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育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基地的王果莉。很荣幸能参加本次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李桌伟、魏华、马潇三位老师一起,紧密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活动主题,结合《什么是周长》这节课进行研讨。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可以与更多的专家和老师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也期待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预祝各位同仁取得好成绩!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3510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3513
【第一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3515
【备课过程中的一点思考】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5340
【第一次教研活动】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7275
【第二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7391
【第二次教研活动】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77735
【第三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84742
【学习单设计】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95502
【第三次教研活动】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96589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edit/reply/96940
【录像课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NTU0Njg3Mg==.html?spm=a2hcb.playlsit.page.1
《什么是周长》第一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 页《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地接触 “周长” 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层面,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从知识层面,学生对于长度在概念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本课教学应找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物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物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准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且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的活动,会在方格纸中数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你们觉得周长和我们一起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周长就是长度大家庭里一位比较特殊的长度。(板书:长度)
〖设计意图〗开篇点题,通过师生对话,探寻孩子们的认知起点,初步感知周长是一种特殊的长度。
二、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生活中的长度让学生分类,发现长度有围成一周的长度和没有围成一周的长度,从而进一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特殊的长度,了解周长的概念。
三、计算并深化周长概念
动态出示一条线段,问:它有周长吗?
再添一条线段围成一个角,问:它有周长吗?怎么才能变的有周长?(学生上来添加线段)
指着添成的三角形,问:什么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大量的图形的周长,进一步深化周长的概念。
四、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面的图形,同桌两人选一个图形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图形包括树叶、圆、数学书)
(1)想一想,哪个工具能帮助你测量周长? (2)请同学们测一测,算一算,把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学生操作
反馈交流测量方法 师小结: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周长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内化,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突破认知难点,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五、内化巩固,拓展应用
2.比一比 课件出示 1 号图形和 2 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 “移” 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 2 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4.分一分 师:2 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 1 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 1 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她们的周长会相等吗?
生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六、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而且学会了通过测量和计算封闭图形的周长。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句话,既总结了整节课,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什么是周长》第二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 页《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地接触 “周长” 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层面,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从知识层面,学生对于长度在概念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本课教学应找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物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物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准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且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的活动,会在方格纸中数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师:课前老师对咱们同学关于周长的认识进行了课前调查,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同学们心中的周长是什么样的?
展示学生的课前调查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任务周长是一种长度,你们说的很对,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周长就是长度大家庭里一位比较特殊的长度。(板书:长度)
二、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出示生活中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长度
一生读,其他学生用手比划 师:你们觉得这些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围成了一圈 师:一圈也可以说成是一周(板书:一周) 师:那一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
描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开始描到哪结束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 师:看来只要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就描了这个物体的一周。(板书一周)
师:看来周长中的周是一周意思,那么什么是周长呢?我们看看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蚂蚁的话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学生接着分别说出什么是操场、数学书封面、钥匙环等的周长,并找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的例子。
师:刚才我认识了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边线描下来会是什么呢? (教师去掉物体,留下线条) 生:这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那你说说什么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依次边比划边说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概念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由谁组成的? 生:三条边 师:那么三角形的周长也就是? 生: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师:那么这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他们四条边的总和。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深化周长概念
2.比一比
课件出示 1 号图形和 2 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下。 反馈: 生 1: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 10 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 2:虽然它们一个是 4 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 6 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 “移” 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孩子们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老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 孩子们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深入,对于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 2 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如果继续变,图形变的很小很小,很细很细呢?(师白板演示变化的图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1: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 2: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2 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 1 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 1 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她们的周长会相等吗?生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有利于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就是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本节课老师设计的很精美,创设多个环节,让学生能通过多个活动参与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周长,培养学生建立量感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这节课的导入与旁人不同,没有按照教材情境导入,而是用了分类,非常独特,这个导入建立在学生日常身高等长度认知基础上,辨析认识周长的一周长度,是以 “长度” 为核心的设计,也是非常好的。
王老师对量感的本质理解较为深刻,能够突破教材,设计具有变化性的环节,如方格拼成的不同形状图形周长比大小,从数格子抽象到测量边,再到平移法,直观到抽象,估计到测量,学生的量感发展一定很好。
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设计巧妙,效果显著。
本科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本节课王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合适的环节及活动,非常精彩!
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通过用手比划长度、用彩笔描画、测一测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非常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什么是周长》第三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 页《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地接触 “周长” 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层面,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从知识层面,学生对于长度在概念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本课教学应找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物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物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准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且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的活动,会在方格纸中数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师:课前老师对咱们班同学关于周长的认识进行了课前调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眼中的周长是什么样的?
出示学生的小调查
师:你们说的非常对,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周长就是长度大家庭里一位比较特殊的长度。(板书:长度)
二、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一生读,其他学生用手比划
师:你们觉得这些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围成了一圈
师:一圈也可以说成是一周(板书:一周)
师:那一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描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开始描到哪结束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
师:看来只要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就描了这个物体的一周。(板书一周)
师:看来周长中的周是一周意思,那么什么是周长呢?我们看看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蚂蚁的话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学生接着分别说出什么是操场、数学书封面、钥匙环等的周长,3. 找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的例子。
师:刚才我认识了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边线描下来会是什么呢?
(教师去掉物体,留下线条) 生:这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那你说说什么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依次边比划边说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概念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由谁组成的?
生:三条边
师:那么三角形的周长也就是?
生: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师:那么这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他们四条边的总和。
师:如果是六边形呢?
生:六边形的周长就是六条边的总和。
师:出示圆,问:这个圆的周长是什么呢?
生:圆的周长就是这个圆一周的长度。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面的图形,同桌两人选一个图形或数学书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
(1)想一想,哪个工具能帮助你测量周长?
(2)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你测量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把结果填到表格里。
(3)动手测量他们的周长,把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1)树叶用细绳围一圈,拉直测量长度,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或直接用卷尺测量出树叶周长。
(2)数学书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师小结: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四、深化周长概念
学生把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数出来以后,比较第一和第二个图形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呢?学生可能会出现移动图二的边变成和图一一样的长方形。
2.比一比
课件出示 1 号图形和 2 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下。 反馈:
生 1: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 10 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 2:虽然它们一个是 4 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 6 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 “移” 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孩子们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老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 孩子们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深入,对于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 2 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如果继续变,图形变的很小很小,很细很细呢?(师白板演示变化的图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1: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 2: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2 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 1 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 1 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她们的周长会相等吗?
生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整节课中,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在指导中学生有了收获。
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并能自主探索,从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整个教学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概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什么是周长》终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 页《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地接触 “周长” 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层面,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从知识层面,学生对于长度在概念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本课教学应找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物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物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准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且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的活动,会在方格纸中数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师:课前老师对咱们班同学关于周长的认识进行了课前调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眼中的周长是什么样的?
出示学生的小调查
师:你们说的非常对,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周长就是长度大家庭里一位比较特殊的长度。(板书:长度)
二、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一生读,其他学生用手比划
师:你们觉得这些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围成了一圈
师:一圈也可以说成是一周(板书:一周)
师:那一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描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开始描到哪结束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
师:看来只要是从一个点开始描最后又回到了这个点,就描了这个物体的一周。(板书一周)
师:看来周长中的周是一周意思,那么什么是周长呢?我们看看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蚂蚁的话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学生接着分别说出什么是操场、数学书封面、钥匙环等的周长,3. 找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的例子。
师:刚才我认识了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边线描下来会是什么呢?
(教师去掉物体,留下线条)
生:这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那你说说什么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依次边比划边说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概念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由谁组成的?
生:三条边
师:那么三角形的周长也就是?
生: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师:那么这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他们四条边的总和。
师:如果是六边形呢?
生:六边形的周长就是六条边的总和。
师:出示圆,问:这个圆的周长是什么呢?
生:圆的周长就是这个圆一周的长度。
生:第一行第二个图形、第二行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没有周长。
师:为什么?
生:第一行第二个图形的口没有封上
师:你怎么可以把它变出有周长的图形呢?
生:把口封上
教师操作
师:第二行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为什么没有周长?
生:他们不能从起点再回到起点
师操作把没有周长的图形去掉
师:像这种都封口的图形我们把他们叫做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面的图形,同桌两人选一个图形或数学书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
(1)想一想,哪个工具能帮助你测量周长?
(2)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你测量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把结果填到表格里。
(3)动手测量他们的周长,把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学生操作
反馈交流测量方法
(1)树叶用细绳围一圈,拉直测量长度,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或直接用卷尺测量出树叶周长。
(2)数学书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师小结: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四、深化周长概念 1.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把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数出来以后,比较第一和第二个图形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呢?学生可能会出现移动图二的边变成和图一一样的长方形。
2.比一比
课件出示 1 号图形和 2 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下。
反馈:
生 1: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 10 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 2:虽然它们一个是 4 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 6 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周长的概念掌握的非常好了,周长就是外面边线一周的长度,不算里面的线条,也不能数格子。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数一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周长的教学时概念教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本质。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既是培养学生,也是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升华。从做中学,实实在在的把知识变成可观,可触,极度便于理解的本能。
第 16 届 新世纪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 专场活动 活动综述
本次活动有幸和我们基地的李卓伟老师、马潇老师、魏华老师组队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组织的第 16 届以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 专场活动 ,这是我们四个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当接到这样的任务时,我们快速组织讨论、组成团队,在陈志芳老师和田红霞的指导下进行研讨和系列的教研活动。
回顾两个多月的研讨历程,更多的是知识的收获,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团队老师无私的奉献,是指导老师不愿其烦的指导。每一次研讨,每一次试讲,每一次更改的细思考量都是进步的阶梯,感谢一路走过来的每一位同仁。心有感悟,记下所想,为学习作一纪要。
一、对量感有了系统的认识
从知道本次主题是发展学生的量感之后,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下载了好多了关于量感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听了所有悦读活动关于量感的各个案例和专家老师们的评比,我们团队的四位老师对量感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辩课后的思考
辩课之前我们四位老师和指导教师不仅研究我们团队的课如何讲好,也通过网站学习别的队的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另外仔细研究了对方辩友的课,并研究了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对方辩友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虽然当时认为自己考虑的比较全面了,可是对方辩友提出的问题我之前压根没有考虑到,发现还是准备不够充分,知识储备还是不足,临场发挥能力不强,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研究一节课如何上好,理论学习不够,通过此次辩课,我们团队深刻的感悟到老师们不仅要研究怎么上好一节课,更要有关于教育教学理论储备,需要加强学习。最后感谢每位老师的付出,同时也感谢新世纪小学的主办方给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