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白小白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深圳市福田区白一娜未来名师工作室(白一娜)六下《圆锥的体积》

  •  
  •  
    白小白 · 3年前 · 11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1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深圳市福田区华富小学的白一娜,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一个能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周玲老师、张毅老师、蔡惠贻老师、赵烜老师、向苑铭老师)一起研究六下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一课,本课将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并上好本节课内容。 希望大家能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导读:

    电子教材:https://bbs.xsj21.com/t/1737#r_73447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37#r_73479
    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37#r_73480
    教学重点难点:https://bbs.xsj21.com/t/1737#r_73481
    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37#r_73482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37#r_97889
    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737#r_97906

    教学设计三稿:
    (除教学过程)https://bbs.xsj21.com/t/1737#r_97915
    修改版教学过程 https://bbs.xsj21.com/t/1737#r_97955
    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737#r_97988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37#r_98000
    学习单最终版:https://bbs.xsj21.com/t/1737#r_98036

    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37#r_98041

    问卷设计及结果:https://bbs.xsj21.com/t/1737#r_98048

    团队简介及合影:https://bbs.xsj21.com/t/1737#r_98052

    教学实录在线观看网址:https://v.qq.com/x/page/j32401jgzfj.html?sf=uri

    教学实录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6AqRK1wWezhJHbU_bRl-w 提取码:ivc6

    115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79 条回复   2021-09-07 15:11:58 +08:00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电子教材

    1.jpg 2.jpg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选课思考:

    本届大赛活动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而学生的天性即为:好奇、好 探究、好分享。对那些未知的内容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希望通过实践一探究竟,探究到哪步为止呢?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的分享他自己的见解为止。所以我们团队选择了北师大版数学六下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一课,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这也符合了我对 “量感” 的理解,通过学生的思考、实践,身体力行的丈量数学的边界,感受数学的魅力。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教学用书上对教学目标的叙述非常明确,结合实践活动,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执教教师:

     深圳市福田区华富小学白一娜(白一娜未来名师工作室)

    教学内容:

     北师大六下数学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一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水、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微课,学习新知。
     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有关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动手实践,操作验证。
    (1)小组讨论填写材料单,有顺序地领取材料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 4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 2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发现结果
    第一次实验 ……
    第二次实验 …… 
    第三次实验 ……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 1: 圆锥的体积 V 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 2: 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 3: 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 4: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 3 倍。
    结论 5: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
    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各不相同,到底哪组的结论对呢?
    (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准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5)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三分之一或 3 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我们先来看得出三分之一或 3 倍关系的这几个小组;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展示、验证这个结论。突出他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同,是不是由于实验过程或结论有错误呢?我们也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看法。

    (说明他们的过程和结论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是既等底又等高的)。

    总结以上各个小组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3: 我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合理,强调了圆锥体积的求法。
    ……
    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三、引导启发,推导公式。
    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所以我们可以用 1/3 sh 表示圆锥的体积。
    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那我们就用  sh 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sh
    (1)这里 Sh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 ?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展开相应回答。
    
    四、牛刀小试,巩固练习。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 10 厘米,高是 3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 10 厘米,高是 15 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五、温故总结,加深理解。

    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自由展开描述自己本课所得知识内容。

    六、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 小明和小强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七、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leilin
    leilin3年前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白老师在设计中的实践操作正是对应了这一点,很有想听听实际上课的冲动

    李婷
    李婷3年前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感性认识,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验,经历操作中比对,反思中推理,不断充实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探索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liqi
    liqi3年前

    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

    haoxiuhua123456
    haoxiuhua1234563年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实践操作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明白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更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

    唐喜荣
    唐喜荣3年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樊芳芳
    樊芳芳3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并经历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莹
    3年前

    老师在设计《圆锥的体积》这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体验 “量”,形成 “感”。动手实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设计了不同的材料以及大小不同的圆柱,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大小关系,从而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本节课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量”,在体验中发展学生对 “量” 的切生感受,促进了量感的建立与发展。

    王秀佳
    王秀佳3年前

    学生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做到引导及时,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多方案,多渠道探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只有在同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

    lizhongjun
    lizhongjun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量感,形成量感。动手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验中,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付佳宇
    付佳宇3年前

    读了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与主题 “量感” 深入主题,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常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温冬雪
    温冬雪3年前

    本节课在探究圆锥的体积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两个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的过程当中,学生有猜二倍的关系,然后通过活动进行验证,最后推导出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活动探索,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吉林九台韩芬
    吉林九台韩芬3年前

    上课伊始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探究新知环节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巩固练习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有梯度。

    1hupangpangjie
    1hupangpangjie3年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实践操作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明白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更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

    1hupangpangjie
    1hupangpangjie3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并经历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冯春波20210324
    冯春波202103243年前

    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宋彦飞
    宋彦飞3年前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这也符合 “量感” 的发展过程。

    张慧叶
    张慧叶3年前

    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的是切拼的经验,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联结的经验,可能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圆锥不能像圆柱一样通过切拼转化。其次不管哪一种实验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造成一些误差,导致结果的偏差

    山西孝义张卫芳
    山西孝义张卫芳3年前

    白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但是我觉得除了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之外,我觉得可以借助孩子们准备的这些学具再找一找,等高不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等底不等高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在底面积一定,高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体积会相等,高一定,底面积又成什么样的关系时体积相等呢?这样探究的是不是会更完整些?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本节课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李百凤
    李百凤3年前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rym130920
    rym1309203年前

    实践出真知,在实验中学生也会明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联系与区别。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学习过程不同,也加大了操作难度,但白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重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量感。

    刘苗
    刘苗3年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刘苗
    刘苗3年前

    教师教学上对教学目标的叙述非常明确,结合实践活动,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原莉荣
    原莉荣3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验证,解释,不仅满足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还可以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学生对量的切身体验,发展量感。

    wanglpingping123
    wanglpingping1233年前

    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liying888
    liying8883年前

    白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Tina
    Tina3年前

    教学时教师用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3年前

    白老师在本节课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去验证或说明自己的猜想。在操作中,学生有了更多直观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更能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培养量感;其次本节课中的实验操作更具探究意义和价值,聚焦 “量” 的本质,以 “可视化” 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使量感的培养变得更加真实和形象。

    江小苹
    江小苹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量感,形成量感。动手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验中,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qahhrl
    qahhrl3年前

    读了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与主题 “量感” 深入主题,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常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zhanggaohong
    zhanggaohong3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白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并经历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xiaoxia123
    xiaoxia1233年前

    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的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观的观察与反复的实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多元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对比、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帮助学生自主的建构起知识的框架。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找准了空间形成的框架,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xiaoxia123
    xiaoxia1233年前

    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的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观的观察与反复的实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多元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对比、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帮助学生自主的建构起知识的框架。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找准了空间形成的框架,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丁敏敏
    丁敏敏3年前

    教师教学上对教学目标的叙述非常明确,结合实践活动,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lihong123
    lihong123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白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以提升。

    张风琴
    张风琴3年前

    本节课,我最为欣赏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深入研究教参,定位教学目标。由于设计中教师不能体现教师的微课内容,我不知道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但对于为什么要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的关系我觉得学生探究不够?也就是说本节课的定位是测量,对于测量的思想与方法我觉得设计还不够。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3年前

    白老师的《圆锥的体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教学时用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川成都文庆利
    四川成都文庆利3年前

    导入课堂时教师想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建议能把内容说地更具体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核心开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充分探究,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学生的福利,但是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让老师们看得不太清楚,建议优化细节。根据预设的课堂生成能呈现出教师引导的整个过程可能会更有利于老师们的学习。

    吉林九台  宋玲玲
    吉林九台 宋玲玲3年前

    白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深深地被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经验所打动了。 本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是导入创设的情景,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二是导学问题精炼,适合学生放手展开活动,真正体现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三是展示汇报阶段任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公式的总结在实验和小练习之后,安排较为合理;五是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算法多样性的指导。

    18636361851
    186363618513年前

    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如何体现的,建议教师以设计意图的形式呈现。

    18636361851
    186363618513年前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白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您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准备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目的何在呢?

    康晓岗
    康晓岗3年前

    本节课白老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探究圆锥的体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知圆锥体积的测量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解,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20161001
    201610013年前

    白老师结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从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量感。

    wangmingzhu
    wangmingzhu 3年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实践操作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明白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更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

    Memory方
    Memory方3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并经历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lyn910117
    lyn9101173年前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教师的引导得当,让学生能深入思考问题,深度学习知识。

    lingmisty
    lingmisty3年前

    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获得更准确的数学结论。学生经过三次实验得出结论,真正的探索发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MissL
    MissL3年前

    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 / 验证结论,同时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水、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温习旧知。 教师提问发长方体、正方体体、和原圆柱的同样体积公式,从而引出学习有关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内容。

    2、动手实践,操作验证。

    (1)小组有顺序地领取材料,填写材料单。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其中 8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等底不等高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 2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等高不等低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 1: 圆锥的体积 V 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 2: 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 3: 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 4: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 3 倍。 结论 5: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

    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各不相同,到底哪组的结论对呢?

    (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准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5)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三分之一或 3 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我们先来看得出三分之一或 3 倍关系的这几个小组;

    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展示、验证这个结论。突出他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同,是不是由于实验过程或结论有错误呢?我们也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看法。

    (说明他们的过程和结论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是既等底又等高的)。

    总结以上各个小组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3: 我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合理,强调了圆锥体积的求法。

    ……

    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3、引导启发,推导公式。

    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所以我们可以用 1/3 sh 表示圆锥的体积。

    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那我们就用 sh 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sh

    (1)这里 Sh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 ?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展开相应回答。

    4、牛刀小试,巩固练习。

    (1)笑笑家收割了一堆小麦,如图所示,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 2m,高为 1.5m。你能帮她算算小麦堆的体积是多少吗?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 10 厘米,高是 15 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同桌讨论)

    5、温故总结,加深理解。

    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自由展开描述自己本课所得知识内容。

    6、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

    小明和小强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7、下课。

    8、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 1/3 Sh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三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水、学习单等。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揭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底面是圆,一个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扇形),有一个顶点,一条高。

    师:说的真不错!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计算公式?

    生 1:V=Sh=πr²h

    生 2:V=π(d÷2)²h

    生 3:V=π(C÷π÷2)²h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哦!那圆锥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V= Sh。

    师:都预习了呀?没错!圆锥体积 = × 底面积 × 高,但是这里为什么是用 不是 = 或其它数呢

    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OK!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二、 实践出真知

    师:大家看到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信封袋,里面就是大家接下来要 “大展身手” 的 “道

    具” 啦!不过大家先看一下 “合作须知”!

    合作须知:

    1、 做。(根据已有器材,按照你们商量的方法验证圆锥的体积)

    2、 记。(根据实验过程认真填写报告单)

    3、 说。(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清晰、流畅的分享你们的 “成果”)

    师:要求清楚了吗?请大家打开信封袋拿出器材认真观察,并商讨实验方法。(时间 2 分钟)

    PS:共 12 套实验器材随机分配。

    其中:

    【等底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6 套

    【等底不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等高不等底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不等底不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组: 研讨实验方法。

    师:讨论好了吗?在你附近有一桶水给你们实验用,但要注意尽量不要洒水出来哦!开始吧!
    (时间 6 分钟)

    组: 开始验证。

    师:时间到!请 XX 小组上台分享。

    组 1:等底等高 —— 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组 2:等底不等高 —— 结论。

    组 3:等高不等底 —— 结论。

    组 4:不等底不等高 —— 结论。

    师:每种器材类型的小组都对本组实验进行了汇报,为什么各组得到的结论却大不相同呢?

    生:器材不尽相同。

    师:那哪一种更符合我们今天所要验证的内容呢?

    生:等底等高。

    师:大家注意哦!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关系才成立。再说一次结论。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 3 倍。)

    师:文字公式: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师同时板书)

    用字母表示呢?

    生::V= Sh(师同时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通过动手实践已经感受到了验证的乐趣。但难题来喽!大家准备好迎

    接挑战了吗?

    生:OK。

    三、 牛刀小试

    1、判断题

    2、下图中,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计算下列圆锥的体积

    四、 小结所学

    师:难题竟然没难住大家,看来大家都吸收消化的很好哦!谁能帮我总结一下本课我们都学习了

    什么吗?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字母表示是:V= Sh。

    五、 知识拓展 (依照时间完成进度即可)

    师:棒棒的!天气热,下课请大家吃冰激凌哦!不过一起来看看吃哪种更划算?大家帮我选一选

    呀!

    六、 结语

    师:本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揭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底面是圆,一个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扇形),有一个顶点,一条高。

    师:说的真不错!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计算公式?

    生 1:V=Sh=πr²h

    生 2:V=π(d÷2)²h

    生 3:V=π(C÷π÷2)²h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哦!那圆锥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V= Sh。

    师:都预习了呀?没错!圆锥体积 = × 底面积 × 高,但是这里为什么是用 不是 = 或其它数呢

    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OK!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二、 实践出真知

    师:大家看到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信封袋,里面就是大家接下来要 “大展身手” 的 “道

    具” 啦!不过大家先看一下 “合作须知”!

    合作须知:

    1、 做。(根据已有器材,按照你们商量的方法验证圆锥的体积)

    2、 记。(根据实验过程认真填写报告单)

    3、 说。(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清晰、流畅的分享你们的 “成果”)

    师:要求清楚了吗?请大家打开信封袋拿出器材认真观察,并商讨实验方法。(时间 2 分钟)

    PS:共 12 套实验器材随机分配。

    其中:

    【等底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6 套

    【等底不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等高不等底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不等底不等高 —— 圆柱形容器 1 + 圆锥形容器 1】×2 套

    组: 研讨实验方法。

    师:讨论好了吗?在你附近有一桶水给你们实验用,但要注意尽量不要洒水出来哦!开始吧!
    (时间 6 分钟)

    组: 开始验证。

    师:时间到!请 XX 小组上台分享。

    组 1:等底等高 —— 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组 2:等底不等高 —— 结论。

    组 3:等高不等底 —— 结论。

    组 4:不等底不等高 —— 结论。

    师:每种器材类型的小组都对本组实验进行了汇报,为什么各组得到的结论却大不相同呢?

    生:器材不尽相同。

    师:那哪一种更符合我们今天所要验证的内容呢?

    生:等底等高。

    师:大家注意哦!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关系才成立。再说一次结论。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 3 倍。)

    师:文字公式: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师同时板书)

    用字母表示呢?

    生::V= Sh(师同时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通过动手实践已经感受到了验证的乐趣。但难题来喽!大家准备好迎

    接挑战了吗?

    生:OK。

    三、 牛刀小试

    1、判断题

    2、下图中,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计算下列圆锥的体积

    四、 小结所学

    师:难题竟然没难住大家,看来大家都吸收消化的很好哦!谁能帮我总结一下本课我们都学习了

    什么吗?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字母表示是:V= Sh。

    五、 知识拓展

    (依照时间完成进度即可)

    师:棒棒的!天气热,下课请大家吃冰激凌哦!不过一起来看看吃哪种更划算?大家帮我选一选

    呀!

    六、 结语

    师:本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下数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渗透知识是 “互相转化” 的辨证思想,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水、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1、 温故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旧知,温故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底面是圆,一个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扇形),有一个顶点,一条高。

    师:说的真不错!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计算公式?

    生 1:V=Sh

    生 2:V=πr²h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哦!那圆锥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V= Sh。

    师:都预习了呀?没错!圆锥体积 = × 底面积 × 高,但是这里为什么是用 不是 = 或其它数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OK!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2、 实践出真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操作、类比、推理等活动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并获取新知,体验感更真实亦能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师:大家看到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信封袋,里面就是大家接下来要 “大展身手” 的 “道具” 啦!不过大家先看一下 “合作须知”!

    合作须知:

    1、 做。(根据已有器材,按照你们商量的方法验证圆锥的体积)

    2、 记。(根据实验过程认真填写报告单)

    3、 说。(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清晰、流畅的分享你们的 “成果”)

    【设计意图:明确合作要求、合作内容、合作方法,指向性更清晰,操作的针对性也更强。】

    师:要求清楚了吗?请大家打开信封袋拿出器材认真观察,并商讨实验方法。(时间 2 分钟)

    组: 研讨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开始动手操作前,先头脑风暴一下,不仅可以让后续的活动开展的更顺利,更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验证活动充满期待。】

    师:讨论好了吗?在你附近有一桶水给你们实验用,但要注意尽量不要洒水出来哦!开始吧!(时间 6 分钟)

    组: 开始验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推理验证、合作分享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师:时间到!请 XX 小组上台展示、分享。

    组 1:对比实验器材:圆柱形容器与圆锥形容器等底等高,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内,倒了 3 次才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结论 —— 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组 2:对比实验器材:圆锥形容器与圆柱形容器等底等高,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形容器内,倒出了 3 次才将圆柱形容器内的水倒干净。结论 ——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师:方法有所不同,那是不是每个小组的器材都是一样的?请小组长将器材句给我看一看。

    生:举器材。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器材有一点点的不同哦!XX 组与 XX 组请将器材拿给我!【组内器材等底等高,组间器材大小有所区别。】

    师:通过刚刚的操作我们知道了……

    生 1: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3 倍。

    师:哦?

    生 2:不对,要等底等高。

    师:必须要等底等高才行吗?同学们这有一些大小不同的实验器材,你们想跟我一起试试其他搭配组合来验证来看看嘛?

    师生共同验证: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的重要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公式不仅成立,亦对我们的计算有更多的方便之处。】

    师:大家注意哦!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关系才成立。再说一次结论。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 3 倍。)

    师:文字公式: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师同时板书)

    用字母表示呢?

    生::V= Sh(师同时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通过动手实践已经感受到了验证的乐趣。但难题来喽!大家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生:OK。

    3、 牛刀小试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练习,强化巩固,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公式并逐渐消化新知。】

    1)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基础运用,让学生感受便捷的运算。】

    2)下图中,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难度有所提升,稍不留神就会出错,但也要知道数学要严谨,亦渗透 “反推” 思想在其中。】

    3)判断题(以机器人运动游戏为载体)

    【设计意图:游戏的加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跟让学生乐在其中,寓教于乐。】

    4、 小结所学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整理收获、理清思路。】

    师:难题竟然没难住大家,看来大家都吸收消化的很好哦!谁能帮我总结一下本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吗?

    生: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字母表示是:V= Sh。

    5、 知识拓展 (依照时间完成进度即可)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将对知识提问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开启发散思维的 “高速路”,让学生在不同问题的环境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师:棒棒的!我给大家准备了一道终极挑战题,想试试吗?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 10 厘米,高是 15 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师:本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6、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 Sh= πr²h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学习单(最终版)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教学反思

    本教材内容结构特点是:问题引入 —— 探索验证 —— 巩固练习,注重学生探索、总结出规律的过程。据此,本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 —— 实践出真知 —— 牛刀小试 —— 小结所学 —— 知识拓展,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圆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最后一种立体图形,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虽已知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探索圆锥体积的基础,但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将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那么 “如何验证圆锥体积公式的成立呢?” 朝此思路延续下去,在学生经过推理、论证、质疑、发现矛盾、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后,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得出圆锥的体积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历经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分享等活动,自主探究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扩大交流范围: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小组与小组交流而达到多向交流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圆锥的体积 问卷分析

    一、问卷题目

    二、 数据分析

    课后反馈问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部分。学生版共计 9 道题,除第 6 题考察数学思想外,其余 7 题从学生掌握理解情况设立优秀、良好、一般三个选项,主要针对学生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课堂中的收获和自我评价等几个维度对学生课堂学期情况进行评估;教师版共计 8 道题,根据课堂表现分为 3 个选项,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师个人特色、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及组织能力等维度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1、教师问卷共计 11 份有效问卷。共计 88 道答案,其中评价中优秀评价共计 61 个,占所有评价的 69.31%,良好评价 30.68%,无一般评价。

    1)关于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及课堂氛围三个角度得到了极高的认可,这 3 道题的优秀评价高达 81.18%,反映出教师能够非常准确的把握教学难点、具备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2)近 40%的评价认为本堂课中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升,在课堂中能根据学生的信息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等方面表现较为良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学生问卷共计 48 份有效问卷。除去第 6 题,共计 336 道客观问卷答案,在反馈中优秀答案占 77.08%,良好占 20.83%,有待提升仅占 2%。

    1)约有 90%的学生,喜欢这种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解决自身关于圆锥体积的困惑和疑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2)课堂中有 81.25%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等环节能够获得学会新的方法、获得灵感提升自身水平。

    3)48 名学生中,38 人能够熟练的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其中的 36 人能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方式,但有 2 人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4)在针对本节课的自评中,6%(3 名)同学认为自己这堂课的总体表现一般,与课堂掌握情况一般的同学总体吻合,也体现出了学生个人对自己课堂表现的不满意,需要教师在课后及后续课程中持续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圆锥体积基本概念和计算方式。

    从整体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都认可这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数据中,我们得到的有效反馈能够对本节课的整体品质有所提升。学生、教师亦在课程的进展中有所收获。

    白小白
    白小白3年前

    白一娜未来名师工作室团队简介

    本次比赛的团队成员为深圳市福田区华富小学的六名年轻的数学老师,分别是白一娜老师、周玲老师、张毅老师、蔡惠贻老师,以及实习老师向苑铭老师和赵烜老师。华富小学以 “学做真人,追求一流” 为校训,老师们则以 “锐意创新,追求乐学善思的课堂” 为己任。本次参赛团队是一支团结奋进,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在课程研发中齐头奋进,互相学习成长,以建设有创新、有乐趣、有思考的课堂为团队目标,充分发挥了每一名老师的教研优势。

    首先,“有创新” 体现团队在课程研发中的工具运用以及课件制作上。例如白一娜老师运用大数据反馈课堂学习效果;赵煊老师则利用编程软件 Python 将几何图形的课件塑造地更加生动有趣。其次,“有乐趣” 体现在团队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中竞赛游戏,趣味实验的设计在课后反馈中获得许多好评。并且,针对低年级教学,张毅老师和向苑铭老师也常常将儿童绘本融入数学教学,使学生在趣味故事中收获知识。最后,“有思考” 也是团队教学设计的重点,团队坚持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的教学理念,利用生活常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此同时,周玲老师和蔡惠贻老师也常常在课堂上运用数学逻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并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团队成员们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为学生带来了许多优质课堂。

    pretty白雪
    pretty白雪3年前

    白老师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我探索,小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一个比较值得借鉴的教学设计。

    dxr8317
    dxr83173年前

    在实验中设计了不同的材料以及大小不同的圆柱,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大小关系,从而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3507240642
    135072406423年前

    本节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让学生由自己去发现,这样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本节课的设计点赞。

    芮清会
    芮清会3年前

    本节课中的实验操作更具探究意义和价值,聚焦 “量” 的本质,以 “可视化” 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使量感的培养变得更加真实和形象。

    zhouxixi29
    zhouxixi293年前

    白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常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吉林榆树  沈晓东
    吉林榆树 沈晓东3年前

    通过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的重要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公式不仅成立,亦对我们的计算有更多的方便之处。

    lvfei220182
    lvfei2201823年前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感性认识,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验,经历操作中比对,反思中推理,不断充实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探索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yangxiuhong1989
    yangxiuhong19893年前

    这堂课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生活中的实物来具体理解圆锥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体积这一空间立体的概念,值得学习借鉴

    19908192460
    199081924603年前

    白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常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fumin325108
    fumin3251083年前

    白老师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在学习并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进行教学的,白老师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先是都安排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圆锥的体积和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3。本节课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量”,在体验中发展学生对 “量” 的切生感受,促进了量感的建立与发展。

    13460069375
    134600693753年前

    这么多的课堂素材可看出使整个课堂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白老师辛苦设计多种的教学过程, 并能将这些过教学过程很好的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多种对量的感知能力。

    13460069375
    134600693753年前

    白老师的多种数据可看出通过本节课的多种设计,教师的认真讲解学生的课堂实操使这节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能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22 · PVG 22:22 · LAX 07:22 · JFK 10:2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