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材解读】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 “米”。“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 1 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 1 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 1 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 “米” 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 “米、厘米” 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教材定位】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三课时,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简单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 “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 “米” 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 1 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问题
1、回顾 1 厘米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同桌吗?
生:大约食指那么宽
生:拿直尺比着说明。 2、回顾单位累加
师:那 2 个 1 厘米呢?3 个 1 厘米呢?10 个呢?100 个呢?
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
3、回顾测量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单位厘米去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比如...
师:小朋友去量了操场,测出来是 10000 厘米。季老师也去测量了一下,测出来确实 100?
生:米
师:哦?你认识长度单位米?
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单位米。
4、生活中的米
看生活中出现的米。
师:那 1 米究竟多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 米有多长》。 【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复习厘米,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感知。通过复习 1 厘米,到单位的累加,为后续学习厘米和米的关系打下基础。能够理解到 100 个 1 厘米是 100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一样。出现测量也是为后续认识米尺大基础。在学生对厘米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出现测量操场的情况,学生会一下感知从 65 到 10000 的跨度,几次了学生的更进一步量感学习需求。当激发了学生对米的生活经验后,出示课题,1 米有多少,开始更深刻地培养。
二、合作探究、初步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 1 米
①出示米尺
师:你觉得 1 米有多长呢?可是 1 米到底有多长呢?大家掌声欢迎 1 米。
②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 1 厘米,这是 1 米,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 1 米比 1 厘米长很多,但是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还没有概念。可是在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时候,学生有想要知道他们关系的欲望,能够让学生自发的想要去探索。有些学生在课前知道 1 米有 100 个 1 厘米,但是只是知道,没有自己验证过。
③测量 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
师:请同学用老师准备好的 10 厘米的纸条进行测量,边测全班边数。
师小结:是的,1 米 = 100 厘米,长度单位 “米” 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生活中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厘米” 作单位。
【板书】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2、认识米尺、进一步感受 1 米。
【活动一】观察米尺
活动要求:(1)同桌俩人合作,观察米尺。
(2)汇报:从米尺上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米尺上有 0、10、20……100 这些刻度;也是把 0 刻度作为起点;每两个数之间间隔 10 厘米;1 米有 100 厘米…
【设计意图】 在学生认识、观察米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熟悉 1 米,也更加熟悉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能够在动手感受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活动二】找身体上的 1 米
师:将米尺竖起来,找找 1 米在自己身上的什么位置。
请同学上台验证老师身上的标记。
师:为什么都是 1 米,可是大家身上的位置却不一样呢?
生:虽然都是 1 米,长度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身高不同,所处的位置就不同。
师:是的,每个人的身高比例不同,但是对比后会发现,1 米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
【设计意图】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身边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对 1 米的感知更加深刻。这样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感知也更加真实。
【活动三】手臂张开,进一步感受 1 米
师:那如果把你的手臂张开,你能估计张开多大是 1 米吗?
活动要求:
(1) 小组合作,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2) 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3)汇报: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 1 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 从自己身体出发,更加能够把不可见的 1 米可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长度单位。从自己出发去感悟,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量感。
小游戏:拉彩带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渗透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了 1 米有多长,现在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 ,你觉得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呢?
生:教室、黑板、窗户…
师:我们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数据说话。
师:活动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准备选用哪一种工具?出示两种尺子。
生:米尺。
师:那你们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先将木直米尺的 “0” 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头。
生:我们可以测量的时候,1 米就做一个标记。减少误差。
【活动三】接下来分小组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要求:
(1)4 人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
(2)汇报教室的长度:跟估计的比一比,看相差多少。 汇报结果:
(1)请测量成功的小组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
(2)请测量失败的小组说说你们遇到的困难
生:我们在最后测量的时候发现不够 1 米,无法用米尺测量怎么办?
师:你的问题很好,很值得研究!
生帮助:不够 1 米时,可以用我们手中 20 厘米的或更短的尺子进行测量呀!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小一点的工具继续进行测量。你们真是太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想办法了!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情境问题
师:现在你对 1 米的感觉越来越多了吧,闭上眼睛,再次回想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师:学的真好!还记得寻求我们帮助的长颈鹿吗?它叫做奈杰尔,是安哥拉长颈鹿。我把它请到了教室里来。请大家看看。
生:这肯定超过 1 米了啊。
生:这有三米了吧。 师实际测量它的高度。解决情景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门高约 2 米 一拃长约 15 厘米
黄瓜长约 20 厘米 橡皮擦约 3 厘米
李老师身高约 175 厘米 树高约 10 米
师:你能说一说你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生 1:我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然后再练习生活实际情况,对比看看是否符合实际。
生 2:我也是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先填写一个合适的单位,如门高约 2(米),然后就联想,门高是否约 2 个米尺的长度。
师小结:你们的解题方法可真的是多!
四、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师:通过这节课和老师一起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那关于米、厘米,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师:孩子们真厉害,很喜欢这样追求知识的你们!那我们下次再继续一起探索更有趣的知识吧!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米,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