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津郑怡 于 2019-9-5 19:54 编辑
《角的度量(一)》一稿反思
经过 40 分钟的实践,有收获后的喜悦,也有遗憾中的反思。下面我就《角的度量(一)》第一次试讲中呈现出来的成功与不足加以分析和总结: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通过前两次测量活动,学生经历了用直尺和∠1 分别测量∠3 的过程,通过失败与成功两次经历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明白了合理选择测量工具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利用 “同类量测量同类量” 的测量本质。
在第三次测量活动中,学生在用∠1 测量∠2 的过程中发现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测量结果,激发思维冲突,让他们感受到建立一个较小的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体会 1° 角产生的必要性。
这次试讲紧贴教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中制定的内容,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很有针对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1.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中探究环节显得更加突出。三次测量活动都是在教师的 “牵引” 中强制完成的,感觉整节课就是在 “走流程”,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三次测量活动让整节课变得有些拖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3. 本次备课,我们注意了对测量工具及测量单位产生重要性的引导,但忽略了统一测量标准在测量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三、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试讲过后,我们认真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如此顺理成章的接受老师的 “牵引” 呢?究其原因,虽然,学生已经了解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口的大小有关。但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面,只有 “直尺” 这一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张开口的大小,也自然会选择用直尺进行测量。
因此,在二稿设计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测量工具,如:直尺 和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各组之间的角大小略有不同)。这样一来,在探究活动中可能有部分学生还会选择用 “直尺” 进行测量;但也会有一些学生会根据以往测量长度、面积时积累的经验,选择同类量小角进行测量。这样的设计,既解决了对学生正向迁移的问题,又把三次测量合并为一次测量,还能通过两种小角的测量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出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