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黄荣华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0

【2020秋】广东省湛江市陈茹静名师工作室黄荣华四下《三角形边的关系》

  •  
  •  
    黄荣华 · 4年前 · 186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47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 我们来自广东省湛江市陈茹静名师工作室。诚挚感谢此次活动的举办方为我们搭建这个全国教师一起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团队围绕 “混合式学习” 主题选择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团队将对本节课的研讨与探索展示给大家,由衷地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能给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谢指导! 预祝各位同仁在本次活动中收获丰硕,取得优异成绩,祝本次活动的举办圆满成功!

    186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00 条回复   2021-09-05 19:23:28 +08:00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欢迎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一起交流交流,期待你的回复!(导读链接如下)

    1. 原教材图片展示 (https://bbs.xsj21.com/t/1590#r_58940)

    2. 选题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590#r_58944)

    3. 团队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590#r_59595)

    4. 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https://bbs.xsj21.com/t/1590#r_59596)

    5. 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过程(https://bbs.xsj21.com/t/1590#r_59597)

    6. 第二次团队研讨(https://bbs.xsj21.com/t/1590#r_68414)

    7. 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590#r_68415)

    8.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590#r_68416)

    9. 教学课堂实录视频(https://m.youku.com/video/id_XNTAwMDU3NTIwMA==.html?x&sharefrom=android&sharekey=75bc34270b073f753c9a759ee360c0303)(链接来自优酷)

    10. 活动综述 https://bbs.xsj21.com/t/1590#r_73412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原教材图片展示。

    三角形边的关系1.jpg 三角形边的关系2.jpg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选题思考:

    据观察,不少教师在教学 “三角形边的关系” 时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整体建构。由此,我们团队借此次机会,结合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团队研讨

    902b38c5437ee3aa28351f2ca80e586.jpg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27 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探索与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通过创设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活动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渗透探索精神的培养,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理解 “任意” 的含义。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的特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想。了解到学生能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释,而没有同学能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课前向学生推送新世纪本节微课让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测试题(家校通推送),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产生尝试探究的想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18 厘米长的胶片(标有刻度)、探究报告单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师:一起来看屏幕上面有六个图形,认识吗?

    生:认识

    师:什么形?

    生:三角形

    师:都是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 2(预设):只要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揭示课题,讲求实效。】

    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动手操作

    师:那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

    生:三条。

    师:可是老师今天只给每位同学带来了一张胶片,上面画了一条长 18 厘米的线段,怎么办呢?

    生:(预设)可以把它剪成三段。

    师:对呀!我们可以剪两刀,把它分成三段。(手中拿起一张胶片)可以在这儿剪,也可以在这儿剪,把这条线段剪成三段 --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只剪整厘米数好吗?然后看看我们剪成的这三条线段能不能恰好围成一个三角形。(出示操作要求)

    活动提示:

    (1)4 人小组每人拿一根 18 厘米长的胶片分别剪成 3 段(剪出整厘米长),动手尝试摆一摆三角形。

    (2)按能否搭成三角形,组长把小组成员汇报的三条边长度记录在探究报告单中。

    探究报告单.png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 “剪”,创设了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2、汇报交流,收集数据

    师:好了,我看大家做的都很认真。咱们先停一下,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

    生 1:(预设)我把 18 厘米分成了 6 厘米、6 厘米和 6 厘米,最后围成了等边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好我把这组数据记录下来(板书: 6、6、7)。还有谁也围成了三角形,但是数据和他的不一样?

    其他学生汇报不同数据,教师板书。(5、6、7;5、5、8;4、7、7;4、6、8;3、7、8;2、8、8 等)

    师:这么多同学都围成三角形了,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 2:不一定,我的就没有围成。

    师:还有不能围成的?快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 2:(预设)我把 18 厘米分成了 2 厘米、3 厘米和 13 厘米,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看来这三条线段真的围不成三角形,那我也把这组数据记录下来。

    是不是只有这一组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 3:老师,我的也没有围成。

    师:大家看,他这里不是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 (看上去像围成了,数据为 4 厘米、5 厘米和 9 厘米)(预设)

    生:老师,他没有用整条线段,角那儿还没有连上。

    师:咱们同学的要求可真严格呀,不过学习数学,就需要有这样认真的态度。那上面的两条边再向下压一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 4:围成了。

    生 5:我认为肯定围不成!

    师:围不成就围不成,你为什么态度这么坚决呀?

    生 5:你想呀,上面的两条边是 4 厘米和 5 厘米,加起来才等于下面的一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 (若有所思,同时用两只手臂重合在一起)看上面两条线段的和是 9 厘米,下面的一条线段也是 9 厘米,那你们想,它能拱起来吗?这位同学,你真棒,学数学就要用数据去考虑问题,你不只是用眼睛在看,还在用心去想,老师真的很佩服你。老师也做了一个和你一样的,咱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师:看现在围成三角形没有?

    生:围成了。

    师:真的围成了吗?我们放大看一下。

    生:没有围成,中间还有一点缝。差一点也不行。

    师:当这两个点真正相连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预设)会和下面的线段重合。

    师:那我们看一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课件动态演示:与下面的线段重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处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时,适时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生生之间对话,创造了生动的数学课堂。】

    3、研讨交流,发现关系

    师:这可就怪了,都是由 18 厘米上剪下来的三段,只是长短不同,为什么有的时候能围成,有的时候就围不成呢?看来一定和三角形三边的长短有关系。那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结合同学们的作品及数据讨论一下。

    两组数据.png

    生 6: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

    师:那它们具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 7:(预设)a+b>c。

    生 8:(预设)老师,仅具有这一组不行。像 4、5,9 这一组,如果 a、b 是 5 和 9 呢?那它们相加也大于 4 呀!可是围不成三角形呀!

    师:是呀!因为我们不知道谁长谁短,你说的这种完全有可能。认为只有一组的那位同学,你觉得呢? (生 6 点点头)那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生 9:除了具有刚才说的那一组,还应该具有 b+c>a, a+c>b

    师:对,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那谁能总结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生:(预设)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板书,突出 “任意” 二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自主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数据,能够很容易得出 “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 的结论。此时结论还不完善,教师适时加入字母,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 “任意” 的含义。数学结论的概括因加入字母凸显了数学的简练与严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三、实际练习,拓展运用

    1、哪条路最近?

    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的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最短的路上学,你认为他会选择走哪条路?你是怎么判断的?

    2、判断五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题目)

    师: (出示: ① 8cm, 4cm,9cm)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生 10:能。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 10:因为 8+4>9,所以能围成。

    师:可是我们刚才说的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为什么你就比了一组呢?

    生 10:(预设)只要两条短的边相加大于长的边,那再加上长的就更大于了。

    生: (教师出示: ②4cm,4cm,4cm)能。

    师:你能想出这个三角形的样子吗?自己用手比一比。

    生 11: (教师出示: ③3cm, 3cm,6cm)不能,因为 3+3=6,所以不能围成。

    生 12: (教师出示: ④4.1cm,3cm,7cm)能,因为 4.1+3>7

    师:是大于 7,可是就大那么一点行吗?

    生 12:对,只要大,大一点就可以。

    生 13: (教师出示: ⑤2cm,3cm,8cm)不能,因为 2+3<8.

    3、把第五组中 2 厘米去掉,换上几厘米就可以了? (课件演示把 2 换成了 x)

    生:(预设)大于 5 就可以。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我们一起数整数: 6、7、8

    生: 9, 10, 11、 1 ... 行了, 12 就太大了。

    师:刚才说的大于 5,现在怎么又不行了?

    生 14:(预设)刚才只考虑几加 3 大于 8,还要考虑 8 加 3 也要大于那个数。

    师:你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数不断变大,但这个数突然角色一变,它就不是短边了,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几加 3 大于 8 看问题,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一 8 加 3 也要大于另一条边。这样看问题才叫全面,才叫辩证,只有这样考虑问题,才能让人越来越智慧。

    生:11>x>5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前三组题为基本练习,学生能够应用结论知识解决问题。其中的第二、三两题所组成的三角形,使学生初步感知等腰和等边三角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第四题加入了小数。数学知识的研究从整数延伸至小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具挑战性,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第五题是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4、三角形的一条边长 12 分米,另两边的和是 14 分米,另两条边分别可以是多少分米?

    生:7、7, (有序地说) 6、8 ; 1、13

    生 15:(预设)不行, 1、13 不行。

    师:怎么别人说的都行,人家刚说一个你就说不行呀?

    生 15:因为 1+12=13 了,所以不行。

    师:哦,这道题又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从多个角度去考虑。 想不想看看这些三角形都是什么样子?自己想一想,用手画一画。

    师:看,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像什么? (如下图)

    师: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大剧院。你觉得漂亮吗?

    生 16:图形很漂亮。

    生 17:图片很漂亮。

    师: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图形很漂亮,图片很漂亮,其实你们今天的表现也很漂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一道拓展提高的题目,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美感。】

    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预设)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生:(预设)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五、布置作业,新知运用

    回去思考:选择哪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PPT 显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png

    孙玉卿
    孙玉卿4年前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hanhansensen521
    hanhansensen5214年前

    本节课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

    zhaizhai815
    zhaizhai8154年前

    既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又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图形变换这一角度,提倡 “推理” 重于 “计算”,使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图形分析和面积计算趋向灵活,在灵活的基础上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金荣艳
    金荣艳4年前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金荣艳
    金荣艳4年前

    学生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渗透探索精神的培养,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hechunjiao
    hechunjiao4年前

    黄老师的设计让人敬佩,总是在不经意间抛出问题,学生们逐级攻破,轻松获得应会知识。

    苗春丽
    苗春丽4年前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lizhongjun
    lizhongjun4年前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设计贴近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猜想与创新的过程。

    魏江蓉
    魏江蓉4年前

    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知识,陈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点,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猜测,最后通过表格的观察数据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且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牢固。

    王妮
    王妮4年前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4年前

    引导学生 “剪”,创设了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美感。

    zhanggaohong
    zhanggaohong4年前
    黄老师通过操作引导学生 “剪”,创设了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美感。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白玉
    白玉4年前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小学阶段一节探索性很强的课,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体验的:如 “超直赶近” 践踏草坪(当然不对),因此教材设计了 “小明上学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这一问题情境,其道理上升到数学上就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一几何结论。 但是,要把具体的生活体验上升为抽象的数学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本课来说,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同时,教学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即如何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衡量这节课质量高下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这三节课有以下几个共同的闪光点: 1、都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出学生猜测。 2、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在教学中老师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经历各种活动,使他们在 “做中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 的数学知识。 老师给定 3、4、5、8 厘米的四条线段让学生从中任取 3 条围三角形。(同时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减少第三边长度从 1 到 9 厘米(整厘米数),再让学生对这 9 种情况进行分析。 3、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白玉
    白玉4年前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小学阶段一节探索性很强的课,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体验的:如 “超直赶近” 践踏草坪(当然不对),因此教材设计了 “小明上学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这一问题情境,其道理上升到数学上就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一几何结论。 但是,要把具体的生活体验上升为抽象的数学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本课来说,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同时,教学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即如何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衡量这节课质量高下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这三节课有以下几个共同的闪光点: 1、都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出学生猜测。 2、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在教学中老师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经历各种活动,使他们在 “做中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 的数学知识。 老师给定 3、4、5、8 厘米的四条线段让学生从中任取 3 条围三角形。(同时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减少第三边长度从 1 到 9 厘米(整厘米数),再让学生对这 9 种情况进行分析。 3、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薛凤威
    薛凤威4年前

    黄老师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整体的建构,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在课本上。我们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田秀丽
    田秀丽4年前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符合孩子们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实施引导,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引入生活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两点间没有连线中短线段最短。

    wyxbyd
    wyxbyd4年前

    本课设计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质疑。“是不是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思维导航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探索,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通过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比一比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通过观察验证,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ying0476
    ying04764年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处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时,适时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生生之间对话,创造了生动的数学课堂。

    闫钰
    闫钰4年前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上按照游戏操作引入 —— 激趣产生问题 —— 操作进行猜想 —— 需要进行验证 —— 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由猜想产生价值。

    lianhaiyu890
    lianhaiyu8904年前

    小学阶段的数学就是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是孩子们最记忆深刻的。黄老师的课在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中使孩子们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

    蒋小娟
    蒋小娟4年前

    本节课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潘美君
    潘美君4年前

    有效课堂教学,重要的不仅是掌握课标规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要求,结合探索三角形三遍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猜测、归纳、合情推理及合作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其策略以及有效方法上,不仅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分类讨论、归纳等数学思想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会学、爱学、学会。

    132zhouzhou
    132zhouzhou4年前

    这节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观察多组数据,相互交流与启发后获得三边关系,充分体现了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的教学理念。

    赵梓煜
    赵梓煜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中老师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上按照游戏操作引入 - 激趣产生问题 - 操作进行猜想 - 需要进行验证 - 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将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进行分类,进而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值得学习。

    fu li
    fu li4年前

    学生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渗透探索精神的培养,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魏江蓉
    魏江蓉4年前

    @黄荣华 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知识,陈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点,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猜测,最后通过表格的观察数据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且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牢固.

    谢淑华
    谢淑华4年前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引导学生 “剪”,创设了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芳芳
    芳芳4年前

    @黄荣华 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徐立娟
    徐立娟4年前

    老师在本节课当中重点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这次课的亮点是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通过创设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这设计重点突出。

    zhanglirong
    zhanglirong4年前

    @黄荣华 我觉得教师让学生把 18 厘米长的胶片剪成三段,拼成三角形,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好,但是课堂完成这一活动会需要很多时间,感觉你的内容也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调控好课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黄老师结合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18792560576
    187925605764年前

    本节课黄老师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Jenny
    Jenny4年前

    本节课结合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yanyan5577
    yanyan55774年前

    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了解问题本质。

    涟漪高
    涟漪高4年前

    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归纳梳理,调整思路,才能建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答发展帮助学生长远发展。

    清
    4年前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苗春丽
    苗春丽4年前

    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了解问题本质。

    kk666
    kk6664年前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要求,结合探索三角形三遍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猜测、归纳、合情推理及合作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其策略以及有效方法上,不仅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分类讨论、归纳等数学思想重要作用

    徐立娟
    徐立娟4年前

    本节课教师重点在于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理解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wss840803
    wss8408034年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更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处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时,适时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生生之间对话,创造了生动的数学课堂。

    四川成都牟思
    四川成都牟思4年前

    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王娜
    王娜4年前

    教师在教学用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重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整体构建。

    闫芳芳
    闫芳芳4年前

    本节课重点是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中通过创设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通过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主动探索出答案,突出了课堂学生的主体性。

    郭燕
    郭燕4年前

    这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郭燕
    郭燕4年前

    这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郭燕
    郭燕4年前

    通过小组活动收集信息后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活动,特别是第五题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郭燕
    郭燕4年前

    这节课创造性结合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黄老师上课时,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缓和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在调节气氛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赵桂媛
    赵桂媛4年前

    通过具体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思维培养的理念。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数学模型。

    上官洁
    上官洁4年前

    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生成、培养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yanyan5577
    yanyan55774年前

    陈老师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刘南
    刘南4年前

    黄老师的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在调节气氛的过程中学习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数学模型。

    290792597@qq.com
    290792597@qq.com4年前

    教师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延展,增加了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沈超
    沈超4年前

    小组活动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收集信息后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第五题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黄老师让学生经历动手、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特别重视结论的探究和应用。结论的获得过程是曲折的,经历是丰富的,感受是深刻的,这样,我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赵婧雯ccdbsdfx666
    赵婧雯ccdbsdfx6664年前

    看完陈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觉得陈老师的这种课堂互动模式很不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很有讨论欲和参与感

    18011480719
    180114807194年前

    @黄荣华 创设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多个生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里!

    marypri
    marypri4年前

    黄老师让学生经历动手、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特别重视结论的探究和应用。结论的获得过程是曲折的,经历是丰富的,感受是深刻的,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同时领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左远娜
    左远娜4年前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小组活动收集信息后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活动,特别是第五题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杨霞
    杨霞4年前

    本节课黄老师结合微课进行线上加线下的 “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Cc567
    Cc5674年前

    通过观察猜想、实践验证,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zhengchao
    zhengchao4年前

    黄老师这节课开门见山直点课题,交代了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本节课更好的研究三边关系。这节课黄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三角形,同时不断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形成用数据考虑问题的数学思维,同时归纳出三边关系。黄老师的评价性语言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值得我学习借鉴,感谢黄老师。

    王晓琪
    王晓琪4年前

    有效课堂教学,重要的不仅是掌握课标规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要求,结合探索三角形三遍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猜测、归纳、合情推理及合作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其策略以及有效方法上,不仅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分类讨论、归纳等数学思想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会学、爱学、学会。

    tianyue212
    tianyue2124年前

    黄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从 “生活问题 — 具体感知 — 语言表达 — 符号表示” 的过程,黄老师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四川成都温元丽
    四川成都温元丽4年前

    黄老师结合 “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13935857191
    139358571914年前

    教师能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处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时,适时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生生之间对话,创造了生动的数学课堂。

    caipeijun
    caipeijun4年前

    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老师的设计细微,关注到每个问题。我个人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为什么要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比如:要设计三角形的工艺品,或是我们生活中到的三角形的生活用品等等,需要了解到三边的关系,这样我们是学以致用的,数学是为了生活服务的。

    张建忠
    张建忠4年前

    陈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非常精彩。通过剪 18 厘米的胶片创设数学化的情景,具体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理念,由具体数字到 适时加入字母,由特殊到一般,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 “任意” 的含义。凸显了数学的简练与严谨,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的同时,渗透区间和极限等的数学思想,以及看问题要全面的哲学思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

    大庆市铁人学校纪文英
    大庆市铁人学校纪文英4年前

    本节课,教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renfei
    renfei4年前

    一节课的设计很重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让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mingxin
    mingxin4年前

    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使学生能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掌握的新知,又在学生之间引起自主讨论以及自主补充,使得课程有梯度,有深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真正做到了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

    18190950959
    181909509594年前

    给学生一个工具,再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所有的可能性,数据整理,对比,引发认知冲突,再让学生激烈讨论,验证结果,不断的推翻再认识,最终对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有正确的认知,这里的课堂真的是学生自己的,老师看似好像只搭建了平台,但这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这样的课堂很好。

    jlj65933
    jlj659334年前

    本节课黄老师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田欣彤
    田欣彤4年前

    通过小组活动收集信息后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活动,特别是第五题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lm123456
    lm1234564年前

    学习了黄老师的设计,感觉黄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老师,活动设计的很仔细、有趣,提几个建议,共同思考。1. 教学设计呈现的格式尽量避免实录的形式。2. 课堂中先剪再拼的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是不是要坚持先剪?3.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需要优化判断方式?

    庄着君
    庄着君4年前

    黄老师的整节课都关注学生的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整体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在适当的环节中融合了微课视频学习,恰到好处,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第二次团队研讨

    2.jpg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1. 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27 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探索与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通过创设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活动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渗透探索精神的培养,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理解 “任意” 的含义。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的特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想。了解到学生能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释,而没有同学能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课前向学生推送新世纪本节微课让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测试题(家校通推送),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产生尝试探究的想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18 厘米长的胶片(标有刻度)、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师:拿出学习单,一起来看屏幕上面有六个图形,认识吗?

    生:认识

    师: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都是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 2:他们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揭示课题,讲求实效。】

    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动手操作

    师:我们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

    生:三条。

    师:可是老师今天只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 18 厘米长的胶片,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它剪成三段。

    师:对呀!我们可以剪两刀,把它分成三段。(手中拿起一张胶片)可以在这儿剪,也可以在这儿剪,把这条线段剪成三段,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只剪整厘米数好吗?然后看看我们剪成的这三条线段能不能恰好围成一个三角形。(出示操作要求)

    活动提示:

    (1)4 人小组每人拿一根 18 厘米长的胶片分别剪成 3 段(剪出整厘米长),动手尝试摆一摆三角形。

    (2)按能否搭成三角形,组长把小组成员汇报的三条边长度记录在探究报告单中。

    探究报告单.png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 “剪”,创设了数学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2、汇报交流,收集数据

    师:好了,我看大家做的都很认真。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作品。

    生 1:我发现我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把 18 厘米分成了 4 厘米、7 厘米和 7 厘米,最后围成了等边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好我把这组数据记录下来(板书: 4、7、7)。还有谁也围成了三角形,但是数据和他的不一样?

    其他学生汇报不同数据,教师板书。(4、6、8; 2、8、8 等)

    师:这么多同学都围成三角形了,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 2:不一定,我的就没有围成。

    师:还有不能围成的?老师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 2:我把 18 厘米分成了 4 厘米、4 厘米和 10 厘米,没有围成三角形。(板书 4、4、10)

    师:看来这三条线段真的围不成三角形,那我也把这组数据记录下来。 是不是只有这一组围不成三角形呢?(收集到 2、6、10)

    生 3:老师,我的也没有围成。

    师:大家看,他这里不是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 (看上去像围成了,数据为 4 厘米、5 厘米和 9 厘米)

    生:往下压一压

    师:好,请这位同学上来帮大家验证一下上面的两条边再向下压一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操作慢慢往下,发现重合)

    生 4:不能。

    生 5:我认为肯定围不成!

    师:看上面两条线段的和是 9 厘米,下面的一条线段也是 9 厘米,那你们想,它能拱起来吗?老师也做了一个和刚刚那位同学一样的,咱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师:看现在围成三角形没有?

    生:没有围成,中间还有一点缝。

    师:当这两个点真正相连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会和下面的线段重合。

    师:那我们看一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课件动态演示:与下面的线段重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每人一条胶片,剪三段后,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多种情况的出现为后面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容易理解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的情况,这样既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数据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处理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时,适时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生生之间对话,创造了生动的数学课堂。】

    3、研讨交流,发现关系 师:这可就怪了,都是由 18 厘米上剪下来的三段,只是长短不同,为什么有的时候能围成,有的时候就围不成呢?看来一定和三角形三边的长短有关系。那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结合同学们的作品及数据讨论一下。

    e0c7804739ee469f22b97d9dd73e60a.png

    生 6: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

    师:从他的发言中,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我们平时习惯用一条边和另外一条边去比,而他却考虑到了用两边的和去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三条线段,它们的长度分别是 a、b、c,也不知道谁长谁短,那它们具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 7: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表扬听课认真)

    生 8:a+b>c

    师:仅仅一组条件够了吗?现在请小组一起结合数据计算、研究一下,得出结论再告诉老师。(小组讨论)

    生 10:因为 8+4>9,8+9>4,9+4>8 所以能围成。

    师:对,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那谁能总结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生: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板书,突出 “任意” 二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自主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数据,能够很容易得出 “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 的结论。此时结论还不完善,教师适时加入字母,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 “任意” 的含义。数学结论的概括因加入字母凸显了数学的简练与严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反过来师生共同研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三、实际练习,拓展运用

    1、判断五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题目) 师: (出示: ① 8cm, 4cm,9cm)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生 10:能。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 10:因为 8+4>9,8+9>4,9+4>8 所以能围成。

    师: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

    生 11:只要两条短的边相加大于长的边,那再加上长的就更大于了。

    生 12: (教师出示: ②4cm,4cm,4cm)能。

    师:你能想出这个三角形的样子吗?自己用手比一比。

    生 13: (教师出示: ③3cm, 3cm,6cm)不能,因为 3+3=6,所以不能围成。

    生 14: (教师出示: ④4.1cm,3cm,7cm)能,因为 4.1+3>7

    师:是大于 7,可是就大那么一点行吗?

    生 15:对,只要大,大一点就可以。

    生 16: (教师出示: ⑤2cm,3cm,8cm)不能,因为 2+3<8.

    2、把第五组中 2 厘米去掉,换上几厘米就可以了? (课件演示把 2 换成了 x)

    生 17:6 厘米以上。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我们一起数整数: 6、7、8

    生 18: 9, 10, 11、 1 ... 行了, 12 就太大了。

    师:刚才说的 6 以上都可以,现在怎么又不行了?

    生 19:刚才只考虑几加 3 大于 8,还要考虑 8 加 3 也要大于那个数。

    师:你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数不断变大,但这个数突然角色一变,它就不是短边了,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几加 3 大于 8 看问题,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一 8 加 3 也要大于另一条边。这样考虑问题才叫全面。

    生:5<>x<11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前三组题为基本练习,学生能够应用结论知识解决问题。其中的第二、三两题所组成的三角形,使学生初步感知等腰和等边三角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第四题加入了小数。数学知识的研究从整数延伸至小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具挑战性,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第五题是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渗透了区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教会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考方法。】

    3、三角形的一条边长 12 分米,另两边的和是 14 分米,另两条边分别可以是多少分米?

    生:7、7, (有序地说) 12、2,5、9,6、8;。

    师:老师也想到一个 1、13。

    生:不行,不行。

    师:怎么别人说的都行,老师刚说一个你就说不行呀?

    生 20:因为 1+12=13 了,所以不行。

    师:哦,这道题又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从多个角度去考虑。想不想看看三角形可以用来设计哪些图案呢?

    生:想。

    师:这就是广州大剧院。你觉得漂亮吗?

    生:漂亮、很漂亮。

    师:对,图片很漂亮,其实你们今天的表现也很漂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一道拓展提高的题目,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美感。】

    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生: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希望大家不仅仅要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还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提问题?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新知运用

    回去思考:选择哪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PPT 显示)

    六、板书设计 微信图片_20201210235313.png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4年前

    老师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的全方位欣赏自己的学生,积极的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都想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了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 -- 积极、主动、思考、创造。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芒果
    芒果4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思维培养的理念。

    赵志刚
    赵志刚4年前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如果要准备实际的纸条或者是木棒的话,让学生通过操作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那么在教学当中,我们首先从一般的例子,再到特殊的例子发现原因的话,让学生少关注误差。

    赵志刚
    赵志刚4年前

    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更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王学娟
    王学娟4年前

    本节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师海丽
    师海丽4年前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要求,结合探索三角形三遍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猜测、归纳、合情推理及合作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其策略以及有效方法上,不仅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分类讨论、归纳等数学思想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会学、爱学、学会。

    黄荣华
    黄荣华4年前

    【活动综述】

    历时 4 个月的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新世纪论坛开启主题帖,接着不断完善主题帖,最后是网络答辩。每位老师从课题的界定,课题研究核心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项目研究进展及展示成果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是:是不是剪出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们围绕着这一主线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围不成。接着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什么情况下不能为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研究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得出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那边”,经过讨论验证后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一结论。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始终满怀兴趣,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把概念教学有机的结合了学生操作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们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查新资料,根据前后测学情调查并实践课堂后的一些认识和反思:

    在我们的课上,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四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各种能力得到提升,比如上课不久后的汇报数据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在欣赏作品,归纳方法环节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在小组合作,尝试设计环节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甚至是设计能力,在展示作品环节又培养了学生汇报展示能力等。同样老师的这堂课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评价贯穿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强调评价的多样化,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我们老师能适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课堂教学更具精彩,学生的参与兴趣更加地盎然。

    非常荣幸,作为一个新入职老师,自己能够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员,与工作室三位老师一起经历选课、上课、磨课、查阅资料、答辩等一系列过程,还有工作室主持人的细心指导,与优秀同行,不管结果如何,但收获是巨大的。

    wei360786795
    wei3607867954年前

    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在探讨着成长,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guoxin0057
    guoxin00574年前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始终满怀兴趣,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把概念教学有机的结合了学生操作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经历猜测、归纳、合情推理及合作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其策略以及有效方法上,不仅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分类讨论、归纳等数学思想重要作用

    yyh191999
    yyh1919994年前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相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三边的关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陈桂群
    陈桂群4年前

    此课让学生从通过操作、观察发现 等活动中发现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那边”,经过讨论验证总结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一结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始终满怀兴趣,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aaaa
    aaaa3年前

    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aaaa
    aaaa3年前

    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aaaa
    aaaa3年前

    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aaaa
    aaaa3年前

    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22:27 · PVG 06:27 · LAX 15:27 · JFK 18:2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