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庞丽娜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 辽宁大连基地 庞丽娜 2上 《1米有多长》

  •  
  •  
    庞丽娜 · 3年前 · 163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9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来自辽宁大连基地的庞丽娜,很荣幸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李黎、黄文君、李宁三位老师一起聚焦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结合二年级上《1 米有多长》 一课,共同探讨如何有效的发展学生的 “量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希望在活动中能与各位同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祝愿每一个参赛团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最后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12#r_102587

    活动主题解读: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02612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02748

    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02749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18247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18248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22412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22423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12#r_122425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Q3ODY2OA==.html

    163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66 条回复   2021-09-16 22:04:13 +08:00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活动一,在认识 1 米长度的基础上,利用游戏 PK,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际估一估、剪一剪、量一量,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促进 1 米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在刚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之后,找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活动三,通过巧测 1 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关键词 “学会学习 “、“量感”。

    “学会学习” 主要就是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过去课堂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 “学”,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读懂学生,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经历。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

    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选课思考: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本节课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教案一稿:《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 通过估、测等活动,加深对 1 米的直观感知,逐步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考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教学难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 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是在具体 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 分钟)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2.过渡引导:还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

    3.出示课题,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举例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1. 通过复习 1 厘米的具体长度,引发对新的长度单位的探索,通过 1 厘米具体长度的回顾也为 1 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 初步了解学生对于 “1 米” 长度的已有经验,为正确认识 1 米有多长提供素材,并通过延迟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与体验机会。

    、初步感知(15 分)

    1. 认识 1 米

    (1)想一想:拿出 1 厘米学具,想象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也就是 1 米的长度。

    (2)摆一摆:摆出 100 个 1 厘米,实际拼起来感受 1 米的长度。

    ①要求:小组合作,在给出的直线板上依次边数边拼,看看 1 分钟能摆出多少厘米。

    ②学生汇报:1 分钟摆了多长。

    ③学生发现每个组都没有摆出 1 米的长度,那么可以合作一起拼出 1 米长。

    在黑板上,利用已经摆出的长度,小组合作拼接成 1 米。

    预设:拼不够 1 米时,不断加深理解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的长度才是 1 米

    拼超过 1 米时,此时是多长?(初步了解超过 1 米,又不满整米时的表示方法,为下节课和后续练习做准备。)

    ④小结:100 个 1 厘米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板书: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

    (3)认一认:认识米尺

    观察米尺,说说米尺上有什么?再次加深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设计意图】

    对于 1 米的初步认识,分为三步:

    第一步:想一想。由学生已有对 1 厘米的认识,想象 1 米长度,也就是 100 个 1 厘米,让学生初步感受 1 米(100 个 1 厘米)与 1 厘米(1 个 1 厘米)从量上的差距。

    第二步:动手操作,直观感知。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经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1 根小棒长 1 厘米,100 根这样的小棒接起来就是 1 米,既认识了米,又揭示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借助米尺,加深认识。 通过米尺的认识,了解更多测量工具,更准确的认识 1 米的长度,并进一步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 体会 1 米

    (1)估一估:剪艺 PK 赛。

    ①要求:同桌合作,1 人扯住彩带的两端,1 人剪出 1 米长的彩带。比一比,哪一组剪的彩带长度最近接 1 米。

    ②黑板展示,通过测量得出最终获胜小组

    ③小结:教师对获胜小组进行鼓励,表扬学生的目测能力。

    (2)找一找:几个是 1 米。

    ①学生手中拿出教师提前发好的相同的铅笔来思考:几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②学生根据手中的笔进行估计。

    ③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用相同的笔实际摆一摆,摆出 6 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揭晓答案,表扬估测准确的学生。

    ④思考:几本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⑤学生根据手中的数学书进行估计,之后小组合作实际摆一摆。

    ⑥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这样的物品长大约是 1 米,再实际量一量。

    (3)测一测:巧测身上的 1 米。

    ①要求:用手中的软米尺测量身上从哪到哪的长度大约 1 米。

    ②学生汇报:

    预设:

    A.横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B.竖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1 米大约从脚到同学的什么地方,做标记。

    思考:同样是 1 米,为什么不同同学标记的地方不一样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身高不同,1 米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1 米无论在哪里,它的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

    C.体验 1 米还可以测量身体围度大约是几圈,如胸围,头围,腰围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活动一,在认识 1 米长度的基础上,利用游戏 PK,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际估一估、剪一剪、量一量,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促进 1 米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在刚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之后,找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活动三,通过巧测 1 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三、探索应用(12 分)

    1. 小游戏:长度碰碰碰。

    (1)要求:7 人参加活动,每人手中各自拿着米尺,3 秒内自由组合成指定的长度。(2 米、4 米)

    (2)找找教室里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2 米?(4 米?)

    (3)组合 7 米时,正好是教室的长,回想《教室有多长》这节课,当时测量教室有多长?

    (4)学生说出之前测量的不同结果。

    (5)思考:

    ①教室长度不变,为什么数据不同?

    ②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

    2.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题目:想一想,填 “厘米” 还是 “米”

    门高约 2( 一拃长约 15(

    黄瓜长约 20( 橡皮长约 3(

    李老师身高约 175( 树高 10(

    (2)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1. 在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2. 通过填空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所能表示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10 分)

    1. 谁剪的绳子 1 米长?

    出示题目:淘气、笑笑和奇思也参加了剪艺大 PK, 都剪一根 1 米长的绳子,各位小评委来看看究竟谁剪的绳子才是 1 米长?

    【设计意图】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数格子的方法,了解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加深米与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物体的长度与它的粗细、形状无关。

    2. 修改日记

    9 月 6 日 星期一

    今天是星期一,早上我洗完脸后,用 60 米长的毛巾擦脸。

    来到学校后,我们进行了升旗仪式,在全校同学的注目下,国旗升上了高约 8 厘米的旗杆。语文课上,我用长约 17 米的铅笔,在 80 米高的课桌上,工工整整写了一页生字。

    【设计意图】

    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五、回顾小结 (1 分)

    学生交流回顾

    【设计意图】

    学生回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宋玲玲
    宋玲玲3年前

    @庞丽娜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设计新颖,学生能感兴趣,并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blueathena
    blueathena3年前

    庞老师的选题思考深刻,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初学长度单位的时对 1 米具体长度量感的模糊,设计了多角度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帮助学生认识 1 米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blueathena 学生对于 “米” 这个单位并不陌生,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家长们也会经常说到,比如测量孩子的身高、比如乘坐公交车、火车对于孩子身高都有要求,就连吃自助餐、去游乐场都会接触到 “米” 这个长度单位。但是 1 米究竟有多长,以及 1 米的实际意义,孩子其实仍然很模糊,所以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wyx
    wyx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庞老师的课把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lunyulan
    lunyulan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 1 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量感。

    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3年前

    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有趣的活动,比如:剪艺 PK 赛,再如:小游戏长度碰碰碰。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天空
    天空3年前

    庞老师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同时,庞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本节课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但 “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本节课的设计可以看出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凝香
    凝香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同时,庞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一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看的出这节课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ycl12
    ycl123年前

    本课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的方式,构思巧妙,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

    15844163611
    15844163611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于此同庞老师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的自发自愿的自主探索活动。建议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地方再全面一点。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13598069096 感谢老师的建议,我的这节课在巧测身上的 1 米这个环节和长度碰碰碰中,当碰成 2 米、4 米时,追问:教室里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2 米?/4 米?这两个地方与生活实际结合,可能略显单薄,所以采纳老师的建议,打算在剪艺 PK 赛后,学生们体会了 1 米的长度,对于 1 米量感有了一定认识,所以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长 1 米?让学生找找生活中 1 米长的物品,在学生能通过目测剪出 1 米长的彩带,说明学生对于 1 米量感已经有了一定感知,再与实际结合,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再次发展学生量感体验。

    abcd1234cn
    abcd1234cn3年前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教师在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钟凌玉
    钟凌玉3年前

    情景引入很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找找 1 米长度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关于 1 米和 几米的量感;通过实物测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作用。

    赵春丽
    赵春丽3年前

    庞老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WX
    WX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教学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王越
    王越3年前

    史宁中教授在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什么要强调量感》中,我受益颇深的有这几段话。三会: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王越
    王越3年前

    庞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且精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体会量感,发展量感!

    赵志刚
    赵志刚3年前

    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是在具体 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庞老师在《一米有多长》设计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习动机,通过动手测量感受到了一厘米、一米的长度,为下面的估一估环节打下基础,其次在量感提现中调动多种感官融入数学知识中,让形象化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czt
    czt3年前

    教师借助米尺,加深认识。 通过米尺的认识,了解更多测量工具,更准确的认识 1 米的长度,并进一步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黄小毛
    黄小毛3年前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这节课庞老师能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学生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非常有时效性和延展性。

    lining
    lining3年前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

    15981006678
    159810066783年前

    量感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量的实践和思考。教师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zyc
    zyc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庞老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zdz123456
    zdz1234563年前

    长度对于二年级学生还比较抽象,老师通过估测、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逐步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考的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146374021
    151463740213年前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的自发自愿的自主探索活动。建议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地方再全面一点。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对于长度单位 1 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作支撑。庞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给了学生最大的探索空间。再通过恰当的活动,深入的交流,把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数学认识转化为学科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可以看出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15948008775
    15948008775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15948008775
    15948008775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庞老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庞丽娜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本节课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通过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非常喜欢庞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不是千篇一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思考,每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于20
    于于203年前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在体会 1 米长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剪彩带,用铅笔摆,让学生经历估、剪、量等一系列过程,深刻感知 1 米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最后两道习题的设计非常好,第 1 题通过数格子感知物体长度与粗细、形状无关;第 2 题通过一个错误的笑话帮助学生再一次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非常喜欢庞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不是千篇一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思考,每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一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看的出这节课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blueathena
    blueathena3年前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weilina
    weilina3年前

    非常喜欢庞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不是千篇一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思考,每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本节课中,吴老师根据学生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教学效果很好。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过往
    过往3年前

    这节课庞老师能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直观感受 “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师从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些列贴近学生的情境,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表达、倾听、质疑等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助推了量感的建立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活动经验,量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积累量感,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hellolyy
    hellolyy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黄小毛
    黄小毛3年前

    庞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即尊重教材又有新的见解。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感知冲击下对一米由浅入深的进行认知和运用,同时练习题设计新鲜有趣的,考察范围广,值得学习

    春藤
    春藤3年前

    庞老师的课设计新颖,都独特的创新之处,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概念,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了 1 米有多长的概念!

    hanyiming
    hanyiming3年前

    庞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由浅入深理解了 1 米有多长。

    陈燕
    陈燕3年前

    喜欢庞老师的教学设计,她的课构思巧妙。活动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实测等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大灰狼
    大灰狼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大灰狼
    大灰狼3年前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但 对于米,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米这个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已经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

    liyuhuan
    liyuhuan3年前

    庞老师这节课能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发展学生的 “量感”。

    落叶知秋
    落叶知秋3年前

    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比如剪艺 PK 赛,小游戏长度碰碰碰等都是在体验中感受一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weilina
    weilina3年前

    本课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段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识 灵活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冬无雪夏无雨
    冬无雪夏无雨3年前

    庞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的这节课很有新意和想法。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感知冲击下由浅入深的对一米进行认知和运用,练习题设计新颖有趣,发展了学生量感,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冬无雪夏无雨
    冬无雪夏无雨3年前

    庞老师这节课通过多种活动,还学于生。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徐颖
    徐颖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比如剪艺 PK 赛,小游戏长度碰碰碰等都是在体验中感受一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同时,庞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liyuhuan
    liyuhuan3年前

    庞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即尊重教材又有新的见解,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气泡可乐
    气泡可乐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本节课庞老师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逐步深入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这些设计精彩巧妙,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直观体验。

    xiangrikui
    xiangrikui3年前

    数学素养作为公民最基本的素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 “一米有多长” 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 “量感”, 要想培养学生的 “量感” 就应在课堂中让学生反复构建,积累直觉经验。庞老师的这节课,在培养学生 “量感” 上做得非常好。比如她设计的三个小游戏就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一米的实际意义。在剪艺 PK 赛、长度对对碰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从而发展学生的 “量感”。非常欣赏庞老师的设计。

    木木琳琳
    木木琳琳3年前

    本节课课把长度单位的错误使用融入到学生幽默的氛围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在后续教学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展学生主动性,深化学生的主观体验。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笛卡儿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量感 "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庞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13659189751
    136591897513年前

    辽宁老师庞丽娜老师《1 米有多长》 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厘米,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引入主题比较自然。小组内限时摆学具,1 分钟能摆多少学具?不够一米时可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让学生体会 1 米和 1 厘米之间的关系,创意较好。在体会 1 米学生活动中,设计了剪彩带,比赛体会 1 米到底有多长。估一估几本数学书大约是一米,使生活经验更加数学化。长度碰碰碰很有意思,调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积极性,在教室找寻 2 米,4 米等,使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的修改日记练习,设计的比较有意思,能检测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深刻专研了,而且经验丰富,能紧抓儿童心理,课例比较用心,值得学习!

    grclhy
    grclhy3年前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grclhy
    grclhy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grclhy
    grclhy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建立量感,在量一量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grclhy
    grclhy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grclhy
    grclhy3年前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grclhy
    grclhy3年前

    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米的必要性。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结合实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grclhy
    grclhy3年前

    过让学生用厘米来测量教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米的重要性,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观看视频小老鼠摆小棒,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新知的形成和掌握。

    grclhy
    grclhy3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张老师本节课都有所体现,能够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grclhy
    grclhy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grclhy
    grclhy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grclhy
    grclhy3年前

    在体会 1 米学生活动中,设计了剪彩带,比赛体会 1 米到底有多长。估一估几本数学书大约是一米,使生活经验更加数学化。长度碰碰碰很有意思,调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积极性,在教室找寻 2 米,4 米等,使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的修改日记练习,设计的比较有意思,能检测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深刻专研了,而且经验丰富,能紧抓儿童心理,课例比较用心,值得学习!

    grclhy
    grclhy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解读很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

    grclhy
    grclhy3年前

    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grclhy
    grclhy3年前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来测量教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米的重要性,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观看视频小老鼠摆小棒,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新知的形成和掌握。

    grclhy
    grclhy3年前

    通过找找 1 米长度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关于 1 米和 几米的量感;通过实物测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作用。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的课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比如剪艺 PK 赛,小游戏长度碰碰碰等都是在体验中感受一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丽娜老师《1 米有多长》 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厘米,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引入主题比较自然。小组内限时摆学具,1 分钟能摆多少学具?不够一米时可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让学生体会 1 米和 1 厘米之间的关系,创意较好。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展学生主动性,深化学生的主观体验。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长度单位的错误使用融入到学生幽默的氛围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在后续教学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展学生主动性,深化学生的主观体验。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活动一,在认识 1 米长度的基础上,利用游戏 PK,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际估一估、剪一剪、量一量,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促进 1 米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在刚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之后,找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活动三,通过巧测 1 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艳艳
    艳艳3年前

    《1 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庞老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 在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grclhy
    grclhy3年前

    庞老师 通过填空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所能表示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薛美娜
    薛美娜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庞老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樊娜
    樊娜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了米是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单位,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梦醒了
    梦醒了3年前

    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薛玖玲
    薛玖玲3年前

    庞老师让学生用尺子在身上量出 1 米的长度,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 1 米有多长,加深了对 1 米的感知,并且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敏
    李敏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李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李敏
    李敏3年前

    所以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李敏
    李敏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点是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安排了系列相关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李敏
    李敏3年前

    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李敏
    李敏3年前

    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分析、集体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庞老师这堂课设计十分合理,能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运用了游戏学生非常喜欢,例如长度碰碰和 剪艺 PK。让学生感受到了量感。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庞老师这堂课设计合理,教学中能处处体现量感。通过游戏学生体会到了一米和一厘米的意义。

    王月
    王月3年前

    本堂课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量感产生能,学生能解决身边简单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王月
    王月3年前

    量感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庞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厘米” 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建立量感。通过计量单位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米的实际含义,大量活动也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吉林榆树胡玲
    吉林榆树胡玲3年前

    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数格子的方法,了解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加深米与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物体的长度与它的粗细、形状无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 1 米的量感。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李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到抽象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一分米的长度,并掌握长度单位简单进率。

    15590282699
    155902826993年前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千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多多
    多多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解读很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

    多多
    多多3年前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多多
    多多3年前

    本堂课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量感产生能,学生能解决身边简单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多多
    多多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点是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安排了系列相关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多多
    多多3年前

    所以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多多
    多多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李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多多
    多多3年前

    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千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多多
    多多3年前

    庞丽娜老师《1 米有多长》 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厘米,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引入主题比较自然。小组内限时摆学具,1 分钟能摆多少学具?不够一米时可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让学生体会 1 米和 1 厘米之间的关系,创意较好。

    18080010195
    18080010195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解读很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一米有多长教师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并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量感的形成。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时间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时间量感的感知。只有学生真正感知才能形成量感。史宁中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说到:度量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董波
    董波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谢志虹
    谢志虹3年前

    1m 有多长,学生对 m 的认识有的,但如何让学生对 1m 究竟有多长形成感知记忆,需要老师设计时充分考虑。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庞老师将学生置身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量感。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上课开始通过复习 1 厘米的具体长度,引发对新的长度单位的探索,通过 1 厘米具体长度的回顾也为 1 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接着初步了解学生对于 “1 米” 长度的已有经验,为正确认识 1 米有多长提供素材,并通过延迟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与体验机会。

    酥鸭
    酥鸭3年前

    本节课利用米尺这样的实际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再通过长度对对碰的小组合作小游戏,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课后习题新颖有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认知。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一稿反思:

    学生对于 “米” 这个单位并不陌生,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家长们也会经常说到,比如测量孩子的身高、比如乘坐公交车、火车对于孩子身高都有要求,就连吃自助餐、去游乐场都会接触到 “米” 这个长度单位。但是 1 米究竟有多长,以及 1 米的实际意义,孩子其实仍然很模糊,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但是从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米” 这个长度单位,在日常中应用很广泛,而且学生身边很多物品长度都适合用 “米” 做单位,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多结合,让学生在体会 1 米实际意义的同时,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2、“量感” 的发展需要学生经验的累积,需要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会,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找找几个是 1 米的活动中,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效果不佳,为了让视频画面容纳 1 米长的尺子,使得笔非常小,学生看不清,这样视觉冲击力就大大降低,而且视频播放,没有学生们亲自体会,效果好,所以在二稿中加以改正。

    3、细节决定课堂效率。通过试讲,发现很多小细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如摆一摆活动中,小组活动 1 分钟,学生只摆了 10 左右,所以需要的小组就很多,学生计算起来也很麻烦,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不必要的麻烦,冲淡了课堂的重点。还有在剪艺大 PK 时,本来想同桌 2 人配合,但是彩带太长了, 1 人拿住彩带两端很难,就造成学生在目测时不准的情况。所以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需要去推敲。

    以上问题我也将在二稿中进行修改,制定适合学生的优化教案。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教案二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 通过估、测等活动,加深对 1 米的直观感知,逐步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考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教学难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 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是在具体 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 分钟)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2.过渡引导:还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

    3.出示课题,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举例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1. 通过复习 1 厘米的具体长度,引发对新的长度单位的探索,通过 1 厘米具体长度的回顾也为 1 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 初步了解学生对于 “1 米” 长度的已有经验,为正确认识 1 米有多长提供素材,并通过延迟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与体验机会。

    、初步感知(15 分)

    1. 认识 1 米

    (1)想一想:拿出 1 厘米学具,想象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也就是 1 米的长度。

    (2)摆一摆:摆出 100 个 1 厘米,实际拼起来感受 1 米的长度。

    ①要求:小组合作,在给出的直线板上依次边数边拼,看看 2 分钟能摆出多少厘米。

    ②学生汇报:1 分钟摆了多长。

    ③学生发现每个组都没有摆出 1 米的长度,那么可以合作一起拼出 1 米长。

    在黑板上,利用已经摆出的长度,小组合作拼接成 1 米。

    预设:拼不够 1 米时,不断加深理解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的长度才是 1 米

    拼超过 1 米时,此时是多长?(初步了解超过 1 米,又不满整米时的表示方法,为下节课和后续练习做准备。)

    ④小结:100 个 1 厘米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板书: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

    (3)认一认:认识米尺

    观察米尺,说说米尺上有什么?再次加深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设计意图】

    对于 1 米的初步认识,分为三步:

    第一步:想一想。由学生已有对 1 厘米的认识,想象 1 米长度,也就是 100 个 1 厘米,让学生初步感受 1 米(100 个 1 厘米)与 1 厘米(1 个 1 厘米)从量上的差距。

    第二步:动手操作,直观感知。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经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1 根小棒长 1 厘米,100 根这样的小棒接起来就是 1 米,既认识了米,又揭示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借助米尺,加深认识。 通过米尺的认识,了解更多测量工具,更准确的认识 1 米的长度,并进一步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 体会 1 米

    (1)估一估:剪艺 PK 赛。

    ①要求: 小组合作,2 人扯住彩带的两端,其余同学商议剪出 1 米长的彩带。 比一比,哪一组剪的彩带长度最近接 1 米。

    ②黑板展示,通过测量得出最终获胜小组, 并由获胜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③小结:教师对获胜小组进行鼓励,表扬学生的目测能力。

    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米。

    (2)找一找:几个是 1 米。

    ①学生手中拿出教师提前发好的相同的铅笔来思考:几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②学生根据手中的笔进行估计。

    ③学生用相同的笔实际在黑板上摆一摆,最终摆出 7 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表扬估测准确的学生。

    ④思考:几本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⑤学生根据手中的数学书进行估计,之后小组合作实际摆一摆。

    ⑥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这样的物品长大约是 1 米,再实际量一量。

    (3)测一测:巧测身上的 1 米。

    ①要求:用手中的软米尺测量身上从哪到哪的长度大约 1 米。

    ②学生汇报:

    预设:

    A.横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B.竖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1 米大约从脚到同学的什么地方,做标记。

    思考:同样是 1 米,为什么不同同学标记的地方不一样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身高不同,1 米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1 米无论在哪里,它的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

    C.体验 1 米还可以测量身体围度大约是几圈,如胸围,头围,腰围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活动一,在认识 1 米长度的基础上,利用游戏 PK,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际估一估、剪一剪、量一量,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促进 1 米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在刚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之后,找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活动三,通过巧测 1 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三、探索应用(12 分)

    1. 小游戏:长度碰碰碰。

    (1)要求:7 人参加活动,每人手中各自拿着米尺,3 秒内自由组合成指定的长度。(2 米、4 米)

    (2)找找教室里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2 米?(4 米?)

    (3)组合 7 米时,正好是教室的长,回想《教室有多长》这节课,当时测量教室有多长?

    (4)学生说出之前测量的不同结果。

    (5)思考:

    ①教室长度不变,为什么数据不同?

    ②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

    2.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题目:想一想,填 “厘米” 还是 “米”

    门高约 2( 一拃长约 15(

    黄瓜长约 20( 橡皮长约 3(

    李老师身高约 175( 树高 10(

    (2)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1. 在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2. 通过填空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所能表示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10 分)

    1. 谁剪的绳子 1 米长?

    出示题目:淘气、笑笑和奇思也参加了剪艺大 PK, 都剪一根 1 米长的绳子,各位小评委来看看究竟谁剪的绳子才是 1 米长?

    【设计意图】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数格子的方法,了解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加深米与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物体的长度与它的粗细、形状无关。

    2. 修改日记

    9 月 6 日 星期一

    今天是星期一,早上我洗完脸后,用 60 米长的毛巾擦脸。

    来到学校后,我们进行了升旗仪式,在全校同学的注目下,国旗升上了高约 8 厘米的旗杆。语文课上,我用长约 17 米的铅笔,在 80 米高的课桌上,工工整整写了一页生字。

    【设计意图】

    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五、回顾小结 (1 分)

    学生交流回顾

    【设计意图】

    学生回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廖金萍666
    廖金萍6663年前

    过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同时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基于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地发挥了学生本阶段的思维优势和特点。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廖金萍666 学生年龄较小,所以要以学生的动手实践去感知去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学生 1 米量感。

    心有阳光
    心有阳光3年前

    庞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尤其在学生认识了一米的长度之后,让学生借助自己的体验剪出 1 米的丝带,找一找哪些物体拼出的长度是 1 米,在身体上找到 1 米的尺子等不同层次的活动,由浅入深,设计巧妙,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米,从用厘米测量教室的长引发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学习米的必要性。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是在具体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建立起量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从而形成量感。

    yyx13834764113
    yyx13834764113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在本课教学中,庞老师通过让学生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注重了量感的形成。

    薄荷糖
    薄荷糖3年前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的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本节课老师让学生通过想、做、比、估等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在实际测量中亲自感受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点是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安排了系列相关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13540779860
    135407798603年前

    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13540779860 学生能在读笑话的过程中,哈哈大笑,其实就已经证明学生已经有对于 1 厘米和 1 米的感知,再通过讲一讲改一改,让学生再次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从而发展学生 1 米量感的培养。

    广
    广3年前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起了 1 米的概念。剪出 1 米的丝带,找一找哪些物体拼出的长度是 1 米,在身体上找到 1 米的尺子等不同层次的活动,由浅入深,设计巧妙,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学生对一米其实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并不能准确理解 1 米有多长。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了孩子的量感。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储著华 是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于 1 米也是有感知的,但是对于 1 米究竟有多长是模糊的,所以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累经验,从认识 1 米到感受 1 米,再到实际的应用,对于 1 米的量感就在逐渐形成中。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二稿反思:

    在一稿的基础上,我们对于细节的处理更为细致,因为要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所以细节很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 1 米量感的体验,进行了修改,同时也结合论坛中老师们的提议,增加了生活中 1 米的内容,但是在后期研讨和试教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生活中的 1 米感知出现重复,在开课时,初步了解学生对于 1 米的了解,就问过学生你印象中的 1 米有多长,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都会想到用生活中 1 米长的物品来做比较,而在二稿中想再丰实一下生活中的 1 米感知,所以在剪艺 PK 赛后,学生通过认识 1 米的长度,并能初步估计 1 米,初步有了 1 米量感后,就设计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 1 米,这与开课时的设计有所重复,虽然问题不同,但学生的答案却是相同的,就失去了这个再次体会生活中 1 米的意义,所以在终稿中,让学生在有了初步 1 米量感后,再次回想开课时,学生对于 1 米的印象,因为学生是在没学习 1 米之前,对于 1 米的了解,所以可能会产生偏差,而在认识了 1 米后,又对 1 米有了初步的量感,再来看看开课时的 “例子”,让学生来判断、来感受是对是错,这样能让学生对于 1 米的实际长度有更深的了解。

    2、 在找一找,几个是 1 米的设计中,在学生实际摆一摆几支笔是一米,再指定摆摆数学书,之后再摆其他物品时,这也有点重复,而且会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在学生板演几支笔是 1 米后,直接小组合作, 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这样的物品长大约是 1 米,再实际量一量。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团队磨课照片: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教案终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 通过估、测等活动,加深对 1 米的直观感知,逐步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考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量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教学难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 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但是在具体 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 分钟)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2.过渡引导:还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

    3.出示课题,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举例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1. 通过复习 1 厘米的具体长度,引发对新的长度单位的探索,通过 1 厘米具体长度的回顾也为 1 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 初步了解学生对于 “1 米” 长度的已有经验,为正确认识 1 米有多长提供素材,并通过延迟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与体验机会。

    、初步感知(15 分)

    1. 认识 1 米

    (1)想一想:拿出 1 厘米学具,想象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也就是 1 米的长度。

    (2)摆一摆:摆出 100 个 1 厘米,实际拼起来感受 1 米的长度。

    ①要求:小组合作,在给出的直线板上依次边数边拼,看看 2 分钟能摆出多少厘米。

    ②学生汇报:1 分钟摆了多长。

    ③学生发现每个组都没有摆出 1 米的长度,那么可以合作一起拼出 1 米长。

    在黑板上,利用已经摆出的长度,小组合作拼接成 1 米。

    预设:拼不够 1 米时,不断加深理解 100 个 1 厘米拼起来的长度才是 1 米

    拼超过 1 米时,此时是多长?(初步了解超过 1 米,又不满整米时的表示方法,为下节课和后续练习做准备。)

    ④小结:100 个 1 厘米就是 1 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板书:1 米 = 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

    (3)认一认:认识米尺

    观察米尺,说说米尺上有什么?再次加深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设计意图】

    对于 1 米的初步认识,分为三步:

    第一步:想一想。由学生已有对 1 厘米的认识,想象 1 米长度,也就是 100 个 1 厘米,让学生初步感受 1 米(100 个 1 厘米)与 1 厘米(1 个 1 厘米)从量上的差距。

    第二步:动手操作,直观感知。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经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1 根小棒长 1 厘米,100 根这样的小棒接起来就是 1 米,既认识了米,又揭示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借助米尺,加深认识。 通过米尺的认识,了解更多测量工具,更准确的认识 1 米的长度,并进一步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 体会 1 米

    (1)估一估:剪艺 PK 赛。

    ①要求: 小组合作,2 人扯住彩带的两端,其余同学商议剪出 1 米长的彩带。 比一比,哪一组剪的彩带长度最近接 1 米。

    ②黑板展示,通过测量得出最终获胜小组, 并由获胜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③小结:教师对获胜小组进行鼓励,表扬学生的目测能力。

    ④判断开课说的印象中的 1 米,哪些是不对的。

    (2)找一找:几个是 1 米。

    ①学生手中拿出教师提前发好的相同的笔来思考:几支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②学生根据手中的笔进行估计。

    ③学生用相同的笔实际在黑板上摆一摆,最终摆出 7 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 米,表扬估测准确的学生。

    ④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这样的物品长大约是 1 米,再实际量一量。

    (3)测一测:巧测身上的 1 米。

    ①要求:用手中的软米尺测量同桌身上从哪到哪的长度大约 1 米。

    ②学生汇报:

    预设:

    A.横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B.竖着测量身上的 1 米。

    1 米大约从脚到同学的什么地方,做标记。

    思考:同样是 1 米,为什么不同同学标记的地方不一样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身高不同,1 米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1 米无论在哪里,它的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

    C.体验 1 米还可以测量身体围度大约是几圈,如胸围,头围,腰围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活动一,在认识 1 米长度的基础上,利用游戏 PK,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际估一估、剪一剪、量一量,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促进 1 米量感的形成。

    活动二,在刚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 1 米的实际意义之后,找找身边的物品,想想几个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再一次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 1 米量感的体验。

    活动三,通过巧测 1 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横向 1 米的长度、纵向 1 米长度,还可以曲向 1 米的长度,通过各种的测量活动,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 1 米的量感。

    三、探索应用(12 分)

    1. 小游戏:长度碰碰碰。

    (1)要求:7 人参加活动,每人手中各自拿着米尺,3 秒内自由组合成指定的长度。(2 米、4 米)

    (2)找找教室里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2 米?(4 米?)

    (3)组合 7 米时,正好是教室的长,回想《教室有多长》这节课,当时测量教室有多长?

    (4)学生说出之前测量的不同结果。

    (5)思考:

    ①教室长度不变,为什么数据不同?

    ②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

    2.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题目:想一想,填 “厘米” 还是 “米”

    门高约 2( 一拃长约 15(

    黄瓜长约 20( 橡皮长约 3(

    李老师身高约 175( 树高 10(

    (2)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1. 在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后,利用小游戏,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几米的长度。在碰成 7 米时,正好是量得教室的长,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对比,感受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了解测量较长的长度时,用 “米” 更合适, 加深理解 “厘米” 与 “米” 的区别。

    2. 通过填空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所能表示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10 分)

    1. 谁剪的绳子 1 米长?

    出示题目:淘气、笑笑和奇思也参加了剪艺大 PK, 都剪一根 1 米长的绳子,各位小评委来看看究竟谁剪的绳子才是 1 米长?

    【设计意图】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数格子的方法,了解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加深米与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物体的长度与它的粗细、形状无关。

    2. 修改日记

    9 月 6 日 星期一

    今天是星期一,早上我洗完脸后,用 60 米长的毛巾擦脸。

    来到学校后,我们进行了升旗仪式,在全校同学的注目下,国旗升上了高约 8 厘米的旗杆。语文课上,我用长约 17 米的铅笔,在 80 厘米高的课桌上,工工整整写了一页生字。

    【设计意图】

    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五、回顾小结 (1 分)

    学生交流回顾

    【设计意图】

    学生回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blueathena
    blueathena3年前

    多次修改后,课堂中学生的体验活动目的性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学生对 1 米这个长度量感的感知更丰富。确实是在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庞丽娜
    庞丽娜3年前

    @blueathena 每次的修改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过程,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还是通过体验来发展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8:36 · PVG 02:36 · LAX 11:36 · JFK 14: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