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群

陈桂群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桥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41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2 11:45:03 +08:00
10 G 0 S 0 B
陈桂群 的最新回复

《年月日》一课作为概念教学课,知识点琐碎繁多。老师通过谈话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发现大月、小月和 2 月特殊月份,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既贴近生活,又亲切自然。

此课创设给望远镜做包装盒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观看微课直观演示,发现圆柱展开图的形状,以及探究圆柱表面积的求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此课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设计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通过对比图片像与不像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入 “比”,体会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初步认识比,设计自然流畅。

此课通过易错题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身边资源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微课回顾为帮手,明晰错理、纠正偏差。学生整理单元知识,联网成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以宏观的角度整体梳理知识。
这节《分数的再认识》课,是在学生学习过 “分数的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赵老师结合直观图的观察,让学生自主探索,们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 “1” 中表示,并且小于 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 “1” 中表示,而且大于 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 1,设计以人为本,恰到好处。
  此课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 “2、5 的倍数的特征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自然 迁移到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学生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注重让学生对两种特征进行区分,对比中凸显差异,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此课结合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猜想,引发孩子对平均数的再次认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数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合情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

此课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过画小棒的方式,从 1 个摆到 7 个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知识,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验了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规律的同时,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建模。

本课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自主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体验 “转化” 思想在几何体知识中的作用,体现 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比如图形的 3D 效果变化和摄像头移动直观看到的形状,使得难以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实物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过,如果能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再观察,积累活动经验,再从经验和观察中上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 “小小推理家” 让学生推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语言的引导让学生的推理更加深入,利用连线,表格的方法让推理过程呈现简单,引导学生思考并主动尝试自己去推理,运用直接判断,尝试法,排除法等推理方法。

此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多种多样的方法,当这个方法不行的时候就思考其他的方法,学生能够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
本课是 “9 加几” 这一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思路和方法。樊老师很舍得在关键问题上花时间、费工夫,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借助计数器,数位桶,小棒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吴老师在本课设计三个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千",感受一千的大小,利用计数器模型和方块模型,体会” 满十进一” ,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数感。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平均分” 是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一 “除法” 的入门课,对后续学习利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有很重要影响,所以,此课如果是我设计,我重点会放在学生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更多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活动积累 “平均分” 和不平均分的经验,发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为后续学习做好经验的积累。

《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是学生接触 “倍” 的概念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倍” 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杨老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倍数关系,最后用算式描述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对倍的问题解决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课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在游戏、动手操作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经历猜测、剪拼、观察比较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仅是方法的引导更是思想的引导。配合微课,将原本繁琐耗时的探索活动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再进行探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此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经历探索 “烙饼” 过程,逐步发现烙饼的最佳方法,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观察、讨论、猜想、验证、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此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亲身经历 “三角形内角和” 的猜想 - 验证 – 归纳总结的全过程,在观察、仿写、解释和表述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38 · PVG 19:38 · LAX 04:38 · JFK 07: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