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的王花,很荣幸能代表汉中基地参加第十六界基地教学设计大赛。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和彭宝萍、彭蓬和李雪梅三位老师共同商讨,设计本次比赛,我真心希望在本次大赛中,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使我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什么是周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您的观点对我和关注此帖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大家事事顺心!事事如意!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02589
活动主题解读: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03182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03183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13#r_103184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1996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19974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19982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13#r_121435
团队磨课总结:https://bbs.xsj21.com/t/1913#r_121949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13#r_121436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13#r_121949
课堂实录视频:
优酷: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I0NDI0MA==.html
百度网盘:https://pan.baidu.com/s/1_a_EtIuV9ninG9erODXRjg 提取码:kd6f
百度网盘提取二维码:
教案一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汉中基地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王 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45--46 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什么是周长。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对于 “周长” 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 “周长” 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怎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怎样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理解周长概念。
2、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发展合作技能。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直尺、毛线、彩笔、软尺、数学书等。
教 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
学 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周长”。
师: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在田径比赛场上,热爱运动的 3 只小蚂蚁展开了激烈的比赛,它们要沿着树叶的边线飞快奔跑,请同学们来当裁判,认真观察,哪只小蚂蚁会赢得比赛?(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三只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动画演示昆虫们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
讨论: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任务,学生有目的的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为深入研究周长打下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摸一摸、认识 “一周”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4)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周长吗?并摸一摸,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具体物体的周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活动中强化了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 描图形的边线,理解 “周长”
师:你们手中的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一周的边线?感受它们周长的长短吗?
(1)怎么描画?(课件展示)
(2)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
(3)学生活动: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谁能描得又快又好。
(4)学生演示交流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让学生在描树叶边线的过程中,感悟到不管从哪里开始,都要沿边线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为后面学习测量周长打下基础。】
3、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角…… 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习题巩固,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3) 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各种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兴趣,通过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的观察、比较、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4. 量一量,学习周长测量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①交流测量方法,选用什么测量工具。
②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③交流汇报,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理解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 “做” 中学,“做” 的过程也是感知量感的过程,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形与量两个角度深化对周长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从建立量感意识升华到掌握度量 “量” 方法。】
5. 数一数,巩固周长概念含义。
数一数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数图形周长之前,先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周长的概念。
(2)明确图形的单位。
(3)明确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度量的对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协调量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用书中提到,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 ,而 “量” 指测量,数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它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通过数图形的周长,进一步体验量感,让学生体会周长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出示课件)
1、基础练习:请用彩笔画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提升练习: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学生将知识深化,灵活运用周长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量感在数学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3、拓展练习:
①A B 两部分的周长一样吗?
②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题的练习,孩子们在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直觉错误到理性正确认知,是学生获得知识成长蜕变的具体表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思想的一次飞跃,对事物间的数量关系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量的体验有了质的提升。】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再现知识探索过程,加深体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量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作业
1、回家尝试测量父母的腰围,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2、如果邀请你去当设计师,给菜地围上篱笆,给照片做个画框,给桌布一周加上花边…… 你准备如何下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边 线 起 点 ---- 起 点
化曲为直
问题导入,老师一个问题:刚才小蚂蚁的路长和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让孩子们了一周的长度或者一圈的长度,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也初步形成的量感。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提升的量感,同时内化的知识。建立的量感模型。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王老师把握的好,本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王老师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中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摸一摸,描一描中,真实的感受周长,体验周长,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同时在数一数,巩固周长概念含义的教学设计中,很欣赏的是王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概念,图形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以后再去完成,让学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给学生搭好了脚手架,这样也可以很好的让孩子理性的去思考。
@Yp13550086058 感谢老师的分享,引导孩子先理解概念本质,明确教学目标,再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动手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本质的理解。
一稿反思:
《什么是周长》一稿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摸一摸、描一描、选一选、做一做、数一数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量感,丰富学生对量感的认识,深刻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来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三只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 “一周” 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 “周长” 的认识。最后创设 “智力大比拼” 的比赛情境,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 “周长” 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 “周长” 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
1、由于想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所以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后面环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部分练习只有留待下节课进行,因此对课堂的调控还有待加强。
2、对环节四的处理上,发现学生在格子图中数一数图形的周长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不会正确的做题方法。
3、对学情预估有点高,拓展的习题难度稍大。
4、不敢过度的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体现。
教案二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汉中基地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王 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45--46 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什么是周长。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对于 “周长” 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 “周长” 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怎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怎样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理解周长概念。
2、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发展合作技能。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直尺、毛线、彩笔、软尺、数学书等。
教 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
学 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周长”。
师: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在田径比赛场上,热爱运动的 3 只小蚂蚁展开了激烈的比赛,它们要沿着树叶的边线飞快奔跑,请同学们来当裁判,认真观察,哪只小蚂蚁会顺利过关?(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三只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动画演示昆虫们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
讨论:哪只小蚂蚁顺利过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 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师:像小蚂蚁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引入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任务,学生有目的的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为深入研究周长打下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摸一摸、认识 “一周”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4)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周长吗?并摸一摸,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具体物体的周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活动中强化了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 描图形的边线,理解 “周长”
师:利用学习单描一描 3 个图形的边线,重点区分图片 3 汽车的一周?
【设计意图:动手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让学生在描树叶边线的过程中,感悟到不管从哪里开始,都要沿边线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为后面学习测量周长打下基础。】
3、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角…… 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习题巩固,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3) 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各种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兴趣,通过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的观察、比较、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4. 量一量,学习周长测量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①交流测量方法,选用什么测量工具。
②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③交流汇报,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理解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 “做” 中学,“做” 的过程也是感知量感的过程,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形与量两个角度深化对周长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从建立量感意识升华到掌握度量 “量” 方法。】
5. 数一数,巩固周长概念含义。
数一数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数图形周长之前,先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周长的概念,下面三副图的周长你能找到?
(2)明确图形的单位,每一个格子的一条边的长度是 1 厘米。
(3)明确测量的方法,用数格子边线的方法,注意长方形的不同数法。
【设计意图:明确度量的对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协调量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用书中提到,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 ,而 “量” 指测量,数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它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通过数图形的周长,进一步体验量感,让学生体会周长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出示课件)
1、请用彩笔画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学生将知识深化,灵活运用周长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量感在数学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2、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 3 道题的练习,孩子们在练习与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直觉错误到理性正确认知,对量的体验有了质的提升。】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再现知识探索过程,加深体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量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测头围,腰围。
2、拓展练习:
凹凸形的跑道,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拓展练习中,学生由直觉错误到理性正确认知,是学生获得知识成长蜕变的具体表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思想的一次飞跃,对周长的本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边 线 起 点 —— 起 点
化曲为直
二稿反思:
《什么是周长》二稿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 “三只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 边线 " 和 " 周长 " 这两个词语。强调 “从起点回到起点”,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首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 “周长” 后,用彩笔来描一描作业单上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 “一周的边线” 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接着我又课件出示了小练习 “—— 能找到周长,—— 没有周长”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 “一周的边线” 是连起来的(封闭的)。最后我又设计了小组合作 “量一量” 树叶和课本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
在解决问题四的时候我先强调图形右上侧标注的 “1 厘米”,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随后我还设计了两道练习题,让同学们在拓展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线绕树叶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 “转化” 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能化曲为直,很聪明。
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
1、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时间过长,导致课后习题处理紧张。
2、教师的课堂评价有点单一。
3、个别学生用线测量树叶的方法没有掌握。
教案终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汉中基地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王 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45--46 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什么是周长。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对于 “周长” 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 “周长” 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怎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怎样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理解周长概念。
2、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发展合作技能。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直尺、毛线、彩笔、软尺、数学书等。
教 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
学 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周长”。
师: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在田径比赛场上,热爱运动的 3 只小蚂蚁展开了激烈的比赛,它们要沿着树叶的边线飞快奔跑,请同学们来当裁判,认真观察,哪只小蚂蚁会顺利过关?(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三只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动画演示昆虫们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
讨论:哪只小蚂蚁顺利过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 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师:像小蚂蚁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引入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任务,学生有目的的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为深入研究周长打下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摸一摸、认识 “一周”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4)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周长吗?并摸一摸,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具体物体的周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活动中强化了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 描图形的边线,理解 “周长”
师:利用学习单描一描 3 个图形的边线,重点区分图片 3 汽车的一周?
【设计意图:动手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让学生在描树叶边线的过程中,感悟到不管从哪里开始,都要沿边线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为后面学习测量周长打下基础。】
3、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角…… 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习题巩固,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3) 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各种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兴趣,通过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的观察、比较、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4. 量一量,学习周长测量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①交流测量方法,选用什么测量工具。
②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③交流汇报,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理解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 “做” 中学,“做” 的过程也是感知量感的过程,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形与量两个角度深化对周长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从建立量感意识升华到掌握度量 “量” 方法。】
5. 数一数,巩固周长概念含义。
数一数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数图形周长之前,先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周长的概念,找一找下面三副图的周长。
(2)明确图形的单位,每一个格子的一条边的长度是 1 厘米。
(3)明确测量的方法,用数格子边线的方法,注意长方形的不同数法。
【设计意图:明确度量的对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协调量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用书中提到,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 ,而 “量” 指测量,数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它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通过数图形的周长,进一步体验量感,让学生体会周长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出示课件)
1、请用彩笔画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学生将知识深化,灵活运用周长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量感在数学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2、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数之前先估一估,再实际动手测量,看看估的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距,培养估测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 3 道题的练习,孩子们在练习与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直觉错误到理性正确认知,对量的体验有了质的提升。】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再现知识探索过程,加深体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量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作业
1、课堂上随机发给学生的小卡片(花朵,星星,爱心……)课下尝试让学生一起合作测量这些小卡片的周长,测之前,先估一估,再动手实践量一量,培养估测能力。
2、拓展练习:
凹凸形的跑道,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拓展练习中,学生由直觉错误到理性正确认知,是学生获得知识成长蜕变的具体表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思想的一次飞跃,对周长的本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边 线 起 点 —— 起 点
化曲为直
@陕西汉中基地王花 < 什么是周长 & gt; 一课,属于概念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王老师从有趣的游戏引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沿着边线一周” 的意义,对周长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周长有一定认识之后,安排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更深刻的理解周长的意义,这对后面计算图形的周长做了坚实的铺垫,使我受益匪浅。
三稿反思:
三稿讲完后,我们上传了最终的录像课,但是仍然有一些遗憾想与各位同仁研讨。
量感的培养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要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经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对周长的理解。
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
1.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周长,并能理解周长的意义。
2. 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在得出周长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小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理解。
3.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二人一个小组分工明确,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提高了学习效率。
仍需改进的地方:
1、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一周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并且在测量之前应加以引导,如:问学生 测量数学书封面的一周需要什么工具?学生知道用直尺就可以测量。那测量树叶的一周呢?测量曲的边不能再选择直尺了引发学生思想冲突,寻求解决办法,之后告诉学生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工具,现在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这样学生们才会合作得又快又好!
2、 数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只用了数一数的方法,没有平移的方法,我也没有引导出此方法,使本节课的学习没有了深度,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的思想。
3、课下我发现:在数图形的周长时,有个别几个同学数的并不是周长而是方格的个数,由于较二稿的情况,我们在这一环节时,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 2 个 1 厘米表示一个小正方形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一周的长度,课堂上教师寻思没有发现有数格子的情况,就没有展示错例,课后反思教学,认为:我们有必要在课上展示错例,希望孩子们在对比、质疑、补充等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厘清周长的意义,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数图形的边线,而不是显性的方格,以此突破难点。
但是,正如人无完人一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我们希望各位同仁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互动交流,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王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认识周长,并能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在得出周长的意义之后,设计了小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理解。
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发展合作技能。同时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形与量两个角度深化对周长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从建立量感意识升华到掌握度量 “量” 方法。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周长概念,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学习目标定位准确,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建构了周长的 数学概念。
《什么是周长》一课,属于概念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王老师从有趣的游戏引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沿着边线一周” 的意义,对周长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周长有一定认识之后,安排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更深刻的理解周长的意义,这对后面计算图形的周长做了坚实的铺垫,使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王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要求和步骤,学生在操作时,操作规范,基本都能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尤其低年级学生,老师要讲清楚步骤要求,可以先给以示范,让学生在动手,这样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能更加流畅一些。
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沿着边线一周” 的意义,对周长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周长有一定认识之后,安排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更深刻的理解周长的意义,这对后面计算图形的周长做了坚实的铺垫,使我受益匪浅。
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三只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 “一周” 的含义,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 “周长” 的认识,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周长概念,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学习目标定位准确,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建构了周长的 数学概念。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周长概念,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学习目标定位准确,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建构了周长的 数学概念。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周长概念,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学习目标定位准确,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建构了周长的 数学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具,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量一量等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究新知,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问题串四,数一数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个人认为让学生先说一说、描一描图形的周长,然后再让学生数,这样学生在充分认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理解的会更好,会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区分开,就不会存在个别学生数格子的这种情况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从而唤起学生对 “量” 的感受。
王老师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刚上课时 “三只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在这个小小运动会的情境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他们热切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活动环节:王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 “量一量” 树叶和课本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些做法都值得大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轮廓,通过 “描一描” 的活动,让学生理解 “什么是边线” 继而明确周长指的是物体的哪一部分?这是学习 “周长” 必须的过程,特别值得肯定。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轮廓,通过 “描一描” 的活动,让学生理解 “什么是边线” 继而明确周长指的是物体的哪一部分?这是学习 “周长” 必须的过程,特别值得肯定。
王老师这节课紧紧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 那么,“量感” 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这需要我们一线老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从本节课的几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王花老师对教材解读之深,熟悉教材安排意图,熟悉学生的学情,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捕捉学生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师的 “导” 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钻研精神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
王老师在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并让学生展示交流测量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这节课,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形成对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建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关,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对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来说,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这节课通过多个操作活动,积累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及时展示错例,通过对比、质疑、补充等交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清周长的意义,特别是 “数一数” 的练习中,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数图形的边线,而不是显性的方格,以此突破难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在描树叶边线的过程中,感悟到不管从哪里开始,都要沿边线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为后面学习测量周长打下基础。
本节课,王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一开始,王老师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直观感悟,体会 “边线”、“一周” 的具体含义,为孩子们认识、理解周长的定义打好基础,起到了 “课伊始,趣顿生” 的艺术效果。
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轮廓,通过 “描一描” 的活动,让学生理解 “什么是边线” 继而明确周长指的是物体的哪一部分?这是学习 “周长” 必须的过程,特别值得肯定。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轮廓,通过 “描一描” 的活动,让学生理解 “什么是边线” 继而明确周长指的是物体的哪一部分?这是学习 “周长” 必须的过程,特别值得学习。
本节课,王老师重视孩子们的活动体验,通过 “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 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悟周长的意义,完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三年级对周长的初步认识,是第一学段中 “空间与图形”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第一次建构周长这个数学概念。王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周长概念。课堂效果好!
王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认识周长,并能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浓,突出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王老师的课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当学生说到用线绕树叶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王老师适时地表扬:并肯定她用到了 “转化” 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能化曲为直。
数学教学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可以,这一点王老师把握的好,值得我学习。
课堂教学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通过绳子测量树叶的周长,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不仅体现了化曲为直,也开拓了学生思维,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可以找身边的物体代替,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本节课的几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王花老师对教材解读之深,熟悉教材安排意图,熟悉学生的学情,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捕捉学生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师的 “导” 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一开始,王老师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直观感悟,体会 “边线”、“一周” 的具体含义,为孩子们认识、理解周长的定义打好基础,起到了 “课伊始,趣顿生” 的艺术效果。
让学生感悟到不管从哪里开始,都要沿边线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为后面学习测量周长打下基础。这一点王老师做的很好,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周长,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就容易多了。
在学习 “周长” 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知道 “周长” 到底指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最为重要。在学习活动中,王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 “摸一摸”“描一描” 等实践活动,首先建立 “周长” 这个概念的表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组活动时,王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活动要求,随后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明白 “周长” 这个概念的本质。这些实践活动会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