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5 15:25 编辑
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中心小学的陈晓娜,我选择的参赛课题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和大家交流、研讨,我想对我来讲会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希望大家能给我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同时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每一位选手都能取得好成绩!
本节课的视频链接在 ' 展示大赛 " 首页的视频链接回帖中,欢迎大家观看和点评,谢谢!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9 17:16 编辑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第一稿)
<b> 【2013】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基地老鸦陈中心小学 陈晓娜 </b>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 62-64 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标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节课来讲,要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本节课内容安排在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之后,目的让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技能,并感受除法解决问题的便利性;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一定有所了解,虽然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在课上应遵循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式 —— 解释应用” 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对于 “速度” 的理解不太确切,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 “速度” 概念和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5 21:49 编辑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速度的含义,知道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
2、掌握速度单位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3、会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 1: 同学们,你们能用 0、0、2、4 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吗?
你们知道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哪位选手取得了 110 米栏的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吗?
(回放 2004 年刘翔比赛的镜头)刘翔的胜利,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一块金牌那么简单;它象征着中国在短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奥运会情境,用生动有趣的比赛引入,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场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连续性的实例。)
二、创设情境,对比发现:
1、路程一定,比较时间所用长短。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非常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
下面是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表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问题 1: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 2: 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又有趣的刘翔 110 米栏比赛创设情境,引出 “路程” 和 “时间” 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路程一定时,怎样判断速度的快慢?这样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和思考】
2、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远近。
创设同学甲和刘翔赛跑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谁跑得快慢?
师:刘翔跑的快,其实我们的一位同学跑得也是相当的快,他也能用 12.91 秒跑,你们信不信?出示图表。
问题 3: 当时间相同时,怎样判断谁跑得快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同学甲 60 米 12.91 秒
3、归纳小结,引出课题:
引导小结:(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个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想要知道谁的速度快,不单只看他所用的时间,或者所走的路程多少。引导学生发现速度的快慢与时间、路程都有关系。】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11 编辑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速度快慢? 出示例题:小卡车 2 小时行驶了 120 千米,大客车 3 小时行驶了 210 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查找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重点讲解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遵循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这样一个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给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解速度单位的读法、写法。
问题 1: 在刚才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这道题我们都是用汽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谁跑得快慢?小卡车 1 小时行驶了 60 千米,我们就说小卡车的速度是 60 千米∕时。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结合算式和线段图,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关系,引出计算公式。
(板书:速度 = 路程 ÷ 时间)
4、理解单位时间,巩固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简单检测(即巩固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又加深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
①一列火车 2 时行驶 180 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
②自行车 3 分钟行驶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
③一名运动员 8 秒跑了 80 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
问题 2: 说一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5、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推导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另外两个关系数量关系式。
时间 = 路程 ÷ 速度
路程 = 时间 × 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四、实际运用、拓展提高: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结合电闪雷鸣的场景,询问学生通常是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呢?引出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的速度,并进行简单比较。
结合教材 62 页内容让学生感受速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应用广泛性的认识。】
2、解决问题:
(1)学生自做教材 63 页试一试第 1 题;
(2)同桌互相说一说 63 页试一试第 2 题;
(3)引导学生先独立填写第 3 题,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时间∕时 1 2 4 5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
(设计意图:此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当速度一定时,时间发生变化,路程也随之发生变化。)
3、谁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和笑笑同时从各自的家中出发去少年宫,谁会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行走的速度是 60 米 / 分 笑笑行走的速度是 50 米 / 分
出示相关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图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b>【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b>
4、教材 64 页第 5 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陈晓娜发表于2013-9-1111: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50&ptid=2113)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速 ...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路程、速度与时间的数量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掌握速度单位读、写及表示方法,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3、会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陈老师对于重、难点及学习目标的制定,个人认为:
学习重点的确定还是比较准确的,而对于学习难点的判断,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应该不足以成为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学生真正难以理解的是 “速度的含义”。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我想陈老师还是再仔细推敲一下,把它再准确化,细化。
也希望大家共同先来思考就本课的学习目标。我想只有目标定准了,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 1:同学们,你们能用 0、0、2、4 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吗?
你们知道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哪位选手取得了 110 米栏的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吗?
(回放 2004 年刘翔比赛的镜头)刘翔的胜利,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一块金牌那么简单;它象征着中国在短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奥运会情境,用生动有趣的比赛引入,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场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连续性的实例。)
对于这部分的 问题 1:同学们,你们能用 0、0、2、4 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吗? 我觉得有点绕。不如开门见山,直接讨论:谁跑的快呢?
而 “你们知道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哪位选手取得了 110 米栏的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吗?
(回放 2004 年刘翔比赛的镜头)刘翔的胜利,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一块金牌那么简单;它象征着中国在短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部分贴标签似的思想教育,我感觉还是可以做的低调些,就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感受是不是就行了?
[hyk-wanglei发表于2013-9-2315: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778&ptid=2113)
很不错,支持一下!
:handshake 谢谢王主任对陈老师的鼓励,具体说说呗,那些地方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呢?
4、理解单位时间,巩固速度的意义。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简单检测(即巩固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又加深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
①一列火车 2 时行驶 180 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
②自行车 3 分钟行驶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
③一名运动员 8 秒跑了 80 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
问题 2:说一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好,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物体单位时间(1 秒、1 分、1 秒)所走的路程,突破了难点。
:) “刘翔跨栏” 这个导入环节我也觉得需要再斟酌一下啊,创设情境确实很有必要,但我觉得最好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刘翔比赛的时间是在 2004 年 8 月,到今天 2013 年 9 月正好是 9 年,小学 6 岁开始上一年级,刚刚升入 4 年级的孩子也恰好是 9 岁,我觉得这个让大家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一定会让一个 9 岁的 4 年级的孩子产生多的共鸣,另外跨栏这项体育运动,好像离孩子的认真很远,中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应该没有这样的课程,以此为基点开展时间路程速度的教学有点不贴近孩子实际。
仅仅是一些想法,我也没有去问四年级的孩子,明天有时间调查一下再续评。
本帖最后由 hyk-wanglei 于 2013-9-23 17:38 编辑
刘翔跨栏 这个导入环节我也觉得需要再斟酌一下啊,创设情境确实很有必要,但我觉得最好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刘翔比赛的时间是在 2004 年 8 月,到今天 2013 年 9 月正好是 9 年,小学 6 岁开始上一年级,刚刚升入 4 年级的孩子也恰好是 9 岁,这个让大家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一定会让一个 9 岁的 4 年级的孩子产生多的共鸣。另外跨栏这项体育运动,好像离孩子的认知很远,中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应该没有这样的课程,以此为基点开展时间路程速度的教学有点不贴近孩子生活。
仅仅是一些想法,我也没有去问四年级的孩子,明天有时间调查一下再续评。
问题情境需富有挑战性、开放性!思考也可以继续!可以有时代精神、也可以是贴近学生。教材在这里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建构数量关系,把握了渗透线段图好时机;为后续复杂关系时灵活运用打下了基础。陈老师的设计有创新、有突破,关注了三维目标、是位有个性、有思考的老师。“速度” 概念的理解是这部分内容解决问题的基础、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这样说不够准确,欢迎质疑、交流、共同提升。其他内容常见梯度过低;我的思考是:这部分内容不宜过高,需步步为营。
为陈老师加油!为优秀基地加油!继续期待精彩!
网络团队 翟玉兰
是否需要在目标下边加上针对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或目标达成检测设计,另外教案的展现形式,可以考虑使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或评价要点三列形式展示。我认为在教案当中可适当插入设计好的图片、统计图等图片内容,更加具有彰显力。
同时我任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完全依托本班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把班级上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教学中,习题的设计也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资料、人物的变更,是课堂贴近孩子生活,富于趣味性和实际性,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直接做题。比如可以设计本班两个学生上学为例,或是到学校的一个地方或是生活中孩子都知道也去过的一个地方等。
[陈晓娜发表于2013-9-2509: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436&ptid=2113)
您的观点我很认同,最初就是用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进行教案的展示,但是往网上粘贴时,表格总是变动,影响 ...
把你的文档存成 wps 格式,从里面粘表格过来试试
你们知道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哪位选手取得了 110 米栏的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吗?
(回放 2004 年刘翔比赛的镜头)刘翔的胜利,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一块金牌那么简单;它象征着中国在短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
color=SandyBrown 侯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同,这个地方可能陈老师想给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我觉得有点偏离主题,一点而过就行
老师可以这样问: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然后再问: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
这样的话就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 “速度” 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 “快”,行程小则称为 “慢”),帮助学生建立 “速度” 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2610: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933&ptid=2113)
问题 1:同学们,你们能用 0、0、2、4 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吗?
这个问题的价值是什么?或者说,这 ...
很高兴能在这儿看到你啊,谢谢您的支持,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应该摘去杂叶,围绕核心问题 “路程、时间、速度” 的关系,借助具体的问题情境反复体会、感受,从而初步建立 “路程 = 时间 * 速度”、“路程 / 时间 = 速度”、”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的数学模型。
陈老师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非常不错!本来准备给你目标方面提点建议,但往下一看侯老师修改过了哈。。经侯老师目标修改以后,就更上一层楼了。要说非得提建议的话,在这里我弱弱的给你提个其他方面的建议,你看对你是否有启发。我认为:现在的教学设计稿最好是 “评价先于教学过程”。在教学之前想好目标的评价方式,以及针对每个目标的评价样题。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嘿嘿!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9 17:18 编辑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和点评,我这几天把大家所提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整理,并且经过反复的思考、琢磨,终于把第二稿修改整理出来,还请大家继续跟踪 指导。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第二稿)
【2013】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中心学校 陈晓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第 62-64 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标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节课来讲,要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本节课内容安排在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之后,目的 让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复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技能,并感受除法解决问题的便利性; 同时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3:39 编辑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一定有所了解,虽然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在课上应遵循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式 —— 解释应用” 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对于 “速度” 的理解不太确切,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 “速度” 概念和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速度的含义,知道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
2、掌握速度单位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3、会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5:15 编辑
【学习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问题 1: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比快慢,请看大屏幕上的三个小动物?他们谁跑得快?
豹子(图片) 乌龟 (图片) 小羊 (图片)
问题 2: 我们所指的快慢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说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通过比较三种动物谁跑的快,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快慢的理解,从简单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对比发现:
1、路程一定,比较时间所用长短。
刚才我们对比的动物们跑得快慢,其实在我们人类世界也有许多运动健将,他们的速度也是快的惊人。同学们,刘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刘翔在 2004 年奥运会取得了 110 米跨栏的冠军。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刘翔获得冠军的精彩镜头。
(回放 2004 年刘翔比赛的镜头)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非常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
下面是奥运会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表: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问题 1: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 2: 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又有趣的刘翔 110 米栏比赛创设情境,引出 “路程” 和 “时间” 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路程一定时,怎样判断速度的快慢?这样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和思考】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3:52 编辑
2、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远近。(产生第一次认知冲突)
创设老师和刘翔赛跑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谁跑得快慢?
师:刘翔跑的快,其实陈老师跑得也是相当的快,也能和刘翔用的时间一样,也是 12.91 秒,你们相信吗?出示图表。(学生会产生质疑)
<p align="center"><b> 名次 </b></p> <p align="right"><b> 姓名 </b></p>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问题 3: 当时间相同时,怎样判断谁跑得快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3、归纳小结,引出课题 :
<p align="center"><b> 名次 </b></p> <p align="right"><b> 姓名 </b></p>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p align="center"><b> 名次 </b></p> <p align="right"><b> 姓名 </b></p>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引导小结 :(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个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想要知道谁的速度快,不单只看他所用的时间,或者所走的路程多少。 引导学生发现速度的快慢与时间、路程都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5:14 编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没告诉路程的情况下,不能比较速度?从而感受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学生质疑之后,再完善条件。
引导学生经历查找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重点讲解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
及时进行巩固练习: 小卡车 2 小时行驶了 120 千米,大客车 3 小时行驶了 210 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
【 设计意图:此环节遵循学生自学 →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这样一个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给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5:18 编辑
2、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结合算式和线段图,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关系,引出计算公式。
(板书:速度 = 路程 ÷ 时间)
3、讲解速度单位的读法、写法。
问题 1: 在刚才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这道题我们都是用汽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谁跑得快慢?小卡车 1 小时行驶了 60 千米,我们就说小卡车的速度是 60 千米∕时。我们也可以把张明的速度写成 70 米∕分,李红的速度写成 80 米∕分
4、理解单位时间,巩固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简单检测(即巩固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又加深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
①一列火车 2 时行驶 180 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
②自行车 3 分钟行驶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
③一名运动员 8 秒跑了 80 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
问题 2: 说一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5、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推导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另外两个关系数量关系式。
(1) 蜗牛的速度 8 米 / 小时,他爬约 24 米大约要多少时间?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26 15:26 编辑
时间 = 路程 ÷ 速度
(2) 蜗牛的速度 8 米 / 小时,4 小时爬行多少米? (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自己解决问题)
路程 = 时间 × 速度
【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会根据需要画线段图帮助理解,而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的传授线段图的画法,也能使学生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四、实际运用、拓展提高: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结合电闪雷鸣的场景,询问学生通常是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呢?引出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的速度,并进行简单比较。
结合教材 62 页内容让学生感受速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应用广泛性的认识。】
2、解决问题:
(1)学生自做教材 63 页试一试第 1 题;
(2)同桌互相说一说 63 页试一试第 2 题(充分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先独立填写第 3 题,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时间∕时 1 2 4 5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
【 设计意图:此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当速度一定时,时间发生变化,路程也随之发生变化。】
3、拓展应用:
(1)谁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和笑笑同时从各自的家中出发去少年宫,谁会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行走的速度是 60 米 / 分 笑笑行走的速度是 50 米 / 分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5 20:41 编辑
[武秀华发表于2013-9-2706:2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305&ptid=2113)
关注教材整体编排的体系,忠于原版教材的编排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完善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才是展示大赛的 ...
武老师,很想跟您聊聊,说实话,我这几天的感触颇多,今天看到您给我的点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信心。说实话,我最初在设计时就是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本着尊重教材,忠于教材的原则进行备课的。但是后来,许多老师参与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对于情境创设方面的建议很多,我认真看了每条意见和建议,想把大家所提的建议都容纳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力争做到完美无缺,但是整个二稿下来,我感觉有些迷失了自我,无奈之余,今天我进行了两次试课,上午按照第二稿进行讲课,效果不是特别好,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很是郁闷,我是个性子比较急的人,中午简单吃过饭就开始进行反思,重新修改教学设计,按照武老师所讲的,我重新立足于教材,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体系进行设计,下午就是刚刚又进行了一次试讲,效果非常好。
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我的两点感受:一是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教材,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教材,忠于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逻辑结构,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千万不要抛开教材,这是我的切身体会,真的是这样;另外,就是大家所提的建议都是本着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心态,我是非常感谢的,但是我想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所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和整改,而非 “通吃”,这样很容易迷失自我。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总之,这些都是我的切身体会,我只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有这样的研讨和交流的机会,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学到了学多东西,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今天晚上我会把第三稿尽快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才是真实的自我。
本帖最后由 durong 于 2013-9-28 07:10 编辑
陈老师,您好。我也是这次参赛的选手,因为看到你选的课题是我曾经上过的研究课,所以忍不住来和您交流几句。(因为没有细看,只说大概的感受),我觉得开课情境过多,会给学生太多感染(本课任务很重)。而且也很同意老师们的看法,书上两类汽车比快慢素材就已经很好了,可以充分利用。由动物比快慢引入比较激趣,因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也容易很快比出快慢,但是拿刘翔和 XXX(我记不清楚名字了),再拿刘翔和老师比,我觉得后一个学生因为生活常识容易忽略数据,其实第 2 次的比快慢就是让学生通过时间,路程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来比出快慢。另外,本课第一次出现线段图,虽然陈老师设计里提到了,但我觉得太弱了。线段图在这出现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象的去理解什么是速度,也就是(一小时所行的路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较为直观的建立起对速度的表征。呵呵,因为还没有细看,所以先说到这。另外,也欢迎您到我的主题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呵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哦,祝我们在比赛中都能收获很多。
陈老师:我同意 “durong" 老师的观点,也赞成武老师的意见。我们创设情境的现实价值是什么。情境和后续活动之间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我并不赞同” 创设情景越多越好 “。我们做教学设计一定要忠于” 教材 “忠于” 自己 “,根据教材中本节课要解决的” 核心问题 “加入自己独有的 “教学风格” 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期待你的第三稿。
[陈晓娜发表于2013-9-2717: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575&ptid=2113)
武老师,很想跟您聊聊,说实话,我这几天的感触颇多,今天看到您给我的点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 ...
陈老师,看了你近段时间研讨活动的反思,我感到非常敬佩。因为从字里行间能看得出陈老师很用心的在进行教学研讨和实践,同时我也很赞同陈老师的意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立足于教材,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设计自己的教学,陈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也告诉大家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时大家所提的不同建议都是根据自己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点评,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23 编辑
<b><font face="宋体">《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第三稿)</font></b> <p align="lef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13</font>】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中心小学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陈晓娜 </p><p align="left"><b>【教学内容】</b>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 62-64 页《路程、时间与速度》</p><p align="left"><b>【课标分析】</b>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节课来讲,要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p><p align="left"><b>【教材分析】</b>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本节课内容安排在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之后,目的让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技能,并感受除法解决问题的便利性;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p><p align="left"><b>【学情分析】</b> 学生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一定有所了解,虽然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在课上应遵循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式 —— 解释应用” 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对于 “速度” 的理解不太确切,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线段图,我觉得本节课线段图的引导和适当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解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速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概念和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的理解和应用。</p><p align="left"><b>【重点、难点】重点:</b>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b> 难点:</b> 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p><p align="left"><b>【学习目标】</b></p><p align="left">1、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速度的含义,通过解决问题总结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关系式。 </p>2、掌握速度单位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3、会正确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 问题。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24 编辑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中哪位运动员跑得最快,取得了 110 米跨栏的冠军吗?生:中国的刘翔。
师:让我们共同重温刘翔取得奥运会冠军的精彩瞬间。(播放视频)
一、 创设情境,对比发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取得前三名的运动员成绩表。
下面是奥运会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表: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问题 1: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 2: 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又有趣的刘翔 110 米栏比赛创设情境,引出 “路程” 和 “时间” 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路程一定时,怎样判断速度的快慢?这样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和思考】
2、时间相同,如何比快慢?
创设老师和刘翔赛跑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谁跑得快慢?
师:刘翔跑的快,其实陈老师跑得也是相当的快,也能和刘翔用的时间一样,也是 12.91 秒,你们相信吗?(学生产生质疑) 出示图表。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学生看到表格,会不约而同的指出老师所跑的路程近。这时教师顺势提问问题 3: 当时间相同时,怎样判断谁跑得快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3、对比归纳,引出课题 :
同学们,我们刚才所说的快慢其实也就是这个人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以下两个表格,引发学生思考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图表,思考一下我们刚才怎样比较速度快慢的。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师:我们第一个图表什么相同?(路程),路程相同情况下,怎样比较谁的速度快?(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短速度就快)
第二个图表什么相同?(时间) 时间相同情况下,怎样比较速度快慢?(时间相同,路程远的速度快)
以上两个问题均由学生自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只起到一个引领作用,通过以上两个表格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速度与路程、时间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引导小结 :(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个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想要知道谁的速度快,不单只看他所用的时间,或者所走的路程多少。 引导学生发现速度的快慢与时间、路程都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24 编辑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速度快慢?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
小卡车 2 小时行驶了 120 千米,大客车 3 小时行驶了 210 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
问题 1: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比较速度时,当路程相同时我们比较时间长短,当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远近,那我们来看这道题,它有什么特点?(路程不同、时间不同)
师: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怎样比较速度?
教师的问题引发学生查找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问题 2: 我们要想知道那辆车跑得快?要知道什么?(要知道每辆车一小时所行的路程是多少)
问题 3: 那我们怎样求每辆车一小时所行的路程呢?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查找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重点讲解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
关于线段图的引导:
虽然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但是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线段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在巡视的过程中学生有线段图的雏形,教师要及时的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并请这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如果没有,我会通过让学生补充画图的方法进行恰当的引导:我会引导学生在先画线段分别表示小卡车和大客车所走的路程,而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线段图进行平均分,小卡车 2 小时走了 120 千米,我们怎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一小时行的路程呢?学生会说将线段图平均分成两份,教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要先平均分成两份呢?学生会说因为 120 米是 2 小时行驶的路程,所以要求一小时所行的路程就要需要先把线段图平均分成 2 分,没份就表示一小时所行路程),第二条就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生硬的示范”。学生既很好的掌握了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同时又体会到线段图产生的必要性。
【 设计意图: 此环节遵循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这样一个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给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解速度单位的读法、写法。
预设 1 在刚才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这道题我们都是用汽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谁跑得快慢,小卡车 1 小时行驶了 60 千米,我们就说小卡车的速度是 60 千米∕时。大客车 1 小时行驶 70 千米,我们就说大客车的速度是 70 千米∕时。
找学生解释 60 千米∕时指的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使学生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预设 2 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出现有学生已经写成 70 千米∕时,我就会适时的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询问这个学生这样写什么意思?总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速度单位,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24 编辑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结合算式和线段图,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关系,引出计算公式。
(板书:速度 = 路程 ÷ 时间)
4、及时进行练习巩固:
同学们,据老师了解我们大部分学生一般上学都是走路,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同学他们谁走的快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没告诉路程的情况下,不能比较速度?巩固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印象)
张明:我上学走了 4 分钟,李红:我上学走了 6 分钟。
学生看到条件进行质疑之后,再完善条件。
增加条件张明家到学校 280 米,李红家到学校 480 米,这两名同学谁走的快些?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此问题,而后汇报交流。
5、理解单位时间,巩固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简单检测(即巩固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又加深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
①一列火车 2 时行驶 180 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 3 分钟行驶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 8 秒跑了 80 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师: 说一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自己练习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9-30 15:25 编辑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创设电闪雷鸣场景,询问学生:雷雨天气我们通常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打雷声音?(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出现争议。)
师:谁的答案正确呢?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看闪电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引出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的速度,并进行简单比较。
接着出示飞机飞行速度和人步行的速度等,结合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速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应用广泛性的认识。】
2、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通过解决教材 63 页试一试第 1 题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列式解答,推导并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另外两个关系数量关系式。
(1)甲地到乙地共 140 千米,汽车每小时性 70 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结合线段图出示本题)
时间 = 路程 ÷ 速度
(2)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用了 10 分钟,每分钟走 60 米,他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米?(结合线段图)
路程 = 速度 × 时间
3、同桌互相说一说 63 页试一试第 2 题(充分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60 千米 / 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3 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刚好就是第一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而后引导学生分析后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1)60×3=180 表示什么?
(2)180 ÷ 3=60 表示什么?
(3)180 ÷ 60=3 表示什么?
4、拓展应用:
谁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和笑笑同时从各自的家中出发去少年宫,谁会先到达少年宫?
淘气行走的速度是 60 米 / 分 笑笑行走的速度是 50 米 / 分
淘气到少年宫 720 米,小小家到少年宫 600 米。
【 设计意图: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和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22 10:03 编辑
第三稿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113&pid=11880&fromuid=3215
第四稿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113&pid=18309&fromuid=3215
上课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hl6Eh-2WlM/
网络综述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113&pid=18949&fromuid=3215
各位老师:弱弱的问个问题:根据 “速度、路程、时间” 这一课教材的安排,本节课主要结构安排了 “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 “, 在” 看一看 “里面出现了对 “速度” 的认识,在 “试一试” 里面出现了线段图。我们在讲课过程中是不是要把” 关系、速度的含义、线段图” 三者都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呢?还是把 “关系” 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其他两个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呢?
我想啊,既然用 “刘翔” 的例子来使学生理解速度,同时也引出了速度的快慢与时间、路程都有关系,并且效果也很好。
但是总感觉用小数来表示时间,部分学生的理解还稍有点难度,有点抽象,并不是太直接,而且在小结前能不能回到这个实例中来,把开始的问题给解决掉?怎么计算刘翔的速度?
比较赞同这位老师的看法,同时个人以为 “2004 年的刘翔” 对现在的学生是不是也稍显远了些?我想如用假期出游的情境导入怎样?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总结方式似乎演变成了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程序,学生所谈的收获要么重复课题,要么全盘罗列。
认真学习了陈老师的教案,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校运动会(1)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长跑的快(2)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跑的越快。出示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直接引入课题。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 2 小时行了 120 千米、公共汽车 3 小时行了 210 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王老师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 1 时行驶的路程,而这 1 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大良实小 红云)
看过视频,总体来说感觉很不错,有几点和楼主商榷:
1、引入段分两种情况 “路程相同,比时间” 和 “时间相同,比路程”。在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那就要转化为 “时间相同” 或 “路程相同”。而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仅仅是时间相同中的一种特例。
2、在出示例题之后,学生已经说了 “用除法算出每小时所行驶的路程”,然后让学生去完成(完善),但没有任何评价的前提下,老师 “老师今天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先尝试去思考?
3、老师直接画出 120 千米和 210 千米,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呢?有没必要和孩子们一起在 120 千米这条线段的基础上参与确定表示 210 千米的线段长度?这里是 “授人以渔” 和量感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对比发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取得前三名的运动员成绩表。
下面是奥运会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表: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问题 1: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 2: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又有趣的刘翔 110 米栏比赛创设情境,引出 “路程” 和 “时间” 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路程一定时,怎样判断速度的快慢?这样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和思考】
2、时间相同,如何比快慢?
创设老师和刘翔赛跑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谁跑得快慢?
师:刘翔跑的快,其实陈老师跑得也是相当的快,也能和刘翔用的时间一样,也是 12.91 秒,你们相信吗?(学生产生质疑)出示图表。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学生看到表格,会不约而同的指出老师所跑的路程近。这时教师顺势提问问题 3:当时间相同时,怎样判断谁跑得快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3、对比归纳,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刚才所说的快慢其实也就是这个人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以下两个表格,引发学生思考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图表,思考一下我们刚才怎样比较速度快慢的。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师:我们第一个图表什么相同?(路程),路程相同情况下,怎样比较谁的速度快?(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短速度就快)
第二个图表什么相同?(时间) 时间相同情况下,怎样比较速度快慢?(时间相同,路程远的速度快)
以上两个问题均由学生自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只起到一个引领作用,通过以上两个表格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速度与路程、时间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引导小结:(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喜欢此环节!陈老师的问题链设计的很到位,紧凑而利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重难点。
1、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取得前三名的运动员成绩表。
下面是奥运会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表: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问题 1: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 2: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又有趣的刘翔 110 米栏比赛创设情境,引出 “路程” 和 “时间” 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路程一定时,怎样判断速度的快慢?这样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和思考】
2、时间相同,如何比快慢?
创设老师和刘翔赛跑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谁跑得快慢?
师:刘翔跑的快,其实陈老师跑得也是相当的快,也能和刘翔用的时间一样,也是 12.91 秒,你们相信吗?(学生产生质疑)出示图表。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学生看到表格,会不约而同的指出老师所跑的路程近。这时教师顺势提问问题 3:当时间相同时,怎样判断谁跑得快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以上这部分情境,我建议能将两个讨论环节放在一起。你是用两个表格来呈现展开讨论。如下:
名次 姓名 路 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特拉梅尔 110 米 13.18 秒
3 加西亚 110 米 13.20 秒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 间
1 刘 翔 110 米 12.91 秒
2 陈老师 60 米 12.91 秒
而我建议,将两个表合二为一(换个情境可能会更好),并且将名次去掉,然后放在一起讨论,猜一猜,谁会赢?
竞走比赛成绩表
姓名 时间 路程
松鼠 4 分 280 米
猴子 4 分 240 米
兔子 3 分 240 米
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时间相同时,路程远的赢,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少的赢,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怎么比呢?进而引发对 “速度 “的感知和讨论。
这样的改变可能会使问题的讨论更聚焦,思考更有条理性和连续性,同时也感受到学习” 速度 “的必要性。
对于这节课的第三稿,我们打印了出来,数学老师坐在一起认真研讨了一番,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和陈老师及各位一同交流:
1、情境的创设:课标中提到要重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课中,老师设计了奥运比赛、汽车行驶、电闪雷鸣、学生走路等系列情境,引入主题、学习知识、探索关系,形成理论,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打成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这种设计理念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应该呈现给孩子们的。
2、数学知识简单化: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实效,但是数学又是特别严谨的一门学科,所以这也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对于概念、公式、数量关系,要求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理解、运用,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课堂环节的设计是否也可以简单化,能开门见山就直奔主题。“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陈老师设计的画线段图的环节体现了数形结合,便是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体现。
3、跳出教材用教材:教师不是为了教课本而教学,而是要在对课标、教材理解的基础上,树立课程生成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陈老师预设的环节都是很自然地过渡,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
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P
[古荥王和平发表于2013-10-918: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021&ptid=2113)
对于这节课的第三稿,我们打印了出来,数学老师坐在一起认真研讨了一番,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一些自 ...
感谢王老师和您学校老师的关注,“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数学又是特别严谨的一门学科,所以这也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 我很赞同,我们的许多老师提出建议,能不能从身边走路等请讲入手,课堂上进行测量比较,这样做要想精确,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对于本节课的目标来讲,又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刘翔情境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并不脱节,而且非常熟悉。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1 22:32 编辑
[衡菊芳发表于2013-10-717: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858&ptid=2113)
看过视频,总体来说感觉很不错,有几点和楼主商榷:
<br />
1、引入段分两种情况 “路程相同,比时间” 和 “时间相 ...
首先对衡老师认真分析和点评表示由衷的感谢,对于您所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时间、路程不一样需要转化为 “时间相同” 或者 “路程相同”,“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仅仅是时间相同的一种特例,这点的确应该仔细考虑和深入思考,我也想过要不要加入其他的 “时间相同,路程不同的例子”,比如说两辆车都行 2 小时,谁行的路程长?但是又考虑这样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简单方法已经解决了问题?要不要向学生呈现其他的例子?如何呈现?有些困惑,恳请赐教?第二、三个问题,对于线段图的引入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在之前的试课中也引领学生确定两条线段的长短,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所以之后修改成让学生直接在线段图上通过划分 “如何确定每小时所行的路程” 来分析数量关系,但是今天看来您说的方法,我豁然开朗,不能两条线段都放给学生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在确定一条线段长度的基础之上去确定另一条的长度,这样就可以起到 “授之以渔” 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 “量感”。再次感谢您的点评,我会进一步修改!真的是受益匪浅!!谢谢!
[东小肖苏珂发表于2013-10-1018: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608&ptid=2113)
今天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就在讨论数学味儿、数学体验、数学经验积累、数感、数学直觉等等,其实不单独看 ...
数学课堂中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数学味儿了,但是这些数学味儿、数学体验在每个阶段的孩子们中体现的是不一样的,我以前一直是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今年接了三年级的数学,发现孩子们的数学语言特别不严谨,这也跟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关系,应该像陈老师一样,从课堂中出发,使孩子们一直处在一种数学的氛围之中,思考之中。特别同意肖老师的看法!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4 20:34 编辑
[小乔发表于2013-10-1417: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71&ptid=2113)
刚刚才深入看了这节课,和陈老师三稿的设计,有点不成熟的想法:陈老师第一个环节虽然是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 ...
感谢乔老师的关注,针对乔老师的提问,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是可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三者之间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情境的创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现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速度、路程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打基础。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5 18:41 编辑
回顾近两个月的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共同研讨的活动过程,我感觉自己通过本次活动成长了许多,虽然平常大家工作都比较忙,但是还能够参与到活动中,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基地团队的各位老师,更是令我感动,他们认真观看视频、参与点评,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指导性建议,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整理出来的第四稿,虽然活动马上结束了,我不会停止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脚步,我相信大家研讨的氛围仍会继续下去的,因为大家通过这样的研讨过程能不断进步和提高,数学教学的研讨也是无止境的!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大家!
上课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hl6Eh-2WlM/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第四稿)
【2013】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中心小学 陈晓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 62-64 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标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节课来讲,要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本节课内容安排在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之后,目的让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技能,并感受除法解决问题的便利性;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一定有所了解,虽然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在课上应遵循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式 —— 解释应用” 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对于 “速度” 的理解不太确切,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线段图,我觉得本节课线段图的引导和适当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解 “速度” 概念和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7 20:01 编辑
【学习目标】
1、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速度的含义,通过解决问题总结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关系式。
2、掌握速度单位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3、会正确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谈话创设情境:下面是三个小动物参加竞走比赛的成绩表,我们来猜一猜,谁能赢?
竞走比赛成绩表
时间 / 分 路程 / 米
松鼠 4 280
猴子 4 240
兔子 3 240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 --- 相互交流 --- 汇报反馈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松鼠和猴子所用时间相同,路程远的速度快)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猴子和兔子路程相同,用时间短速度快)
松鼠和兔子怎样比较呢?
(松鼠和兔子所用的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跑得快呢?)
【设计意图:通过合二为一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充分明白当时间相同时,路程远的速度快;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怎么比呢?进而引发对 “速度 “的感知和讨论,使问题的讨论更聚焦,思考更有条理性和连续性,同时也感受到学习” 速度 “的必要性。】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5 08:22 编辑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速度快慢?
松鼠 4 分钟跑 280 米,兔子 3 分钟跑 240 米,谁跑得快?
问题 1:我们要想知道那哪个小动物走得快?要知道什么?(要知道猴子、兔子一分钟各走多少米)
问题 2:那我们怎样求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呢?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查找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重点讲解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
关于线段图的引导:
虽然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但是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线段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在巡视的过程中学生有线段图的雏形,教师要及时的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并请这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如果没有,我会通过让学生补充画图的方法进行恰当的引导:先引导学生在画一条线段线段表示猴子 4 分钟走了 280 米,鼓励学生思考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兔子所走的路程。我们怎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松鼠一分钟走的路程呢?学生会说将线段图平均分成 4 份,教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要先平均分成 4 份呢?学生会说因为 280 米是 4 分钟所走的路程,所以要求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就要需要先把线段图平均分成 4 分,每份就是一分钟所走的路程,第二条分析一分钟走的路程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生硬的示范”。学生既很好的掌握了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同时又体会到线段图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遵循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这样一个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给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解速度单位的读法、写法。
预设 1 在刚才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小动物多长时间所走的路程?
找学生解释 70 米∕分指的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使学生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预设 2 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出现有学生已经写成 70 米∕分,我就会适时的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询问这个学生这样写什么意思?总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速度单位,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结合算式和线段图,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关系,引出计算公式。
(板书:速度 = 路程 ÷ 时间)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15 08:24 编辑
4、及时进行练习巩固:
同学们,据老师了解我们大部分学生一般上学都是走路,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同学他们谁走的快些?
张明上学走了 4 分钟,李红上学走了 6 分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没告诉路程的情况下,不能比较速度?巩固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印象)
学生看到条件进行质疑之后,再完善条件。
增加条件张明家到学校 280 米,李红家到学校 480 米,这两名同学谁走的快些?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此问题,而后汇报交流。
5、理解单位时间,巩固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简单检测(即巩固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又加深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
①一列火车 2 时行驶 180 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
②自行车 3 分钟行驶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
③一名运动员 8 秒跑了 80 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
师:说一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
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创设电闪雷鸣场景,询问学生:雷雨天气我们通常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打雷声音?(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出现争议。)
师:谁的答案正确呢?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看闪电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引出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的速度,并进行简单比较。
接着出示飞机飞行速度和人步行的速度等,结合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速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应用广泛性的认识。】
2、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通过解决教材 63 页试一试第 1 题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列式解答,推导并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另外两个关系数量关系式。
(1)甲地到乙地共 140 千米,汽车每小时性 70 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结合线段图出示本题)
<b> 时间 = 路程 ÷ 速度 </b>
(2)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用了 10 分钟,每分钟走 60 米,他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米?(结合线段图)
<b> 路程 = 速度 × 时间 </b>
3、同桌互相说一说 63 页试一试第 2 题(充分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60 千米 / 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3 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刚好就是第一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而后引导学生分析后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1)60×3=180 表示什么?
(2)180 ÷ 3=60 表示什么?
(3)180 ÷ 60=3 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和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本帖最后由 陈晓娜 于 2013-10-22 08:10 编辑
在交流和研讨中成长
------- 参加本届教学设计大赛综述
历时近两个月的教学设计大赛马上要落下帷幕,很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我们的各位团队负责人和数学专家零距离接触,同时也能与广大的一线教师坦诚的交流,回顾这一个多月来,每天除了讲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事务等等,就是打开教学设计大赛的主页查看最新的评论,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思考→纠结→询问研讨→豁然开朗→教学设计的再修改→试讲录课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但是我非常享受其中的滋味,因为自己深深的知道经历一系列这样的活动,许多东西从模糊变得清新,有关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有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和小细节等等。下面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把本次活动进行一下综述:
说实话想说的话有许多,我主要选取两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 ,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编排顺序;这点是从武秀华老师的点评中感受到,第一稿设计之后,许多老师参与点评,在大家众说纷纭当中,我有些迷失方向,在困惑之中进行了第二稿的设计,正在我迷茫纠结的时候,武秀华老师的点评把我从梦中叫醒,我们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于是我又沉下心来,再次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三稿,并且按照第三稿进行了上课,感觉比第二稿强多了,顿时感觉思路清晰了许多,使我深深的坚信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使用教材的老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绝对不能凭空想象,另外,我基地的负责人,也是我们的教研员侯英敏老师又给了还没有发行的本节课的教材图片,我发现和我原来的设计相比,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整个问题情境抛给了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益处,一是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来,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二是把整个问题情境抛给学生,可以便于学生充分的进行思考,而且是开放性的进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于是我又进行了第四稿的设计,而且进行的讲课,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效果非常的好,孩子们对速度的理解很到位,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
<b> 第二点 </b> 是针对衡菊芳老师和徐宏老师的点评我感悟到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真正做到不仅 “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 “授之以渔”,过程与结果都很重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掌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我们更因该关注学生获取只是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堂上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是多样性的,不要局限孩子们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 “余一些”,余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余一些” 知识的延伸,“余一些” 学生提问的时间等等,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研究的气氛,把培养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己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下是衡老师和徐宏老师的点评和我的思考:
衡菊芳老师的点评:看过视频,总体来说感觉很不错,有几点和楼主商榷:
1、引入段分两种情况 “路程相同,比时间” 和 “时间相同,比路程”。在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那就要转化为 “时间相同” 或 “路程相同”。而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仅仅是时间相同中的一种特例。
2、在出示例题之后,学生已经说了 “用除法算出每小时所行驶的路程”,然后让学生去完成(完善),但没有任何评价的前提下,老师 “老师今天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先尝试去思考?
3、老师直接画出 120 千米和 210 千米,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呢?有没必要和孩子们一起在 120 千米这条线段的基础上参与确定表示 210 千米的线段长度?这里是 “授人以渔” 和量感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衡菊芳老师:_______策略比方法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徐宏老师:过程重要,结果更重要
我的思考:首先对衡老师认真分析和点评表示由衷的感谢,对于您所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时间、路程不一样需要转化为 “时间相同” 或者 “路程相同”,“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仅仅是时间相同的一种特例,这点的确应该仔细考虑和深入思考,我也想过要不要加入其他的 “时间相同,路程不同的例子”,比如说两辆车都行 2 小时,谁行的路程长?但是又考虑这样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简单方法已经解决了问题?要不要向学生呈现其他的例子?如何呈现?有些困惑,恳请赐教?第二、三个问题,对于线段图的引入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在之前的试课中也引领学生确定两条线段的长短,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所以之后修改成让学生直接在线段图上通过划分 “如何确定每小时所行的路程” 来分析数量关系,但是今天看来您说的方法,我豁然开朗,不能两条线段都放给学生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在确定一条线段长度的基础之上去确定另一条的长度,这样就可以起到 “授之以渔” 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 “量感”。再次感谢您的点评,我会进一步修改!真的是受益匪浅!!谢谢!)
为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老师认真研读课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度量知识经验,选定了《时间、速度与路程》这一课。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速度的度量单位是复合单位,因此认识速度是小学阶段认识度量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度量活动都是从 “比较” 开始的,其中包括直观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让学生亲自体会比较快慢的方法,关注了学生的先天本能,接着是小动物的竞走比赛,先让学生猜猜谁走得快,不计算,你能看出谁走得快吗?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实现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还注意让学生观察不同方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就是只要控制一个量,比较另一个量就可以了,为了后面学生探究速度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在比较松鼠和小兔谁走得快时,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速度和路程都不一样的情况下如何比较谁走得快?而不是直接让学生求每分钟各走多少米?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建构出速度等 = 路程 ÷ 时间这一模型。认识速度单位这一环节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先让学生计算出 “神十” 的速度,这不仅是对前面速度这一模型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与后面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形成对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为进一步探索速度单位打好基础。课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速度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速度,处处有数学。
总之,老师在这一设计中处处关注学生的先天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与思考真正发生,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快慢就是比较速度的快慢,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对度量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