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忠

张建忠

🏢  / 教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04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1 19:17:20 +08:00
10 G 0 S 0 B
张建忠 的最新回复

周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个有趣的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关键地方适时给予提示,发挥学生的年龄小的爱玩的特点,在玩中充分体验平移和旋转的魅力,趣味性强,贴合实际生活,结合 3.0 微课 “混合式教学”,它整合了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有机结合,渗透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季老师通过设计擦玻璃、拍手掌等具体生活情境,感受什么是表面,并亲自感知和触摸,对面积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面积有大小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郑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 3.0 微课,主要通过收获与分享 -- 学以致用这两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再结合进阶式的练习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识,特别善于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诸如《白雪公主》表演场地、寻找世界上最长的桥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构思独特,有创新,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赵老师《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通过创设 “说一说”“画一画” 和 “拿铅笔” 等问题情境,概括出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 整体 “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张老师这节课,由扑克牌游戏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对及前列后行的规律,再结合具体的教室及学生的座位,用数对明确自己的位置,使学生身处在生活就是数学的浓厚氛围中,进而引申出未知数表示数对,由一个未知数(x.x)到两个未知数(x.y.), 逐渐引进直角坐标系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知,整体设计构思新颖,精彩纷呈。

陈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非常精彩。通过剪 18 厘米的胶片创设数学化的情景,具体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理念,由具体数字到 适时加入字母,由特殊到一般,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 “任意” 的含义。凸显了数学的简练与严谨,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的同时,渗透区间和极限等的数学思想,以及看问题要全面的哲学思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

杨老师先通过教材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初步感受 “倍” 的含义,接着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充分感知 “倍”,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进而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从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内化 “倍”。课的结尾部分设计的很巧妙,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

对倍概念的理解程度。

刘老师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沏茶引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推理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寻找规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整个教学设计合理流畅,精炼有趣,学生探究情趣浓厚,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渗透优化思想,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了应用意识。

文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串,比如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抽象能力,渗透符号意识和函数思想,让学生由算数思维向代数思维自然过渡,既教学重点突出,又突破了难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马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适时启发,从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中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获得三角形和正方形排列规律后,尝试寻找多边形的规律,使学生数学素养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导入直接切入教学主题,从度量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入手,再通过量、剪、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进行验证,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刘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仅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还引入有关卫星的小故事,渗透数学文化,除了进行估算等各种方法的计算,明确算理,还通过节约用水渗透环保意识,在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

看日历这一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观察发现找到有关日历的规律,并能在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并应用在生活中,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和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果能充分利用 3.0 微课或网络的优势,增加一些有关日历的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对日历知识的巩固。

如果一开始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的高和临边的长度,先让大胆让学生猜测,能不能和求长方形的面积一样,让临边相乘,再通过具体数方格、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结合动画或微视频来验证,逐步得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更浓,利用转化思想,变难为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樊老师非常重视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课前导入看似简单,实为很用心让学生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中体会到遇到问题可以转化为已有知识来解决,增加学习兴趣。由具体的数到半抽象的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算理,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数学哲学思想。

陈老师巧妙地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寻找规律的特点,并运用规律,在生活中发现规律,体现了重复的奥妙二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观察到的规律更多是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通过图形、文字、符号等教学策略,渗透转化、迁移等教学思想。 唯一一点,我觉得没有渗透美育教育,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本课先通过度量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约为 180 度,猜想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在进行实际操作撕拼和折拼等方法进行验证,力图把动作的逻辑内化为思维的逻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如果课始能引入特殊三角形,比如 45 度和 60 度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180 度,那么一般三角形是不是都是 180 度?让学生再质疑和认知冲突中学习新知,是不是更完整一些。

本内容师学生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逐渐渗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以及乘法的意义,由具体的操作实践,为后续学习乘法打好基础。

通过具体买衣服情境,直观形象地感知以套为标准买的就是乘法分配律的 “配”,上衣和裤子分开买的就是乘法分配律的 “分”,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并自然的从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代数式,实现了由难到易的转化,切实理解了意义所在。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及突出重点,又能结合身边的实例。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活学活用,及注重教材的情景,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拓展知识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26 · PVG 18:26 · LAX 03:26 · JFK 06:2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