁判,你们愿意吗?(看大屏幕) 谁来大声地读一下比赛规则?(比赛规则:跑步大赛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谁先到终点谁获胜。) 比赛规则已经请出了三位运动员,也已经准备好啦。裁判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发令:3 2 1.
比赛结束了,哪位裁判来宣布获胜者?其他裁判同意吗?
第一只小蚂蚁有意见了,明明是人家找到终点的呀?怎么回事啊?那么树叶的边线在哪里,请你来指一指,大家认真看。看来是第一只小蚂蚁不知道什么是边线?第二只小蚂蚁也有意见了,我走的是边线啊?为什么我也没获胜呢?谁上来指指树叶的一圈是哪到哪啊?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走,再回到起点,起点和终点是一个点,对不对?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数学上,我们把一圈叫做一周 (板书一周),刚才我们指出了小蚂蚁跑过的树叶的一周,大家现在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想小蚂蚁跑过的一周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的小手把它画出来。画完的同学请睁开眼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总结概念 认识周长
1 总结概念
同学们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物体表面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同学们,不但树叶的表面有周长,我们的数学书的封面有周长吗?赶快拿起来指一指。
2. 摸一摸生活中物体周长:老师看到同学的铅笔盒也有周长,谁来指一指?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同学提到的这些物体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看来,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叫做它的周长。
3. 认识封闭图形。
师:老师这里还有有一个图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因为口没合上,它就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同学们,虽然它不是一个封闭图形,那么它有长度吗?对我们可以测量出它的长度。但是这个图形,那看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封闭图形)(老师补充板书)
师:那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那我们怎么把它变成有周长的平面图形呢?加上一条边,把它封闭住。还可以怎么加?
师:这是一根铁丝,我们可以测量它的长度,那么这根铁丝有周长吗?怎么才有周长呢?可以怎么围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感知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在这些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打下基础。】
三 实践操作 发展度量意识
1. 议一议
师:同学们,那么你们能估一估这个图形的周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有些同学不断调整,看来大家都是非常严谨的,那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图形到底有多长,怎么办?
我们想要知道长度,用尺子量是最准确的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后建立想法,这样可以帮助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测量活动中,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汇报方法。
师:你们有这么多好的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减少测量误差?
【设计意图:误差是存在的,测量时会产生误差,让学生注意如何在测量中减少误差。】
师:那我们就赶紧量一量吧!请同学们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2. 量一量
小组合作要求:
(1)在测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2)通过测量,你们觉得各种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什么是周长》测量记录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总结,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有一个礼物要送给一位幸运的小朋友,现在请女生为男生能量出他的头围(头一周的长度),谁的头尾和我的帽子最接近,这份礼物就是谁的。
【设计意图:如何量出头围?这个活动的设计,简单实用,让学生掌握先围后量、化曲为直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2. 数一数
(1)出示图形,找到周长,思考如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2)出示方格纸,数一数图形的周长。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是多少?
五 学习检测 巩固提高
1. 辨一辨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你能辨一辨下面哪个图形有周长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 “辨一辨” 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一周边线的理解,而且通过图形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2. 连一连
师:你能想办法让(3)号图形变得有周长吗?试一试、画一画。
【设计意图:通过 “连一连” 让学生明白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 课堂总结
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周长的概念、周长的测量方法,以及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通过看、想、摸一摸、描一描等大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并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在通过在生活中应用周长,从而内化了周长的认识,形成数学直观抽象的数学素养,深化了量感的持续发展,让学生感悟了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后建立想法,这样可以帮助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测量活动中,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质疑、探究、验证、运用、结论,孩子在过程中经历、学习、解惑、收获着。一路上思索着、快乐着。而量感的培养就是发现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前面的路光明而远大。
李老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摸、量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初步感知量感。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在学习中,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发展。
本节课,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实践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量与计量”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 “量感” 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 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践认知方式,依托数学实验,助推学生 “量感” 生长,促进学生 “量感” 核心素养的生成。
学生对周长量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高段学生经常会将求周长和求面积弄混淆,主要原因就在于周长和面积的量感建立不够清晰明确,李男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有趣的蚂蚁比赛引入课题,再利用对比揭示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后在度量中再次认清周长的本质,巩固量感经验。
学生对周长量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高段学生经常会将求周长和求面积弄混淆,主要原因就在于周长和面积的量感建立不够清晰明确,李男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有趣的蚂蚁比赛引入课题,再利用对比揭示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后在度量中再次认清周长的本质,巩固量感经验。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我的学生经常接触农家事,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总是会引入一些庄稼院的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而李老师设计的测量周长记录单让我眼前一亮,以后我也会试着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首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给了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愉快地操作活动中感知量感。
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实践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在学习中,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发展。
李老师的设计巧妙,通过运动会的情境,把同学们描周长的三种情形都做好了预设,学生避免了描周长时出现的错误,顺理成章,好不做作。同时,孩子在以裁判的身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了什么是物体的一周。
“量感” 通俗讲就是只对量态的一感觉。李老师是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周长感觉的。如:闭上眼睛让孩子想象小蚂蚁跑过一周是什么样,伸出小手把它画出来等。可以说,学生的周长量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上课伊始,李老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了小蚂蚁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对比赛结果的争论让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通过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等实践活动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量感。
李老师最后数一数的 3 个小活动的设计也较好。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了周长的本质属性,理解了周长就是所有方格的一条边线连接起来的总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周长量感的空间观念。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时李老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知周长,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量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李老师在尊重量感的角度设计了这节课。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总结,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李老师的每一步设计可谓是良苦用心。
李老师通过小蚂蚁运动会引出周长的含义,将感受什么是周长作为重点让学生感知周长的量感,并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设计新颖。
本节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多种方式的体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老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感知周长的概念,知道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正是在这些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打下基础
设计的亮点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估一估图形的周长,并用手比划一下。用手比划,学生的比划过程就是量感的形成过程,之所以能够比划,是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对长度的大小有一定的感觉,比如 1cm 有多长,1dm 有多长,所以他们能够去比一比、估一估,将周长转化为长度的度量。
本节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质疑、探究、验证、运用、结论,孩子在过程中经历、学习、解惑、收获着。一路上思索着、快乐着。而量感的培养就是发现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前面的路光明而远大。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第一稿反思研讨
教学内容: 北师版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第 1 课时)》
教者: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龙山实验小学校 李男
教研队伍: 唐树雨、田欣彤、周晶红
指导教师: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进修学校 陈春艳
辽源龙山龙山实验小学校 赵宇
辽源龙山龙山实验小学校 杨红妍
研讨集锦:
研讨反思:
李男:《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学生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长,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认识周长也是孩子们后续学习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在描、量、数的过程中去感受周长的特征,建立周长的表象,从而达到逐步理解周长的本质属性的目的 。
在情景导入中,我设计了蚂蚁跑步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当评委,选出获胜的小蚂蚁,让孩子们体会 “一周” 是什么意思?就是由起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线,再回到起点才是一周,没有沿边线(边线内、边线外)或没有回到起点都不能算是树叶的一周。再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的实际含义的感受。然后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抽象出数学图形是有周长的。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有难度并且有趣的活动:老师的图形有没有周长,你能不能帮助它,让它拥有周长,同学们在我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自主去发现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在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周长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测量工具,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后,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小组汇报测量结果。真正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孩子的度量意识。
杨红妍: 在问题串一时,应该加入用彩笔描一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体会物体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在描一描的同时,指出学生在描画过程中不标准的方法,由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订正。
李男: 确实,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描画边线,初步感知 “边线”,才能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陈春艳: 在测量周长和数周长的时候,李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但是小组汇报时候,学生汇报不够深入,可以把小组同学请到前面,显示一下小组同学,测量周长的过程。
李男: 对,小组展示,学生来到前面,其他小组才能看得清楚,然后学生在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赵宇: 我觉得导入环节猜谜环节可以去掉,进入导入太慢,对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没有任何帮助,应该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感官去感受周长。
李男: 好的。
周晶红: 李老师对教材的挖掘非常的深入,我个人认为设计非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这一环节很好,但是把非封闭图形变成封闭图形,形式太多,没有必要。只要孩子们想出,把它变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
李男: 确实。挖掘太深,和本课的学习目标不符,还给学生增加了难度。
田欣彤: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量感的表象,进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的量感。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让学生感知周长这一数学领域的量感。
李男: 听了大家的分析与建议,我个人也觉得本次教学设计在刚才的课堂实施中 目标能够初步达成,但是在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展示不够充分,没有把更好的小组合作过程呈现给全班的同学,那在下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作出相应的修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认识周长的本质属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的定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资源
树叶、水彩笔,绳子,软尺、直尺、铁丝、课件。
教法学法
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感知一周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可爱的小蚂蚁们和我们一起度过,它们进行一场运动会,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今天咱们的运动场上有 3 只小蚂蚁要进行跑步比赛,但是裁判没来,于是它们想请在座的同学们来当裁判,你们愿意吗?谁来大声地读一下比赛规则?(出示比赛规则:跑步大赛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谁先到终点谁获胜。) 比赛规则已经清楚了,三位运动员也已经准备好啦。裁判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发令:three,two,one.Go.(播放 ppt)
比赛结束了,哪位裁判来宣布获胜者?(第三只蚂蚁获胜)
其他裁判同意吗?(同意)
第一只小蚂蚁有意见了,明明是人家先到终点的呀?为什么我不是获胜者?(预设:因为它走的不是正确的路,没有按照树叶的边线走。) 那么树叶的边线在哪里,请你来指一指,大家认真看。(一名同学到前面指一指),看来是第一只小蚂蚁不知道什么是边线?
第二只小蚂蚁也有意见了,我走的是边线啊?为什么我也没获胜呢?(预设:学生 1: 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 2: 比赛规则是一圈 )
第四只蚂蚁谁上来指指树叶的一圈是哪到哪啊?(学生来指) 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走,再回到起点,起点和终点是一个点,对不对?
所以第三只蚂蚁获胜。
二 动手描画 感受周长本质
1. 描画边线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树叶,数学书的封面也有边线,你能用彩笔画出它们的边线吗?说说自己是怎么描的?找到身边任何物体,摸摸它们的边线
2. 认说周长
小蚂蚁和铅笔也画出了树叶和数学书面的边线,仔细观看图片,认真倾听它们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小蚂蚁:“我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铅笔:“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同伴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感知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在这些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打下基础。】
三 实践操作 发展度量意识
1.. 量一量
同学们真棒,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那想得到它们的周长是多长,应该怎么办呢?(生:用尺子量。) 说的真好,用尺子量是最准确的方法。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百宝袋,快去测量它们的周长。
请一名同学大声地读一下测量要求。
测量要求:
(1)同桌合作用直尺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测量树叶和长方形的周长。
(2)测量结果用整厘米数,表示并记录在任务单上。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百宝袋,开始测量。测量结束后,请拍手坐好。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并小组汇报。)
学习成果预设 1:我们在测量树叶时,选择的测量工具是毛线,用毛线围一圈,再量毛线的长度,测量结果是... 厘米。
学习成果预设 2:在测量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直接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加起来就行了。
学习成果预设 3:我觉得在测量边是直的图形时可以选择用尺子测量,在测量不规则图形时可以选择用绳子测量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量的时候很有智慧,也很有方法,我们在量直边的时候选择了直尺,在量不好测量的曲边图形的时候,有用绳子的,有用软尺的,但是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把不好测量的曲线变成直直的线进行测量,这就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板书:化曲为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总结,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
2. 数一数
刚才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测量出树叶和长方形的周长。选择了不同的工具和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大家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接下来还有两个图形也需要得到周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回我们不量了,我们要数一数。
谁来读一读要求。
同学们,请注意一下重要的数学信息,单位是 1 厘米。
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现在图形已经在你的练习纸上,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两道题开始。
(1)出示图形,找到周长,思考如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2)出示方格纸,数一数图形的周长。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是多少?
五 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
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总结,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周长的概念、周长的测量方法,以及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周长的知识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有一副漂亮的画像, 想给它加上边框,就会用到我们周长的知识。我们的坐垫儿给它缝上花边儿,也是我们周长的知识。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要向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去发现周长更多的奥秘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 “周长” 留下深刻的痕迹,所以学习这一课的目标有以下几个: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②探索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③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这三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一概念的理解一概念的巩固;即: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
学生通过看、描、说、比、量、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知觉器官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多维度认知体验中有效建立 “周长” 概念表象,深刻记忆概念知觉,渐进发展、逐步完善、提升 “量感”。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认为可以作为种子课,让学生清楚理解周长的本质,这样在以后学习面积时,学生不易弄混两个概念,从而为后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打下牢固的基础。 李老师生动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和摸自己桌面一周的长度,注重学生对测量的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周长,从而更好的理解周长。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注重数学素养 “量感” 的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周,什么是长 全方位的体验周长的含义,建立了周长的数学模型体验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量感的重要途径。
量感建立需要注意几个层次:一是观察,即看看有多大,这种能力从一年级已经开始培养了;二是触碰,用感觉去感受大小形状,这种触觉记忆更为深刻;三是找相似,生活中什么类似;四是应用,不断地强化已有的认知和活动经验,会慢慢促进量感的形成。
首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周长,给了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在知识的应用上,教师的设计也别出心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重视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 质效,激发了学生兴趣,活动是儿童感知世 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 的最初方式,李老师设计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数 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重视学生 的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学质效,同时也能为学 生构建初步的周长量感。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是图形长度量感课的起始课,李老师是以体验为主,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并在操作体验中发展学生周长量感,如指一指描一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认一认图形一周的长度为图形的周长,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边线的大小等环节,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环节流畅自然,而且能顺势突出重难点。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第二稿反思研讨
教学内容: 北师版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第 1 课时)》
教者: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龙山实验小学校 李男
教研队伍: 唐树雨、田欣彤、周晶红
指导教师: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进修学校 陈春艳
辽源龙山龙山实验小学校 赵宇
辽源龙山龙山实验小学校 杨红妍
二稿反思
在第一次研讨后,教学设计一稿的导入部分过于繁琐累赘,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所以删减了猜谜的导入环节,小蚂蚁沿着边线赛跑的环节继续保留,有趣的情境创设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用视频播放赛跑环节,无形中是在教孩子如何画边线,只有学生通过自主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活动,然后对于画的不标准的边线进行集体订正,学生才能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
二稿中,增加了描一描,说一说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再摸一摸身边任何一个物体表面,指一指它们的边线。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去描,去摸,这样才能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接着认识周长做铺垫,发展量感。
二稿中去掉了非封闭图形变成封闭图形后才有周长的教学环节,因为通过前面学生自己描一描树叶和数学书的边线,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已经明白了起点再回到起点,就是封闭图形的一周。
因此在二稿中,我们加强了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多说、多操作、多体会,积累对周长的感知经验,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更能明确什么是周长。
在教学时,很多孩子对于问题串 4 处理不好,学生直接数出周长有困难。把数出的格子个数当做周长,这样的数是错误的,得到的也是错误的度量结果。而在得到后面 2 个图形的周长时,也出现了落数的问题。所以我们团队准备在下次试讲时,尝试让学生在数之前用彩笔分别描画出这个图形的边线,学生确定周长在哪后,才不会再犯用格子数当周长的错误。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集体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学生们集思广益,想出不同的策略,获得新体验。在下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会作出相应的修改。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终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吉林龙山基地 李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我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并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量态感觉,让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 等活动中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达到从形的角度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接着,再通过 “量一量”、“数一数” 的学生动手活动操作,得到被测物体和图形的周长,建立学生的量值感觉。真正做到从具体到抽象,建立周长的表象,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感知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本质属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资源
树叶、水彩笔、绳子、软尺、直尺、铁丝、课件。
教法学法
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师:秋高气爽,正是锻炼的好季节,一只爱运动的小蚂蚁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步,你能画出树叶的边线吗?
二 动手描画 感知周长
活动一 描画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1. 描画树叶边线
(1)描一描
师:拿出你的彩笔试一试吧!
学生活动:用彩笔描画树叶的边线。
(2)说一说
师:(随即出示学生作品:画出边线、没画完等)同学们,你觉得哪个同学画得最好?为什么?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能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描?描的时候注意什么?
预设:要沿着边线描
要描完一圈(从起点出发,再描回到起点)
……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评价,让学生明确要求,体会树叶的边线是树叶的一圈,一圈即为一周,而一周就是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2. 描画数学书边线
(1)描一描
师:看到小蚂蚁在运动,小铅笔也要来凑热闹,它想把我们的数学书的封面当跑道,那你们能画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活动:用彩笔描画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说一说
(出示学生作品:用直尺描和不用直尺描)师:说一说,哪一个同学画的更好?理由是什么?
生汇报,体会直尺描误差更小,然后集体订正。
1. 摸一摸
师:同学们,我们帮助小蚂蚁和小铅笔找到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那请你找一找你们身边的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一个面的边线。
学生活动: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画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边线,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感知对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活动二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周长
(1)看一看 说一说
师:同学们,小蚂蚁和小铅笔已经迫不及待在边线上跑步了。快看看它们是怎么跑的?
预设:小蚂蚁从起点出发绕着树叶边线跑了一周,再回到起点。
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铅笔是什么跑的呢?
学生活动:在脑海里想一想,小铅笔是如何跑的?再说一说。
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小蚂蚁和小铅笔也有它们的发现,认真倾听它们说了什么,你听懂了什么?
小蚂蚁:“我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小铅笔:“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指一指 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同伴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然后集体交流,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
(板书:一周的长度 周长)
(1)找到身边物体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根据小蚂蚁和小铅笔的发现和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树叶的周长和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是图形的一周。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在这些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熟知的图形相联系,为学生建立量的直觉埋下伏笔,为后续发展学生量感打下基础。】
三 实践操作 发展量感
活动一:量一量 得到周长
师:同学们, 估一估小蚂蚁和小铅笔谁跑的周长长?那如果我们想知道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应该怎么办呢?(生:可以用尺子测量。) 说的真好,用尺子测量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1. 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我们如何通过测量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需要什么工具?(学生汇报)
2. 做一做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百宝箱,里面藏着你们需要的所有的测量工具,现在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你们喜欢的测量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测量之前老师要请一名同学大声地读一下测量要求。
测量要求:
(1)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测量结果用最接近的整厘米数表示,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上。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并小组汇报。)
3. 说一说
(直播展示)有请小组成员展示测量的方法,汇报过程和结果。
预设 1:我们在测量树叶时,选择的测量工具是细绳,用细绳围一圈,再量细绳的长度,测量结果是... 厘米。
预设 2:在测量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直接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加起来就行了。
预设 3:我觉得在测量边是直的图形时可以选择用尺子测量,在测量不规则图形时可以选择用绳子测量法。
4. 比一比
师:对于刚才小组汇报的同学,你喜欢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量的时候很有智慧,也很有方法,我们在量直边的时候选择了直尺,在量不好测量的曲边图形的时候,有用绳子的,有用软尺的,但是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把不好测量的曲线变成直直的线进行测量,这就是数学中的 “化曲为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再进行比较和总结,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测量(或计算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二 :数一数 得到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工具和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可以说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家真棒!接下来还有一些图形也想知道自己的周长是多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一次它要我们数一数他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上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描一描,在数之前用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3)数一数,让学生体会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看这些图形里面分别包含了多少个 1 厘米。
(4)说一说,学生交流展示,说说各自的方法。
(5)集体订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先说说图形的周长,再用手描出图形的边线,深入体会 “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明确要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一定要先找到这些图形的所有边线,才能准确数出周长。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得到数图形周长的有效策略,体会量的累加性,进一步发展学生量感。】
四 巩固提升 深化感知
1. 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师: 同学们,4 只小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师:淘气和笑笑发生了争执,快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淘气说:“乙的周长长。”
笑笑说:“甲、乙的周长一样长。”
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五 总结回顾 课题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出示课题), 那同学们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总结,梳理周长的概念、周长的测量方法等,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非常高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周长的知识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有一副漂亮的帽子,我们需要测量我们的头围,就会用到我们周长的知识;如果我们想买一条合身的裤子,我们就需要测量腰围,而这也需要周长的知识。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要向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去发现周长更多的奥秘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用软尺去测量不同物体的周长,有规则的物体,有不规则的物体,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的巧妙,孩子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巩固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还能够渗透学生 “化曲为直”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