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LM

桃夭LM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39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1-18 15:37:27 +08:00
0 G 0 S 0 B
桃夭LM 的最新回复

其次,谭老师的整个设计很有层次性,从活动一摆面积单位初步感知,到活动二先量再摆(这个设计很棒),再到活动三根据长度单位脑中进行面积的 “度量”,再到活动四 无法直接用面积单位度量。不过有个建议,不知是否合适?---- 既然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的过程,从活动 1 到活动 2,一并就摆了 2 个长方形,是否可以给孩子们多一点这种直接用度量工具去实际度量的操作机会呢,多积累一点直观具体的度量经验,方便后面从面积度量转为长度度量作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非常喜欢谭老师的情境引入,通过美术课这样一个场景来帮助淘气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周长引入再到面积,帮助孩子梳理了对面积概念的深度认知,也引入了用面积单位作为统一的度量工具,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度量单位的统一也是为了方便交流的必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袁老师的设计中,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 1° 角、10° 角的表象,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不同标准比较角大小的过程,明确了数学是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只有度量出角的准确数量,才能正确解决 “大多少?” 这个问题,从儿引出度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

黄老师三大环节均扣度量,认识周长,建构概念 —— 感知度量;测量周长,巩固概念 —— 体验度量;运用周长,深化概念 —— 感悟度量。通过对一周及周长的感知认识,学生在活动和问题探索中学会了选择度量工具和度量方法,体会度量单位的累加,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积累的度量活动的经验。

黎老师对度量的深刻认识和解读让我们收获许多。教学设计中,各环节均采用四学模式,帮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亲历度量身体尺,值得借鉴学习。

刘老师在触发环节,通过付 6.66 元这个问题驱动,将生活中的价格和小数的表达和意义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思考,开课很好。探究环节中,通过去度量比元小的单位,度量比角小的单位,让学生充分感受更小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以及表达方式。       

郑老师的角的度量设计中,我们看到类比思想的体现,前测时以长度测量为抓手,唤起学生对度量本质的理解,即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其中将直角进一步平均分,得到 1° 角的设计非常亮眼。

敖老师对度量的解读,角的度量的解读以及补充非常详细,学习了。

从初稿中观察温度计的过程并不充分,没给足学生说的机会;到二稿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活动,在温度计上标记这些温度的活动,就是将负数与温度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种数形结合的训练中感受负数的具体含义。感受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培养学生度量温度的方法。谢谢李老师的分享。向您学习。

姜老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温度)展开设计,又以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诱导学生观察例举,从而将抽象的正负数形象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有助培养度量意识。

学习了兰云老师设计的《生活中的比》,收获很多。 兰老师以 “照片是否变形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照片的扩大与缩小与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有关系。研究 “比的意义” 应从 “度量” 入手,借助情境和问题,经历 “度量长方形长和宽” 的具象度量,“用标准量(长或者宽)去衡量比较量(长或者宽)” 的抽象度量两个度量过程,建立倍数关系与比的联系,再建立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比的意义。

赵老师的关于制作分数墙的设计非常好,帮助学生从度量的角度去认识了分数及分数单位的产生。四学模式给足了学生时间思考交流讨论提升,学习了

喜欢庄老师给学生的 15 钟自主探索,没有干涉,和固定模式,给了生足够时间探索和思考空间。通过用 1° 的角去估测三个滑梯的角度大小,也设计的非常出彩。

田老师在设计引出角的度量方法时以旧唤新,通过回忆类比推理,非常顺理成章。三次度量角的设计层次推进,发现标准越小,剩余的角越小,用这个标准描述对象角的大小,就越接近真实值。非常

万老师的教学设计流程清晰,层次分明。仿照古人计数这一环节设计真的是就地取材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亲历了数的度量产生过程。非常喜欢万老师团队的终稿设计,也在您前面的对度量认识和理解中有所收获。

把 90 度的角对折的设计非常精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为日后估测角找到一个参照。结尾处,重新估计三个滑梯角的大小也和开题首尾相应。

“教学中,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度量方法,其关键就是看 “度量的对象自身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贾老师设计中的 “渗透数形结合”,体验 “度量应用”,优化 “度量方法”(多样化的度量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深化了学生对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本质的理解)都让人茅塞顿开

张老师团队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角的度量的认识非常深刻,其中提到从 “量感” 出发,犹如醍醐灌顶。教学设计中,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步步追问,简单直接,能快速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类比推理,激发量角需要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吻合,但在这个环节,我非常同意楼上 “杜蓉 1975” 老师的建议: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用尺子测量,测量中用尺子量哪一部分应该说清楚。如果量角的张口,该从哪个位置开始?哪个位置结束?(如果学生解说清楚,例如比同样长度如 1cm 处的张口大小的长度,我认为也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05:32 · PVG 13:32 · LAX 22:32 · JFK 01: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