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庞丽娜
庞丽娜

一稿反思:

学生对于 “米” 这个单位并不陌生,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家长们也会经常说到,比如测量孩子的身高、比如乘坐公交车、火车对于孩子身高都有要求,就连吃自助餐、去游乐场都会接触到 “米” 这个长度单位。但是 1 米究竟有多长,以及 1 米的实际意义,孩子其实仍然很模糊,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但是从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米” 这个长度单位,在日常中应用很广泛,而且学生身边很多物品长度都适合用 “米” 做单位,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多结合,让学生在体会 1 米实际意义的同时,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2、“量感” 的发展需要学生经验的累积,需要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会,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找找几个是 1 米的活动中,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效果不佳,为了让视频画面容纳 1 米长的尺子,使得笔非常小,学生看不清,这样视觉冲击力就大大降低,而且视频播放,没有学生们亲自体会,效果好,所以在二稿中加以改正。

3、细节决定课堂效率。通过试讲,发现很多小细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如摆一摆活动中,小组活动 1 分钟,学生只摆了 10 左右,所以需要的小组就很多,学生计算起来也很麻烦,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不必要的麻烦,冲淡了课堂的重点。还有在剪艺大 PK 时,本来想同桌 2 人配合,但是彩带太长了, 1 人拿住彩带两端很难,就造成学生在目测时不准的情况。所以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需要去推敲。

以上问题我也将在二稿中进行修改,制定适合学生的优化教案。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13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13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9:03 · PVG 17:03 · LAX 02:03 · JFK 05:0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