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煜

赵梓煜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89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03 23:00:00 +08:00
9 G 99 S 95 B
赵梓煜 的最新回复

学生在想办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时,对于长方形的面积时其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应用到长方形面积的测量,对于学生的做法进行总结分类:1. 逐个摆放是最基础的测量方法;2. 选择摆放一行一列则是对上一方法的优化,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的做法;3. 不摆放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度,由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而想象不同的方向上可以摆放面积单位的数量,抽象程度进一步加强。教师梳理同学们不同的测量方法,并按照逐渐抽象的顺序逐一呈现,用归纳的方式整理不同方法的共同点:长方形的面积是其中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堂课的导课环节比较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从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估算,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结合混合式学习,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重大的意义,这节课以 董老师以 “探究 —— 归纳 —— 应用” 为主线,创设给望远镜做包装盒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发现规律。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 “圈一圈”、“连一连”、“画一画” 等方法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并能找到平均分的技巧。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对孩子们来说,平时对这部分生活常识不够了解,有些抽象,这就需要自己亲身经历来理解,课前让学生展开调查,课堂上需要同学间的互助与探讨,并总结记忆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探索圆锥体积的兴趣,在学具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将微课及其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精髓,以弥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课前,并通过预习题单,及时收集学情,预习和新课自然融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具有灵敏性;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老师从 “度量” 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理解 “面积” 含义。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老师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认识 “面积” 的含义,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如测量、撕拼、折叠等等,并针对问题进行了辩论,用多种方法、从各种情况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即 “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抽象能力、渗透符号化和函数思想。

学生对于理解比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比出发,通过了学生对图片像与不像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老师通过观察列举、合作讨论、猜想验证、优化过程等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和学生一起探究 “怎样烙饼才最合理” 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老师先复习了 2、5 的倍数的特征,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王老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 “2、5 的倍数的特征” 产生的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 “2、5 的倍数的特征” 迁移到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看一个数是不是 2、5 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个位是 0、2、4、6、8 的数就是 2 的倍数,个位是 0、5 的数就是 5 的倍数。而 3 的倍数特征则不然,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而要看它所有所有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 3 的倍数。在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两者的不同,注重让学生对两种特征进行区分,因此,教学中往往刻意对比强化,凸显这种差异。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经历观察对比、发现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在积累合情推理的活动经验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中老师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上按照游戏操作引入 - 激趣产生问题 - 操作进行猜想 - 需要进行验证 - 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将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进行分类,进而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值得学习。

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抓住 “优化” 这一个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 “沏茶” 的情境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然后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 “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 “极限” 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本节课从某一角度观察杨桃得到五角星图案作为引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天安门广场,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又回到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来,让学生感受空间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的导学单设计的恰到好处,先简单的观察和画图,再稍复杂(3 个方位)的观察,最后再次画图。课中,我们将观察四个小正方体搭建的图形并画图,将这一难点和微课接合,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5:00 · PVG 13:00 · LAX 22:00 · JFK 01:0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