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Joanne202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天津河西基地 李招 2上 《课桌有多长》

  •  
  •  
    Joanne2021 · 3年前 · 151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9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天津河西基地的李招,很荣幸参加本次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感谢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给我们提供学习平台,让我们锻炼、成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杨阔、马倩和林雪三位老师一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的学习方式探索”,结合《课桌有多长》这节课,探讨如何发展学生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我很珍惜这一次与全国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的的机会,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取得好成绩!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21#r_102613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21#r_103186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21#r_103187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21#r_103188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68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72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78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92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83

    终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21#r_122585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1MTU2OA==.html

    151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10 条回复   2021-09-16 23:57:12 +08:00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所谓 “量感” 通俗地讲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有助于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量感” 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领域中包含着大量的计算和各式各样的符号,人们重视对 “数” 的认识,而常常却忽略了量了 “量”。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 “量”,买房子需要考虑面积,穿衣服需要参考温度,做饭需要控制时间……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反而往往被我们忽略。

    “量”(liànɡ)起源于 “量”(liánɡ),着眼于学生 “量感” 形成的学习心理,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集约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所谓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度量大小的直觉感知。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表现之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量感” 是在感受不同计量单位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是在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深化的;是在日常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应用和强化的。小学各阶段涉及的计量有关知识包括时间、长度、质量、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等内容。小学生对于这些量的感受的形成,与数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密不可分。

    数和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量的大小是由数和计量单位合在一起来表示的。计量单位就是用来作为标准的度量单位,用于规定不同领域的同一标准。数是用来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量的,这个数不仅是数出来的结果,更是量出来的结果。没有 “量(liánɡ)” 就不会有 “数(shǔ)”, 没有 “数(shù)” 就不会有 “量(liànɡ)”

    “量感” 的初级阶段是 “感” ,但 “量感” 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初级的体感阶段,不能只让学生做些 “动手动脚的” 活动,如数数,用手比一比桌面的宽,用脚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应借助度量单位的衍生培养量感,走向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超越体感的初级阶段。

    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靠 “测量” 及 “常见的量” 的学习。“量感” 培养的重点不在于已知测量单位后进行测量,而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出数量的属性,并 “创造” 或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量化。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每个计量单位衍生的过程及其之间的联系。

    由于 “量感” 比较抽象,因而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量感” 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并善于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测量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量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lu89697018
    lu896970183年前

    @Joanne2021 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李老师的课堂真棒!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选课思考:

    《课桌有多长》一课是二上测量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习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学生要在本课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象,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本课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因此我选择它来进行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因此,基于量感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1. 置身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丰富感知;2. 大量体验,积累表象,在 “做” 中培养;3. 观察比较,发展思维,在 “思考” 中发展;4. 估测想象,提升能力,在 “估” 中感悟。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案一稿

    天津市河西区纯真小学 李招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习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能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教材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提供丰富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不断增进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 等词语直观描述物体的长短,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记录和交流,积累了简单的测量活动经验。但大部分同学还没有统一测量标准的意识,不清楚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不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以及如何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通过课前调查,发现本班只有 37.5%的同学知道 cm 是 “厘米” 的意思。知道直尺上从 0 刻度到 1 之间的距离是 1 厘米的同学有 37.5%,知道从刻度 2 到 5 的距离是 3 厘米的只有 25%。会正确使用尺子上的刻度进行测量的同学只有 12.5%。而且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针对其认知规律,基于量感的培养,教学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创设更多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空间,提供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

    学习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1 厘米的小棒若干根,铅笔若干支,尺子,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创设学校要定制一批课桌,工人叔叔想知道教室里的课桌有多长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

    预设:1. 有 6 拃长。

    2. 有三个铅笔盒那么长。

    3. 有 4 支铅笔那么长

    ......

    提出问题: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进而在对话交流中思考并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 1 厘米

    活动一 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

    预设:学生会从自己尺子上找出 cm,数字、刻度线等

    教师引导:1 厘米有多长呢,尺子上 0 刻度和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请同学们对照尺子伸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

    活动二 感知 1 厘米有多长

    老师为同学们每人准备了 1 厘米长的小棒。

    ①看:请同学们捏住小棒,看看 1 厘米有多长。抽出 1 厘米的小棒,再看一看拇指和食指间这个 1 厘米的空隙有多长。

    ②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③比: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用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再用 1 厘米小棒验证一下。

    活动三 找 1 厘米

    ①对照尺子找一找还有哪段是 1 厘米长?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刻度 1 到 2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刻度 2 到 3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

    学生会发现:尺子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

    ②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互相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图钉的长度是 1 厘米,数学书的厚度是 1 厘米,透明胶带的宽是 1 厘米,橡皮的厚大约 1 厘米,粉笔底面直径是 1 厘米,椅子背的厚正好是 1 厘米等。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2. 在操作探究中学会用尺子测量

    ①认识 2 厘米、5 厘米

    分别出示 2 条 2 厘米彩条,请同学们说说有多长,怎么知道的?

    预设:

    1. 刻度 0 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刻度 1 到 2 之间的距离是 1 厘米,合起来就是 2 厘米;4 到 5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5 到 6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所以 4 到 6 之间的长度就是 2 厘米;

    2. 有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引导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哪段长是 2 厘米,并比一比 2 厘米有多长。

    出示一根 5 厘米彩条,请同学说说有多长,并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哪段也是 5 厘米。

    学生发现:5 厘米是 5 个 1 厘米

    让学生比出 5 厘米有多长,并用尺子验证。

    追问:10 厘米有多长呢?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预设:我知道 5 厘米有多长,两个 5 厘米就是 10 厘米了。

    ②在操作中掌握用尺测量方法。

    活动一看图写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出示一支铅笔,2 人一组合作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汇报交流:(预设)

    1. 把铅笔一端对准尺子上的 0 刻度量的,另一端指向 5 厘米,铅笔长 5 厘米;

    2. 有同学出现了没有把铅笔对准 0 刻度的情况。

    师提问:谁也是这样测的?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出示教材中小熊量铅笔的情景,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它量的对吗?

    同学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得到结果。

    师:你们真厉害,帮助小熊找到了问题并改正。你们觉得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如果不是从 0 刻度开始量,要数有几个 1 厘米。

    (教学意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认识了 5 厘米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一比 10 厘米有多长,渗透了估计思想。测量铅笔的长这一活动结合小熊的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三、巩固反馈

    1. 基础练习:接下来请你在数学书上完成量一量,画一画。

    52 页第 1 题试着估一估,量一量。

    52 页第 3 题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教师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2.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也学会用尺子测量了,现在你能再量一量课桌的长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在量、画、估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增进对厘米的认识;再次测量课桌,首尾呼应,让学生一直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优越性,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操作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老师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感知为主,体会、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并通过多次测量来巩固新知。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songyanqiu790913](https://bbs.xsj21.com/member/songyanqiu790913) 感谢您的点评,“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前调查发现同学们几乎都不清楚 1 厘米究竟有多长,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借助 1 厘米小棒让学生充分地去捏、看、想、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进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李老师的课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值得我们学习。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王琳玲 感谢您的点评!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老师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感知为主,体会、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并通过多次测量来巩固新知。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15844101377](https://bbs.xsj21.com/member/15844101377) 感谢您的点评!“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前调查发现同学们几乎都不清楚 1 厘米究竟有多长,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借助 1 厘米小棒让学生充分地去捏、看、想、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进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庞丽茹
    庞丽茹3年前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庞丽茹 感谢您的点评!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相信自己](https://bbs.xsj21.com/member/相信自己) 感谢您的点评! “量”(liàng)起源于 “量”(liáng),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李老师的课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值得我们学习。《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老师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感知为主,体会、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并通过多次测量来巩固新知。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榆树李玉青](https://bbs.xsj21.com/member/榆树李玉青) 感谢您的点评!本课借助小棒、铅笔、课桌等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充分感知,经历,积累度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李野
    李野3年前

    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分析、集体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李野](https://bbs.xsj21.com/member/李野) 感谢您的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让学生将生活量感迁移到数学量感之中。

    于明晶
    于明晶3年前

    老师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感知为主,体会、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并通过多次测量来巩固新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分析、集体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嘟嘟
    嘟嘟3年前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李老师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因此,基于量感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1. 置身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丰富感知;2. 大量体验,积累表象,在 “做” 中培养;3. 观察比较,发展思维,在 “思考” 中发展;4. 估测想象,提升能力,在 “估” 中感悟。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因此,基于量感的培养,本课的教师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在大量体验中,积累表象,在 “做” 中培养;观察比较,发展思维,在 “思考” 中发展;4 估测想象,提升能力,在 “估” 中感悟。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李老师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老师让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进而在对话交流中思考并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李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李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李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李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18220548077](https://bbs.xsj21.com/member/18220548077) 感谢您的点评!

    贾翠兰
    贾翠兰3年前

    本节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测量”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虽然对尺子早有接触,但如何正确的实际测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多种活动,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总结,让学生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yuexiaofen
    yuexiaofen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lj
    lj3年前

    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李老师在本课的活动设计能够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1. 置身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丰富感知;2. 大量体验,积累表象,在 “做” 中培养;3. 观察比较,发展思维,在 “思考” 中发展;4. 估测想象,提升能力,在 “估” 中感悟。让学生的量感得到发展和升华。

    zuo7869
    zuo78693年前

    李老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认识了 5 厘米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一比 10 厘米有多长。测量铅笔的长这一活动结合小熊的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lijihui@abc
    lijihui@abc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本节课《课桌有多长》属于工具度量范畴,这样的教学要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李老师在教学中设计 “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 等多种学生易于操作,便于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度量的经验,长度单位的测量就是基本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同时逐步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建立模型。

    13659189751
    136591897513年前

    天津李昭老师《 课桌有多长 》 情境引入,用手拃一拃,用铅笔量一量课桌,得到不同的数,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得出的数不一样大呢?让学生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主题,尺子的教学,自然导入。手拿尺子,用眼睛看 1 厘米有多长,进而认识 2 厘米,5 厘米。小组合作,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既动手又懂心,手脑结合,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在学生认识了尺子以后,趁热打铁,回到课前问题,课桌有多长?鼓励学生用尺子量,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铅笔,课桌时,可能会遇到不是整刻度的情况,要向学生介绍大约数的方法。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13659189751 感谢您的点评!您提到的在测量铅笔和课桌环节中可能会遇到不是整刻度的问题,我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刻度尺进行精确测量,而且刚刚只认识了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所以我给学生的铅笔都是整厘米数,同学们使用的课桌的长通常也是有固定尺寸的,大约 60 厘米,这就避免了不是整刻度的问题,不过测量过程中会出现误差,这时候要强调 “大约”,规范语言。

    过往
    过往3年前

    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老师让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达到理想效果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教师的一句 "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4)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影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梦醒了
    梦醒了3年前

    “借助尺子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教师为学生认识厘米播下的第一粒 “种子”, 那 么这粒种子该如何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生长呢?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统合,如动脑想、动口辩、动手比画、动眼寻找等,通过多层次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 “1 厘米” 的计量单位,在体验中获得对 “1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

    薛玖玲
    薛玖玲3年前

    李老师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并让学生用 5 厘米估计 10 厘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用量感估计的思想。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能通过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一厘米的意义,知道统一单位的好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结构紧密。

    仙女
    仙女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刘畅
    刘畅3年前

    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进而在对话交流中思考并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fengna
    fengna3年前

    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韩兆红 感谢您的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经历了、感受了,才会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形成 1 厘米的空间表象。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yxx
    yxx3年前

    李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量感的培养,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创设了更多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yxx 感谢您的点评!“量感” 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思考、操作等是度量活动经验积累的必需环节。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3年前

    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https://bbs.xsj21.com/member/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感谢您的点评!我团队将继续努力,将呈现更细化优质的教学设计,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18080010195
    180800101953年前

    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杨霞
    杨霞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杨霞
    杨霞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杨霞
    杨霞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杨霞
    杨霞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只有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杨霞](https://bbs.xsj21.com/member/杨霞) 感谢您的认可!我团队将继续根据学情深入研究,让学生经历充实有效的体验活动,积累度量经验,发展量感。也希望您继续关注,给予更多意见和建议!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经历全身感官参与体验,采用多方法操作实践,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节课教学,老师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感知为主,体会、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并通过多次测量来巩固新知。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发展量感。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13756456684](https://bbs.xsj21.com/member/13756456684) 感谢您的点评!您说的没错,根据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于 1 厘米有多长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大部分同学不会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因此本课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逐一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定要让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在亲身经历后才会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在认识厘米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尺子的观察,认识相关的各部分名称,为进一步认识厘米打下基础。在认识 1 厘米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的意识。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黑白猫](https://bbs.xsj21.com/member/黑白猫) 感谢您的认可!我团队将继续细化教学内容,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杨老师本节课基于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操作,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课教学开始时,李老师通过创设工人叔叔为学校定制课桌的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置身其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更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李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把量感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与量感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并使教学情境可视化,从而在可视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量感学习需求。

    569652714@qq.com
    569652714@qq.com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的量感。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本课利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形成鲜活的表现,充分感知了 “1 厘米有多长”,加深了对一厘米的直观体验。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在叠加单位认识的过程中,这节课设计了认识 10 厘米,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10 厘米不算很长,学生有能力建立这样的表象。同时为后续学习 100 个 1 厘米(10 个 10 )是 1 米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将来分米的认识打下基础。

    薄荷糖
    薄荷糖3年前

    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不同答案,从而认识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 “数感”。学生不仅认识了长度单位,而且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lu89697018
    lu896970183年前

    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感知。创设大量体验活动,积累量的表象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思维,再通过估测,发展学生估算能力。李老师的课设计的真好!

    15582087256
    155820872563年前

    李老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用 1 厘米尺测量等来培养学生的对 1 厘米及几厘米的感觉,培养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为后续量感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5582087256
    155820872563年前

    李老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用 1 厘米尺测量等来培养学生的对 1 厘米及几厘米的感觉,培养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为后续量感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5534364866
    15534364866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操作,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并建立起一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难点,又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

    13643584329
    136435843293年前

    课桌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天天用,今天以课桌为主题,探讨课桌有多长。李老师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定课桌量课桌,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放手让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再次真正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643584329
    136435843293年前

    李教师抓课堂,突破了本节课学习难点,借助学具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并测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 1 厘米,不仅让学生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的量感。

    杨阔
    杨阔3年前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向孩子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应是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获得数学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令孩子们数学课堂的丰富体验中自主建构、主动发展。 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但尺子上的刻度是用来做什么的,知道的学生并不多。可以说,学生对测量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中,李教师努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的思维是以直观和形象为主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让孩子们体验、体验、再体验,感悟、感悟、再感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1 厘米在心中一步步深深扎下了根。 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但是估测能力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学生测量铅笔这个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铅笔有多长,然后再测量。最后再回到测量桌子的长解决课始问题的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顺理成章。

    suppermike
    suppermike3年前

    李教师,借助丰富的学具和测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逐步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

    13796644485
    137966444853年前

    本节课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和板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 “厘米” 的表象,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引向最近发展区,优化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测量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

    13796644485
    137966444853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动脑动尝试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想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不同结果的对比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测量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廖金萍666
    廖金萍666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具有测量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标准,可以用一厘米去度量几厘米,为认识一米打下基础。

    kakavivi2008
    kakavivi20083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紧扣厘米的实际意义和测量的累加性这两个核心,结合测量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和深入交流,切实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中有关测量的认识自觉地转化为数学学科知识,在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凸显测量本质和培养学生的量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kakavivi2008
    kakavivi20083年前

    测量长度教学的核心是对测量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测量的本质就是测量单位累加的过程。李老师的课上,充分让学生感知 “1 厘米”,规范学生对已有的 “量” 的认知,并且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强化对测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对 “量” 的敏感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和联通,提高了学生的对 “量” 的感知能力。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厘米的认识是使用度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起始课,学生有 “量” 的需求,产生量的活动,要找量的标准,最终我们的目标落在了如何统一标准的过程,再次经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李老师通过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认识了 5 厘米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一比 10 厘米有多长,渗透了估计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也是需要学生明确的说出如何 “估”,因为此时,学生已经为了估的准确又建立了新的标准!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量”(liàng)起源于 “量”(liáng),着眼于学生 “量感” 形成的学习心理,教师要不断探索 “量感” 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集约化经营等,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积累有效的 “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所以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紧扣厘米的实际意义和测量的累加性这两个核心,结合测量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和深入交流,切实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中有关测量的认识自觉地转化为数学学科知识,在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凸显测量本质和培养学生的量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紧扣厘米的实际意义和测量的累加性这两个核心,结合测量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和深入交流,切实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中有关测量的认识自觉地转化为数学学科知识,在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凸显测量本质和培养学生的量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紧扣厘米的实际意义和测量的累加性这两个核心,结合测量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和深入交流,切实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中有关测量的认识自觉地转化为数学学科知识,在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凸显测量本质和培养学生的量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有层次地练习。通过一些环节,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不但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更让学生建立多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通过估计物体的长度,有了量的意识,在得到量的结果就表示出物体的长度,这样发展学生的量感。

    meme_ben
    meme_ben3年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上一节课自选单位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对长度单位有了直观认识。李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堂中融入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玩中学,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引领孩子开展对厘米研究。

    meme_ben
    meme_ben3年前

    学生很早就接触过尺子,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线和测量,也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去测量。李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讲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 “厘米” 这个单位的重要性,怎样认识厘米。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一稿反思: 本节课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一稿教学设计优势:

    一、创设真实情境,感悟量感

    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学生选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比较测量结果时引发问题,需要统一的测量单位,让学生真正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多种体验活动,建立量感

    利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形成鲜活的表现,充分感知了 “1 厘米有多长”,加深了对 1 厘米的直观体验,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比如: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学生将 1 厘米捏在手里,直观地感觉到 1 厘米就是这么长。将小棒抽出来,再看看 1 厘米长的空隙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从摸得着看得见的 1 厘米,再到离开参照物再比划,再验证,对 1 厘米的轮廓感知就越来越明显了。再用手比一比,然后用小棒验证一下比的是否正确,再进行调整,这些过程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地参与着、经历着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操作活动中,深化量感

    在操作中,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比如:在认识了 5 厘米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一比 10 厘米有多长,测量铅笔的长这一活动结合小熊的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不足之处:

    一、尺子的引入感觉还需要再调整,上一环节提出了问题如何才能有统一的结果,得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然后紧接着就引出了尺子,这里少了从度量单位的累加形成测量工具尺子的一个过程,学生相应的体会也就不是很深刻,仍需在这一环节加强学生对单位量累加的活动体验。

    二、在尺子上认识 2 厘米、5 厘米并估计他们分别有多长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单位量的叠加,感知 2 厘米,5 厘米有多长,同时为后面实物的测量做了铺垫,可是发现在后面测量时学生的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因此考虑在此环节加一个找几种长度过程的回顾对比。

    三、估测活动是通过课后练习来完成的,通过试讲发现估测环节还需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比、去感受,在二稿中需要再完善。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天津河西基地 李招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习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能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教材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提供丰富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不断增进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 等词语直观描述物体的长短,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记录和交流,积累了简单的测量活动经验。通过课堂前测,发现任教班级大部分同学只是知道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部分同学听过厘米、米,但是对 1 厘米有多长以及如何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还并不十分清楚。而且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针对其认知规律,基于量感的培养,教学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要创设更多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空间,提供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

    学习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资源

    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课桌有多长》教学片断

    教学准备

    1 厘米的小棒、10 厘米的小棒、14 厘米长的铅笔若干根,课件,投影,尺子,三角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课题

    创设学校要定制一批课桌,工人叔叔想知道教室里的课桌有多长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

    预设:1. 有 6 拃长。 2. 有三个铅笔盒那么长。 3. 有 4 支铅笔那么长。

    提出问题: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学生会说工具不一样。

    教师补充,有同学用自己的一拃长作为标准去量,有同学用铅笔的长作为标准量,如果把你们各自的测量结果告诉给工人叔叔,他做得了课桌吗?(做不了)

    继续追问:怎样才能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预设:选同样长的工具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进而在对话交流中思考并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累加形成尺子

    师引导:人们决定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这么长的小棒 (1 厘米) 作为标准长度去测量。这根小棒的长就是 1 厘米。厘米是全世界通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

    提问:想不想知道 1 厘米究竟有多长?

    活动一看、想、比,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

    老师为同学们每人准备了 1 厘米长的小棒。

    ①看:请同学们捏住小棒,看看 1 厘米有多长。抽出 1 厘米的小棒,再看一看拇指和食指间这个 1 厘米的空隙有多长。

    ②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③比: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用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再用 1 厘米小棒验证一下。

    活动二从尺子上找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累加形成尺子。

    提问:如果用这根 1cm 的小棒测量课桌的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先动手试一试。

    学习成果预设:

    1. 把 1cm 小棒一根紧挨着一根接在一起,就知道课桌有多长了。

    2. 学生认为 1cm 太短,这样量虽然工人叔叔知道有多长了,但是太麻烦了,容易出错。

    师:你们同意她说的吗?有没有好的办法避免出错吗?

    生 1:把小棒粘上;

    生 2:可以标上数字。

    大家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 1 厘米小棒一根紧挨着一根测量课桌有多长的过程)

    师引导:你们想得真好。像这样标上数字的一串小棒特别像什么?(尺子)在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创造了格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观察上面有什么。

    预设:有数字、竖线、字母 cm.

    播放微视频(选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课桌有多长教学片断 4 分 41 至 5 分 42)

    让学生试着从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可以用小棒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刻度 0 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刻度 1 到 2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刻度 2 到 3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启发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个大格的长都是 1 厘米。

    尺子就是 1 厘米长的小棒一个紧挨着一个组成的。

    活动三 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互相说一说。

    选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课桌有多长教学片断 7 分 28 至 7 分 39 的内容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补充。

    (教学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没有直接给出尺子,而是介绍了 1 厘米,巧用学具,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根 1 厘米长的小棒,通过看、想、比、找,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体会 1 厘米 1 厘米累加其实就得到了尺子,感到单位量的累加,同时借助新世纪 3.0 微课丰富课堂内容,更形象地展示出尺子的基本要素。)

    2. 在对比探究中学会用尺子测量

    ①在尺子上认识 2 厘米、5 厘米

    分别出示彩条,请同学们说说有多长,怎么知道的?

    预设:1. 刻度 0 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刻度 1 到 2 之间的距离是 1 厘米,合起来就是 2 厘米;4 到 5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5 到 6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所以 4 到 6 之间的长度就是 2 厘米;

    2. 有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引导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哪段长是 2 厘米,并比一比 2 厘米有多长。

    出示一根 5 厘米彩条,请同学说说有多长,并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哪段也是 5 厘米。

    学生发现:5 厘米是 5 个 1 厘米

    让学生比出 5 厘米有多长,并用尺子验证。

    ②观察对比,在操作中掌握用尺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1. 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2. 从 0 刻度开始测量,末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3. 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活动一 出示两道题。

    预设:三角尺,左边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的,右边到 7,所以是 7 厘米。

    铅笔,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的,右边到 6 厘米,就是 6 厘米。

    活动二 出示一根 10 厘米长小棒,量一量这根小棒有多长?

    学习要求:1. 独立思考要怎样量;2. 与同桌说清楚怎么量;3. 动手测量

    汇报交流:(预设)

    1. 把小棒一端对准尺子上的 0 刻度量的,另一端指向 10 厘米,所以小棒长 10 厘米。

    2. 将小棒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 1,另一端指向刻度 11,11-1=10,有 10 个 1 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的一般方法:通常,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如果没对准 0 刻度线,要数有几个 1 厘米。

    请同学捏起 10 厘米长的小棒,感觉到 10 厘米大约有一拃长。

    (教学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或示范怎样测量,而是把测量蕴含在认识 1 厘米、2 厘米、5 厘米之中。通过几种不同长度彩条的比较,启发学生观察、发现,同学们都能够直观看到从 0 开始,指到几就是几厘米,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在得出小棒是 10 厘米之后引导学生感知 10 厘米有多长,建立一个 10 厘米长的空间观念,为更好地进行长度估计做好孕伏。)

    三、比较估计、巩固反馈

    1. 估一估,量一量

    出示一支铅笔,请同学们估计铅笔大约有多长?

    小组内进行估计、交流。

    预设:1. 大约有 12 厘米;2. 大约有 15 厘米。

    谁估的准呢?快拿出尺子在小组内量一量。

    学生 2 人一组合作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

    学生在投影下展示自己如何测量的?结果大约是 14 厘米。

    师提问:谁估的最准啊?有什么好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预设:1. 借助 10 厘米长的小棒与铅笔比较,剩下那一段就用手 1 厘米 1 厘米去比。

    2. 想 5 厘米彩条有多长,估计这支铅笔大约有几个 5 厘米。

    小结:我们借助已知的长度去比较估计,这真是个好方法。

    2. 精准测量课桌的长

    提出问题:现在如果请你再测量课桌有多长,你们能告诉工人叔叔一个统一的结果了吗?(能)用什么测量啊?

    预设:尺子,尺子上有很多的 1 厘米。

    学生测量。课桌大约是 40 厘米长。

    师引发思考:量的过程中,有同学量得特别快,有同学量得就比较慢,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拿出学生的一长一短尺子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长的尺子量得快一些,短的尺子量得就慢一些。

    根据学生的认知,补充展示一些常用的尺子类型以及用途。

    (教学意图:度量的本质其实是比,它是将待测物和标准相比较的过程,标准物就是度量单位,比较的结果就是度量值。“量感” 的培养需要向课程中螺旋式地渗入及巩固,本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估测,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调动之前的经验,把单位观念作为标准尝试估计,进而发展量感,积累度量经验。再次测量课桌,首尾呼应,让学生一直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单位累加,增进对厘米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总结、归纳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操作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二稿反思:

    通过对二稿教学设计的试讲以及团队研讨,总结如下:

    优势:

    1. 在学生认识到要统一测量标准时,顺应学生思维,没有直接给出尺子,而是直接介绍了长度单位 1 厘米,接着巧用学具 1 厘米小棒,通过看、想、比、找,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

    2. 增加了让学生用 1 厘米小棒去测量课桌边长的活动,感受 1 厘米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摆,由于小棒很短,在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摆不整齐,不好数,此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共享好方法,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知道 40 个 1 厘米累加起来是 40 厘米,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累计过程,发展量感。

    3. 度量的本质其实是比,它是将待测物和标准相比较的过程,标准物就是度量单位,比较的结果就是度量值。“量感” 的培养需要向课程中螺旋式地渗入及巩固,比较估计、巩固反馈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估测,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调动之前的经验,把单位观念作为标准尝试估计,进而发展量感,积累度量经验。再次测量课桌,首尾呼应,让学生一直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单位累加,增进对厘米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整堂课老师和学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亲和有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

    不足:

    1. 用 1 厘米小棒去测量课桌边长,感受 1 厘米累加形成尺子的活动中,活动要求没有强调,而且对于学生摆放 1 厘米不太整齐的情况出现时,教师没有及时抓紧,让学生感知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感知测量单位累加的规则,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误差呢?进而感受到尺子就是 1 厘米 1 厘米一个紧挨着一个形成的,体现出测量工具尺子的优越性。

    2. 在测量 10 厘米小棒的活动中,学生汇报结果时,交流不充分,没有清楚的表达出自己是如何测量的,为什么一端从 0 刻度开始,另一端指向 10 厘米就是 10 厘米。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天津河西基地 李招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习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能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教材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提供丰富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不断增进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 等词语直观描述物体的长短,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记录和交流,积累了简单的测量活动经验。通过课堂前测,发现任教班级大部分同学只是知道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部分同学听过厘米、米,但是对 1 厘米有多长以及如何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还并不十分清楚。而且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针对其认知规律,基于量感的培养,教学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要创设更多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空间,提供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

    学习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1 厘米的小棒、铅笔若干根,米尺、希沃白板,希沃投屏,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课题

    创设学校要定制一批课桌,工人叔叔想知道教室里的课桌有多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先测量课桌一条短边的长。

    预设:1. 我是用铅笔的长测量的,结果是两支半铅笔长。

    2. 我是用拃测量的,结果是 3 拃长。

    3. 我是用尺子测量的,结果是 2 把多。

    师:工人叔叔要是看到同学们的测量结果,可就为难了,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学生会说工具不一样。

    追问:怎样才能告诉工人叔叔一个统一的结果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为了便于沟通和应用,必须要选一个让所有人都清楚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于是人们决定在测量较短物品时用 1 厘米作为标准长度去测量。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紧紧围绕如何告诉工人叔叔统一的准确结果这一问题进行交流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厘米是全世界通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1 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这根小棒的长就是 1 厘米。

    老师为同学们每人准备了 1 厘米长的小棒。

    ①看一看:请同学们捏住小棒,看看 1 厘米有多长。抽出 1 厘米的小棒,再看一看拇指和食指间这个 1 厘米的空隙有多长。

    ②想一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③比一比:睁开眼睛,用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同桌之间用小棒互相验证一下他比的是不是 1 厘米?(学生验证)如果不是赶紧调整一下。

    ④找一找: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请大家对照 1 厘米小棒在身边、教室中找一找。

    预设:

    1. 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2. 食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3. 学生校服裤线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4. 校服上衣的扣子

    ......

    教师请学生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看一看自己找的这 1 厘米比真正的 1 厘米多还是少?

    (意图:顺应学生的思维,介绍统一的长度单位 1 厘米,巧用 1 厘米长小棒,通过看、想、比、找四个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加深了对 1 厘米的直观体验,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2. 摆小棒,感受单位量叠加

    ①摆小棒认识几厘米。

    请同学们用手里的小棒分别摆出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摆的,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然后再用手比一比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分别有多长。

    ②估一估、量一量

    师:你能估一估课桌这条边有多少个 1 厘米吗?

    预设:1.30 个

    2.50 个

    师: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用这样的 1 厘米来量一量吧!

    活动要求:1. 小组讨论怎么测量;2. 分工明确:谁负责摆小棒,谁负责数数,谁负责汇报。3. 合作测量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

    1. 我们组从课桌这端开始把小棒沿直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起来,摆到另一端摆了 40 根 ,就是 40 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他们组是怎么测量的?

    他们组是从一端开始沿一条直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小棒,到另一端共摆了 40 根小棒,是 40 个 1 厘米。

    师:说得真好,你们都是这样摆的吗?(是)把小棒一根紧挨着一根累加起来,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他们组的测量结果是 40 厘米,同意的举手。不同意见的结果是多少?

    2. 测量结果是 37 厘米。

    (把他们摆的情况拍照上传)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结果不一致呢?

    学生观察发现:他们组摆的小棒与小棒之间有空隙。

    师:摆得不够整齐,就会导致误差。为了告诉工人叔叔一个准确的结果,我们要尽量减小或者避免误差。

    3. 在摆的过程中发现小棒很多,数数的时候总数错,总得重数。

    同学们交流如何避免这个问题,会想到在小棒下面标上数字。

    教师在板书中贴上标有数字的一串小棒,请大家看是不是有点熟悉啊?像什么?(尺子)在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创造了格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视频展示老师在课前用刻度尺测量课桌这条边的长的过程,结果也是 40 厘米。

    教师板书:把尺子与标上数字的一串小棒对应上,板书 40 厘米。

    小结:尺子真的是 1 厘米一个紧挨着一个连接起来的,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而且它很好地解决了小棒摆不齐的问题,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意图:通过摆小棒认识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活动,体会几厘米就是几个单位长度的累加,同时建立起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长度表象,为后面的估计做孕伏。用 1 厘米小棒测量课桌短边的长学生,再次体会单位量的叠加,感受到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在多次累加活动中提升量感。)

    3. 认识尺子,合作测量

    ①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观察上面有什么。

    预设:有数字、竖线、字母 cm.

    教师边展示边归纳:数字是从 0 开始的,它表示起点,从这里开始量。

    ②找一找、画一画

    让学生试着从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可以用小棒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刻度 0 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刻度 1 到 2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刻度 2 到 3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你能找到 2 厘米吗?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找的,有几个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你能画一条线表示出你找到的几厘米吗?一位同学在屏幕上展示画一画。然后全班同学自由找几厘米并在纸上画下来。

    请同学说清楚你画的这条线是几厘米,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同桌交换用尺子验证一下,有错误的给时间改一下。

    ③先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再用刻度尺合作测量。

    铅笔是我们最常用的文具,请一位同学从学具盒中拿出铅笔,大家估一估它有多长吗?

    生:12 厘米

    生:15 厘米

    生:14 厘米

    师:铅笔究竟有多长,用刻度尺来测量一下吧!

    测量要求:1. 思考要怎样量;2. 分工明确;3. 合作测量

    汇报交流:

    1. 把小棒一端对准尺子上的 0 刻度,另一端指向刻度 14,就是 14 厘米。

    请同学讲清楚为什么指向 14 就是 14 厘米呢

    预设:从 0 刻度开始量,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是 1 厘米,这样有 14 个 1 厘米就是 14 厘米。(让学生边说边指)

    2. 把小棒一段对准刻度 1,另一端指向 15。

    师:结果是几厘米呢?

    预设:生 1:他测量结果也是 14 厘米,就是量的方法不一样,他是把小棒的一端对准刻度 1 ,另一端就对准刻度 15 了,里面有 14 个 1 厘米,结果还是 14 厘米。

    生 2:我们数一数他有几个 1 厘米就知道了。

    师生一起数,得出是 14 厘米。

    3. 从尺子一端开始测量

    同学互相交流,前面那一段没有刻度,不能从那开始量。所以这是错误的。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觉得在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将物体一端对准 0 刻度线测量更简单。

    小结:通常,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其实就是数有几个 1 厘米。

    请同学们说说测量前谁估的最准,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交流发现借助已经知道的长度去比较估计是个好方法。

    (教学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在找一找、画一画的环节充分认识尺子,再次巩固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在观察、发现的过程中体会测量方法。测量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估测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调动之前的经验,把单位观念作为标准尝试估计,进而发展量感,积累度量经验。)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出示课后第 3 题,快速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请学生快速写出答案,共同反馈。

    师:如果测量更长的物体时,我们的刻度尺就(不够长了),得需要更长的尺子。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生:卷尺、皮尺、米尺......(对应着出图片)

    师:当测量较长的长度比如量操场的长时,要用到卷尺这种更长的尺子。当测量橡皮有多长时用我们常用的刻度尺就可以了。

    你发现了吗?这些尺子上都有很多的 1 厘米。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米尺,请大家课下用它继续量一量课桌另外 3 条边长几厘米,这样就能告诉工人叔叔准确的数字了。

    (意图:巩固测量方法的同时介绍一些常用的尺子类型,拓展学生知识面,给学生米尺要求测量课另几条边的长,首尾呼应,让学生一直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单位累加,增进对厘米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总结、归纳提升

    通过 3 个思考题,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收获。

    问题 1:“直尺上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 1 厘米,如果直尺上只剩下一个 1 厘米,我们还能用它测量出一件物品的长度吗?”

    问题 2:“如果我们把直尺上的数字全部擦掉,你现在还能知道这件物品长几厘米吗?”

    问题 3:“我们把这里的刻度也全部擦掉,现在,你还能知道这件物品长几厘米吗?”

    请大家课后了解下还有没有其它的统一的标准长度呢?

    (教学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回顾本课,进行归纳提升,学生对 1 厘米这个长度概念和用其精准测量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体会到度量的本质,总结、提升经验,内化新知,以更好地建立量感。同时也为后面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学习做了铺垫。)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终稿反思: 史宁中教授说:“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课桌有多长》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度量单位,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是培养量感的一节种子课。通过几次试讲和团队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终稿教学设计,现将终稿反思总结如下:

    一、完善了定制课桌的真实情境,以测量课桌较短的一条边长为例,紧紧围绕如何告诉工人叔叔统一的准确结果进行交流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本课的最后给每位学生一个米尺,请他们继续测量课桌另外三条边的长,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同时让学生一直在这个大情境中感受量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环节中,把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这一活动提前到学生借助 1 厘米小棒看、想、比之后,这样认识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活动就有层次地连贯下来了,整个活动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学生亲身感知了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有了 1 厘米的表象建构,学生再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她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 1 厘米真的很多,而且举的例子非常接近 1 厘米,使得学生扎实地认识 1 厘米,明确地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沉淀量感。

    三、在 “做” 的实践中增强量感。在摆小棒感受单位量叠加环节,增加了用小棒摆出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并比一比它们分别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厘米就是有几个长度单位,多 “累加”,提升量感。在用小棒测量课桌短边长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摆小棒出现误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累加衍生出更优的度量工具的过程。

    四、估测结合,就二稿中测量小棒和铅笔的活动进行整合,先让学生根据本课前面比划 1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长度的经验估测铅笔有多长,然后开始具体测量,注重测量过程,交流发现测量方法。再修正之前的估测数值,有数学修正的意识,发现估测的好方法,培养量感。

    五、拓展一些常用的尺子类型,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有很多的 1 厘米,在本课总结收获环节通过三个问题回顾本课,进行归纳提升,学生对 1 厘米这个长度概念和用其精准测量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体会到度量的本质,总结、提升经验,内化新知,以更好地建立量感。同时也为后面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如果课堂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测量课桌另外三条边的长。

    总之,长度单位是一个兼具生长性与抽象性的教学内容,以长度单位为基础,才会顺利生长出对于二维面积单位和三位体积单位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强化操作体验,学生在一次次的感知、实践和应用中,对长度的感觉就会逐步清晰,相应的量感也会慢慢形成。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4:55 · PVG 12:55 · LAX 21:55 · JFK 00:5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