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10-30 19:26 编辑
【2019 秋】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郑怡四上《角的度量(一)》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好:
我是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的郑怡。
能够参加 “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活动,我们感到万分荣幸,感谢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能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成长的平台。
我们团队将围绕本次活动主题 “度量”,选取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一)》开展研究。希望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也祝各位同仁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static/image/hrline/1.gif
本帖目录(点击下面链接,可快速跳转到相应版块):
[1.教材图片…………………………………………………………………沙发](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053)
[2.对“度量”及“角的度量”的理解与认识……………………………板凳](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055)
[3.对选题的思考……………………………………………………………地板](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058)
[4.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061)
[5.学情分析…………………………………………………………………六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169)
[6.一稿教学内容及环节……………………………………………………七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3170)
[7.《角的度量(一)》一稿反思………………………………………十七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5790)
[8.二稿教学内容及环节…………………………………………………二十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6194)
[9.《角的度量(一)》二稿反思………………………………………三十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7311)
[10.终稿教学内容及环节…………………………………三十四楼、三十五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77456)
[11.课堂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M5NjEyNDM0OA==.html?spm=a2hzp.8244740.0.0)
[12.答辩预设问题………………………………………………………九十九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80297)
[13.答辩追问问题…………………………………………………………一百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80298)
[14.活动综述…………………………………………………………一百零一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20&pid=180301)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5 19:45 编辑
对 “度量” 及 “角的度量” 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 “度量” 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我们翻阅了词典文献,对于 “度量” 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度量,指用以计量物品的一些物理属性。
其次,我们深入学习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标》对于 “角的度量” 这一知识一共提及了两次。
在 “学段目标” 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在 “课程内容” 第二学段中提出:1.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2.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 30 度、45 度、60 度、90 度角。
接下来,我们认真研读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发现关于 “角的度量” 的这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安排的《角的度量(一)》与《角的度量(二)》两个课节。教材的编排与设计灵动优雅、底蕴十足。
在第一个课节《角的度量(一)》中,教材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而是通过 “如何度量这三个角的大小呢?” 这样一个问题激疑入境,引导学生开展测量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产生对度量工具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工具更适合测量角的大小呢?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的道理,明确应该用小角来测量角的大小。继而,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工具表示角的大小,通过 “比 2 个角多一点,比 3 个角少一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 “如果折的再小一点会更准确” 这样的结论,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 “1°” 的概念,再此基础上认识周角、平角、直角。
第二个课节《角的度量(二)》是在学生学习第一课节的基础上,由对整圆量角器雏形的初步感知过渡到认识半圆形的量角器,并进一步探究量角与画角的策略与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度量意识的形成价值远远大于度量技能的形成。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测量的要素有:测量的属性(测什么)、用什么测(单位和工具)、怎么测(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抓住几何知识的特点,突出学习的过程性,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分的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 “度量” 的结构体系,渗透度量的方法,经历度量工具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充分经历探究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角的方法。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5 19:45 编辑
选题思考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线与角” 中关于 “角的度量” 这一内容,教材总共安排了 2 个课时。第 1 课时是认识角的度量单位,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第 2 课时是量角和画角,在操作中掌握度量方法,形成量角与画角的基本技能。
“角的度量” 这一内容对于广大数学老师来说是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在平日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课不好把握,甚至觉得很多内容可以从简,特别是第一课时,觉得这是一节 “鸡肋” 课,只需选其 “有用” 的部分,即:对于量角、画角的部分进行教授即可,从而把数学课上成了一节技能训练课。花费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使用量角器进行量角,并用口诀归纳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及注意点,随后便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
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孙晓天教授曾经指出:小学阶段的度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团队决定选择 “角的度量” 的第 1 课时进行研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和观察比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感受度量单位的内涵和价值。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5 19:46 编辑
学情分析
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组成,了解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口大小有关,能够通过目测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并识别直角、锐角、钝角并且在本学期的上一课时中认识了平角和周角,还能简单的利用直尺在点子图上画角。但是他们对于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加上在生活中缺乏对于量角的直接经验,因此 “角的度量” 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因素,教材把此内容分成两课节学习。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大量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知道 1° 角的来历,初步感受测量角的方法,为下节课理解并掌握量角、画角的方法奠定基础。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10 16:31 编辑
《角的度量(一)》一稿教学内容及环节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 教师出示滑梯情境图,并提问学生:“玩过滑梯吗?你们喜欢玩哪一个?”
9031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大的角更适合这个游戏呢?怎样量出角的大小呢?并出示课题《角的度量 (一)》。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并且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角”。】
二、逐层深入,自主探究
(一)体会统一测量角的单位重要性
1. 引导学生思考这 3 个角到底有多大,如何度量角的大小呢?我们一起尝试着来测量一下。
预测: 学生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通过汇报,发现通过尺子测量,无法准确的表示出这 3 个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以往的学习工具,无法准确的测量出角的大小,在潜意识中意识到:要想测量出角的大小,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工具。】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看来我们信任的尺子无法帮助我们准确的测量出尺子的大小,到底怎样才能测量出这个角的大小?
有专门测量角的工具吗?并出示课件,展示以往学习新的计量单位时所采取的方法,如:学习长度单位时,用小的线段进行量测;学习面积单位时,用小的方块进行量测……
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那么今天我们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才测量这个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意识到:测量的本质是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从而想到用小角测量大角。】
4.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尝试用∠1 测量∠3。并在小组汇报中,提取有效的测量条件,如:角要顶点对齐,摆放整齐,既不重叠,也不露缝。
预测:各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3 有 4 个∠1 这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成功的测量经历,提升学生对于用小角测量大角的感受与认知。】
5.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尝试用∠1 测量∠2。
预测:
结论 1:∠2 比 2 个∠1 还大一点。
结论 2:∠2 比 3 个∠1 还小一点。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1 再小一点就能准确地表示出∠2 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通过∠2 的测量,初步感知用越小的角进行测量越精准。】
(二)认识度量角的单位
1. 教师出示课件,并引发学生思考,到底这个小角小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呢?
出示 1° 的概念:在数学王国中,人们将圆平均分成 360 份,其中的 1 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 1 度。“度” 就是角的计量单位。(板书:角)1 度就可以简写为 1°。
2. 教师适时出示 1° 角、5° 角、10° 角,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感受,进一步建立 1 度角的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建立 1° 角的概念,并初步构建量角器的雏形。】
(三)建立周角、直角、平角度数概念
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建立周角、直角、平角的概念,并引发思考。
9033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角的一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想想看,周角里面含有多少个这样的 1° 呢?那么周角等于多少度?
2. 平角、直角又是多少度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并在课件中找到平角和直角。
核对小结:平角 = 180°,直角 = 90°
3. 想想看再把这个 90° 的直角再对折一次,角会是多大?是多少度呢?
听取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角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深入实践 巩固所学
1. 出示书后练习 1:数一数,说一说,比较∠1、∠2、∠3 的大小。
9035
2. 出示书后练习 3,并出示课件:
(1)引导学生在书的图例上分别标出 30°、60°、90°、120°、180°、270° 的角。
(2)找出 2 个 50° 的角。
(3)利用附页图 1,剪出你想要的角。
3. 重新出示 3 个滑梯示意图,引导学生估一估这三个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一)
1 度 1°
周角=360°
平角=180°
直角=90°
看完郑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感觉是 “自然”。关于《度量》部分内容的教学里蕴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关于这部分的目标,我想是否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着学生建立度量意识,感受度量方法,形成度量技能。对于度量活动的必要性,教材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比较三个滑梯中的角度,从而引出了度量的必要性。这样的问题也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亲切而自然。接下来的几个环节也是逐层深入,每一个环节都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活动的必要性,先是体会度量的必要性,然后是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在研讨中,形成统一的度量单位,这些都是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进行,所以,这样的设计给人的感觉非常 “自然”。特别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后面还要认真学习,从这节课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我觉得郑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中,特别重视由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体会度量的实际意义。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手段,郑老师的设计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告诉学生 1 度是多大,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度量角的大小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测量(用直尺测量)时,产生了对度量工具的需要;而在第二次尝试测量(用∠1 度量)时,又产生了对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这样,学生不仅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操作中体会度量方法的本质,而且为后续形成量角与画角的技能打好了基础。期待着能与郑老师共同研究,从这节课中有所感悟。
认真研读了郑老师对《角的度量》一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初稿,感觉有启发、有共鸣、有思考。本节课为角的度量初始课,就如郑老师所分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不是很好把握,基本一带而过,重点放在讲解度量的方法及如何画角这两个问题上,忽略了度量的本质。特别感谢郑老师选择这样一个课题,继续关注本节课,谢谢!
看完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层次感特背清晰。郑老师在写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右端度量的定义,以及在数学中的真正含义。才能结合课本,融会贯通,写出这篇课件。郑老师能够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们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 1° 角实际有多大。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回顾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意识到:测量的本质是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从而想到用小角测量大角。真正做到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欢给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希望能够从这节课中有所感悟,学习郑老师的研究精神,不管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
郑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度量角的大小。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发现要度量角度需要借助新的度量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测量长度及面积时所用到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选择一个小点的角作为度量标准来度量其他的角度,在度量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为后面用量角器度量角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思考,逐步建立 1 度角的概念。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5 19:54 编辑
《角的度量(一)》一稿反思
经过 40 分钟的实践,有收获后的喜悦,也有遗憾中的反思。下面我就《角的度量(一)》第一次试讲中呈现出来的成功与不足加以分析和总结: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通过前两次测量活动,学生经历了用直尺和∠1 分别测量∠3 的过程,通过失败与成功两次经历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明白了合理选择测量工具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利用 “同类量测量同类量” 的测量本质。
在第三次测量活动中,学生在用∠1 测量∠2 的过程中发现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测量结果,激发思维冲突,让他们感受到建立一个较小的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体会 1° 角产生的必要性。
这次试讲紧贴教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中制定的内容,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很有针对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1.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中探究环节显得更加突出。三次测量活动都是在教师的 “牵引” 中强制完成的,感觉整节课就是在 “走流程”,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三次测量活动让整节课变得有些拖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3. 本次备课,我们注意了对测量工具及测量单位产生重要性的引导,但忽略了统一测量标准在测量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三、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试讲过后,我们认真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如此顺理成章的接受老师的 “牵引” 呢?究其原因,虽然,学生已经了解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口的大小有关。但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面,只有 “直尺” 这一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张开口的大小,也自然会选择用直尺进行测量。
因此,在二稿设计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测量工具,如:直尺 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各组之间的角大小略有不同)。这样一来,在探究活动中可能有部分学生还会选择用 “直尺” 进行测量;但也会有一些学生会根据以往测量长度、面积时积累的经验,选择同类量小角进行测量。这样的设计,既解决了对学生正向迁移的问题,又把三次测量合并为一次测量,还能通过两种小角的测量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出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帖最后由 dangle-dolly 于 2019-9-7 21:48 编辑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认识了量角器并且知道量角器可以用来度量角的大小,但是不知道量角器产生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规定 1 度角的大小。教学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中体会 1 度角产生的必要性。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10 16:29 编辑
《角的度量(一)》二稿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 1° 角实际有多大。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量角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建立 1° 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9429
教师出示滑 梯情境图,并提问学生:“玩过滑梯吗?你们喜欢玩哪一个?”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大的角更适合这个游戏呢?怎样量出的角的大小呢?并出示课题《角的度量 (一)》。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并且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角”。】
二、逐层深入,自主探究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2,并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到底有多大呢?再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利用学具盒里的工具进行测量。
此环节,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盒,学具盒 1 号信封里面有两种工具:直尺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各组之间的角大小略有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各个不同的学具,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工具测量角的大小,为后面的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2. 学生展示汇报:
(1)体验产生量角工具的重要性
第一层:让使用直尺的小组先进行汇报。
预测:各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相同。
教师总结:通过汇报,我们发现通过尺子测量,无法准确的表示出这个角的大小。看来我们信任的尺子无法帮助我们准确的测量出尺子的大小,到底怎样才能测量出这个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以往的学习工具,无法准确的测量出角的大小,在潜意识中意识到,要想测量出角的大小,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工具。】
(2)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第二层:让使用小角的组分别进行汇报。
预测:有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2 有 2 个小角这样大。
有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2 有 3 个小角这样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你们觉得哪种工具更适合测量角的大小呢?
②为什么同样都是用小角测量∠2 的大小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经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意识到:测量的本质是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提升学生对于用小角测量大角的感受与认知,初步感知统一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建立 1° 角的概念
1. 教师出示课件,并引发学生思考,到底小角小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呢?
出示 1° 的概念:在数学王国中,人们将圆平均分成 360 份,其中的 1 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 1 度。“度” 就是角的计量单位。(板书:角)1 度就可以简写为 1°。
2. 教师适时出示 1° 角、5° 角、10° 角,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感受,进一步建立 1 度角的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建立 1° 角的概念,并初步构建量角器的雏形。】
(三)建立周角、直角、平角度数概念
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建立周角、直角、平角的概念,并引发思考。
9430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角的一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想想看,周角里面含有多少个这样的 1° 呢?那么周角等于多少度?
2. 平角、直角又是多少度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并在课件中找到平角和直角。
核对小结:平角 = 180°,直角 = 90°
3. 想想看再把这个 90° 的直角再对折一次,角会是多大?是多少度呢?
听取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角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深入实践 巩固所学
1.出示书后练习 1:数一数,说一说,比较∠1、∠2、∠3 的大小。
9431
2. 出示书后练习 3,并出示课件:
(1)引导学生在书的图例上分别标出 30°、60°、90°、120°、180°、270° 的角。
(2)找出 2 个 50° 的角。
(3)利用附页图 1,剪出你想要的角。
3. 重新出示 3 个滑梯示意图,引导学生估一估这三个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
通过引入滑梯,学生发现:要比较三个角哪个大些?大多少?如果模糊比较,有时靠直观判断即可;如果要求精确比较时,则需要测量具体数据。要精确判断大多少,就得进行准确度量。于是引出度量标准 ——1 度角(也就是单位)和度量工具 —— 量角器。引发学生对度量单位和工具产生的需要的体验。
[天津郑怡发表于2019-7-1715: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3055&ptid=125720)
对 “度量” 及 “角的度量” 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 “度量” 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我们翻阅了词典文献,对于 “ ...
对于 “度量”,我认为度量分为 2 种,一种是比较抽象的度量,比如对于数、小数、分数的大小的理解也是度量;另一种是比较具体的度量,比如对于长短、轻重、角度大小等的理解也是一种度量,而本节课《角的度量(二)》属于具体的需要操作的度量,以上仅是我学习后对 “度量” 的理解,说的不对的还请您多多指教!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15 16:41 编辑
《角的度量(一)》二稿教学反思
再一次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课堂效果不会随着你的设想按部就班有序的呈现,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生成不仅仅考验着授课教师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教学设计的不成熟,几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
一、产生的问题:
1. 操作活动从一稿设计中的三次测量,压缩到了二稿设计中的一次测量,确实为课堂节省下了大量的时间,让课堂的流程显得更加紧凑。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选择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同学,从始至终没能进行一次有效的测量活动,他们只是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汇报,获取间接经验,完成学习任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当课堂进行到对比测量方式,体现选择合适度量单位这一环节时,部分学生对于小角测量大角这一方式不够认可,让课堂一度陷入僵持。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2. 从教材的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角的度量(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其作用是为《角的度量(二)》做一个理论铺垫,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科学性。
研讨中,很多老师认为在以往的教学中,《角的度量(一)》与《角的度量(二)》这两节课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把自己在《角的度量(一)》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在《角的度量(二)》中得以运用,知识之间的过度略显脱节,这两节课往往各自为战。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改进措施:
1.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的已有知识经验,我们决定根据本科学习内容设计一份前测调查试卷,选取 500 名学生参与前测调查。
2. 在二稿一次测量活动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学生再准备一个 10° 的小角,让他们用这个小角再次测量∠2,这样既可以体现统一度量标准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全体学生的测量经验,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小角测量大角的优势,理解同类量测量的本质。
3. 沟通《角的度量(一)》与《角的度量(二)》这两节课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角的度量工具的形成过程。利用课件,把小角拼接成圆形度量工具的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量角工具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获得用量角工具测量角大小的体验。
4. “让学生在测量中获得体验,体会到角的度量的本质”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中增加两次对比活动。其一,让学生对比分析直尺测量与小角测量的本质区别,体会同类量测量的科学合理性;其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体会度量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历程。
度量活动的本质是测量。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具体表示角的大小,通过观察发现角 “比 2 个角多一点,比 3 个角少一点” 才能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为 “1°” 的概念引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 1 度是度量单位累加的必备条件,所以这个环节的活动可以多多增强体验。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15 19:37 编辑
《角的度量(一)》终稿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 1° 角实际有多大。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量角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建立 1° 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https://bbs.xsj21.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9/10/154407ywi2yo9uiasuhzwh.jpg.thumb.jpg
教师出示滑梯情境图,并提问学生:“玩过滑梯吗?你们喜欢玩哪一个?”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大的角更适合这个游戏呢?怎样量出的角的大小呢?并出示课题《角的度量 (一)》。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并且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角”。】
二、逐层深入,自主探究
(一)确定测量工具,统一测量标准
1. 第一次测量探究(初步体会产生量角工具的重要性)
(1)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 40° 的角,并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个角到底有多大呢?再引导学生通过 “选”、 “想”、“量”、 “说” 四个步骤探究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此环节,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盒,学具盒 1 号信封里面有两种工具:直尺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各组之间的角大小略有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各个不同的学具,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工具测量角的大小,为后面的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2)学生展示汇报
第一层:让使用直尺的小组先进行汇报。
预设结果:各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相同。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用直尺来测量角的大小,得到的结果是不唯一的,不能准确描述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以往的学习工具,无法准确的测量出角的大小,在潜意识中形成 “要想测量出角的大小,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度量工具” 的想法。】
第二层:让使用小角的组分别进行汇报。
预设结果:有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2 有 2 个小角这样大。
有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2 有 3 个小角这样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同样是测量这个角的大小,都是用小角测量的,而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结论:测量所用的小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怎么办呢?
预设结论:看来要统一小角的大小,再来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用小角测量大角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得到准确的结论,就必须统一测量标准。为第二次测量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 第二次测量探究(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重要性)
(1)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相同大小的小角(10°),引导学生再次测量这个角的大小。并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盒中 2 号信封里若干个相同大小的小角(10°)进行测量探究。
(2)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结果:这个角有 4 个小角这样大。
【设计意图:本次测量活动,意在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成功的测量体验,让他们体会到:测量的本质就是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提升学生对于用小角测量大角的认知,为 1° 角产生的必要性做足心里准备。】
3. 归纳总结度量角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经历的两种测量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测量长度用直尺更加合适;而角的大小,用与它形状相同的小角排列累加进行测量更加科学合理。
9917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15 19:40 编辑
(二)构建量角器雏形,建立 1° 概念
1. 第三次测量探究(构建量角器雏形)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有没有好的方法,既保留小角测量的优势,又能改变这种测量麻烦的问题呢?
预设结论:把这些小角的顶点对齐,一个接一个拼接起来。
9920
②把这些小角拼接在一起,组成的是什么图形?
预设结论:圆
③在这个圆里面有多少个大小一样的小角呢?
预设结论:36 个
师生观察并总结:圆中心的这一点就是这 36 个小角的顶点。
【设计意图:以过程化的呈现方式,沟通小角与圆形量角器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小角测量的经验,帮助学生构建圆形量角器的组成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三个信封中取出这个新的量角工具,再次测量这个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开展第三次测量活动之前,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个圆形量角器,为后面第三次测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3)教师指导学生用圆形量角工具,测量练习试卷中三个角的大小。
9921
预设结果:∠1 有 11 个小角这样大;∠2 有 12 个小角这样大;∠3 比 12 个小角多一些,比 13 个小角少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出这个角的大小呢?
预设结果:把这些小角分得再小一点,再细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 “如何能够准确地测量出∠3 的大小”,激发学生想要把小角分得更小的想法,为 1° 角的出现埋下伏笔。】
(4)教师通过课件为学生演示把 10° 角平均分成 10 份的过程,并由此引出 1° 的概念。
【设计意图:以动态的形式呈现 1° 角的形成过程。】
(5)教师在课件中继续出示三个 1° 角。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 1° 角的概念。】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圆形测量工具变得更加简约呢?
【设计意图:初步形成量角器雏形。】
(7)师生共同用量角器雏形测量∠3 的大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8)师生二次回顾量角经历,再现量角工具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量角器度量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探究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
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建立周角、直角、平角的概念,并引发思考。
1. 回忆周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
(1)周角里面含有多少个这样的 1° 呢?
(2)周角等于多少度?
2.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平角、直角及二分之一直角的度数,并构建几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角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深入实践 巩固所学
1. 引导学生从 4 号信封中取出以 1° 角为单位的圆形纸片,通过 “想”、“剪”、“标”、“说” 的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找到不同的角。
2. 估一估,下面的角有多少度?
9922
3. 重新出示 3 个滑梯示意图,并提供信息:经调查,当滑梯的角度大约是 40° 左右时,既安全,又好玩。并引导学生估计:这三个滑梯哪一个设计的更科学合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
感谢郑老师的分享,郑老师说度量意识的形成价值远远大于度量技能的形成,特别赞同。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测量的要素有:测量的属性(测什么)、用什么测(单位和工具)、怎么测(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郑老师重点抓住几何知识的特点,突出学习的过程性,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角的度量” 这一内容在平日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课不好把握,从而决定选择 “角的度量” 的第 1 课时进行研究,将本节课上成技能课,而郑怡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和观察比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感受度量单位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以往的学习工具,无法准确的测量出角的大小,从而意识到:要想测量出角的大小,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工具。这就是郑老师高明之处,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而测量的本质是用同类量测量同类量,从而想到用小角测量大角。通过这一次成功的测量经历,提升学生对于用小角测量大角的感受。觉得郑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中,特别重视由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体会度量的实际意义。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手段,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操作中体会度量方法的本质。希望以后有机会和郑老师一起研究,这次特别的活动特别的体验也让我受益匪浅!
三个滑梯渗透着重要的函数思想,动手探究,让学生验证角的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度量的本质,感受极限思想,为 1° 角的产生奠定基础。邓老师整堂课给学生灌输的数学思想很好。
(许可)郑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中,告诉学生 1 度是多大,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度量角的大小问题设计的特别好,学生不仅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加入一些活动,让孩子缓慢感知角度一点点增大的过程。
读了郑老师的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郑老师对教材理解很透彻,尤其是对角的度量配制理解特别透,这种课很多的老师不能从度量的角度去设计,只是从度量的技能方面去认识和学习知识,而郑老师的本节课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引导中获得角的度量方法,理解角的度量本质和意义。这节课我觉得如果郑老师能再关注学生对角的估计大小的方法,感知 1 度角的大小很困难,如能让学生建立 10 度角的表象,形成学生的度量感,我觉得是不是会更好。对于 1 度角的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一年有 365 天,接近 360 天,所以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360 等份,其中的 1 份就是 1 度角,让学生感觉到 1 度角的规定不是空穴来风,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10-30 18:59 编辑
预设问题:线上答辩时,贵方的教学设计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再学习,我们认为整节课紧紧围绕 “动手操作,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本质” 这一目标展开教学。请问对方辩友: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度量本质的。 一、对 “角的度量本质” 的理解 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历 “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度量工具的演变更是从繁琐到便捷,从粗糙到完善。 大家看,这是不同版本教材中《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北师大版教材,在第一课时很好的诠释了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以及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引领学生充分体会角的度量本质。 二、教学策略与设计意图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 “图形与几何” 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设计以 “三次测量,两次分析” 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始终。 第一次测量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直尺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通过多角度的汇报,学生理解到:用直尺测量虽然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但不便于交流出和获得相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 “寻找一个新的度量工具” 的想法,初步体会量角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再通过两种小角测量结果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小角测量大角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得到准确的结论,就必须统一测量标准。为第二次测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在第二次测量活动中,学生用 10° 的小角测量∠2 的大小。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测量体验,体会到:度量就是用相同属性单位进行的累加与计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经历的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明白:测量长度用直尺比较合适;而角的大小,用与它形状相同的小角排列累加进行测量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次测量活动可以分为 2 层: 第一层,在使用 10° 角拼接测量的基础上,我们以动态形式构建圆形测量工具。再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工具测量练一练中三个角的大小,从而发现:虽然测量过程更方便了,但是∠3 的大小依然不能准确描述。 第二层,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把小角分得更小的想法。再通过课件演示,把 10° 角平均分成 10 份,建立 1° 角的直观表象。再以 1° 作为度量单位,准确测量出∠3 的大小。这样的设计使测量由简单的定性描述,过渡到精确的定量刻画,初步形成量角器雏形,为顺利学习《角的度量(二)》做好了铺垫。 在经历三次测量活动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课件演示,再现了量角工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 “量角器度量角” 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之,测量的方法与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不难,而角的度量本质,却是学生难以体会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用数学的思维想;用数学的语言说。
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10-30 18:55 编辑
第一个追问问题:教材提供了三个不同角度滑梯的素材,并且引导学生用图中的∠1 测量∠2 的大小。在您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使用∠1 测量∠2,而是改用 10° 角进行测量,这样的改变出于怎样的思考? 我们觉得教材提供三个不同角度滑梯的素材,主要有两个意图: 其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玩过滑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滑梯,在以往的生活中,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 “玩滑梯” 经验。也正是如此,教材从这个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正是滑梯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大小不同,才导致玩滑梯的感觉不同,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二,引导学生用∠1 做为度量单位去度量∠2 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度量的基本策略就是用小角量大角。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们选择以 10° 角做为标准,贯穿整个测量活动,并没有选用教材中提供的∠1 做为小角进行测量,这样的选择出于几方面考虑: 其一,教材给出这个问题串的目的是想体现:度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小角度量大角。其实无论是选择∠1,还是选择 10° 小角,从这一点来看,其作用都是一致的。 其二,选择 10° 角进行测量,可以和后面教学中形成 36 个 10° 即 360° 的圆形测量工具和以及量角器雏形更顺畅的过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其三,虽然,1° 角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精确的度量的角的大小,但是他们在估角的过程中,很难想象一个角是由多少个 1° 构成的,因此,学生往往不会以 1° 角做为参照标准估计角的大小。 本节课用 10° 角贯穿测量活动,让学生对于 10° 角的大小,在头脑中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烙印,在估计的过程中,自然会以 10° 做为标准,思考:这个角大约是由几个 10° 构成的?或者这个角大约比 90° 大几个 10° 等等,这样一来,让估角的活动变得更加有法、有序、有效。同时,下节课量角时能准确快速读出角的度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基于以上三点思考,我们利用 10° 角贯穿本节课测量活动始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法,贵在得发。我们想,只要不改变教材的本质,依据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后续发展服务。
第二个追问问题:建立 1° 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您的教学设计中,您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 1° 角概念的? 1° 是角的度量单位,是我们用来测量并表示角大小的标准,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有梯度的测量活动,体会度量单位由粗略到精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 1° 的角实际有多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回答第一个追问时,我的队友曾经提到:本节课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 10° 角做标准来测量角的大小。当然,这个时候学生并不知道这个角的具体度数,他们只是直观地感知到这个小角这么大。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十进制的接触是最多的。因此,10° 角大小的建立,其实也是为学生认识 1° 的角到底有多大做好铺垫。 为了老师们能够听得更明白,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视频来具体地谈一谈 1° 角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 大家看,现在就是利用 10° 大小的角让学生进行的第二次测量,就像刚才吴老师所说,此时学生并不知道这个角的具体度数,只是知道用这样大小的角进行测量。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小角拼起来,拼成一个圆周角,并且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圆周角是由 36 个小角拼成的,圆中心的这一点就是 36 个小角共同的顶点。 接下来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量角工具,让学生利用这样的小工具,进行第三次测量。在这次测量当中,学生发现用这个工具去测量,确实方便了很多,但是∠3 的大小仍然不能够准确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因为这个工具仍然不能准确的测量出∠3 的大小,学生自然会想到把测量角的标准分得再小一些、更小一些,利用课件演示把每一个小角都分成 10 份,由 1 个小角过渡到 36 个小角进而过渡到 360 个小小角,很清晰得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360 份,此时教师指出 1 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 1°,并让学生闭眼想象 1° 到底有多大。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量角器中找到多个 1°,帮助学生建立 1° 的直观表象。此时,教师问学生用这样的一个量角工具去量角可以吗?学生回答:太乱了,根本无法测量,于是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对量角器进行进一步改良的想法。教师利用 ppt,把这个复杂的量角器转化成了整圆的量角器雏形,学生惊喜地发现,用这样一个量角器测量既便捷又精确,同时也为形成半圆量角器做了铺垫,为下节课学习《角的度量(二)》做足了准备。 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 1° 角的概念,也让学生亲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测量是如何由简单的定性描述,过渡到精确的定量刻画;而度量工具又是如何从繁琐到便捷,从粗糙到完善进行演变的。从视频里孩子们发出的那一阵阵的惊叹的呼声和充满惊喜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由繁杂到简约的演变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感受到数学的美。
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活动综述
2019 年 6 月,受教研室委派,以《角的度量(一》一课为主线,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与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两所学校四位老师合作组建 “天津河西基地”,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课堂展示 “度量” 主题活动的教学研讨大赛。历时 4 个多月的忙碌,看到硕果累累,一切的艰辛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此次比赛共分为三个阶段:上传资料阶段、初赛阶段、决赛阶段。
从暑假刚刚放假开始,比赛的日程就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严格按照组委会下发的时间节点,做好资料的上传工作,这段时间几乎是在反思、认识、再反思、再认识中度过的。
接下来的初赛的网络答辩和决赛的现场答辩,日程更是按小时来计算了。团队每位成员都是在,忙完当天的本职工作后,利用下班时间集中进行研讨。短短的几天内,不仅要反复雕琢本队的教学方案,读懂自己的课堂,同时还要反复研究对方团队的教学设计,读懂对方的课堂。4 分钟必答题、8 分钟追问、6 分钟专家提问,为了能够灵活应变,我们对于自己这节课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众多预设问题,逐一进行研究,稿子写了一摞又一摞。对于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
在研磨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有关 “度量” 的理论书籍,重新研读了《课程标准》,逐字逐句的一遍遍的解读教参,与天津市河西区三位教研员老师反复沟通研磨。就是这样的历程,使得我们团队每位老师对于 “度量” 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本节课又有了更多的认识。
因为执着与坚持,我们走进了决赛的现场,与大家相聚在山西,与大家共话 “度量”。大家相聚在一起 “辩” 出智慧,“辩” 出精彩,共同享受着成长。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一路走来,我们经历着、学习着、收获着,盼望着下次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