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四川天府新区南湖小学独立基地+季楠馨+2上《1米有多长》

  •  
  •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 3年前 · 241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8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天府新区南湖小学独立基地的季楠馨。很荣幸能够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南湖小学参加此次活动!在几次的参加和学习中,我不断地积累,反思,分析,也在不断地进步。 我真心希望在本次大赛中,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引领和指点,让我继续努力、进步!

    我参赛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可以直接点击以下链接。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02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05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08

    【教案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09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17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18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19

    【团队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20

    【教学设计第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21

    【三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22

    【教学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27

    【课堂实录】:https://bbs.xsj21.com/t/1941#r_102830

    【团队商讨】:https://bbs.xsj21.com/t/1941#r_124678

    241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54 条回复   2021-09-29 14:12:11 +08:00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活动主题思考
    
    量感是指对量的直觉、敏感性。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将量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1 米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进行验证,促进了量感的形成和深化。联系生活,让学生所获得的量感更加真实。

    一、案例背景:基于量感培养的思考

    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各方面的感知以及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探寻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方法中,我发现可视化教学可以把不可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

    二、现状分析:从学生、教师出发对 “量感” 培养现状的分析

    1、学生未真正形成量感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等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形成清晰的表象。学生估测能力也较薄弱,不能很好地估计长度等等。

    2、教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方式较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体验,导致量感培养难以操作。例在长度教学时,当学生用 “长 “、” 非常长” 等词语描述时,缺乏引导,没有深挖量感思维,从而学生缺乏量感思维。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了解知识本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习方法的迁移。在活动中,老师们可以不断地研究、探索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方法的联系。于是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进行了很多研究,对比了很多教材,发现小学阶段的计量单位体系的学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学习 — 定义单位、表征单位、抽象单位、丰富单位最后厘清单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感受到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自主迁移,学会学习。

    四、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阶段。而量感的形成,我们认为要经历度量物体 — 直观感受 — 形成量感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需要借助一定比重的、多维度的直观操作活动。通过举办这样的比赛,老师们可以跨越地区,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探讨。在辩论的过程中,思考对方的想法。在观看的过程中,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这样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深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真正的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好。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选课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米有多长》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完善量感的学习。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解读】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 “米”。“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 1 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教材定位】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三课时,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简单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 “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同桌吗?

    生:大约食指那么宽

    生:拿直尺比着说明。

    师:那 2 个食指宽度呢?3 个食指宽度呢?10 个呢?100 个呢?

    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

    师:今天动物游乐园开业了,好多的小动物来玩耍。咦,长颈鹿被拦在了外面,这是怎么回事? 生观察情境图。

    生:我发现门口有一把尺子,看门员说: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生:长颈鹿的身高肯定超过 1 米了,所以他得买票才能进去。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那 1 米究竟多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 米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二、合作探究、初步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 1 米

    ①出示米尺

    师:你觉得 1 米有多长呢?可是 1 米到底有多长呢?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叫米尺,顾名思义,就是长度为 1 米的直尺。

    ②猜一猜

    师: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 1 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活动一】观察米尺

    活动要求:(1)同桌俩人合作,观察米尺。

    (2)汇报:从米尺上你发现了什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1 米有多长?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米尺上有 0、10、20……100 这些刻度;也是把 0 刻度作为起点;每两个数之间间隔 10 厘米;1 米有 100 厘米…

    师小结:是的,1 米 = 100 厘米,长度单位 “米” 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生活中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厘米” 作单位。

    【板书】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师:现在可以用这个米尺来验证下刚才在自己身上的标记,是否是 1 米呢?

    请同学上台验证老师身上的标记。

    (找学生验证:注意对准 0 刻度) 正确的 1 米在身上哪里?

    师:为什么都是 1 米,可是大家身上的位置却不一样呢?

    生:虽然都是 1 米,长度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身高不同,所处的位置就不同。

    师:是的,每个人的身高比例不同,但是对比后会发现,1 米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

    【活动二】

    师:那如果把你的手臂张开,你能估计张开多大是 1 米吗?

    活动要求:

    (1) 小组合作,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2) 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3)请学生前后站成一排,看几个人的队伍长差不多是 1 米。

    (4)汇报: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 1 米大约有多长。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渗透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了 1 米有多长,现在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 ,你觉得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呢?

    生:教室、黑板、窗户…

    师:我们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数据说话。

    师:活动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准备选用哪一种工具?出示两种尺子。

    生:米尺。

    师:那你们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先将木直米尺的 “0” 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头。

    生:我们可以测量的时候,1 米就做一个标记。减少误差。

    【活动三】接下来分小组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要求:

    (1)4 人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

    (2)汇报教室的长度:跟估计的比一比,看相差多少。 汇报结果:

    (1)请测量成功的小组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

    (2)请测量失败的小组说说你们遇到的困难

    生:我们在最后测量的时候发现不够 1 米,无法用米尺测量怎么办?

    师:你的问题很好,很值得研究!

    生帮助:不够 1 米时,可以用我们手中 20 厘米的或更短的尺子进行测量呀!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小一点的工具继续进行测量。你们真是太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想办法了!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情境问题

    师:现在你对 1 米的感觉越来越多了吧,闭上眼睛,再次回想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师:学的真好!还记得寻求我们帮助的长颈鹿吗?它叫做奈杰尔,是安哥拉长颈鹿。我把它请到了教室里来。请大家看看。

    生:这肯定超过 1 米了啊。

    生:这有三米了吧。 师实际测量它的高度。解决情景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门高约 2 米 一拃长约 15 厘米

    黄瓜长约 20 厘米 橡皮擦约 3 厘米

    李老师身高约 175 厘米 树高约 10 米

    师:你能说一说你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生 1:我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然后再练习生活实际情况,对比看看是否符合实际。

    生 2:我也是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如门高约 2(米),然后就联想,门高是否约 2 个米尺的长度。

    师小结:你们的解题方法可真的是多!

    四、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师:通过这节课和老师一起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那关于米、厘米,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师:孩子们真厉害,很喜欢这样追求知识的你们!那我们下次再继续一起探索更有趣的知识吧!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米,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一稿反思
                              

    在第一次教学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了分析。

                                 执教者

    在教学中,我有几个地方感觉不是很流畅,和孩子们的配合不是很好,孩子们没能听懂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①在最开始复习阶段,孩子们可能对厘米的掌握还不够扎实,认识还不够深刻。这样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

    ②在最开始的感悟阶段,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能够亲身感知 1 米有多少,在这一部分孩子们的感悟是到位的。对 1 米的初步感知也有了。

    ③在第二个活动,张开双臂感受的环节,由于我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学生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从而没有度通过双臂建立对 1 米的概念。这样也影响了下一个环节。

    ④在测量教室的长度时,没有在测量前明确长是指哪里?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还有个问题是教室场地不够大,对孩子来说测量起来稍微有些麻烦,不好展开。

                                 听课者

    ①孩子们对 1 米的感悟很深刻,活动很丰富,孩子很感兴趣。

    ②在这节课中,孩子对第二个张开手臂感悟 1 米的活动,理解不到位,导致后续活动,拉彩带中没有选用合适的方法。

    ③最后测量教室的环节,没有达到原本目标。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因为场地受限。

    ④米尺稍微有些问题,没有 0 和 100 这两个标志,导致学生第一次认识米尺却没能真切认识起点是从 0 刻度开始。

                                  修改

    ①环节暂不修改,但是在说明活动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明确。

    ②对米尺做一定的修改,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干扰也全部排除。

    ③更换教室场地,选择较大的,杂物较少的教室。

    ④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难点,进行纠正和指导。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材解读】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 “米”。“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 1 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教材定位】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三课时,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简单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 “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问题

    1、回顾 1 厘米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同桌吗?

    生:大约食指那么宽

    生:拿直尺比着说明。 2、回顾单位累加

    师:那 2 个 1 厘米呢?3 个 1 厘米呢?10 个呢?100 个呢?

    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

    3、回顾测量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单位厘米去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比如...

    师:小朋友去量了操场,测出来是 10000 厘米。季老师也去测量了一下,测出来确实 100?

    生:米

    师:哦?你认识长度单位米?

    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单位米。

    4、生活中的米

    看生活中出现的米。

    师:那 1 米究竟多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 米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复习厘米,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感知。通过复习 1 厘米,到单位的累加,为后续学习厘米和米的关系打下基础。能够理解到 100 个 1 厘米是 100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一样。出现测量也是为后续认识米尺大基础。在学生对厘米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出现测量操场的情况,学生会一下感知从 65 到 10000 的跨度,几次了学生的更进一步量感学习需求。当激发了学生对米的生活经验后,出示课题,1 米有多少,开始更深刻地培养。

    二、合作探究、初步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 1 米

    ①出示米尺

    师:你觉得 1 米有多长呢?可是 1 米到底有多长呢?大家掌声欢迎 1 米。

    ②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 1 厘米,这是 1 米,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 1 米比 1 厘米长很多,但是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还没有概念。可是在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时候,学生有想要知道他们关系的欲望,能够让学生自发的想要去探索。有些学生在课前知道 1 米有 100 个 1 厘米,但是只是知道,没有自己验证过。

    ③测量 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

    师:请同学用老师准备好的 10 厘米的纸条进行测量,边测全班边数。

    师小结:是的,1 米 = 100 厘米,长度单位 “米” 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生活中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厘米” 作单位。

    【板书】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2、认识米尺、进一步感受 1 米。

    【活动一】观察米尺

    活动要求:(1)同桌俩人合作,观察米尺。

    (2)汇报:从米尺上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米尺上有 0、10、20……100 这些刻度;也是把 0 刻度作为起点;每两个数之间间隔 10 厘米;1 米有 100 厘米…

    【设计意图】 在学生认识、观察米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熟悉 1 米,也更加熟悉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能够在动手感受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活动二】找身体上的 1 米

    师:将米尺竖起来,找找 1 米在自己身上的什么位置。

    请同学上台验证老师身上的标记。

    师:为什么都是 1 米,可是大家身上的位置却不一样呢?

    生:虽然都是 1 米,长度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身高不同,所处的位置就不同。

    师:是的,每个人的身高比例不同,但是对比后会发现,1 米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

    【设计意图】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身边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对 1 米的感知更加深刻。这样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感知也更加真实。

    【活动三】手臂张开,进一步感受 1 米

    师:那如果把你的手臂张开,你能估计张开多大是 1 米吗?

    活动要求:

    (1) 小组合作,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2) 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3)汇报: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 1 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 从自己身体出发,更加能够把不可见的 1 米可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长度单位。从自己出发去感悟,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量感。

    小游戏:拉彩带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渗透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了 1 米有多长,现在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 ,你觉得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呢?

    生:教室、黑板、窗户…

    师:我们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数据说话。

    师:活动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准备选用哪一种工具?出示两种尺子。

    生:米尺。

    师:那你们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先将木直米尺的 “0” 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头。

    生:我们可以测量的时候,1 米就做一个标记。减少误差。

    【活动三】接下来分小组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要求:

    (1)4 人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

    (2)汇报教室的长度:跟估计的比一比,看相差多少。 汇报结果:

    (1)请测量成功的小组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

    (2)请测量失败的小组说说你们遇到的困难

    生:我们在最后测量的时候发现不够 1 米,无法用米尺测量怎么办?

    师:你的问题很好,很值得研究!

    生帮助:不够 1 米时,可以用我们手中 20 厘米的或更短的尺子进行测量呀!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小一点的工具继续进行测量。你们真是太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想办法了!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情境问题

    师:现在你对 1 米的感觉越来越多了吧,闭上眼睛,再次回想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师:学的真好!还记得寻求我们帮助的长颈鹿吗?它叫做奈杰尔,是安哥拉长颈鹿。我把它请到了教室里来。请大家看看。

    生:这肯定超过 1 米了啊。

    生:这有三米了吧。 师实际测量它的高度。解决情景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门高约 2 米 一拃长约 15 厘米

    黄瓜长约 20 厘米 橡皮擦约 3 厘米

    李老师身高约 175 厘米 树高约 10 米

    师:你能说一说你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生 1:我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然后再练习生活实际情况,对比看看是否符合实际。

    生 2:我也是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如门高约 2(米),然后就联想,门高是否约 2 个米尺的长度。

    师小结:你们的解题方法可真的是多!

    四、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师:通过这节课和老师一起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那关于米、厘米,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师:孩子们真厉害,很喜欢这样追求知识的你们!那我们下次再继续一起探索更有趣的知识吧!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米,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在第二次的磨课后,我们进行了第四次讨论。 在讨论中,我们对教学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进。 ①在复习厘米的时候,再放慢一点,让学生能够真实回忆起厘米和单位的累加,例如 3 个 1 厘米是 3 厘米,这样能够为后面找寻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打下基础。

    ②在观察生活中的米的时候,让学生来找,来说,而不是老师介绍。

    ③学生对 1 米的感知很深刻,但是参与度没有达到最高,对有些活动的理解还不够到位的,导致有些同学不知道该做什么。

    ④活动前说明清楚要求。

    ⑤最后测量教室环节还是有一些乱,在测量前问清楚学生我们测量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该怎么测量?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教学设计三稿

    一、 复习引入(回顾旧知,激发学习需求)

    ① 唤起对长度单位厘米的回忆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师: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师:是的,但是读的时候依然读作厘米。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为后续学习米奠定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② 唤起对 1 厘米的感受,感受单位的累加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用小手比一比。

    师:和我们手上什么长度一样?

    师:季老师把 1 厘米宝宝请上黑板,它还很小,不能打扰它,大家轻轻地,听季老师的要求,配合我。可以吗?

    师:这是 1 厘米,那么像这样两个 1 厘米呢?3 个 1 厘米呢?4 个 1 厘米呢?10 个 1 厘米呢?100 个?

    师:哇!你们真是太会举一反三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感知单位的累加,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做铺垫。

    ③ 生活中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回顾测量方法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厘米测量很多较短物体的长度,例如…

    师:他们去测量了什么?

    师:是的!他们拿着这个直尺去测量了操场,测量了一下午测出来是 10000?

    师:季老师也去测量了一下操场,结果是 100?

    师:单位变了,前面的数也变了。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量感学习需求,自然地从厘米引入米,当单位较小时,就需要较大单位。不仅让学校学会米,更是让学生理解为何有长度单位米,这样学生对米的认识更加深刻,量感的发展更加真实有效。

    二、 新课学习(在操作活动中感受米,建立起 1 米的模型)

    ①唤起对米的生活经验

    师:说一说你认识的米?

    ② 生活中的米

    师:其实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

    师:那 1 米究竟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尊重学生的发展。生活中的米,联系了生活实际,最后从情境出发,让学生更感兴趣,在量感的培养中增加主动性。

    ③ 初步感知 1 米,丰富感性认识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 米有多长》

    师:让我们掌声有请新朋友:1 米

    师:感受一下,1 厘米,1 米,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 对比 1 米和 1 厘米,产生冲突,通过对比感受到 1 厘米很短,1 米很长。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对米的初步感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需求,主动想到要贪多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④ 探究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师:那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师:你确定吗?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师:有什么方法呢?

    师:季老师给大家准备了 1 厘米的纸条和 10 厘米的纸条,你想选?

    请同学上台测量。 边测量老师边记录,学生边数。

    师:这是 100 个 1 厘米,这是 1 米,你有什么发现?

    师:通过测量、验证,我们知道了 1 米 = 100 厘米。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通过边摆边数边感知,体会到 1 米里有 100 个 1 厘米,也就是 1 米 = 100 厘米,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单位累加的感知。

    ⑤ 观察米尺

    师:现在你和 1 米是不是更熟悉一点儿了呢?

    师:那… 想近距离和它接触吗?它也很害羞,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请大家先读一下活动要求。

    分发米尺、观察米尺

    师:你发现了什么?

    请生上台指着说。全班指。

    找起点、0 刻度、100 刻度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会了测量,也对直尺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起点,刻度。通过观察米尺,更加深刻认识到 1 米 = 100 厘米,并且真实感知米尺,观察研究米尺,进一步体会到 1 米和 100 厘米的关系,逐步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起模型。

    ⑥ 找身体上的 1 米

    师:是不是现在更熟悉 1 米了?

    师:其实 1 米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为它一直都藏在我们身体上,想找到它吗?

    师:那把你的米尺宝宝立起来,找找自己身体上的 1 米吧!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找找季老师身上的 1 米。

    师:我们的 1 米一样长吗?

    师:那为什么位置不一样呢?

    师:正如你们所说,都是 1 米,长度一样,因为我们的身高不同,所以位置不同。

    【设计意图】 将 1 米和身体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感知 1 米,通过实物培养学生量感,能够让量感真实可见。化抽象为直观。

    ⑦ 手臂张开,找 1 米

    师:其实你们身上还藏着 1 米。想找吗?

    师:看清楚活动要求,左手对齐 0 刻度不动,右手慢慢张开,直到张开到 1 米的位置,感受张开到什么程度是 1 米,看这是季老师找到的 1 米,你们也快找找吧!

    师:请你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1 米。

    【设计意图】 通过此环节,让米更加真实可见,这样便实现了让量感可视,在不知不觉中加深感知、丰富认识、建立模型。

    ⑧ 小游戏:拉彩带,找 1 米

    师:现在,季老师要考验考验你们和 1 米的默契程度了!

    师:请仔细听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彻底脱离米尺,用自己的方法找到 1 米。让直观变成学生自己建立的抽象,在脑海里自动浮现出 1 米,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极大限度地发挥了量感,通过估测谁的更接近,也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更加发展了量感。

    ⑨ 找找教室里的 1 米

    师:看来大家和 1 米都这么有默契,那现在你能不用米尺,只用眼睛看,找到教师里的 1 米吗?

    【设计意图】 通过眼睛观察,估测,用学生已经发展的量感进行估测。再通过提升估测能力更进一步刺激量感更深层次的发展,形成螺旋反复上升。

    三、 测量教室里的长度(在测量中加深对 1 米的深刻认识,学会用米尺测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我们用书、扫把测量教室吗?现在我们有了?

    师:在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师: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时,能够逐渐完善自己对米的模型的建立,也能够感知到较长的物体需要用米尺来测量更合适。在操作中,感受单位的累加,让量感的发展真实可见,自然生长。

    四、 灵活运用(根据经验,认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师:恭喜大家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快来看看它们都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 利用已发展的量感,提取出已建立的模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让量感的发展愈加丰富。

    五、 谈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那关于长度单位,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三稿反思

    ①通过这一次磨课,我们更多的发现了一些细节的问题。用眼睛找教室里的 1 米改为用眼睛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米。

    ②在看生活中的米时,更像是文字游戏了,所以改成了最突出的 1 米。教材上长颈鹿去游乐园的 1 米和疫情期间排队间隔 1 米。

    ③在张开手臂感受 1 米的时候,学生不太明确要求,误以为是用米尺测量自己的手臂。于是我们加入了一个微课视频,先看如何做,再张开双臂感知。

    ④在测量环节,孩子们很感兴趣,除了教室的长度还有很多想要测量的,所以进行了改动,孩子们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进行测量。做好记录。加入了倒计时 5 分钟,给足学生动手测量、感知的时间。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教学设计终稿                 
                        一、	复习引入(回顾旧知,激发学习需求)

    ① 唤起对长度单位厘米的回忆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生:厘米

    师: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生:cm

    师:是的,但是读的时候依然读作厘米。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为后续学习米奠定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② 唤起对 1 厘米的感受,感受单位的累加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用小手比一比。

    师:和我们手上什么长度一样?

    师:季老师把 1 厘米宝宝请上黑板,它还很小,不能打扰它,大家轻轻地,听季老师的要求,配合我。可以吗?

    师:这是 1 厘米,那么像这样两个 1 厘米呢?3 个 1 厘米呢?4 个 1 厘米呢?10 个 1 厘米呢?100 个?

    师:哇!你们真是太会举一反三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感知单位的累加,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做铺垫。

    ③ 生活中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回顾测量方法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厘米测量很多较短物体的长度,例如…

    师:他们去测量了什么?

    生:操场

    师:是的!他们拿着这个直尺去测量了操场,测量了一下午测出来是 10000?

    师:季老师也去测量了一下操场,结果是 100?

    师:单位变了,前面的数也变了。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量感学习需求,自然地从厘米引入米,当单位较小时,就需要较大单位。不仅让学校学会米,更是让学生理解为何有长度单位米,这样学生对米的认识更加深刻,量感的发展更加真实有效。

                      二、	新课学习(在操作活动中感受米,建立起 1 米的模型)

    ① 唤起对米的生活经验

    师:说一说你认识的米?

    ② 生活中的米

    师:其实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

    师:那 1 米究竟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尊重学生的发展。生活中的米,联系了生活实际,最后从情境出发,让学生更感兴趣,在量感的培养中增加主动性。

    ③ 初步感知 1 米,丰富感性认识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 米有多长》

    师:让我们掌声有请新朋友:1 米

    师:感受一下,1 厘米,1 米,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

    对比 1 米和 1 厘米,产生冲突,通过对比感受到 1 厘米很短,1 米很长。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对米的初步感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需求,主动想到要贪多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④ 探究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师:那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师:你确定吗?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师:有什么方法呢?

    师:季老师给大家准备了 1 厘米的纸条和 10 厘米的纸条,你想选?

    请同学上台测量。 边测量老师边记录,学生边数。

    师:这是 100 个 1 厘米,这是 1 米,你有什么发现?

    师:通过测量、验证,我们知道了 1 米 = 100 厘米。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通过边摆边数边感知,体会到 1 米里有 100 个 1 厘米,也就是 1 米 = 100 厘米,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单位累加的感知。 ⑤ 观察米尺

    师:现在你和 1 米是不是更熟悉一点儿了呢?

    师:那… 想近距离和它接触吗?它也很害羞,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请大家先读一下活动要求。

    分发米尺、观察米尺

    师:你发现了什么?

    请生上台指着说。全班指。

    找起点、0 刻度、100 刻度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会了测量,也对直尺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起点,刻度。通过观察米尺,更加深刻认识到 1 米 = 100 厘米,并且真实感知米尺,观察研究米尺,进一步体会到 1 米和 100 厘米的关系,逐步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起模型。 ⑥ 找身体上的 1 米

    师:是不是现在更熟悉 1 米了?

    师:其实 1 米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为它一直都藏在我们身体上,想找到它吗?

    师:那把你的米尺宝宝立起来,找找自己身体上的 1 米吧!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找找季老师身上的 1 米。

    师:我们的 1 米一样长吗?

    师:那为什么位置不一样呢?

    师:正如你们所说,都是 1 米,长度一样,因为我们的身高不同,所以位置不同。

                                           【设计意图】

    将 1 米和身体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感知 1 米,通过实物培养学生量感,能够让量感真实可见。化抽象为直观。

    ⑦ 手臂张开,找 1 米

    师:其实你们身上还藏着 1 米。想找吗?

    师:看清楚活动要求,左手对齐 0 刻度不动,右手慢慢张开,直到张开到 1 米的位置,感受张开到什么程度是 1 米,看这是季老师找到的 1 米,你们也快找找吧!

    师:请你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1 米。

                                         【设计意图】

    通过此环节,让米更加真实可见,这样便实现了让量感可视,在不知不觉中加深感知、丰富认识、建立模型。

    ⑧ 小游戏:拉彩带,找 1 米

    师:现在,季老师要考验考验你们和 1 米的默契程度了!

    师:请仔细听游戏规则…

    师:你们猜,谁的更接近 1 米?

    师:有什么诀窍?

                                         【设计意图】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彻底脱离米尺,用自己的方法找到 1 米。让直观变成学生自己建立的抽象,在脑海里自动浮现出 1 米,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极大限度地发挥了量感,通过估测谁的更接近,也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更加发展了量感。

    ⑨ 找找教室里的 1 米

    师:看来大家和 1 米都这么有默契,那现在你能不用米尺,只用眼睛看,找到教师里的 1 米吗?

                                          【设计意图】

    通过眼睛观察,估测,用学生已经发展的量感进行估测。再通过提升估测能力更进一步刺激量感更深层次的发展,形成螺旋反复上升。

            三、	测量教室里的物体的长度(在测量中加深对 1 米的深刻认识,学会用米尺测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我们用书、扫把测量教室吗?现在我们有了?

    师:你想测量什么?

    师:在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师: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时,能够逐渐完善自己对米的模型的建立,也能够感知到较长的物体需要用米尺来测量更合适。在操作中,感受单位的累加,让量感的发展真实可见,自然生长。

                   四、	灵活运用(根据经验,认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师:恭喜大家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快来看看它们都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

    利用已发展的量感,提取出已建立的模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让量感的发展愈加丰富。

    五、 谈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那关于长度单位,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教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风中云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但 对于米,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米这个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已经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5567078709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才能够基于学生的已有量感经验,刺激新的量感学习需求。所以在《课桌有多长》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本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习得新知。

    15944049366
    159440493663年前

    一米有多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但教师能够从导入环节入手,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季老师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天空
    天空3年前

    季老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天空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知一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关于 1 米的模型,再通过米和厘米的关系,建立起模型,对米的感知愈发深刻。

    嘟嘟
    嘟嘟3年前

    季老师在《1 米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进行验证,促进了量感的形成和深化。联系生活,让学生所获得的量感更加真实。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它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关系的直觉感知。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娜
    李娜3年前

    @秦洪阳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 实际体验。请 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 方是 1 米;(2) 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 的什么部位是 1 米,看看你的身高比 1 米高出多少?(3) 以小组为 单位,量出 1 米,2 米.. 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 (1) 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 厘米有 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 1 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 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 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 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 1 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 实物测量,使 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但 对于米,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米这个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已经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

    李娜
    李娜3年前

    @吉林九台王春福 @邹永娜 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 混淆,其原因是对 1 米和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 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季老师这节课通过多种活动,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吉林九台王春福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本节课我们通过前测发现了学生对于米的认识程度,24%的孩子有较大的的误差,所以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米的实际意义!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教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季老师的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李娜
    李娜3年前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 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一测量黑板的长,在 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 20 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 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 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_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 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 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季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 “米”。1 米有多长》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

    李娜
    李娜3年前

    《1 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 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 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 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 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 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 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 - 步学习千米奠定 了基础。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李娜 感谢李老师的回复!是的,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去进行设计,能够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以后水平,刺激量感的形成和深化。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内化 长度观念,更加能够感受单位量的累加,达到度量的本质的初步认识。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开课时由手指的宽度去推算 2 厘米、3 厘米、10 厘米、100 厘米,不仅加强了对几厘米的认识,还为 1 米等于 100 厘米打下伏笔,非常好。接下来的情境创设,富有儿童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新知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由猜测到实际认知,再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由估计到测量,建立起了 1 米的实际意义的认知。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这节课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学会学习。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季老师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czt
    czt3年前

    通过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所能表示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季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季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季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季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季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季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本节课要在师生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认识米,感悟长度单位的方式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在季老师的带领下,从复习 “厘米” 及测量方法入手,有效提高了运用实际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杜国婷
    杜国婷3年前

    季老师本节课教学设计非常完美,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一米有多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但教师能够从导入环节入手,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lj
    lj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探寻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方法中,我发现可视化教学可以把不可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

    zdz123456
    zdz123456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15146374021
    151463740213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1 米有多长》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艳艳
    艳艳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老师引导学生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ppx
    ppx3年前

    季老师这课是课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想象中逐步清晰自己对以前学过的厘米的认识,建立起基本长度的表象,为后续估计 1 米究竟有多长埋下了伏笔,过渡自然,后续通过观察,实际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于 1 米有多长的认识,并打通了厘米与米之间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米是 1 厘米这个单位量的不断叠加。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季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1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1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1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1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于于20
    于于203年前

    长度对于二年级学生还比较抽象,老师通过估测、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逐步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考的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呼延芳
    呼延芳3年前

    季老师的这节课为大家展示了 “实践贯穿教学” 的魅力。从食指那么宽的 1cm 到逐步累积叠加,引出学生对 100 个食指宽度的猜想,初步体现了 “长度量” 的由小到大,激发了联想与思考。之后又让学生自己探索米尺这一测量工具,自主得出 1m=100cm,接下来让学生验证身体上的 “1m”,使猜想得到调整,巩固了对 1m 的认识,在此过程中量感得到强化。但此处设计中 “都是 1 米,在大家身上的位置却不一样” 这一教师提问的意义感有待商榷,略显无关,如果此问题由学生提出,那便可做出相关解答。之后的一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与数学 “量” 之间的紧密联系,只要脑中有量感、肯发现,处处都有 1m 的存在,在这个过程过,学生对 1m 的标准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与拿捏。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环节加强了对 1 米的了解及感悟,培养了量感。

    13756429744
    137564297443年前

    季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这节课通过多种活动,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季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寻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让他们对照着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3年前

    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3年前

    季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冯春波2021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是的,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教会的是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所以方法实则重要!

    wlz66890
    wlz668903年前

    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量感产生能,学生能解决身边简单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教学设计合理,能处处体现 1 厘米,每一个环节都能围绕主题来讲。把本堂课 讲的漓漓尽致。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设计合理,能处处围绕着量感去体现本堂课的内容。建立了 1 厘米长度的 感性认识。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设计合理,能处处围绕着量感去体现本堂课的内容。建立了 1 厘米长度的 感性认识。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设计合理,能处处围绕着量感去体现本堂课的内容。建立了 1 厘米长度的 感性认识。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新的课程观认为。"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 ' 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新的课程观认为。"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 ' 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taomeng1988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者,可是主体者是学生。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反驳,这才是学生主动地学习。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王月
    王月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老师在本课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王月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我们认识厘米后,发现测量更长物体的长度后,有很大的弊端,很大的难度,于是我们需要接触米;甚至以后要学习的千米等。

    fengna
    fengna3年前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教师是引导着,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感性认知,在操作探究中获得新知。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教师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一名导演,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本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hechunjiao1234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我们在设计中就是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米有多长。创设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量感。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通过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达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lykele
    lykele3年前

    量感主要指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一个物体有很多属性,其中有的是可以测量的,量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具有传递性、可复制、累加性等。被测量的对象可以不断扩充。这是创造的需要。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lykele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是的,量感是指直观感受,也是指一种估测能力。所以在本课中,会让学生进行估测想象,提高估测能力,进行合理估测,从而发展量感。

    lykele
    lykele3年前

    长度的学习关系到以后很多知识的学习,既涉及到今后 “量” 的学习,又涉及到其他几何内容的学习,还涉及到代数的学习。说涉及几何,我们好理解,线段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线段的本质是长度。代数中以后的画图解题也会常常用到线段的长度。因为它是连续量,以后学习无理数时又会用到。

    lykele
    lykele3年前

    “单位的选择有赖于被测量物体本身的长度”,测量单位的选择要与被测量的对象有关系,选择测量单位对我们测量工作有影响,因此单位量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认识米尺,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 1 米,体会 1 米与 100 厘米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单位换算奠定基础。更赞的是教师让学生充分体会单位的累加过程,让量感的培养更加深刻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FF779477577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学生量感的学习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直线型的。实践操作是习得量感的好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量感形成,更加能够让学生感知米究竟有多长,能够用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来说明。

    MM~
    MM~3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了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建立 1 米的表象,又设计伸手臂、用腿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米,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从这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allie_s
    allie_s3年前

    季老师的课堂让我感悟颇深,不仅教学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而且还特别注重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的量感得以发展,在活动中认识一米、体验一米,逐步形成对一米更准确的度量。

    allie_s
    allie_s3年前

    教师的经验无法替代学生的体验,季老师创设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生成对一米的表象认识,再通过测量教室等活动,加深对一米的理解,最后通过生活中实际运用,让学生体会一米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量感,对一米的体会更深刻。

    姚佳
    姚佳3年前

    本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反复感受 1 厘米、1 米,让学生建立准备的量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姚佳 感谢姚老师的评论。是的,今天通过课堂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孩子们浓浓的参与欲望。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正如您所说,反复感受 1 米,不断地建立关于 1 米的模型,能够让孩子真正的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到 1 米,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学生量感形成是在具体的操作、体验活动中,结合数学思考而形成的,一米有多长,需要借助测量活动,寻找生活中的相关实物,在不断的比较、修正的过程中建立,可以引导学生吧学习延伸到课后、课外。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季老师从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回顾开课,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用小棒连接出一米,真实体会米和厘米的关系,测量身高中体会单位量感、测量教室长度中体会叠加量感。

    gentleelephant
    gentleelephant3年前

    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本课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

    Yangli
    Yangli3年前

    季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季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材,基本完全按照教材的结构顺序在完成教学设计。从认知米尺,使用米尺,到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入 “估 “” 测 “的相互验证,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感。在教学导入和整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创意和有趣味的活动或情景设计。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成都李梅 感谢李老师,您的回复!是的,量感的培养是要在不断地操作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知中进行的。在本课中,如果按照您的建议,加入创意和趣味的活动设计,或者有一些情境的创设,可能会更有意思!学生的投入度也会提高!我们会改进!

    18398033378
    183980333783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量感、深化量感。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本节课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129377906@qq.com
    1129377906@qq.com3年前

    以食指的宽度为测量单位,让学生初步感受 1 米的长度,发展学生量感意识。量感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手指使我们非常熟悉的,利用食指的宽度来想象 1 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用米尺在比一比,验证 1 米有多长,让学生对长度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如今,很多孩子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把握不准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生活经验里积累量感,没有用量感意识去回归生活。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129377906@qq.com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是的,借助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其转化为数学经验,这样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和课前不同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经验。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季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猜测、对比、验证,建立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估测意识,从而发展量感。

    15582087256
    155820872563年前

    本节课季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 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5582087256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很多需要测量的时候。在今天学习了 1 米后,我们又能测量更多的物体的长度。但是当出现无法测量或是很困难的时候,可能就需要其他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了,于是激发了学生学习需求,也是对量感的学习需求。

    酥鸭
    酥鸭3年前

    本节课利用米尺这样的实际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再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的小组合作测量活动,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的长度,在测量不够 1 米时,也锻炼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 20 厘米直尺来作为补充等,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认知。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酥鸭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开始是直接出示整个米尺,让学生完整感知。再用厘米去进行测量,从部分认识 1 米,通过观察米尺,再次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认识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在感知 1 米有多长,认识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课上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

    叶晨蕾
    叶晨蕾3年前

    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

    琦
    3年前

    度量单位的学习离不开测量需求和实践操作,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度单位的大小,尤其是一米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体会,教师借助不同物体建立表象,丰富感知,培养量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我们认为度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形成量感的重要举措。而度量并不一定指精确测量。其实我们在课堂上的测量也是估测,只是极大限度减少误差。

    quanxiaolong
    quanxiaolong3年前

    周长与面积是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区分不清的两个量态,在本节课的前一课时认识了周长之后,本节课又让学生感受用同一根铁丝围成的不同封闭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既可以作为巩固又可以作为规则图形周长学习的铺垫。在操作活动中又让学生再次感知周长的量态,区分面积。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quanxiaolong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本节课我们是处于二年级第六单元的课程,还未学习周长和面积。老师您的回复,让我们对三年级的周长面积有了一定的想法!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

    老师在本课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8091811467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是的,借助一定比重的,多维度的直观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感。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况下,通过直观活动,动手操作,实际度量,直观感知等方式,逐步形成量感、丰富量感。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度量。度量单位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去测量,去估计,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度单位的大小,借助不同物体建立 1 米表象,在估测活动中培养量感。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13880126864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是的,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其实估测也是要动手操作的,在直观当中去感知量的大小。而度量的本质就是单位的累加。在实际测量中去帮助学生感知单位量的累加,从而加深对米的实际认识。

    邓怡岑
    邓怡岑3年前

    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各方面的感知以及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探寻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方法中,可视化教学可以把不可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11 · PVG 22:11 · LAX 07:11 · JFK 10:1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