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0811

cj081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81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10:00:52 +08:00
10 G 0 S 0 B
cj0811 的最新回复

正如老师所说:无论是从教材的编排,还是本节课的内容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本节课对学生认识 “度量” 本质的重要作用。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我们团队认为《分数的再认识(二)》一课是极佳的研讨载体。

本节课,老师以操作贯穿始终。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推导的方法,建构解决问题的转化思想,为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打下基础。

教师以故事情境引入,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设计了可能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概率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特别欣赏老师的修改意图中的这段话:让学生直接观察判断是要 “把视线画在了脑袋里”。这是让学生进行观察范围的空间抽象,是进一步完善空间认识结构,同时对比总结是让学生深和思考观察点与观察范围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得以提升。在空间观念的培养中融入古诗、成语,这个是学科间的融合,更是用空间思维进行文化传承。我想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得以提升。

教师以教材为主线,在遵循教材的同时又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经验。

这节课的一次次修改,一次次研讨。看出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在不断反思中寻找知识新的生成点,在不断提问答疑中发展学生度量的意识。

老师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重难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度量的意识和能力。

这节关于概率与可能性的课,学生非常喜欢。他们自己实验摸球的过程,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期待您更详细的教学设计!

老师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情境来上好这节实践课,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感受人体中的秘密,将抽象的度量单位、度量工具转变为学生自己熟悉的身体度量单位和身体度量工具,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更好地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度量单位。

研究 “比的意义” 应从 “度量” 入手,借助情境和问题,经历 “度量长方形长和宽” 的具象度量,“用标准量(长或者宽)去衡量比较量(长或者宽)” 的抽象度量两个度量过程,建立倍数关系与比的联系,再建立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比的意义。

兰老师的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

郑老师对度量和角的度量有自己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充分的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 “度量” 的结构体系,渗透度量的方法,经历度量工具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充分经历探究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角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是教材中不太好上的课,刘老师以新颖的形式引入,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了解数的发展过程,感知度量的过程中产生十进制的必要性。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

“度量单位”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人类交流与刻画多样化现实世界的必然需求,即用同样的 “数” 刻画了万千的 “量”。二是 “量”。即用公认的单位去量。有了度量单位以后,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如单位计数、利用工具、利用公式。单位计数是测量的基本活动,即通过复制单位进行测量,这样就可以把连续量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地用离散量来表示。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与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利用公式是在测量情境中经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有公式,省略测量的方法,就会失去测量的意义,也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困难。

刘老师这一段对度量的解读,我深深的受教了。

”2、联系旧知,走进度量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比如物体的长短、封闭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角度的大小等等。而这些特性,需要我们用数学语言来帮助它更精确,更严谨。

比如,要想知道物体的多少,我们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要想知道物体的长短,我们可以测量它的长度,通常以厘米、分米、米、千米做单位;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测量它的质量,通常以吨、千克、克作单位;要想知道一个封闭图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可以测量它的面积,通常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做单位;那要想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我们该怎么描述呢?(注重引导,生回顾)

【设计意图】速度的认识看似是一个新内容,但从度量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度量经验。从生活事物的属性出发,帮助学生回忆、梳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唤醒已有经验,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用速度描述现实世界的快慢,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将它和长度、面积、角度等构成体系,帮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

非常欣赏您这一段的引入。

《什么是周长》作为学习周长的起始课,旨在帮助学生领悟周长的本质特征,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霍老师通过认一认、量一量、描一描、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了一周,进而知道了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概念非常清晰!

姜老师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体会到负数的价值,在度量的背景下体会到其中的十进制关系。期待姜老师越来越精细的教学设计。

本帖最后由 cj0811 于 2019-9-15 21:50 编辑


杨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度量的背景下对于小数计数单位的建立,让学生感悟到小数中相邻数位间十进制的关系,客观体会到数量的多少。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很多的动手操作,利用人民币,深入浅出的学习小数,值得我们去学习。

首先我感觉到钟老师非常的细心,在设计之前先查阅 “与度量” 相关的资料,从而认识到五上第四单元的《三角形的面积》,属于工具度量范畴。同时我觉得您设计最精彩的地方是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去验证是否都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我想这样做才更具有普遍的意义,期待您的现场课!

万老师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入手,利用丰富的情境,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十进制的形成。我自己也参加了悦读活动,写了《古人计数》一课的案例分享。非常期待万老师的现场课,望再次与您交流!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07:55 · PVG 15:55 · LAX 00:55 · JFK 03:5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