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czstjsq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0

【2020春】成都陈祖惠工作室瞿小庆三下《什么是面积》

  •  
  •  
    czstjsq · 4年前 · 786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532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31 21:08 编辑


    尊敬的各位教育专家、教学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陈祖惠工作室的瞿小庆,非常荣幸能代表工作室参加 2020 第十五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度量” 主题专场活动。我参赛的课题是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什么是面积》。

    我们工作室非常珍惜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期待与全国同仁共同研讨,“度量” 视角下,“认识面积” 的教学实践。望您能批评指正,留下宝贵意见!

    目录(点击链接直达楼层)

    [教材图片2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180953)

    [度量思考3楼至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180963)

    [教学设计第一稿6楼至9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180980)

    [在线深入研讨与交流(一)23楼至3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182544)

    [教学设计终稿与教学实录94楼至100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331)

    [板书设计101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423)

    [在线深入研讨与交流(二)109楼至11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3712)

    [终稿课后反思116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4669)

    答辩文稿及ppt117、118楼

    <fontface="宋体">活动综述119楼至121楼

    教学设计终稿教学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zNTYwMDkyMA==.html?spm=a2hcb.playlsit.page.1





    7865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20 条回复   2020-07-31 21:02:39 +08:00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2-28 12:31 编辑


    1047610475

    图片:

    QQ图片20200226114531.png QQ图片20200226114332.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5 21:17 编辑


    思考一:《什么是面积》一课的度量本质

    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度量的本质,是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1】。这里的 “指标顺序”,我想就是对事物的某些物理属性进行量化排序。比如,数量的多少以及抽象出来的数的大小;距离的远近;重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这些都是量化后的排序,即指标顺序。

    在《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度量对象便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而封闭图形是对物体表面 “形状” 这一属性的数学抽象。故,本课所涉及的度量本质,可以简化为量化 “面” 的大小。这里所讲的 “面”,包含基于现实背景的物体表面,也包含已被数学抽象,且为学生熟知的封闭图形的 “面”。因此,要想顺利度量面的大小,就得先明确 “什么是面”“哪里有面”。

    基于现实背景的物体表面,因为能看能摸,学生找起来容易,是学生认识面的起点。随着学习的深入,更多时候研究的是封闭图形的面。

    在同一平面上,封闭图形是由首尾相连的线围成。它同时承载一周的边线与边线内部的面这两个数学要素。度量一周的边线,数学上产生了周长的概念;度量边线内部的面,则产生了面积的概念。周长与面积,放到同一个图形中,学生总是容易混淆。要想区分周长与面积,有必要从度量对象出发,有意区分图形 “一周的边线” 与 “边线内部的面”。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2-28 12:35 编辑


    思考二:《什么是面积》一课的度量类别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1】前者主要是指度量数量的多少,基本认为 “数,就是计数单位的累积”。后者,主要是指基于事物的背景构建的度量,基本认为 “量,就是度量单位的累积”。例如,量事物的重量、长度、能量、体积、温度、速度,就是相应测量单位的累积过程。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是要初步尝试对面的大小的度量,属于第二类,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是实践的结果。史宁中教授还特别强调,这类的度量 “不仅不能舍去事物的物理背景,还要抓住物理背景的本质,基于物理背景的指标构建用于度量的类,不同的类度量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1】由此可见,提供大量的物理背景,亲历创设度量工具、优化度量工具和方法的实践过程,是这类度量学习的关键。

    同时,应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度量单位,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并且会因人而异的。要研究面积的度量,一开始的测量工具可能是多样的,这会有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多元到统一的过程。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2-28 13:01 编辑


    思考三:《什么是面积》的度量教学

    关于度量的教学,史教授给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第三个原则,“把握学生认知度量单位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将其形象化见下图)”【1】尤为重要,是度量教学的出发点。

    10859

    史教授指出,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要特别重视利用与发展学生对距离远近的感知这一先天本能,让学生知道,应当根据事物的背景选用合适的度量单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尝试度量面积时,学生一开始的思维,多会停留到一维的思考,比如长方形的长,或长方形的宽,及图形的周长。从一维距离远近的感知,到二维面的大小的感知,这之间是有个跨度的。设计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发意识到面的大小会受长、宽两个因素同时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思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找到了《什么是面积》一课,在度量视角下的定位。教师用书指出,五单元 “面积” 主要分为三个内容,探索并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统一的单位探索长、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正好是一个借助工具实现的,从粗略到精细,从多元到统一,度量面积的过程。《什么是面积》这一课,正好是在统一度量单位之前,基于现实背景中的各类 “面”, 结合实例与比较图形大小的需要,产生度量面大小的动机,引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借助对距离远近的本能感知,发起度量面积的尝试,设计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发意识到面的大小会受长、宽两个因素同时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思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的发展。

    【1】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 [J].数学教育学报, 2018, 27( 6): 13-16.

    图片:

    2.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5 17:57 编辑


    【教材分析】《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习了周长的概念、测量及计算的基础上。刘加霞教授认为,学生对面积、体 积 等 内 容 的 学 习和理解 ,一般都经历下述五个阶段: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 “量”,直接或间接比较 “量” 的大小),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 或 用 另 一 个 量 为 中 介 进 行 比较),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1】。《什么是面积》作为《面积》单元的起始课,辐射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既要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还要初步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比较面积。

    教师用书指出,“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史宁中教授认为,对一维长度的感知,也就是距离的远近的感知,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2】。对二维面积的认识,应注意利用与发展对一维感知的本能,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生活现实,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设计能引导学生注意力从一维长度过度到二维面积的情境与问题,逐步形成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出于对距离远近的本能感知,以及长度测量的经验,在初步认识面积时,很容易认为面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边线的长短,误认为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分不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

    【学习目标】

    1. 结合大量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摆方块等),积累粗略度量面积的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形成面积的感性认识。

    【学习难点】 能区分同一个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3-1 08:02 编辑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

    预设

    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

    生:看过。

    师:一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比本事,看看谁更适合当爸爸。爸爸说,我个子比你高,力气比你大,当然适合当爸爸啦。大头儿子托着下巴,沉思了一会儿,灵机一动,指着自己的大脸盘子说,可我 “面子” 比你的大呀!(最好面露得意,引得学生发笑)

    师:你们认同大头儿子说的话吗?他说的 “面子” 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的脸。

    师:哈哈,大头儿子是说,他的 “脸面”(摸脸的手势)比爸爸的大,所以他更威武神气!

    2. 认识物体表面,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预设

    师:学习数学,我们也经常说,物体的 “表面”,你能找到哪里有面吗?

    生:我找到了桌面,我找到了书的封面,我找到了黑板面,我还找到了我的手掌面、脚板面、我的背面……

    师:请你跟它打个招呼,摸摸它,要把它的面摸完哦,不能遗漏。

    小结,课件出示教室场景,标识出其中可见的面,尽量位置多样、形状多样。

    3.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画一画,说一说。

    预设

    师:刚刚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面,都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这些物体的表面。如果我们的纸面足够大(加手势),我们可以把刚刚找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出来,留到纸面上吗?

    生:能。

    师:请你从刚刚找到的这些面中,选择两个不是特别大的面,试着画出来,留到纸面上。

    师:向同学介绍一下,你画的是哪个物体的什么面。

    师:你能摸一摸你画出的面吗?要摸完,不能遗漏哦。

    师:为什么不继续向外摸呢?

    生:不能,边线里面的才是它的面。

    (当学生摸得不完全时,可把学生摸出的部分涂上颜色,以作醒目的提示。)

    小结,课件出示教室的场景及标识出的面,然后隐去现实背景,留下封闭图形。师:我们用这样简单的线条,就勾画出了之前找到的那些面,这可太神奇了!看到这些图形,你还能想到之前他们的位置吗?

    生:能。

    4. 认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预设

    师: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依次出示他们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面在哪里了吗?课件出示物体表面及对应封闭图形。

    师: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图形。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就讨论过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我们研究的是它们的周长(课件显示图形一周的边线)。

    师:今天我们又重点讨论了它们的面。我们发现它们的面,有大有小,我们可不可以给他们 “面的大小” 起个名字呢?

    生:面积。

    师:“面积”,“积”,你怎么理解这个 “积” 的意思?(引起学生的思考,埋下疑问 “为什么叫面积”)

    课堂随练 1: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并用 “面积” 一词说一说。(曲边图形、规则长方形 3 种情况,前者的长宽都大于后者,长相等宽不同,宽相等长不同。)

    师:我们发现,同一个图形,我们既可以去讨论它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也可以讨论它内部的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课堂随练 2:描一描下面图形的一周的边线,涂一涂下面图形的面。(出示一个未封闭的图形,辨析其是否具有周长与面积。)

    设计意图 :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由人的 “脸面” 引入到物体 “表面”,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学习也变得生动、有人情味儿。再由现实背景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到封闭图形,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与发展过程。同时将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图形建立双向联系,由直观到想象,发展空间观念。从度量对象出发,区分图形的边线与面,从面积与周长的直观表象进行区分,避免周长与面积概念的混淆。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3-1 08:02 编辑


    活动二: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1. 故事引入,埋设认知冲突。

    师:两只蟋蟀发现了一片嫩草地。一只的名字叫 “特别蟀”,这一只的名字叫 “超级蟀”。它俩各自找来一根绳子,想要圈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草地。“特别蟀” 找来的绳子长 20 厘米,“超级蟀” 找来的绳子长 22 厘米。猜一猜,它俩谁围出的草地大?

    预设

    生:“超级蟀”,因为它的绳子更长。

    生:不确定,还不知道他们怎么圈的呢。

    师:想不想看看它俩用绳子圈出的草地的样子?

    生:想。(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师:现在你敢不敢确认你的猜测了?

    生:我认为 “特别蟀” 围的草地更大,我相信我的眼睛。

    生:我认为 “超级蟀” 围的草地更大,因为它用的绳子更长。

    师:你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敢不敢拍拍胸脯说自己肯定是对的呢?

    生:不敢。

    师:那怎么办?

    生:我们需要验证。

    2. 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经历尝试粗略度量面积的思考过程。

    预设

    生 1: 重叠割补,再看谁剩的更多。

    生 2:用大拇指、橡皮、硬币、小正方形铺

    生 3:画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或透明方格纸,比小正方形个数。

    生 4:画小正方形,只沿着一条长和一条宽画。

    生 5:用直尺量边线,比周长

    (过程中,体现注意力要从边线逐步移到一小块一小块的面上来;度量工具,度量方法又粗略估计到尽量密铺,由粗略到精细的优化。)

    师生:总结比较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度量对象,必须是面,度量工具尽量适合密铺,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

    3. 对比猜测与验证结果,尝试自我反思与修正。

    预设

    生: “超级蟀” 的绳子更长,圈出的面积还更小,这是怎么回事呀?太不可思议了!

    生:可能跟它们的形状还有关吧。

    师:如果暂时还不能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存在心底,随着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看看能不能慢慢找到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图形周长越长,面积越大”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周长变长了,面积却不一定变大,甚至还可能会变小。周长和面积不能简单地同大同小。

    设计意图 :带着猜想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认知冲突越强烈,越有利于自我反思与辨析,学习效果越深刻。同时,原本的感性认识被当下验证结果否定了,在后续的相关学习中,心中埋设的这个疑问,会不断敲击自己,不断想要获得解释,促进自身不断追问桌面,完成认知体系的重构,让学习自然发生。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3-1 06:49 编辑


    活动三:画一画,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和周长可以都不同。

    课堂随练 3:周长和面积谁变了

    (1)图示:(从一个图形中取下一块,平移旋转,再合起来。)

    (2)图示:(分别向里、向外、斜角拉伸)

    小结:周长看边线,面积看里面。图形只要没有被拿走一块,或添拼一块,面积都不变。 课后练习(选做教材上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闫云梅。把握度量本质结构,发展学生度量意识 ——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面积》的教学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2015 (04):7-9.

    2 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 J.数学教育学报, 2018, 27( 6): 13-16.

    huangzhengping
    huangzhengping4年前

    瞿老师的设计中,学生活动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感受到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很棒,向你学习!

    zjc781222
    zjc7812224年前

    瞿老师对 “度量 '” 认识非常到位,三个思考充分说明瞿老师对于度量的本质理解是很到位的。在教材分析中,瞿老师关于本单元本节课及前序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精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开始,一步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特别是与三年级所学周长的简单对比与冲突,直指 “度量” 的本质与核心。

    zjc781222
    zjc7812224年前

    瞿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一步一步抽丝剥茧,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特别是第二个探究活动,在冲突认知中让学生理解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强化了面积挂念,渗透了 “度量” 意识。

    xiaolisha
    xiaolisha4年前

    瞿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活动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 “深度思考”,让孩子对面积的概念和知识本质掌握很好,为你点赞,值得我好好学习。

    刘杰
    刘杰4年前

    概念教学应注意层次性,突出递进抽象的过程,还应注意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对周长与面积的直观对比,尤其是线与面的概念的理解,才能实现周长与面积的辨析。

    刘杰
    刘杰4年前

    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认识面和面积,再进行面积度量方法的探讨索,最后思考比较并辨析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及变化,突出了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有梯次的理解,实现了由实物操作(具体)— 表象操作(半抽象、半具体)— 抽象操作(抽象)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寻找意义的过程。本课还注重正例与反例的应用,使概念的关健属性变得清晰,有利于引导学生将面积这一新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面这一观念建立了联系,形成了面积的概念系统。本课有深度,值得思考与学习!

    zm-zyfx
    zm-zyfx4年前

    《什么是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感知、尝试、反思,经历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的思维过程,突显度量本质:量化 “面” 的大小。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瞿老师对度量的认识很深刻,教学设计以 “故事,找,摸,说” 初步感知表面 —— 认识面 —— 认识面积 —— 探究面积 —— 与周长进行区别”,完整的呈现了认识事情指标的顺序,有个问题和您探讨一下:你说让学生把表面画出来,这种说法对吗?还有前面部分 “感知表面 —— 认识面” 感觉占用了很大篇幅,课堂的实施时间分配时间是否合适?

    czstjsq
    czstjsq4年前
    [huangzhengping发表于2020-3-221: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73&ptid=126051)
    
    瞿老师的设计中,学生活动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感受到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很棒,向你学习 ...

    非常感谢黄老师对本课的关注!要想形成面积的概念,确实离不开学习活动,这也确实是我们做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一个要点。如何让学生活动更有趣味性,如何让学生从活动中不断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都是我们仍在重点思考的问题,还望黄老师能多提指导意见!

    刘杰
    刘杰4年前

    本次教学研讨是基于度量主题,因此个人认为教学设的第二环节中应强调面积的大小是由所摆小正形的个数累积这一关键点,突出度量实际就是度量单位的累积。

    zm-zyfx
    zm-zyfx4年前

    瞿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巧妙融入生活素材,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学生能较好地认识 “面积” 和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对度量对象和度量工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了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

    ljg198107
    ljg1981074年前

    面与面积是学生容易混淆之处,瞿老师从物体、封闭图形入手,直观感受面;借助词语理解面积。让学生先将 “面” 与 “积” 进行区分,为体会面积是数量概念做好铺垫。

    瞿老师在面积一课的度量中说到:要初步尝试对面的大小的度量,属于第二类,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我认为学生用长方形、圆形等图形去密铺确实是工具度量,为什么要用 “小面” 去铺 “大面”,就是认识的结果,是属于抽象度量了。不是是否妥当,与瞿老师团队共同探讨。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瞿老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生活经验(面的大小模糊认识)引入新课,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容易理解,建议在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个环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可以制定表格,罗列方法,让学生在选择不同图形作为标准去度量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比较面的大小时需要统一度量工具,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图形的大小就是同一种图形标准的累加,渗透度量累加,最后可以优化发现方格纸是比较面积大小最好的工具,为后一步面积单位的学习奠定基础。

    ljg198107
    ljg1981074年前

    瞿老师对度量的认识很深刻,特别是用 “画” 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专家对度量的解释。值得赞!

    zm-zyfx
    zm-zyfx4年前

    教师在 “认识面及面积”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激趣引入,动手操作,表述分折,练习辨析,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并区分度量的对象:周长与面积。

    czstjsq
    czstjsq4年前
    [ljg198107发表于2020-3-520: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296&ptid=126051)
    
    瞿老师对度量的认识很深刻,特别是用 “画” 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专家对度量的解释。值得赞! ...

    非常感谢老师您对本课的初步设计提出的宝贵意见!史教授对度量的解读,也就是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解读,我的阅读还很片面粗浅,希望没有曲解教授的本意。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3-6 20:03 编辑


    [lixingrong发表于2020-3-32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619&ptid=126051)
    
    瞿老师对度量的认识很深刻,教学设计以 “故事,找,摸,说” 初步感知表面 —— 认识面 —— 认识面积 —— 探究面 ...

    感谢李老师对本课的热忱关注!您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最需要讨论的问题。

    之所以引导学生将物体表面 “画” 到纸面,我们有如下考虑:

    一是,为了让学生亲历将实物 “表面” 抽象成数学 “面” 的过程。我们常说的 “数学抽象”,学生是很难感知到的。我们希望用通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要研究实物表面的一些数学特征,可以忽略其颜色、材质、做工等其他属性,用简笔画勾勒出其形状,于是产生了对应的封闭图形。我们用研究封闭图形的面,来代替研究实物表面,这就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就是数学抽象。

    二是,通过 “画” 实物表面得到封闭图形,强调了封闭图形的现实背景。一切的几何图形,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应深深扎根于现实背景。这样,我们看到一个几何图形,才能快速联想到对应的现实背景。比如,看到一个长方形,我们可以快速联想到一面墙、一块桌面、一扇窗户、一片面包、一块田地…… 那么,当我们在研究一个长方形的性质特征或空间位置时,这些实物经验,会帮助我们完成符合情境的想象。

    综上,我们试图通过 “画” 这一简单动作,将现实背景与封闭图形实现双向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尝试数学抽象,更有利于今后学习复杂图形或组合图形的空间特征与几何性质。只有丰富的实物经验,才有助于完成空间想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至于,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合理,这样的设计能不能顺利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落实,是否真能帮助学生将现实背景与封闭图形实现双向联系,目前未能去课堂证实。还望李老师能给予我们更多建议,希望与您有进一步探讨。


    ljg198107
    ljg1981074年前

    瞿老师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用到了 “超级蟀” 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应该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就是不知道两只蟋蟀围成的是直边还是曲边图形,如果是两直边图形,那么小正方形作为度量单位,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如果是曲边图形,以小正方形作为度量单位,学生的理解会困难很多。期待瞿老师的第二稿!

    zm-zyfx
    zm-zyfx4年前

    《什么是面积》活动二的设计中:由故事引发学生猜测,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接着进行对比修正,学生充分经历度量面积的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ljg198107
    ljg198107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3-619: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544&ptid=126051)
    
    感谢李老师对本课的热忱关注!您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最需要讨论的问题。
    
    之所以引导学生将物体表面 “画” ...

    这样一来,活动多,课堂的 40 分钟是否能完成教学设计?

    xiaolisha
    xiaolisha4年前

    瞿老师这节课活动丰富,都让孩子亲自探究。设计思路清晰,突出重难点。但感觉这节课内容丰富,时间是否够用,还有最后一个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个点应该在孩子对周长和面积充分掌握后,拓展提升对比分析的课,设计到这里,不知深度如何把握?小小意见,共同讨论。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这几天翻阅了家里的一些书籍,发现家里的名师书籍里面都没有这一课的案例 ,看起来要引导学生从一维到二维面积的认识确实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啊。关于面积测量,我找到这样的一段话 “面积测量就是用面积单位来覆盖所测量对象的面积”,面积是一个二维概念,学生必须先理解面积再来进行测量,所以以多样化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认识面积到区别与周长的不同,从而以学生的测量活动为契机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后一步的学习奠基,我觉得瞿老师的设计目前来说前半部分可行性比较大,后半部分需要精简一些,我们一起探索吧!

    czstjsq
    czstjsq4年前
    [lixingrong发表于2020-3-2019: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159&ptid=126051)
    
    这几天翻阅了家里的一些书籍,发现家里的名师书籍里面都没有这一课的案例 ,看起来要引导学生从一维到二维 ...

    感谢李老师对本课进一步的热忱关注!您提到的这个观点,“面积测量就是用面积单位来覆盖所测量对象的面积”,正好砸中我心中存疑的部分,一直不敢轻易回复,我得再好好想想。

    WFang
    WFang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5&ptid=126051)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预设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生:看过。师: ...

    关于” 面积 “,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里,那些是数学的” 面积 “,那些不是?通过本节课也是需要帮助学生理清的。

    WFang
    WFang4年前

    关于” 工具度量 “,翟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度量,积累了丰富的度量经验,为后续度量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很棒

    刘继红-西安
    刘继红-西安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63&ptid=126051)
    
    思考一:《什么是面积》一课的度量本质       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 ...

    作为概念课,本节课,带领学生亲历面积这一抽象单位的形成尤为重要!

    刘继红-西安
    刘继红-西安4年前

    教学理念 “好”--- 有广度

    点赞教学设计中关于 --- 人有两个能力 --- 结构图 ------- 曾读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 我一直主张 “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兼顾 “灵动数学、深度思维” 的课堂理念。大家可以看到,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一种 “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 的广阔发展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流淌,并绽放精彩。

    李中君
    李中君4年前
      《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教师充分挖掘了度量与本节课的关系,深度理解了度量的本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什么,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几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后教师引出面积相同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同。
    姜姜_J7x0I
    姜姜_J7x0I4年前

    无论是课堂引入,还是超级蟀和特别蟀比较面积过程,以及面积中的积的疑问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度量就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单位)量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学生在度量对象,度量工具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培养了良好的度量意识

    丫丫老师
    丫丫老师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5&ptid=126051)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预设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生:看过。师: ...

    把 “面积” 二字分开理解,不仅能抓住面积本质,是对面的大小进行度量,让学生更清楚面积含义,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概念

    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4年前

    瞿老师设计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突出了测量的本质,循序渐进地引出工具测量法,体现了测量的必要性。

    瑜凤_j35Zy
    瑜凤_j35Zy4年前

    翟老师导入环节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与发展过程,同时将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图形建立双向联系,由直观到想象,发展空间观念。从度量对象出发,区分图形的边线与面,从面积与周长的直观表象进行区分,避免周长与面积概念的混淆。第二个活动的设计很有创意,很好的对周长和面积进行了区分和联系。

    13438987635
    134389876354年前

    分一分(一)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不容易上得精彩,一方面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另一方面老师也担心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数。在这一点上,瞿老师做得很好,充分地尊重学生,以生为本。

    liuqingna
    liuqingna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5&ptid=126051)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预设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生:看过。师: ...

    瞿老师对面积概念的引入丝丝入扣,非常到位。在导入的趣味故事中,由 “脸面” 初次认识 “面”,生动有趣,能在开课紧紧吸引学生。然后引入物体的 “表面”,随后引导学生举大量的实例说一说物体的面。 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和过程。引出 “面积” 后,又引导学生说 “积” 的含义,使学生对 “面积” 的概念理解得很深入。

    lijian1980
    lijian19804年前

    作为概念课,本节课,带领学生亲历面积这一抽象单位的形成尤为重要!瞿老师对面积概念的引入丝丝入扣,非常到位。在导入的趣味故事中,由 “脸面” 初次认识 “面”,生动有趣,能在开课紧紧吸引学生。然后引入物体的 “表面”,随后引导学生举大量的实例说一说物体的面。 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和过程。引出 “面积” 后,又引导学生说 “积” 的含义,使学生对 “面积” 的概念理解得很深入。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在《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度量对象便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而封闭图形是对物体表面 “形状” 这一属性的数学抽象。故,本课所涉及的度量本质,可以简化为量化 “面” 的大小。这里所讲的 “面”,包含基于现实背景的物体表面,也包含已被数学抽象,且为学生熟知的封闭图形的 “面”。因此,要想顺利度量面的大小,就得先明确 “什么是面”“哪里有面”。

    分析得很好!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非常同意瞿老师的观点,从度量视角分析面积的概念,才能更全面的把这节课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面积,区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 !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正好是在统一度量单位之前,基于现实背景中的各类 “面”, 结合实例与比较图形大小的需要,产生度量面大小的动机,引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借助对距离远近的本能感知,发起度量面积的尝试,设计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发意识到面的大小会受长、宽两个因素同时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思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的发展。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教师用书指出,“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史宁中教授认为,对一维长度的感知,也就是距离的远近的感知,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2】。对二维面积的认识,应注意利用与发展对一维感知的本能,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生活现实,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设计能引导学生注意力从一维长度过度到二维面积的情境与问题,逐步形成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我们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度量单位,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并且会因人而异的。要研究面积的度量,一开始的测量工具可能是多样的,这会有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多元到统一的过程。

    双王一今
    双王一今4年前

    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活动更有趣味性,如何让学生从活动中不断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都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wx_YUzFIkMm
    wx_YUzFIkMm4年前

    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

    wx_YUzFIkMm
    wx_YUzFIkMm4年前

    要想区分周长与面积,有必要从度量对象出发,有意区分图形 “一周的边线” 与 “边线内部的面” 这真的是一下子就讲到了本质。

    wx_YUzFIkMm
    wx_YUzFIkMm4年前

    带着猜想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认知冲突越强烈,越有利于自我反思与辨析,学习效果越深刻。

    wx_YUzFIkMm
    wx_YUzFIkMm4年前

    “超级蟀” 的绳子更长,圈出的面积还更小,这是怎么回事呀?心中埋设的这个疑问,会不断敲击自己,不断想要获得解释,促进自身不断追问桌面,完成认知体系的重构,让学习自然发生。

    yjing2009
    yjing20094年前

    老师借助活动,学生充分探究。面积,就是 “面的累积”。学生先感受面,再理解面积

    wx_GqJEUvQ8
    wx_GqJEUvQ84年前

    面积概念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中的比较,需要知道谁的面积大小时,就要对比较的差异进行量化,因此要让学生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概念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形成度量性概念的观念。瞿老师通过 “找面积” 的活动让学生摸一摸黑板面、课桌桌面课本封面、手面体会物体有面,这些面是客观存在的:感受面有平面,有曲面;面的数量有 1 个,也有多个;面是有边界的,有了边界才使面有了大小。建构面积概念需要强化和体验,感知是体验的前提,体验是感知的深化。面积概念的获得始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感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建构概念,形成表象。

    王晶
    王晶4年前

    老师的设计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尤其是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环节,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猜测,继而操作验证,体验度量的过程及结果。

    刘娟娟
    刘娟娟4年前
       很欣赏老师的设计,有很多亮点。整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在故事中认识面积,突出面积的本质特征;接着又通过故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巧妙设疑,沟通面积与周长、面积与形状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认识面积。
    姗洁_dzOo1
    姗洁_dzOo14年前

    教学中,教师能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带着猜想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能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生活现实,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卿卿
    卿卿4年前

    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认识面和面积,再进行面积度量方法的探讨索,最后思考比较并辨析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及变化,突出了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有梯次的理解,实现了由实物操作(具体)— 表象操作(半抽象、半具体)— 抽象操作(抽象)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寻找意义的过程。本课还注重正例与反例的应用,使概念的关健属性变得清晰,有利于引导学生将面积这一新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面这一观念建立了联系,形成了面积的概念系统。本课有深度,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卿卿
    卿卿4年前

    点赞教学设计中关于 --- 人有两个能力 --- 结构图 ------- 曾读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 我一直主张 “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兼顾 “灵动数学、深度思维” 的课堂理念。大家可以看到,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一种 “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 的广阔发展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流淌,并绽放精彩。

    王丹_bPe0P
    王丹_bPe0P4年前

    1、开课新颖,有趣。

    2、注重了情境的运用,融学习内容于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了直观感知(摸物体的表面,观察物体表面的大小,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操作感知(重叠、剪拼、拼摆、数方格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感知其大小)、设计图案等来层层递进认知概念。

    4、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ZHAXIAOFAN
    ZHAXIAOFAN4年前

    瞿老师的开课非常地独特,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由人的 “脸面” 引入到物体 “表面”,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学习也变得生动、有人情味儿。再由现实背景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到封闭图形,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与发展过程。同时将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图形建立双向联系,由直观到想象,发展空间观念。从度量对象出发,区分图形的边线与面,从面积与周长的直观表象进行区分,避免周长与面积概念的混淆。设计新颖且有质量!

    wx_Y87fVYz6
    wx_Y87fVYz64年前

    用大头儿子和小偷爸爸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有趣而生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连我都怕不急待想要到底什么是面子:) 关注中低段孩子的学情,向你学习。

    wx_Y87fVYz6
    wx_Y87fVYz64年前

    “超级蟀” 的绳子更长,圈出的面积还更小,这是怎么回事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真的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这样的课堂是充满了思考、探究趣味的课堂,学生必定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wx_Y87fVYz6
    wx_Y87fVYz64年前

    先认识面、再认识积,充分让学生感受面积的含义,更能挖掘到事物的本质,这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意义更为重大,值得大家向你学习。

    弦动我昕
    弦动我昕4年前

    本节课教师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生活现实,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设计能引导学生注意力从一维长度过度到二维面积的情境与问题,逐步形成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wx_Bz1W1Ter
    wx_Bz1W1Ter4年前

    瞿老师的关于《什么是面积》一课的设计,特别注重情境创设,前后相同,由动画人物动画故事引入,从脸面到物体的表面,过渡自然,形象直观。再由现实背景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到封闭图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从抽象到具体。探索比较面积的方面,创设了 “蟋蟀围草地的故事”,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到度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也由此将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加以对比区别。

    王丹_bPe0P
    王丹_bPe0P4年前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脚印大小判断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感受各种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多种比较的策略,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

    幸福没有终点!
    幸福没有终点!4年前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性的培养,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环节设计紧凑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看到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想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幸福没有终点!
    幸福没有终点!4年前

    通过欣赏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不仅思考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一切都得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培养。这是数学的魅力,是数学老师的魅力所在。

    汪彦婷
    汪彦婷4年前

    "封闭图形是对物体表面 “形状” 这一属性的数学抽象。故,本课所涉及的度量本质,可以简化为量化 “面” 的大小。这里所讲的 “面”,包含基于现实背景的物体表面,也包含已被数学抽象,且为学生熟知的封闭图形的 “面”。因此,要想顺利度量面的大小,就得先明确 “什么是面”“哪里有面”。" 阅读了瞿老师对 “什么是面积” 一课关于度量的思考很有收获!

    汪彦婷
    汪彦婷4年前

    每一个环节的语言特别有趣,想必学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引入部分,通过动画片的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比 “面子” 引入,契合内容

    王玉勇
    王玉勇4年前

    老师的设计中,学生活动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感受到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很棒,向你学习!

    繁星0727
    繁星07274年前

    本节课上区分了周与周长,面与面积,避免学生混淆概念以及在比较时产生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 的错觉。活动三通过移动和拉伸判断变与不变更聚焦于周长与面积概念,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概念。

    赵亚楠
    赵亚楠4年前

    基于现实背景的物体表面,因为能看能摸,学生找起来容易,是学生认识面的起点。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由人的 “脸面” 引入到物体 “表面”。翟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抓住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抓住面积本质,让学生更清楚面积含义,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概念。

    紫叶
    紫叶4年前

    能够结合具体的学情进行设于以故事形式的导入,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的知识,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当中,积极的去参与老师设计的活动,将实的表面与简化出来的图形建立联系,在发展了空间观念的同时从度量角度上,进行周长与面积的区分,可以说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将面与积拆开来讲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定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时,需要让孩子们动手做一做,先要估一估用做的方式来验证,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心理,也让他们产生了度量的意识,认识到度量的重要性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4年前

    非常欣赏瞿老师这节课,对二维面积的认识,注重了利用与发展对一维感知的本能,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生活现实,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很好地处理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同时,也设计了能引导学生注意力从一维长度过度到二维面积的情境与问题,逐步形成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王妮Icy
    王妮Icy4年前

    本节课基于现实背景中的各类 “面”, 结合实例与比较图形大小的需要,产生度量面大小的动机,引出面积的概念。与此同时,借助对距离远近的本能感知,发起度量面积的尝试,设计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发意识到面的大小会受长、宽两个因素同时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思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的发展。

    王宇宁
    王宇宁4年前

    本节课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生动形象,瞿老师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将物体表面抽象到封闭图形,从直观到想象,帮助学生感知面积的含义,将面积二字分开解释,抓住了面积本质,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非常棒!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63&ptid=126051)
    
    思考一:《什么是面积》一课的度量本质       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 ...

    瞿老师结合度量背景,认真深入地分析了对本节课《什么是面积》的认识。在度量中明确了面可以简化为 “面” 大小,并且把周长与面积也进行对比,区分,避免学生混淆,图形一周的边线与边线内部的面,两者虽不一样,但关系紧密,谁也离不开谁。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0&ptid=126051)
    
    【教材分析】《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

    瞿老师对教材分析全面透彻,结合刘加霞与史宁中教授对度量本质的理解,提出由一维长度到二维面积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学情,“周长越大,面积越大” 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在教学中需要着重突破的重点。

    liwenjing
    liwenjing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5&ptid=126051)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预设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生:看过。师: ...

    瞿老师本节课以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事物中抽象出来,初步认识封闭图形物体的面,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图形建立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小水滴
    小水滴4年前

    瞿老师的引入引人入胜,利用大家熟悉的动画人物体会脸面的大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脸面到物体的表面再到图形的面积,让生经历了多样的活动体会面积的含义,尤其把 “面积” 二字分开理解,不仅能抓住面积本质,是对面的大小进行度量,让学生更清楚面积含义,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概念。值得学习!我们知道孩子具有感知距离远近的本能,度量具有抽象度量和借助工具度量,那么本节课的度量本质如何体现呢,有一些疑惑?希望得到解答。

    李梦杨
    李梦杨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77&ptid=126051)
    
    思考三:《什么是面积》的度量教学    关于度量的教学,史教授给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第三个原则,“ ...

    在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设计很详细,通过比较新疆和北京的大小,摸身边物体的面,建立面积概念,建议在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一块儿可以先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寻找面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然后出示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找一找它的面积,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魏鸿莹
    魏鸿莹4年前

    瞿老师对度量本质的理解、教材的把握深刻、到位。

    赵婷婷0320
    赵婷婷0320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0&ptid=126051)
    
    【教材分析】《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水平出发,依据儿童的概括能力水平,遵循 “实物 —— 表象 —— 概念” 的形成过程,通过 “创设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与应用” 来组织教材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面积” 安排在第一学段末进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整理、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水平,形成数学思考水平,真正意义地获取一张从 “一维” 空间进入 “二维” 空间的学习 “通行证”,为学生后继学习 “面积单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积累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可以说,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

    这篇翟老师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分析到位!值得学习与借鉴!

    魏鸿莹
    魏鸿莹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94&ptid=126051)
    
    活动二: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1. 故事引入,埋设认知冲突。师:两只蟋蟀发现了一片嫩草地。一只的名字叫 “特别 ...

    瞿老师注重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并以学生为本展开学习活动,利用有趣、幽默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对 “面积” 与 “周长” 的对比活动中,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光小程洋洋
    光小程洋洋4年前

    瞿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面积。

    姚佳佳
    姚佳佳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0&ptid=126051)
    
    【教材分析】《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

    区分周长与面积,需要孩子动手体会,建议孩子们动手摸一摸面的大小,并用手指沿着边线绕 1 圈,知道手指绕过的长度就是周长。

    姚佳佳
    姚佳佳4年前

    翟老师设计的活动二非常新颖,抛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孩子们通过探索获得答案,比老师讲授印象更为深刻,对老师的课堂把握功底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佩服。

    姚佳佳
    姚佳佳4年前
    [czstjsq发表于2020-2-2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85&ptid=126051)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面及面积 1. 故事引入预设师: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生:看过。师: ...

    翟老师的导入和本课的主题非常适切,引入的很巧妙,儿童化的语言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关于 “面” 的认识,摸得活动可帮助孩子们区分 “边线” 和 “面”。

    黄慧章
    黄慧章4年前

    本节课非常有趣的是,边线及周长的度量与面的大小及面积的度量,这样帮助学生学生从一维到二维度量的转化,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的度量。在度量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还有是对面积的 “积” 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03 编辑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习了周长的概念、测量及计算的基础上。刘加霞教授认为,学生对面积、体 积 等 内 容 的 学 习和理解 ,一般都经历下述五个阶段: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 “量”,直接或间接比较 “量” 的大小),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 或 用 另 一 个 量 为 中 介 进 行 比较),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1】。《什么是面积》作为《面积》单元的起始课,辐射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既要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还要初步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比较面积。

    教师用书指出,“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作为《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担任着开启这次 “飞跃” 的重要使命。史宁中教授认为,人有两个原始本能,其中一个就是 “对距离远近的感知【2】”,也就是教师用书说的 “一维长度” 的感知。而人却不具有对 “二维面积” 的本能感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初次接触图形的面积时,总是很容易关注到边长与周长或试图去测量边长与周长,甚至会本能地认为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不过,史宁中教授还指出,人有两个特有的能力,“抽象能力” 与 “想象能力”。用好这两个能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的认识从 “一维的长度” 过度到 “二维的面积”。

    【学情分析】

    在做教学二稿设计时,学校已复课,我们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做了简要的课前访谈。访谈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 “关于面积,你知道些什么”,二是 “什么是面积,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通过第一个话题,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在学习面积之前,已经听说过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是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通过第二个话题,我们发现,对于 “面积概念” 的理解,学生觉得空洞抽象,是有较大困难的。

    【设计思路】

    综上,基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设计本课的基本思路。本课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面积的本质含义”。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不断推进。

    第一层次,知道什么是 “面”。要想帮助学生从 “一维的长度” 过度到 “二维的面积”,就得从现实背景中对比认识 “一维的长度” 具象 “边”,和 “二维的面积” 具象 “面”。借助大量的、普遍的、多样的(含不规则的)实物表面,积攒丰富的关于 “面” 的现实经验。继而引发学生的抽象能力,把实物表面抽象成封闭图形,引发学生想象能力,将封闭图形想象成现实的物体表面。这个层次完成了现实背景与数学抽象间的双向联系,既帮助学生明确了 “面”,也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第二层次,知道 “面积” 描述的是 “面的大小”。 出于对 “距离远近的” 本能感知,学生更易于关注到边长与周长或试图去测量边长与周长。所以在初步揭示面积的意义时,有意设计了与周长的对比认识。我们选择从度量对象出发,直观地区分图形的边线与面,从而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避免混淆。

    第三层次,知道 “一个图形的面积” 就是 “看这个图形里面有多少个工具面”。“面” 既然有大小之分,该如何去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在发现观察法、重叠法的局限后,学生自然感受到找工具测量面积的必要性。学生想到用硬币、橡皮、小方格的面去铺满图形的面时,其关注点已然从 “一维长度” 过度到了 “二维面积”。从而更加具体地认识到,“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就是看它里面可以铺满多少个工具面”。这个认识,不光令学生有了初步的度量面积的意识,也让面积的含义更为易懂具象化。同时,尝试用硬币、橡皮、小方格测量面积的过程,也是度量工具不断被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保护了学生,从无到有创造工具,从一般到标准改良工具的思考历程,使学生得以亲历从粗糙到精细的度量演化过程,让学习自然发生,深化度量意识。

    【学习目标】

    1. 结合大量具体实例,知道哪里有 “面”。对比周长的意义,知道 “面积” 描述的是 “面的大小”。

    2. 经历用硬币、橡皮、小方格铺满图形的过程,知道 “一个图形的面积,就是看它里面能铺满多少个工具面”。

    3. 参与 “画” 面与 “想” 面的活动,培养空间观念;亲历优化度量工具的过程,培养度量意识。

    【学习重点】形成面积的感性认识。

    【学习难点】知道 “一个图形的面积,就是看它里面能铺满多少个工具面”。

    【学习准备】直尺、铅笔、硬币、橡皮、小方格贴纸,导学单。


    [<继续查阅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370)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04 编辑


    课前谈话

    师:课前我采集了同学们对于学习 “面积” 提出的问题,我将同学们的疑问整理为这样三个问题(指黑板上写好的三个问题)。你们看,是你们想问的吗?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三个问题去学习,好吗?

    故事引入

    师:我们来认识两个卡通人物(课件出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一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讨论谁更适合当爸爸。爸爸说 “我的个子比你高,力气比你大,当然适合当爸爸啦”。大头儿子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灵机一动说 “可我‘面子’比你大呀!”

    师:你们知道大头儿子说的 “面子” 是什么吗?(课件呈现如图 1)

    生:他的脸。

    师:哦,他的脸面。那我们来大致验证一下(课件演示),果然大头儿子的脸面更大,他觉得威武神气。

    12340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让学习自然发生。由人的 “脸面” 引入到物体 “表面”,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学习也变得生动、有人情味儿。


    [<继续查阅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372)

    图片:

    1.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06 编辑


    问题一 哪里有

    1.“找” 面,积攒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有关 “面” 的现实经验。

    师:我们数学中,也常说 “物体表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哪里有 “面”,你能从自己身上或周边物体找找吗?

    生 1:我找到了我的手掌面。

    生 2:我找到了课桌面。

    师:请你跟找到的面打打招呼,摸摸它,注意要尽量把你找到的面摸满(注意引导学生用手掌面去摸,有序摸满)。

    师:我们总结一下大家找到的面(课件演示如图 2),比如身体上的面,手掌面、脚掌面、背面,这三个面可太好了,可以跟着我们行走,随时可以拿出来用。现在将真实的面隐掉,只留下轮廓(课件演示如图 3),你还能想到它是什么面吗(引发联想)?

    生(齐):能。

    师:我们扩大范围,再来找身边的面。(课件演示)数学书封面、桌面、黑板面、墙面…… 同样隐掉真实的面,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你能想到它是什么面吗?

    生(齐):能。

    12421

    2.“画” 面,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

    师:我们找到生活中这么多面,能不能挑选一个画在题单上。画了之后,请说说你画的是什么面,画在纸面上的面在哪里,用手摸出来。

    生 1(全班展示):我画的是一个半圆尺(量角器)的表面,画出的面在这里(边说边用手掌摸图形的面)。

    生 2(全班展示):我画的是一个盒子的底面(如图 4),画出的面在这里(边说边用手掌摸图形的面)。

    师:同学们,用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这样真实而生动面,可真能干(为全班同学竖起大拇指)!

    12295

    3.,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师:我也画了,第一组在我身 体上,画出的样子是这样的(课件展示),你能猜出是什么面吗?

    生(兴高采烈,异口同声):你的眼镜,镜片的面。

    师:你们可真会联想(课件验证如图 5)!

    生:耶!

    师:还有一个,画出的样子是这样的(课件出示)。想想它可能代表的是什么面。

    生(七嘴八舌):桌面、地面、天花板面、墙面……

    师:为什么可以代表这么多大小不一的面呢?这些面有什么共同点?

    生:形状相同,都是长方形。

    师:这么说,它可以代表的面可太多了(课件展示如图 6),可以是一块长方形花布,可以是一块长方形草地;可以是一面长方形桌面,可以是一扇长方形的窗户;甚至可以是长方形游泳池静止的水面,也可以是透过长方形天窗看到的一方蓝天……(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可适当停顿)

    12296 12308

    师:谁说我们数学枯燥乏味,它用这样极简的图形,收纳着、代表着万千世界、丰富多彩的面。这就是数学独有的价值与美好!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 “哪里有面” 这个问题了吧。

    生 1:生活中有丰富的物体表面。

    生 2:图形中也有面。

    (学生一边作答,课件同步演示如图 7)

    4. 沟通 抽象 联想 ,发展空间观念。

    师:(课件演示如图 8)我们看到、谈到生活中这些物体表面,要能画出对应的封闭图形,看到 画出的图形,也要能联想到它所代表的真实的物体表面。这样我们才能学好。


    12306 12307

    设计意图: 问题一 “哪里有面”,总的目的是借助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目的,通过 “找” 面、 “画” 面、“想” 面三个活动逐步实现。“找” 面,是为了积攒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有关 “面” 的直观形象与现实经验。“画” 面,由现实背景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到封闭图形,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亲历数学抽象的需要与发展过程。“想” 面,由一个简洁的封闭图形,联想到生活中丰富多样的、真实存在的实物表面,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引发学生体味数学极简的价值与美好,展现数学内涵与魅力。于是将丰富的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封闭图形建立双向联系,培养学生抽象与联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继续阅读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392)

    图片:

    4.png 5.png 7.png 8.png 6.png 2-3.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07 编辑


    问题二 什么是 面积

    师:我们知道了 “哪里有面”,知不知道什么是 “面积” 呢?我们来看这些实物表面与封闭图形,他们都有一周的边线(课件演示如图 9,突出一周边线),也有边线里面的 “面”(课件演示如图 9,突出图形的面)。一周边线的长度,也就是一周的长度,就是之前学习过的周长。而 “面” 的大小,或者说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随即板书)。

    12313

    师: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举例说一说。

    生 1:我知道了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比如说这个桌面……

    生 1:这个桌面的大小就是这个桌面的面积。

    师:(指着黑板上提前画好的正方形)比如这个正方形……

    生 2; 这个正方形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你说得对。我们问这个正方形有多大,就是问它的面有多大,也就是它的面积。

    师:现在你们会区分一个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了吗?

    即时练习 描一描,涂一涂。

    1. 想要知道下列图形的 周长 ,得关注它们哪里的长短?请用 彩笔 描出来。

    2. 想要知道下列图形的 面积 ,得关注它们哪里的大小?请用 彩笔 涂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展示。

    生 1:要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就得看它一周的边线有多长。要想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就得看它里面的面有多大(如图 10)。

    生 2:那后面那个图形为啥漏做呢?

    生 1: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师:为什么不是封闭图形就不涂也不描呢?

    生 3:它都没有闭口,你怎么知道下面该怎么描怎么涂呢?

    这项练习,绝大多数同学都完成得很好。小予同学的做法如图 11。课堂上我们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大家都说她做错了,小予同学有点胆怯。只有小秦同学说她没错,他的高情商解释让大家心服口服。

    秦:她没错,她只是把这个没有周长的图形补成了一个有周长的三角形(大家为小秦同学智慧而富有包容心的解读送上了掌声)。

    师:即使她在第一次描这个图形的一周时没有察觉问题,那后来她自己其实已经想明白了(手指图暗示)。

    生:因为第二次涂面时,她就没有涂了,还打了个小 “×”。

    师:我们为她在作业中的进步鼓掌。(所有孩子投去欣赏的眼光鼓掌,小予同学开心地回了座位。)

    1231412322

    师:我们来把大家的发现总结一下。万千世界都可以用线条来勾勒(课件演示如图 12)。上面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

    生:没封口。

    师:有没有周长?有没有面积?

    师:这些线条未封闭,没有围成一周,没有周长,也没有面积。所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与面积。

    师:下面的图形呢?

    生:封闭图形,有周长,也有面积。

    师:对。封闭图形围成了一周,也围出了确定的面。一周的长度用周长表示,面的大小用面积来表示。

    师:现在对于 “什么是面积”,你有没有更清晰的认识了呢?

    生(频频点头):清楚了(学生记录如图 13)。

    师:那 “面积” 为什么叫面 “积”,不叫面大或面小?(学生若有所思、跃跃欲试,但我没有展开,想他们存着这个疑问,进入下面的学习。)

    1232312324

    设计意图 :根据课前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理解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很容易与周长混淆。所以我们在初步揭示面积的意义时,有意设计了与周长的对比认识。我们选择从度量对象出发,直观地区分图形的边线与面,从而区分面积与周长的意义,避免混淆。随后的即时练习意在考察学生对周长与面积对应的直观具象,一周边线与面,能否准确区分。另外补充了一个非封闭图形供学生质疑辨析,凸显周长与面积也有共性,都是仅仅存在于封闭图形。之后便在非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对比中,补充并巩固了对周长与面积的认识。


    [<继续查阅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51&pid=212402)

    图片:

    9.png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08 编辑


    问题三 怎么 “测量” 面积?

    师:我们知道了 “什么是面积”,那我们能不能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1. 观察法

    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课件呈现如图 14)?

    生:左边的更大。

    师:怎么知道的?

    生:一眼就看出来了。

    师:说得好,只需要观察就知道了。

    12325

    师:(课件呈现如图 15)再来看看,A 和 B, 谁的面积更大?

    生;B

    师:A 和 C 呢?

    生;C

    师:B 和 C 呢?

    生:看不出来了。

    2. 重叠法

    师:学具袋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 B 和 C 两个长方形。大家来想想办法,怎么才能知道 B 和 C 谁更大呢?

    学生自主尝试,同伴相互启发,再到全班交流。绝大多数同学想到了重叠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一边在展台演示,一边讲解):我先把 B、C 两个图形对齐重叠,再把多出的部分折出来,最后把多出的部分再重叠,发现正方形更大。(如图 16)

    小结:同学们想到了重叠法比大小,是个好方法。重叠一次,除去相同的部分,再去重叠不同的部分,直到能看出谁剩下的更大为止。

    1232612327



    <继续查阅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


    图片:

    14.png 15.png 16.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6 21:10 编辑


    <续> 问题三 怎么 “测量” 面积?

    3. 测量法

    师:刚刚我们拿的是两个图形的纸片,方便重叠比较。要是我们的图形不能拿出来重叠,又该如何比较谁更大呢?B、C 两个图形现在在我们的导学单上,你能想到办法去比较它俩谁更大吗?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和同伴讨论、合作。

    (这里给学生准备的工具有硬币、橡皮和直尺。刚开始有极少数同学用直尺去测量边长,试图比较周长,很快就被同伴指出,那是周长,现在需要测量的是面积。)

    3.1 硬币测量

    生 1:我用硬币试了试,但是不行。

    师:我希望你能来展示一下你的尝试。

    生 1:我用 1 角的硬币去放,但是不行。(学生的课堂操作,课堂上未能捕捉,课后我记录如图 17)

    师:怎么不行呢?

    生 1:有的地方有重叠,还有的地方有空隙。

    师:虽然他的这个方法没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但是我仍然从中看到了价值(启发同学们带着肯定的眼光去思考与修正)!

    生 2:他虽然没成功,但这是一次有用的尝试。

    生 3:我知道了硬币不方便,要去找找别的工具试试。

    师:我还有个问题,他把硬币放在这个这里,是为了干什么?

    生 4:他想看看一共能放几个,然后看哪边放得更多。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觉得硬币不方便,如果你们可以改良这个硬币,你们想要怎么改呢?

    生 5:我想把它改小点。

    生 6:光改小还是不行,我想改成方形的。(其他同学连连说对,表示认同)

    3.2 橡皮测量

    生 7:我的橡皮差不多是方形的,我试了试,确实更方便放整齐了,但是仍然不行。(学生的课堂操作,课堂上未能捕捉,课后我记录如图 18)

    师:请你来展示一下。别着急否定,我们一起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8:我觉得可以。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一部分是两块橡皮那么大,我们只需要比剩下的部分了。

    生 9:对,对。我们需要一个更小的方形的工具。

    1232912328

    3.3 用小方格测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箱里的信封,看看里面有没有你们想要的工具。(这里为同学们提供了小方格贴纸)

    生:小方格,太好了。

    师: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找同桌合作。之后集体交流

    生 1:我用小方格贴满了正方形,数出有 16 格;又用小方格贴满了长方形,数出有 15 格。所以正方形更大,大 1 格。(如图 19)

    师:所以你发现正方形有多大?

    生 1:有 16 个小正方形那么大。

    师:那长方形有多大?

    生 2:有 15 个小正方形那么大。

    师:现在可以马上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了吗?怎么比较的?

    生 3:16 大于 15,正方形大。

    师:可以直接比较数了,这得感谢谁?

    生:小方格!

    12331

    生 4:我觉得这样全部铺满,太麻烦了。我是这样做的(上台展示如图 20)。然后我们就想,一条边可以贴 4 个,有 4 条边,4 乘 4 等于 16 个……

    师:大家同意吗?

    生(绝大多数):同意。(少数同学心存迟疑)

    师:同意?

    生 5:不同意!你这样是在算周长了!

    师:他是算的小方格呀。他说靠一条边可以铺 4 个,有 4 条边。

    生 5:那你这样就没有贴满呀!你只靠着四边贴,中间呢?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他的想法画出来吗?

    生:可以。(如图 20)

    师(对生 4):你现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生 4:知道了。我们要把整个面铺满,不能只靠着边铺。

    师:嗯,你想省些麻烦,爱动脑筋,这个尝试很大胆。这样做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既然实际没有铺满,我们看着这个图,可以想到铺满的样子吗?

    生 6:可以(上台展示如图 21)。我们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每行铺 4 格,可以铺这样的 4 行。长方形每行铺 5 格,可以铺这样的 3 行。为了避免出错,我还画出来验证了一下。(全班掌声响起)

    12332 12334

    师(对着生 4):我们要感谢你,做了不用满铺的第一次尝试!

    师(对着生 6):我们还要感谢你,做了大胆的修正与补充!(全班掌声再次响起)

    师:大家都明白了吗?我们对照着看一看,在算正方形时,两位同学都用了算式 “4×4=16”,意思相同吗?

    生:不同。

    师(指图说):第一位同学的这个 4,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 4 条边”

    师:第二位同学的这个 4,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同样的 4 行”。

    师:这两者的区别,你能体会吗?

    生:能。

    小结:看来我们想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就得用小方格把它的面铺满。即使我们没有真实地铺满,也得能想到它铺满该有的样子。这样我们才能数出或者算出它到底有多少个小方格那么大。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去比较图形的大小?

    小结(师生):我们用了观察法、重叠法,不过都有局限。后来我们用硬币、橡皮、小方格去摆,看看可以摆几个,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用这些小工具的面去量较大图形的面。我们可以说是 “用小的面去量大的面”。最后就可以数出或算出 “大面” 里面有多少个 “小面”, 就可以测量出图形的面积。 在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时,我们发现小方格最好,因为它更方便铺满(同步板书)。


    <fontface="宋体"><继续查阅本文,请转至下一楼层>


    图片:

    18.png 17.png 19-1.png 20.png 21.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6 14:08 编辑


    <续> 问题三 怎么 “测量” 面积?

    即时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

    (此练习参考学习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什么是面积》。)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天黑了,全班同学请闭眼静息。女生请睁眼,男生继续闭眼静息。(确认男生都闭眼静息,再出课件呈现如图)请女生大声数出你看到的图形的面积,并记住它。

    生(女):女生看到的图形有 16 格那么大。(课件隐去图形,留下 “16 格”)

    师:接下来,请女生闭眼静息,男生睁开眼。(确认女生都闭眼静息,再出课件呈现如图)请男生大声数出你们看到的图形的面积,并记住它。

    生(男):男生看到的图形有 4 格那么大。(课件隐去图形,留下 “4 格”)

    师:天亮了,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还记得各自看到的图形有多大吗?男生、女生谁看到的图形更大?

    生(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女生,16 格大多了。

    生(部分同学早有警觉):一样大。

    生(小烛同学眼睛格外亮):不能确定。你都不知道用的小方格有多大。小格子如果一样大,女生看到的图形 16 格,肯定更大;小格子如果不一样大,那就可能女生看的更大,可能男生看的更大,也可能一样大。(全班同学若有所思,表示认同,响起掌声)

    师:小烛思考得真周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她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课件展示三种可能如图 22、23、24)。

    12353 12351 12352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你有些什么看法,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 1:我们不能只看数量,还得看用的小格子有多大,两者要一起看。

    小结:看来,我们要想直接比较数量,就得统一用相同大小的格子去测量(随即板书)。


    设计意图(问题三): “面” 既然有大小之分,该如何去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在发现观察法、重叠法的局限后,学生自然感受到找工具测量面积的必要性。学生想到用硬币、橡皮、小方格的面去铺满图形的面时,其关注点已然从 “一维长度” 过度到了 “二维面积”。从而更加具体地认识到,“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就是看它里面可以铺满多少个工具面”。这个认识,不光令学生有了初步的度量面积的意识,也让面积的含义更为易懂具象化。同时,尝试用硬币、橡皮、小方格测量面积的过程,也是度量工具不断被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保护了学生,从无到有创造工具,从一般到标准改良工具的思考历程,使学生得以亲历从粗糙到精细的度量演化过程,让学习自然发生,深化度量意识。


    收获与疑问

    师:以上,我们解决了课前梳理的三个问题。现在,你有新的收获与疑问吗?

    不少同学谈了收获,有一个同学产生了新的疑问,“难道每次测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我们都要把这个小方格带着吗?” 他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可贵,他已经产生了想把测量工具确定下来,标准化的动机,说明该生具有很强的度量意识,已为后续的学习埋下思考的种子!


    图片:

    23.png 24.png 22.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6 07:04 编辑


    12354

    图片:

    板书.png

    zfk123456
    zfk1234564年前

    认真学习了瞿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本课的构思非常深入,通过对面积概念的层层深入,由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czstjsq
    czstjsq4年前
    [zfk123456发表于2020-7-811: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3086&ptid=126051)
    
    认真学习了瞿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本课的构思非常深入,通过对面积概念的层层深入,由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学 ...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由感性直观到理性分析,相信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在日常课堂努力的目标。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学习更加自然!再次感谢您的肯定与鼓励,殷切期盼您能批评指正,多多指导!

    zmzm-zyfx
    zmzm-zyfx4年前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度量工具的产生和选择是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分辨主动修正,逐渐明晰的,学生经历了选择度量工具的过程,体验深刻,认识深入,深化了度量意识。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瞿老师的设计从激趣引入,知面 ——- 动手实践,画面 —— 展开想象,想面 —— 探索比较,建立概念的活动形式深入展开建立面积概念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度量经验的获得从无到有,很有深度,值得学习!:)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瞿老师的设计一直在体现让学生经历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过渡空间认识上的这次飞跃,设计的方向细致具体,值得学习!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瞿老师,你好,有个问题与您探讨:在前面引入环节,你说:“你们认同大头儿子说的话吗?他说的 “面子” 你知道是什么吗?生:他的脸。师:哈哈,大头儿子是说,他的 “脸面”(摸脸的手势)比爸爸的大,所以他更威武神气!” 在这里,老师可不可以在学生回答了 “他的脸” 之后直接深层次引导,“请你扮演小头儿子摸一摸他的面子”,如果学生出现了是用手描轮廓,教师可以追问:对吗?如果他直接用手掌摸脸面,教师则可以强调 “哦,原来面子不是一个点,一个轮廓(老师手势指自己),而是指的整个脸面” 这样就可以在一开始就加深周长与面积的区别,那么在接下来寻生活中的面时学生就会抓住面去寻找,你认为呢?

    zfk123456
    zfk1234564年前

    关于面积的概念理解,学生的操作活动很重要,尤其是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发展龙角想象能力,这方面瞿老师做得很好!是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在你的二稿中,当学生已经找到了手掌面,脚掌面,背面之后老师可不可以追问:“我们身体上哪里还有面?” 或者 “手背有面,手心有面吗?或者 “数学书封面有面,封底有面吗?还有面吗?”” 请你摸给大家看,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同一个物体上有多个面,为以后的三维空间的学习奠基?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 线 - 面 - 体” 的知识结构,教师就可以在帮助学生梳理已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您认为呢?

    czstjsq
    czstjsq4年前
    [lixingrong发表于2020-7-1211: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3712&ptid=126051)
    
    在你的二稿中,当学生已经找到了手掌面,脚掌面,背面之后老师可不可以追问:“我们身体上哪里还有面?” 或 ...

    感谢李老师给出了这么多富有指导性的建议。感佩您更为丰富的教学思考和长远的教学眼光!正如大家常说的,任何一节课都会留有遗憾。虽然我们的教学设计已经定稿,您给出的指导意见,我们会链接到主题帖,并作为反思的重要参考意见写入最后的综述,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再次感谢李老师给予的宝贵意见!

    lixingrong
    lixingrong4年前

    你的设计中有一个让学生涂面积的题,我建议能不能改成 “老师想给其中一个图形涂色,要求涂得快,如果是你 ,你会选择哪一个?(这里的图形变成有大有小的图形),让学生选择,然后你追问,为什么不选四号?(角不完整)强调 “面积必须是封闭图形”,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画一画变成封闭图形之后再与其他图形比一比,,通过这样的认知冲突,动手画,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去处理抽象性知识与形象性知识的矛盾,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涂色最大的一个图形,老师去观察,看看有没有涂边线的,如果有就可以有效区别周长和面积了,如果没有说明同学们完整体会面积概念了,您认为呢?

    lesliehuang
    lesliehuang4年前

    [十一运夺金](https://1680380.com/view/shiyix5_sd/index.html)

    [天津时时彩](https://1680380.com/view/shishicai_tj/ssc_index.html)

    [幸运飞艇](https://www.1680380.com/view/xingyft/pk10kai.html)

    czstjsq
    czstjsq4年前
    [lixingrong发表于2020-7-1312: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3889&ptid=126051)
    
    你的设计中有一个让学生涂面积的题,我建议能不能改成 “老师想给其中一个图形涂色,要求涂得快,如果是你  ...

    感谢李老师对教学设计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您的想法让我看到了同一个简单的练习中,开放地涵盖多种认知的可能,这样一来可能会为课堂节约时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感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普雷特!

    czstjsq
    czstjsq4年前
    [ljg198107发表于2020-3-419: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839&ptid=126051)
    
    面与面积是学生容易混淆之处,瞿老师从物体、封闭图形入手,直观感受面;借助词语理解面积。让学生先将 “面 ...

    感谢老师您对我们团队教学设计提出的指导意见!您说 “用小面去铺大面是认识结果” 我们十分认同。之所以没有另作总结,是想将重点放到学生体验选用 “工具面” 去度量 “对象面” 的过程,以此发展学生初步的度量意识。一节课总是会有遗憾,我们选择了重视学生体验。特别感谢您给出的理论提示,这也催促着我们进一步将知识类别把握准确。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17 09:53 编辑


    [小水滴发表于2020-5-816: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0715&ptid=126051)
    
    瞿老师的引入引人入胜,利用大家熟悉的动画人物体会脸面的大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脸面到物体的表面再 ...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团队对史宁中教授所做的 “度量” 解读,是这样理解的。借助抽象得到度量单位,是指各级的计数单位。而除开计数单位,其他的计量单位都是通过工具得到的度量单位。所以 “抽象度量” 多指数与代数知识板块的数学本质,而 “工具度量” 多指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的数学本质。本节课所尝试的对面的大小的度量,属于工具度量,当尤其关注引导学生从大量现实背景中,关注其度量对象,“面”;经历尝试 - 选择 - 优化度量工具的过程,更为深刻理解面积的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对二维面积的度量意识。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31 18:05 编辑


    反思一:本课的内容很多,怎么把握好时间?

    (一)尊重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通过课前的学生谈话,发现孩子们对面积的概念理解还很模糊不清,所以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比如解决第一个问题 “哪里有‘面’” 里面的找面、画面、想面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第二个问题 “什么是面积” 里面,有意设计了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练习,让孩子们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解决了他们认识上的困难和盲点。

    (二)灵活调整课时,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什么是面积” 这一课在面积这个单元是起始课,是学生从 “一维的长度” 过度到 “二维的面积” 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面积” 概念的理解和度量意识的培养上。比如,在课后谈话,学生已经问到 “难道每次测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我们都要把这个小方格带着吗?” 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明白面积的概念并且度量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深化了度量意识,已经意识到度量中要比较大小,统一度量标准的重要性,也为第二课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设计情景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助力

    本课以解决三个主问题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的学习顺理成章,学生的学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面积的意义理解激发学生度量意识的萌发,学生是自主萌发度量意识,发展度量意识。度量面积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学习习惯培养,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本课虽然看起来活动丰富,时间可能不太够用,但是我们平时对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到位,孩子们上台发言组织有序,课堂参与积极顺畅,学习在问题中一步一步有序推进,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看到了度量意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粗略到精确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反思二:怎么能做到让 “学习自然发生” 的?

    (一)激发兴趣,让学习自然发生

    本课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氛围,由比较人的 “脸面” 自然引入到物体 “表面”,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具体、有人情味儿,让学习自然发生。

    (二)借助体验感悟让学习自然发生

    本课为了让学生能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设计 “找” 面、 “画” 面、“想” 面三个体验活动将丰富的实物表面与简化的封闭图形建立双向联系,借助体验感悟既培养学生抽象与联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让学习在体验中自然发生。

    (三)对比中体会让学习自然发生

    为了进一步明确面积与周长的不同,本课设计一组对比练习考察学生对周长与面积对应的直观具象,一周边线与面,能否准确区分。让学生在质疑辨析中体会周长与面积的共性都是仅仅存在于封闭图形。然后在非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对比中,补充巩固了对周长与面积的认识,让学生在对比中让学习自然发生。

    (四)探索中优化让学习自然发生

    “面” 既然有大小之分,该如何去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瞿老师通过让学生经历对度量方法的探索,在感受发现观察法、重叠法的局限后,再通过对度量工具的探索,如使用硬币、橡皮、小方格来测量面积的过程中优化对度量工具的使用,通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找工具测量面积的必要性,这样的探索活动不光令学生有了初步的度量面积的意识,也让面积的含义更为易懂具象化,使得老师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自然发生。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31 18:13 编辑


    李春梅工作室提出的 预设问题

    在初稿中 “超级蟀” 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了周长和面积不能同大同小,但在终稿中为什么没有了这个环节?

    我方工作室回答过程如下。

    周军成:老师们好,我们来自成都市陈祖惠名师工作室。李春梅工作室提出的问题是:在初稿中 “超级蟀” 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了周长和面积不能同大同小,但在终稿中为什么没有了这个环节?总的来说,我们的终稿并没有否定初稿,而是结合学情对初稿进行了优化。我们将以这样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课件展示整体回答思路)。

    李兴荣:初稿教学设计主要基于读懂教材。第一个小绿点,意在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小绿点,我们初读得到三个要点,“通过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深化理解面积的意义,发展度量意识”;第三个小绿点,则是通过画图体会 “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周长可以不同。” 通过深层次研读这个方格图,我们发现第二个小绿点中还隐藏了 “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可能不同” 这样一个知识点。而学生本能的认知经验有可能认为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初稿中设计了 “超级蟀” 这个情景,抛出 “用 40 厘米与 42 厘米的两根绳子围草地,哪根绳子围出的面积更大?” 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活动之前先设问,引发学生带着猜想展开本环节四个知识点的探索活动,进行自我验证;二是埋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之后还会质疑与反思。

    肖丽莎:初稿设计之后,学校已复课,我们试讲发现,学生单是理解面积的意义,就有较大困难,需要充分的活动体验。情境中预设的问题与冲突,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理解负担,不适合在建立 “面积” 概念的初始课展开学习。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终稿中,这个情境与问题并未出现,我们仍然肯定其学习价值,准备运用于新课之后的整合学习中。试讲出现问题,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到底该如何优化呢?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我们选择了三年级还未上过此课的同学代表,做了简要的访谈。访谈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关于面积,你知道些什么。二是,什么是面积,你能不能举例说一说。我们发现,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 长乘宽,但不清楚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说不清楚什么是面积,对面积概念的感知抽象、空洞。因此,我们坚定地将教学目标锁定为,帮助学生理解透彻理解 “什么是面积”。

    瞿小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呢?我们对照史宁中教授的度量解读,对 “什么是面积” 的内涵作了三个层次的解读。第一层次,知道什么是面;第二层次,知道 “面积” 描述的是 “面的大小”。第三层次,知道 “一个图形的面积” 就是 “看这个图形里面有多少个工具面。” 第一层次主要经历找面、画面、想面三个活动,积攒大量实物经验。过程中,对比一维的边知道二维的面。画面、想面的过程就是抽象与联想的过程,于是发展空间观念。第二层次对比周长,知道面积描述的是面的大小。随即通过 “描、涂” 的对比练习,区分周长与面积。并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与面积。

    第三层次,当学生发现观察法、重叠法在比较面积大小有局限,自然想到用工具测量。这个环节,活动体验的目的,一定得引发学生思考,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创设、优化测量工具的过程。二是,要着意肯定学生看起来 “失败” 的尝试,鼓励他们不断思考、自我修正。

    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无法真正让学生去创设工具,但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经历创设工具的思考。于是应注意先引发学生对可行工具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产生猜想,再提供工具。为了让学生经历优化工具的思考,我们应先提供粗糙的工具。在学生初步尝试测量时,我们只为学生提供了身边常见的工具,直尺、硬币、橡皮。学生在尝试中就发现,直尺只能量边长,无法直接量面积。硬币靠不紧,想要方形工具。橡皮是方形的,能靠紧,但太大了。于是就产生了改良工具的动机,想要一个大小合适的方形工具,这时候小方格就应运而生,学生喜出望外。

    “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直接习得好方法,而是不断探索并优化自己的方法。” 要注意肯定学生看起来 “失败” 的尝试,鼓励他们不断思考、不断修正。最开始提供直尺、硬币、橡皮这些工具时,学生稍微一摆就说 “不行不行”。很明显,这些工具确实不行,但想到用工具面去测量图形的面,就是一个一维到二维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应给予肯定与赞赏。而且,只有及时肯定这样粗糙的测量尝试,才能唤起学生优化测量工具与方法的思考热情。又比如,当我们用小方格满铺成功之后,有同学已经窥得不必满铺的天机。他无比激动上来展示,结果发现他错了,他沿着边铺的,没有铺满真个面。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对自己的冲动表示失望。而实际他做了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他第一个用大脑的想象来代替实际的摆放,这是学习数学非常需要的能力。我们应给予其应有的肯定,并鼓励大家想得沉稳些、细致些。于是才有后面学生的补充与修正,还想到 “把没铺的格子画出来,验证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好方法。

    我们想做到以上两点,能够把第三个层次落实。同时,这也是贯穿整个课堂,我们的主张,创设 “从无到有” 的探索空间,引导学习自然发生。以上就是我们的解答,请问对方辩友,还有什么问题吗?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31 18:13 编辑


    答辩现场,李春梅工作室追问的问题:


    你们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 “积” 的?


    我方工作室回答内容如下。


    一方面,单从 “积” 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乘积、累积。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度量的本质来看,这里的面积指的标准单位的累积。如:用橡皮擦的面来度量,那就是有多少个橡皮檫的面累积而成。如果用方格来度量,那就是所有方格面的累积,如果用单位 “1”,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的格子去度量,那就是这些标准单位的累积。本节课就是在学生明白 “什么是面”“哪里有面” 后,用一定的标准去度量面积的大小。通过工具面的度量进行累积而成得到面积。


    另一方面,从函数的思想来理解,面积的 “积” 也暗示着其二维概念,F(x,y),由两个变量来决定大小。教师用书重点指出,“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史宁中教授认为,人有两个原始本能,其中一个就是 “对距离远近的感知【1】”,也就是教师用书说的 “一维长度” 的感知。而人却不具有对 “二维面积” 的本能感知。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在学习 “二维的面积” 时,“一维长度” 的本能感知,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因为在学习相关新知识时,本能感知一定是率先想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初次接触图形的面积时,总是很容易关注到边长与周长或试图去测量边长与周长,甚至会本能地认为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这个 “来自本能的困扰”,同样在我们实际上课中有所体现,有两处尤为明显。


    一是,在初次尝试用工具测量图形面积时,仍有个别学生选择直尺测量边长,试图计算图形的周长。二是,在用小方格满铺长方形时,有同学觉得铺满太费劲了,于是只沿长、宽铺小方格,但在计算时,却是按照周长的思路在计算。满铺的时候几乎都会铺会数或算。当有同学尝试沿长、宽铺时,未铺满的部分,得靠想象。而想象的环节,就又本能地想着沿四周边线铺了。


    通过以上分析,再次确定,学习 “二维的面积” 时,“一维长度” 的本能感知,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也就是说,要想理解好 “积”,就得深入理解 “面积的含义”,每一个环节都应着力将 “一维” 与 “二维” 进行对比认识。学生从 “一维” 过渡到 “二维” 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学生 “试错机会”。在 “对比认识” 与 “试错反思” 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从 “一维的长度” 顺利过渡到 “二维的面积”。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三个关于面积的认知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从 “一维” 过渡到 “二维”,从而理解好面 “积” 的含义。



    附件:

    czstjsq
    czstjsq4年前

    本帖最后由 czstjsq 于 2020-7-31 20:59 编辑


    经历 “从无到有” 的探索,引导学习自然发生

    ——《什么是面积》一课的研讨综述

    历时半年的第二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这半年,我工作室秉持真研究,诚交流,重反思,乐分享的参赛态度,扎扎实实学习 “度量” 这一数学本质,勤勤恳恳落实课堂上的自然习得,整个工作室与全校三年级学生共同经历了许多个心系课堂、激扬热血的日月,铸就了一段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

    回顾《什么是面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经历多次的研讨,两稿的修正,我们取得了以下三点认识性成果。

    一、三个课前问题对应三个认识层次,是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基于抽样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 “面积” 这一概念是很茫然的,理解 “面积” 的实际意义,是有很大困难的。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我们课前整理出三个问题,哪里有 “面”,什么是 “面积”,怎么测量 “面积”。带着这三个问题,展开本节课的探究与学习。下图的板书设计,课堂中动态生成,记录了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要点。这三个问题刚好对应理解 “面积” 含义的三个层次(如下图)。12926

    第一个问题,“哪里有面”,引发了 “找” 面、“画” 面、“想” 面,三个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层次的理解,知道丰富多样的事物表面和封闭图形所表示的 “面”,形象而具体地知道什么是 “面”。

    第二个问题是 “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周长的概念,简要总结面积的概念。对比 “线” 有长短之分,总结 “面” 有大小之分,“面” 的大小就被称为 “面积”。从而完成第二层次的理解,明白 “面积” 描述的,简而言之就是 “面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是 “怎么测量面积”。其实之所以会产生测量面积的需求,是因为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观察法、重叠法有局限。所以我们将这种局限抛到学生面前,让其自发产生尝试找工具测量面积的动机。继而尝试用硬币面、橡皮面、方格面满铺图形面。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工具的准备上,先提供直尺、硬币、橡皮这三种。提供直尺,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同学去测量边长或周长(给予试错机会)。提供硬币、橡皮,意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工具的 “面” 粗略测量图形的面。进而思考 “什么样的工具面更方便铺满”,引发优化面积度量工具的需求。最后的度量工具,小方格应运而生,验证学生对理想度量工具的期待。通过亲历整个由粗略到精细的度量过程,学生完成第三个认识层次,发现 “一个图形的面积” 就是看 “这个图形里面能铺满多少个工具面”。

    以上三个问题,与三个认识层次一一对应,层层递进,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脉络,是此教学设计的主线,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什么是面积”。这样的主线设计,意在使概念学习也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不再空洞。


    图片:

    1.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二、 帮助学生认识从 一维的长度 过渡到 “二维的面积”,是贯穿始末的一条得力暗线。

    教师用书重点指出,“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史宁中教授认为,人有两个原始本能,其中一个就是 “对距离远近的感知【1】”,也就是教师用书说的 “一维长度” 的感知。而人却不具有对 “二维面积” 的本能感知。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在学习 “二维的面积” 时,“一维长度” 的本能感知,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因为在学习相关新知识时,本能感知一定是率先想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初次接触图形的面积时,总是很容易关注到边长与周长或试图去测量边长与周长,甚至会本能地认为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这个 “来自本能的困扰”,同样在我们实际上课中有所体现,有两处尤为明显。

    一是,在初次尝试用工具测量图形面积时,仍有个别学生选择直尺测量边长,试图计算图形的周长。二是,在用小方格满铺长方形时,有同学觉得铺满太费劲了,于是只沿长、宽铺小方格,但在计算时,却是按照周长的思路在计算。满铺的时候几乎都会铺会数或算。当有同学尝试沿长、宽铺时,未铺满的部分,得靠想象。而想象的环节,就又本能地想着沿四周边线铺了(如下图)。

    12930 通过以上分析,再次确定,学习 “二维的面积” 时,“一维长度” 的本能感知,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也就是说,要想深入理解 “面积的含义”,每一个环节都应着力将 “一维” 与 “二维” 进行对比认识,学生从 “一维” 过渡到 “二维” 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学生 “试错机会”。在 “对比认识” 与 “试错反思” 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从 “一维的长度” 顺利过渡到 “二维的面积”。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三个关于面积的认知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从 “一维” 过渡到 “二维”。 帮助学生认识从 “一维的长度” 过渡到 “二维的面积”,是贯穿始末的一条得力暗线(如下图)。

    12931



    图片:

    20.png 3.png

    czstjsq
    czstjsq4年前

    三、深入理解 面积含义 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 度量意识 的过程。

    度量,作为数学的本质,是如何在学习 “面积含义” 的过程得到落实的呢?我们在前期重点学习史宁中教授的度量解读时,已发现学习本课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创设大量的现实背景,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二是,引导学生亲历创设、优化度量工具的过程,在尝试中不断反思与修正。

    (一)深入研读教材与学情,重新规划课时目标。

    我们深入研读教材,知道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整理为三个。目标一,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目标二,借助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深化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经历创设、优化测量工具的过程,不断反思修正,发展度量意识;目标三,在探究各种形状图形的周长、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深化理解面积含义。经过课前访谈与试讲,准确把握学情,我们发现本节课三个目标均需要创设大量体验活动,一个课时无法落实,所以规划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节课我们选择前两个目标设计活动,第三个目标将放到下一课时继续探究学习。

    (二)补充教材内容,亲历数学抽象,为度量面积做准备。

    为了创设大量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我们将教材开篇快速揭示面积概念,作了向后的推延。在揭示概念之前,教材上也设计了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活动,我们归纳为 “找” 面。为了积攒大量现实经验,我们在此处做了大胆的补充,在 “找” 面活动之后,还创设了 “画” 面、“想” 面的过程,使学生得以亲历抽象与联想的过程,实现实物表面与封闭图形的双向联系,为后续度量面积做准备。

    (三)亲历创设、优化度量工具的过程,尝试与修正中发展度量意识。

    当学生发现观察法、重叠法在比较面积大小有局限,自然想到用工具度量,开始度量的过程体验。这个环节,活动体验的目的,一定得引发学生思考,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创设、优化测量工具的过程。二是,要着意肯定学生看起来 “失败” 的尝试,鼓励他们不断思考、自我修正。

    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无法真正让学生去创设工具,但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经历创设工具的思考。于是应注意先引发学生对可行工具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产生猜想,再提供工具。为了让学生经历优化工具的思考,我们应先提供粗糙的工具。在学生初步尝试测量时,我们只为学生提供了身边常见的工具,直尺、硬币、橡皮。学生在尝试中就发现,直尺只能量边长,无法直接量面积。硬币靠不紧,想要方形工具。橡皮是方形的,能靠紧,但太大了。于是就产生了改良工具的动机,想要一个大小合适的方形工具,这时候小方格就应运而生,学生喜出望外。

    “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直接习得好方法,而是不断探索并优化自己的方法。” 要注意肯定学生看起来 “失败” 的尝试,鼓励他们不断思考、不断修正。最开始提供直尺、硬币、橡皮这些工具时,学生稍微一摆就说 “不行不行”。很明显,这些工具确实不行,但想到用工具面去测量图形的面,就是一个一维到二维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应给予肯定与赞赏。而且,只有及时肯定这样粗糙的测量尝试,才能唤起学生优化测量工具与方法的思考热情。又比如,当我们用小方格满铺成功之后,有同学已经窥得不必满铺的天机。他无比激动上来展示,结果发现他错了,他沿着边铺的,没有铺满真个面。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对自己的冲动表示失望。而实际他做了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他第一个用大脑的想象来代替实际的摆放,这是学习数学非常需要的能力。我们应给予其应有的肯定,并鼓励大家想得沉稳些、细致些。于是才有后面学生的补充与修正,还想到 “把没铺的格子画出来,验证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好方法。

    如下图,理解面积含义的过程,就是发展度量意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12933

    当然,每一种课程设计都是有遗憾的。我们仍然有诸多未能解决的疑难。比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学生充分体验的冲突如何去取舍与平衡,开放性问题的埋设与课程现有目标如何衔接等,还需进一步实践与修正,也希望得到广泛的批评与指导意见。



    图片:

    4.png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5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5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1:04 · PVG 19:04 · LAX 04:04 · JFK 07:0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