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多多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陈常杰名师工作室 多吉其西 2上--《1米有多长》

  •  
  •  
    多多 · 3年前 · 186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9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02549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的多吉其西,很荣幸代表陈常杰名师工作室参加 2021 秋季教学设计大赛。 我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光荣的教师岗位奉献自己。 我参赛的内容师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 --《一米有多长》,欢迎各位专家、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你的观点都对我的进步很重要!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扎西德勒!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0#r_102547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90#r_102548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02549

    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02550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13714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890#r_113631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21352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21353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890#r_122208

    课堂实录视频:https://m.youku.com/video/id_XNTgwNjUxMTY0MA==.html

    186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06 条回复   2021-09-16 15:52:22 +08:00
    多多
    多多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多多
    多多3年前

    选课思考: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教案一稿: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学科性目标

    1. 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教育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创新性目标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学习重点】

    1. 体会 1 米的长度,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在生活中较准确的估计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感受测量长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 四学: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导,体会 1 米的产生。(板: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1 厘米有多长呢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 1 厘米吗?

    师:你找到的一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从桌子上的袋子里小磁条和橡皮擦,这小磁条是 1 厘米,请以这一厘米为标准,测量出你们桌子上的橡皮擦大约是多少厘米? (抽一个同学回答)

    师:那你能以一厘米为标准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呢? (老师在黑板上指出黑板的长) 师:老师这里有 1 厘米长的小磁条,谁到黑板这边来贴一贴。 (抽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贴)

    师:你有什么感受啊?还想贴下去吗?(做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值得表扬)但你们觉得这样贴下去感觉怎么样?(太麻烦)当我们测量小一点短一点的物体像橡皮擦我们可以用 1 厘米来测量,当黑板这样长一点的物体再用一厘米去测量就觉得很麻烦,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米”。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板:米、M) 师:一米有多长呢?(板:一米有多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一:1 米 = 100 厘米 1、认一认、贴一贴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磁条,短的磁条正好是 1 厘米,那长的磁条是多少厘米呢?请你用 1 厘米的小磁条去测量长磁条,看看长磁条有多长?

    师:谁到老师这里来贴一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用短磁条去测量长磁条,我们数一数 1、2、3…

    师:你们的长磁条和这位同学长度是一样的吗?

    师:你的长磁铁条几厘米?把你的长磁条拿出来老师放在这里,现在是多少厘米啊?(20 厘米、两个十)你的长磁条拿上来贴上去多少厘米了?

    师:从这里到这里一共是多少厘米。(100 厘米)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这 100 厘米数学上就称为 1 米。(板:1 米 = 100 厘米)

    师: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这么长是一米,老师今天带了一把直尺它的长度也正好是 1 米,大家看一看米尺,1 米就这么长,闭着眼睛想一想 1 米有多长,把这把米尺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

    探究二:体会 1 米的长度 活动一:比一比、说一说

    (1)首学:拿出米尺比一比,1 米在自己的哪里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很多 1 米。

    师:看老师在这里找到了 1 米,从地面到老师的这里是 1 米。1 米也在老师的手指到肩膀这里。 是从哪里到哪里?

    (2)互学:同桌相互悄悄说,从()到()是 1 米??

    (3)共学 师:你的 1 米在哪里谁来给我汇报一下,愿意上来的都上来吧。

    师:观察一下他们的 1 米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老师的 1 米在腰这里,你的 1 米在脖子这里,他的在耳朵那里?

    师:为什么都是一米,位置不一样喃? 生:因为我们的高度不一样,所以 1 米的长的位置不一样,但是 1 米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贴的一米位置不一样,可贴的都是一米。

    【设计意图】 量的本质是 “比”。借助米尺找身上的 “1 米”,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感知 1 米的长短,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三:丰富 1 米的表象 活动二:拼一拼、说一说

    (1)互学:拿出工具(数学书、文具盒等),拼出 1 米。 同桌相互悄悄说,用()个()能拼成 1 米 。

    师:找到了身上的 1 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师:老师用这个拼 1 米,1 个、2 个原来两张卷子的长度大约是 1 米。那同学们你还能拿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2)群学: 师:小组合作拿出工具,拼一拼 1 米。四人为一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用的是什么工具,要几个这样的工具才能拼成 1 米,( )个( )大约是 1 米。教师巡视指导

    (3)共学: 师:哪个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拼的,需要几个这样的工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拼的 1 米,四个数学书大概是 1 米,五个文具盒大概是 1 米…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动手拼的很棒,选择的工具也很多,而且还会观察发现,自己总结,真的是善于学习的小能手。

    【设计意图】 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

    三、实际估量,体会 1 米的累加 活动一:估一估。

    (1)群学 师:大家已经对 1 米影响已经很深刻了,现在我们用 1 米标准,来估一估量一量吧! 测量的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师:这是 1 米(把米尺放在门旁)请你们估一估门高约多少米? 师:那同学们这是 1 米,黑板大约多少米?那黑板的高大约有多少厘米呢?那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米呢?

    第二步::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们估的对不对呢?接下来分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时要注意安全。

    2、测量时要有秩序。

    3、测量时要注意米尺放平。

    4、测量完写学习单上的题。

    任务分配: ①一大组估门高; ②二大组估黑板的长; ③三大组估黑板的高; ④四大组估教室的宽; 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分配,完成先估后测的任务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2)共学:

    师:估计出黑板的长度有 4 米,到底黑板有多长喃?一起来测量。 选择四名同学,用米尺测量。 师:不够 4 米,3 米多。你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黑板的长度吗?( )米( )厘米。 老师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是多少。

    师:非常接近估的 4 米,你们的眼力劲真好!3 米表示什么?89 厘米表示什么?

    师:也就是够一米的用米作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我们测量更准确。

    【设计意图】 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四、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1、想一想,填 “厘米”,还是 “米”? 2. 谁猜得对?

    【设计意图】 第一题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二题让学生在图中找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两个练习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们通过验证,得到了 1 米就是等于 100 厘米。 生 2:我们找到了身体上从哪儿到哪儿就是 1 米的长度,身体也可以当作尺子来测量。 生 3:在估计物体长度时,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想一想 1 米的长度,再估一估物体大约有几个 1 米,就能比较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啦。 生 4:还知道测量物体时,不能用整米的时候,就可以用厘米来接着量,用两个单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

    延伸 师:同学们,当我们测量橡皮擦时用 “厘米” 做单位,当我们测量教师的宽度时用 “米” 做单位,那这些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路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那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我们期待二年级下册学习。

    【设计意图】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多多
    多多3年前

    @13756337456 感谢老师的评论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马晓霞 感谢您的评价,学生对于量的把握需要教师对设计进行层层剥离,让学生有不同对量的感受

    xukaifu
    xukaifu3年前

    老师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多多
    多多3年前

    @xukaifu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weixin
    weixin3年前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多多
    多多3年前

    @weixin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rookie
    rookie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rookie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兰风草木香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发展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红豆草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选择
    选择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选择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马艳玲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教师紧紧围绕实际操作,让学生去体验,再去思考,再到抽象,让学感同身受,理解效果好,量感意识得以培养。

    多多
    多多3年前

    @欣欣向荣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18088687013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邓扬
    邓扬3年前

    教师紧紧围绕实际操作,让学生去体验,再去思考,再到抽象,让学感同身受,理解效果好,量感意识得以培养。

    多多
    多多3年前

    @邓扬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邓扬
    邓扬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邓扬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婉歌婷栀
    婉歌婷栀3年前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活动,总结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多多
    多多3年前

    @婉歌婷栀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lmn198212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测量一直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图形的特征,同时,测量的过程也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多多
    多多3年前

    @武云帆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本节课设计过程中,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学生愿意尝试,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王薇123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初晨
    初晨3年前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多多
    多多3年前

    @初晨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凝香
    凝香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thistle918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邹永娜
    邹永娜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多多
    多多3年前

    @邹永娜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多多
    多多3年前

    @13756332018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多多
    多多3年前

    @18744158750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18202860939
    182028609393年前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触发探究欲望,意识到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估与测的活动,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 1 米等长度,积累测量经验,获得丰富的量感体验。

    多多
    多多3年前

    @18202860939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多多
    多多3年前

    @赵海峰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

    多多
    多多3年前

    @15246069711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开开
    开开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多多
    多多3年前

    @开开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老师能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

    多多
    多多3年前

    @赵海峰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通过估测、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逐渐建立量感并巩固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315818720@qq.com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这种对知识的零散、渗透、融通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

    多多
    多多3年前

    @赵海峰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老师这节课通过多种活动,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多多
    多多3年前

    @王伟蓉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各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多多
    多多3年前

    @自由如风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陈国超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量感” 的发生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设计新颖,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和发现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平淡的幸福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zuo7869
    zuo78693年前

    陈老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

    多多
    多多3年前

    @xiaoyue88740321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这种对知识的零散、渗透、融通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1 米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是以厘米,分米等长度量感的基础上来感受 1 米有多长的,多吉其西老师将 1 米有多长的教学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较长单位的量感意识,为了丰富 1 米的表象,进行互学、群学、共学。

    多多
    多多3年前

    @罗海荣123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多多
    多多3年前

    @十月的雪叶子 感谢你的评论,我会更加努力。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其西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多多
    多多3年前

    @刘力瑛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呼延芳
    呼延芳3年前

    学生通过丰富的实际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这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多多
    多多3年前

    @呼延芳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黄慧章
    黄慧章3年前

    复习旧知,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明确度量单位,在实际测量中体会度量的本质,即单位的累加;以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感受到不方便,体会新的单位 “米” 产生的必要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黄慧章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有你的教导和鞭策我才遇到更好的自己

    黄慧章
    黄慧章3年前

    教材利用 1 厘米的木条来拼摆,经过累加建立起 1 米。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操作是及其不方便的。这里教师用 “10 厘米” 为桥梁,先用 1 厘米拼成 10 厘米,再用 10 厘米的纸条拼成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从而建立其 1 米的实际长度。

    黄慧章
    黄慧章3年前

    当建立其 1 米后,让学生想一想,找一找身边 1 米长的物体;然后借助米尺找身上的 1 米,再拼 1 米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量态感觉,有效建立其 1 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黄慧章
    黄慧章3年前

    在测量活动 “用 1 米” 的活动中,先让学生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体会单位的累加,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形成度量意识。

    黄慧章
    黄慧章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拓展延伸环节,与生活链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千米)产生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度量意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胡丹华
    胡丹华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在本课教学中,马老师通过让学生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多多
    多多3年前

    @胡丹华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温故而知新,多吉老师在温习厘米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矛盾,自然生成 “米” 的学习必要性,在多种活动的支撑和多感官的参与下建立起丰富的量感表象,再通过估测活动,锻炼学生提取脑海中的表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将量感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

    多多
    多多3年前

    @13739466501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xiyufenger
    xiyufenger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逐步发展。

    木木琳琳
    木木琳琳3年前

    测量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渗透,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提升数学的敏感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木木琳琳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红豆草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触发探究欲望,意识到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估与测的活动,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 1 米等长度,积累测量经验,获得丰富的量感体验。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本节课设计过程中,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学生愿意尝试,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豆草
    红豆草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量感在小学数学中是对量的感觉,感觉的培养重在让学生去体验,本节课在体验量的活动设计中,学生多感官的参与,量感逐步得到发展

    多多
    多多3年前

    @银志晔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是培养度量意识的基础,是积累量感的重要过程,本节课重视测量过程,丰富其实际体验,获得真实的量感感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杜永建
    杜永建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多多
    多多3年前

    @杜永建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杜永建
    杜永建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杜永建
    杜永建3年前

    老师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杜永建
    杜永建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杜永建
    杜永建3年前

    教师通过多个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思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感性认知。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本节课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教学中,老师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多多
    多多3年前

    @18990494288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用两个手指比一下 1 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 1 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用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 1 米里面有多少 1 厘米。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让学生学会实物测量时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sxj15935932402 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的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多多
    多多3年前

    @徐宏梅 感谢您的评价,学生对于量的把握需要教师对设计进行层层剥离,让学生有不同对量的感受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加强。因此,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多多
    多多3年前

    @18080838371 感谢您的评价,学生对于量的把握需要教师对设计进行层层剥离,让学生有不同对量的感受

    多多
    多多3年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学科性目标

    1. 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教育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创新性目标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学习重点】

    1. 体会 1 米的长度,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在生活中较准确的估计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感受测量长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导,体会 1 米的产生。(板: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1 厘米有多长呢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 1 厘米吗?

    师:你找到的一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从桌子上的袋子里小磁条和橡皮擦,这小磁条是 1 厘米,请以这一厘米为标准,测量出你们桌子上的橡皮擦大约是多少厘米?

    (抽一个同学回答)

    师:那你能以一厘米为标准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呢?

    (老师在黑板上指出黑板的长)

    师:老师这里有 1 厘米长的小磁条,谁到黑板这边来贴一贴。

    (抽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贴)

    师:你有什么感受啊?还想贴下去吗?(做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值得表扬)但你们觉得这样贴下去感觉怎么样?(太麻烦)当我们测量小一点短一点的物体像橡皮擦我们可以用 1 厘米来测量,当黑板这样长一点的物体再用一厘米去测量就觉得很麻烦,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米”。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板:米、M)

    师:一米有多长呢?(板:一米有多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一:1 米 = 100 厘米

    1、认一认、贴一贴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磁条,短的磁条正好是 1 厘米,那长的磁条是多少厘米呢?请你用 1 厘米的小磁条去测量长磁条,看看长磁条有多长?

    师:谁到老师这里来贴一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用短磁条去测量长磁条,我们数一数 1、2、3…

    师:你们的长磁条和这位同学长度是一样的吗?

    师:你的长磁铁条几厘米?把你的长磁条拿出来老师放在这里,现在是多少厘米啊?(20 厘米、两个十)你的长磁条拿上来贴上去多少厘米了?

    师:从这里到这里一共是多少厘米。(100 厘米)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这 100 厘米数学上就称为 1 米。(板:1 米 = 100 厘米)

    10 厘米

    师: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这么长是一米,老师今天带了一把直尺它的长度也正好是 1 米,大家看一看米尺,1 米就这么长,闭着眼睛想一想 1 米有多长,把这把米尺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

    探究二:体会 1 米的长度

    活动一:比一比、说一说

    (1)首学:拿出米尺比一比,1 米在自己的哪里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很多 1 米。

    师:看老师在这里找到了 1 米,从地面到老师的这里是 1 米。1 米也在老师的手指到肩膀这里。

    (2)互学:同桌相互悄悄说,从()到()是 1 米?

    (3)共学:师生对话,总结提。

    师:你的 1 米在哪里谁来给我汇报一下,愿意上来的都上来吧。

    师:观察一下他们的 1 米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老师的 1 米在腰这里,你的 1 米在脖子这里,他的在耳朵那里?

    师:为什么都是一米,位置不一样喃?

    生:因为我们的高度不一样,所以 1 米的长的位置不一样,但是 1 米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贴的一米位置不一样,可贴的都是一米。

    设计意图 】量的本质是 “比”。借助米尺找身上的 “1 米”,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感知 1 米的长短,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三:丰富 1 米的表象

    活动二:拼一拼、说一说

    (1) 互学:拿出工具(数学书、文具盒等),拼出 1 米。

    同桌相互悄悄说,用()个()能拼成 1 米

    师:找到了身上的 1 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师:老师用这个拼 1 米,1 个、2 个原来两张卷子的 长度 大约是 1 米。那同学们你还能拿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2) 群学:

    师:小组合作拿出工具,拼一拼 1 米。四人为一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用的是什么工具,要几个这样的工具才能拼成 1 米,(     )个(     )大约是 1 米。教师巡视指导

    (3)共学:

    师:哪个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拼的,需要几个这样的工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拼的 1 米,四个数学书大概是 1 米,五个文具盒大概是 1 米…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工具不同,需要的个数就不同,但是都是拼成的 1 米。

    师:同学们动手拼的很棒,选择的工具也很多,而且还会观察发现,自己总结,真的是善于学习的小能手。

    设计意图 】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

    三、实际估量,体会 1 米的累加

    活动一:估一估。

    (1)群学

    师:大家已经对 1 米影响已经很深刻了,现在我们用 1 米标准,来估一估量一量吧!

    测量的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师:这是 1 米(把米尺放在门旁)请你们估一估门高约多少米?

    师:那同学们这是 1 米,黑板大约多少米?那黑板的高大约有多少厘米呢?那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米呢?

    第二步::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们估的对不对呢?接下来分组合作。

    【温馨提示】

    尺子放平,首尾相连;

    井然有序,注意安全。

    任务分配:

    ①一大组估门高;

    ②二大组估黑板的长;

    ③三大组估黑板的高;

    ④四大组估教室的宽;

    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分配,完成先估后测的任务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2)共学:

    师:估计出黑板的长度有 4 米,到底黑板有多长喃?一起来测量。

    选择四名同学,用米尺测量。

    师:不够 4 米,3 米多。你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黑板的长度吗?(       )米(      )厘米。

    老师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是多少。

    生:是 3 米 89 厘米。

    师:非常接近估的 4 米,你们的眼力劲真好!3 米表示什么?89 厘米表示什么?

    生:3 米表示能用完整的 3 个 1 米来测量,89 厘米表示剩下的部分不够 1 米,就要厘米来表示 89 厘米。

    师:也就是够一米的用米作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我们测量更准确。

    设计意图 】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四、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1、想一想,填 “厘米”,还是 “米”?

    2. 谁猜得对?

    设计意图 】第一题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二题让学生在图中找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两个练习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2)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 1:我们通过验证,得到了 1 米就是等于 100 厘米。

    预设生 2:我们找到了身体上从哪儿到哪儿就是 1 米的长度,身体也可以当作尺子来测量。

    预设生 3:在估计物体长度时,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想一想 1 米的长度,再估一估物体大约有几个 1 米,就能比较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啦。

    预设生 4:还知道测量物体时,不能用整米的时候,就可以用厘米来接着量,用两个单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

    (3)延伸

    师:同学们,当我们测量橡皮擦时用 “厘米” 做单位,当我们测量教师的宽度时用 “米” 做单位,那这些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路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那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我们期待二年级下册学习。

    设计意图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陈希珍
    陈希珍3年前

    在课堂上,教师以助推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探究和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是又是孩子们的,或者让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于数学兴趣盎然,教师不只是单纯的讲,还要调动活动,让学生研而手脑等多种感官跟随着教师进行刺激后,逐渐完成学习任务

    陈希珍
    陈希珍3年前

    在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之中,()个()大约是一米?四人为小组交流用什么工具?怎样的工具才能拼成一米?这个活动设计得非常巧妙

    多多
    多多3年前

    @陈希珍 谢谢老师的指引,四学是方法、是手段,是路径

    陈希珍
    陈希珍3年前

    估计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有的黑板多于三米,有的黑板不到四米,然后让学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记录黑板的长度呢?几米几厘米?并且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这样能够对估计的非常家近的同学进行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够一米的用米做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从而,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测量更准确,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序有方法

    陈希珍
    陈希珍3年前

    估计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有的黑板多于三米,有的黑板不到四米,然后让学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记录黑板的长度呢?几米几厘米?并且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这样能够对估计的非常家近的同学进行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够一米的用米做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从而,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测量更准确,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序有方法

    多多
    多多3年前

    一稿反思:《1 米有多长》是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一、情景引导,体会 1 米的产生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1 米有多长》。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

    建 1 米 探究一:1 米 = 100 厘米

    找 1 米 探究二:体会 1 米的长度

    拼 1 米 探究三:丰富 1 米的表象

    三、实际估量,体会 1 米的累加

    用 1 米

    四、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线
    线3年前

    量感在小学数学中是对量的感觉,感觉的培养重在让学生去体验,本节课在体验量的活动设计中,学生多感官的参与,量感逐步得到发展

    线
    线3年前

    在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之中,()个()大约是一米?四人为小组交流用什么工具?怎样的工具才能拼成一米?这个活动设计得非常巧妙

    线
    线3年前

    在课堂上,教师以助推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探究和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是又是孩子们的,或者让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于数学兴趣盎然,教师不只是单纯的讲,还要调动活动,让学生研而手脑等多种感官跟随着教师进行刺激后,逐渐完成学习任务

    线
    线3年前

    测量是小学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渗透,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提升数学的敏感性。

    线
    线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逐步发展。

    线
    线3年前

    教材利用 1 厘米的木条来拼摆,经过累加建立起 1 米。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操作是及其不方便的。这里教师用 “10 厘米” 为桥梁,先用 1 厘米拼成 10 厘米,再用 10 厘米的纸条拼成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从而建立其 1 米的实际长度。

    线
    线3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多多
    多多3年前

    @线 感谢老师的评论

    线
    线3年前

    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多老师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并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充分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提高估测能力,积累测量经验从而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权。

    多多
    多多3年前

    @15549313796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8080010195
    180800101953年前

    《一米有多长》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培养了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18080010195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学会用米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多多
    多多3年前

    @18990494288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 1 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对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8990494288
    189904942883年前

    用手比划出 1 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米的空间观念。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见缝插针。本节课的设计,教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最终在操作中得出结论。这种在多种活动的支撑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形成的量感表象,将永远保存在孩子们的头脑中。

    多多
    多多3年前

    @13756456684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hyq18200151715
    hyq182001517153年前

    本节课,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感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见缝插针。紧接着,老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建立 1 米量感,又在估测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hyq18200151715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本节课老师不仅能够通过多方面让学生认识 1 米,而且能够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多多
    多多3年前

    @冯爱爱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3年前

    本节课教学层层递进,先体会 1 米的产生,再到实践操作建立 1 米表象,深化 1 米表象,最后巩固提升。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雷佳蕾
    雷佳蕾3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出发,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多多
    多多3年前

    @雷佳蕾 @雷佳蕾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这位老师用学生首学、互学、共学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量感表象认识,学生在自己量,和同桌说,去前面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建立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22018219780913092X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陈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贴黑板的长度,太麻烦引出更长的长度单位米。这一设计很新颖,把书中的动物乐园稍作改动,觉得也挺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米的必要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22018219780913092X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接着陈老师又设计互学、群学、共学。在孩子们相互讨论中交流中不断地提升米的量感。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陈老师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多多
    多多3年前

    @18735992376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大岭
    大岭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度量素养的发展。

    多多
    多多3年前

    @大岭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大岭
    大岭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度量素养的发展。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在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环节,教师设计练习题想一想,填 “厘米”,还是 “米”?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让学生在图中找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多多
    多多3年前

    @18744106098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度量意识,提高了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15997599709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能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冯霞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张益萍
    张益萍3年前

    老师借助厘米来认识米,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可以迁移,量感的培养同样可以迁移。 老师设计的活动中都体现了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了米的长度表象。

    多多
    多多3年前

    @张益萍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17790036948
    177900369483年前

    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对量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渗透,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提升数学的敏感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17790036948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单位产生好奇心,进而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丰富 1 米的表象。通过实际估量,体会长度单位的累加,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提升了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2972260604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李卓
    李卓3年前

    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多多
    多多3年前

    @李卓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罗涛123
    罗涛1233年前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感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见缝插针。紧接着,老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建立 1 米量感,又在估测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量感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建立 1 米量感,又在估测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罗涛123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5928411273
    159284112733年前

    老师让学生情意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来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并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15928411273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是培养度量意识的基础,是积累量感的重要过程,本节课重视测量过程,丰富其实际体验,获得真实的量感感悟。

    多多
    多多3年前

    @13756607152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刘颖
    刘颖3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有很大的帮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能够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本事,但有的学生在教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多多
    多多3年前

    @刘颖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刘颖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在课堂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储著华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lzzcm
    lzzcm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多多
    多多3年前

    @lzzcm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多多
    多多3年前

    二稿反思: 这节课,通过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 “1 米”,找 “1 米”,拼 “1 米”,用 “1 米” 和让学生一起经历在实践中体会 1 米的产生、操作中建立 1 米的表象、估量中体会 1 米的累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等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 1 米有多长。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环节之间的规划与联系,明确教学设计分哪些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做到 “心中有 1 米”,能够用 “心中的 1 米” 去感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在本节课中,还有以下值得思考的地方:

    1. 导课环节要快速

    导课环节要快,用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入手,原来的动画可以去掉,因为动画和前一课时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本节课有些重复。可以去提前录制一些生活中学生发现 “米” 的视频,找学生配音,用贴近学生、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 观察米尺要仔细

    观察米尺要着重笔墨,让学生先安静地观察,再讨论、汇报,让学生多说,抓住米尺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用 “10 厘米” 进一步沟通米和厘米的联系,感受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3. 活动环节要关联

    在进行测量前要注意,要有 “先估再量” 的过程,让学生去说明测量中的注意事项。规划活动室,要注意沟通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上一个活动能够为下一个活动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活动的落脚点在哪里,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

    4. 练习环节要追问

    在学生选择 “米” 或 “厘米” 做单位的题目中,要适当选取其中两处进行追问,让学生自己说清楚这样选择的原因,加强学生心中对这两个单位的量感,不能匆匆而过。此外,还可以适当加上一处和生活相关的练习题目,否则练习题的类型只有一种,比较单调。

    多多
    多多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多多
    多多3年前

    终稿:【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学科性目标

    1. 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教育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创新性目标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学习重点】

    1. 体会 1 米的长度,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在生活中较准确的估计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感受测量长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导,体会 1 米的产生。(板: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1 厘米有多长呢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 1 厘米吗?

    师:你找到的一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从桌子上的袋子里小磁条和橡皮擦,这小磁条是 1 厘米,请以这一厘米为标准,测量出你们桌子上的橡皮擦大约是多少厘米?

    (抽一个同学回答)

    师:那你能以一厘米为标准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呢?

    (老师在黑板上指出黑板的长)

    师:老师这里有 1 厘米长的小磁条,谁到黑板这边来贴一贴。

    (抽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贴)

    师:你有什么感受啊?还想贴下去吗?(做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值得表扬)但你们觉得这样贴下去感觉怎么样?(太麻烦)当我们测量小一点短一点的物体像橡皮擦我们可以用 1 厘米来测量,当黑板这样长一点的物体再用一厘米去测量就觉得很麻烦,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米”。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板:米、M)

    师:一米有多长呢?(板:一米有多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一:1 米 = 100 厘米

    1、认一认、贴一贴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磁条,短的磁条正好是 1 厘米,那长的磁条是多少厘米呢?请你用 1 厘米的小磁条去测量长磁条,看看长磁条有多长?

    师:谁到老师这里来贴一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用短磁条去测量长磁条,我们数一数 1、2、3…

    师:你们的长磁条和这位同学长度是一样的吗?

    师:你的长磁铁条几厘米?把你的长磁条拿出来老师放在这里,现在是多少厘米啊?(20 厘米、两个十)你的长磁条拿上来贴上去多少厘米了?

    师:从这里到这里一共是多少厘米。(100 厘米)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这 100 厘米数学上就称为 1 米。(板:1 米 = 100 厘米)

    10 厘米

    师: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这么长是一米,老师今天带了一把直尺它的长度也正好是 1 米,大家看一看米尺,1 米就这么长,闭着眼睛想一想 1 米有多长,把这把米尺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

    探究二:体会 1 米的长度

    活动一:比一比、说一说

    (1)首学:拿出米尺比一比,1 米在自己的哪里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很多 1 米。

    师:看老师在这里找到了 1 米,从地面到老师的这里是 1 米。1 米也在老师的手指到肩膀这里。

    (2)互学:同桌相互悄悄说,从()到()是 1 米?

    (3)共学:师生对话,总结提。

    师:你的 1 米在哪里谁来给我汇报一下,愿意上来的都上来吧。

    师:观察一下他们的 1 米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老师的 1 米在腰这里,你的 1 米在脖子这里,他的在耳朵那里?

    师:为什么都是一米,位置不一样喃?

    生:因为我们的高度不一样,所以 1 米的长的位置不一样,但是 1 米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贴的一米位置不一样,可贴的都是一米。

    设计意图 】量的本质是 “比”。借助米尺找身上的 “1 米”,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感知 1 米的长短,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三:丰富 1 米的表象

    活动二:拼一拼、说一说

    (1) 互学:拿出工具(数学书、文具盒等),拼出 1 米。

    同桌相互悄悄说,用()个()能拼成 1 米

    师:找到了身上的 1 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师:老师用这个拼 1 米,1 个、2 个原来两张卷子的 长度 大约是 1 米。那同学们你还能拿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2) 群学:

    师:小组合作拿出工具,拼一拼 1 米。四人为一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用的是什么工具,要几个这样的工具才能拼成 1 米,( )个( )大约是 1 米。教师巡视指导

    (3)共学:

    师:哪个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拼的,需要几个这样的工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拼的 1 米,四个数学书大概是 1 米,五个文具盒大概是 1 米…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工具不同,需要的个数就不同,但是都是拼成的 1 米。

    师:同学们动手拼的很棒,选择的工具也很多,而且还会观察发现,自己总结,真的是善于学习的小能手。

    设计意图 】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

    三、实际估量,体会 1 米的累加

    活动一:估一估。

    (1)群学

    师:大家已经对 1 米影响已经很深刻了,现在我们用 1 米标准,来估一估量一量吧!

    测量的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师:这是 1 米(把米尺放在门旁)请你们估一估门高约多少米?

    师:那同学们这是 1 米,黑板大约多少米?那黑板的高大约有多少厘米呢?那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米呢?

    第二步::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们估的对不对呢?接下来分组合作。

    【温馨提示】

    尺子放平,首尾相连;

    井然有序,注意安全。

    任务分配:

    ①一大组估门高;

    ②二大组估黑板的长;

    ③三大组估黑板的高;

    ④四大组估教室的宽;

    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分配,完成先估后测的任务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2)共学:

    师:估计出黑板的长度有 4 米,到底黑板有多长喃?一起来测量。

    选择四名同学,用米尺测量。

    师:不够 4 米,3 米多。你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黑板的长度吗?( )米( )厘米。

    老师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是多少。

    生:是 3 米 89 厘米。

    师:非常接近估的 4 米,你们的眼力劲真好!3 米表示什么?89 厘米表示什么?

    生:3 米表示能用完整的 3 个 1 米来测量,89 厘米表示剩下的部分不够 1 米,就要厘米来表示 89 厘米。

    师:也就是够一米的用米作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我们测量更准确。

    设计意图 】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四、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1、想一想,填 “厘米”,还是 “米”?

    设计意图 】第一题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二题让学生在图中找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两个练习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2)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 1:我们通过验证,得到了 1 米就是等于 100 厘米。

    预设生 2:我们找到了身体上从哪儿到哪儿就是 1 米的长度,身体也可以当作尺子来测量。

    预设生 3:在估计物体长度时,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想一想 1 米的长度,再估一估物体大约有几个 1 米,就能比较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啦。

    预设生 4:还知道测量物体时,不能用整米的时候,就可以用厘米来接着量,用两个单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

    (3)延伸

    师:同学们,当我们测量橡皮擦时用 “厘米” 做单位,当我们测量教师的宽度时用 “米” 做单位,那这些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路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那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我们期待二年级下册学习。

    设计意图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学习单

    门高( )米( )厘米;

    黑板的长( )米( )厘米;;

    黑板的高( )米( )厘米;;

    教室的宽( )米( )厘米;;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36 · PVG 22:36 · LAX 07:36 · JFK 10: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