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城关第三完全小学校的魏馨,很荣幸能代表黄慧章名师工作室参加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新世纪小学暑期悦读活动和课堂展示活动,在悦读活动的交流分享与学习中,老师们对同一课题分享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量感的认识,体会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希望在本次课堂展示活动中能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指导,使我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什么是周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2542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136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137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138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54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546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547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8#r_103550
教案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 魏馨
【教学目标 】 1. 经历 “描” 边线的过程,建立周长的表象。
2. 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探索周长本质,建立周长的概念。
3. 在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周长的表象,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6 面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中的问题 1:通过 “描” 边线,感知什么是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即形成量感对象。问题 2:通过 “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问题 3: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体会周长的本质。问题 4:借助 “数一数” 深化对周长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知识基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于长度在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因此,这节课要在建立周长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量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直尺、软尺、彩笔、线、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 flash 动画,提问:“你知道小蚂蚁在树叶上是怎样爬的吗?”(感知一周)
2、再次观察动画,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小蚂蚁是从( )出发,沿着( ),最后又回到( )(揭示: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
3、教师归纳:像这样,由一点开始,沿边线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
二、实践操作,感知周长
(过渡: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这样的一周,你能从教室里找一找,并摸摸它表面的一周吗?)
1、摸一摸
(1)教师示范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2)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物体表面的一周。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找到后告诉对方,并摸一摸它的一周。(预设:课桌面的一周、黑板面的一周、文具盒表面的一周等)
小结:有的物体表面的边线是弯的,有的物体表面的边线是直的,不管是弯的还是直的,只要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的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它的一周。 2、描一描
(过渡:刚才我们摸了物体表面的一周,那能不能把这一周描出来呢)
首学: 独立描边线。
互学: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
群学:指名汇报。
共学:教师总结。
3、辨一辨 辨析:下面的图形有一周吗?如果有,描一描。
小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三、合作探究,测量周长
1、量一量 (问题:知道了一周,这一周究竟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吧!
互学:一人量,一人记录表格(整厘米数)
群学:说说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预设 1:可以用绳子量树叶。在树叶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用绳子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再减掉。用直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预设 2:还可以用软尺量钟面的一周。把软尺的 0 刻度放到起点上,用软尺从起点开始沿着钟面的边线绕一圈。
预设 3:三角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用直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相加,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共学:师生对话,总结提炼
追问 1:45 厘米表示什么?(三角尺一周的长度也就是三角尺的周长)38 厘米表示什么?(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周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教师追问:那什么是周长呢?谁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小结: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2、 数一数
(问题: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首学:先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再数一数。
群学:指名汇报 共学:师生对话(播放微课,纠正错误数法及介绍多种数法) 小结: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要描出它的边线,再准确数出一周有多少格。
四、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过渡: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周长,接下来进入闯关环节。
第一关:画一画。
第二关:判一判。 下面哪幅图的周长表示正确。
第三关:想一想。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说说你的想法。
五、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生形成、发展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即观察与操作,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把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内化,形成量态对象,获得量态感觉,从而形成和发展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稿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
通过第一次试讲总结如下:
1、从边线过渡到一周时,生实践操作较少,说得较少,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不够深刻。
2、 在实践操作中,量图形一周的长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用时过长。大部分学生不会用绳子来量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
3、 周长是指一周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把 “一周有多长” 说清楚,才会更深入地理解周长的含义。试讲时在量的活动中,没能充分引导学生把一周有多长说清楚,没有深刻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
教案二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 魏馨
【教学目标】
1. 经历 “描” 边线的过程,建立周长的表象。
2. 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探索周长本质,建立周长的概念。
3. 在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表象,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6 面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中的问题 1:通过 “描” 边线,感知什么是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即形成量感对象。问题 2:通过 “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问题 3: 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体会周长的本质 。问题 4: 借助 “数一数” 深化对周长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知识基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于长度在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因此,这节课要在建立周长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量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直尺、软尺、彩笔、线、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周长的表象
(一)描边线,建立周长的表象
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天有只可爱的小蚂蚁带着一片树叶走进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请看
1、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 flash 动画,提问:“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你知道树叶的边线在哪里吗?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的边线吗?”(指名学生上台指边线)
2、你能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指名学生上台指边线)
3、你能把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下来吗?
首学: 独立描边线。
互学:同桌说一说:我是从( )出发,沿着( ),最后又回到( )(揭示: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
群学:指名汇报。
共学:教师总结。
4、教师归纳:像这样,由一点开始,沿边线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
【设计意图】借助描边线活动,调动学生的触觉,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 一周在哪里。
(二)摸一周,丰富周长的表象
(过渡: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这样的一周,你能从教室里找一找,并摸摸它表面的一周吗?)
互学:同桌合作,找到后告诉对方,并摸一摸它的一周。(预设:课桌面的一周、黑板面的一周、文具盒表面的一周等)
群学:指名汇报
共学:教师总结
小结:有的物体表面的边线是弯的,有的物体表面的边线是直的,不管是弯的还是直的,只要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的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它的一周。
【设计意图】借助找表面、摸一周的活动,再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物体表面一周的理解,丰富周长的表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认一周,深化周长表象
辨析:下面的图形有一周吗?如果有,描一描。
小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辨一辨、描一描活动,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进一步强化周长的表象。这样,从物体表面到封闭图形,不断丰富表象,加深认识,形成量感对象。
二、动手测量,建立周长的概念
(一)比一比,谁的一周更长
互学:同桌交流
群学:指名汇报。
共学:教师总结
小结:左图从视觉上能直接比较出两片树叶周长的长短,右图不能从视觉上直接比较出周长的长短,需要对两个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行测量后才能比较周长的长短.
(二)量一量,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问题:知道了一周,这一周究竟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吧!)
互学:一人量,一人记录表格(整厘米数)
群学:说说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预设 1:可以用绳子量树叶。在树叶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用绳子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再减掉。用直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预设 2:还可以用软尺量钟面的一周。把软尺的 0 刻度放到起点上,用软尺从起点开始沿着钟面的边线绕一圈。
预设 3:三角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用直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相加,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共学:师生对话,总结提炼
追问 1:45 厘米表示什么?(三角尺一周的长度也就是三角尺的周长)38 厘米表示什么?(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周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教师追问:那什么是周长呢?谁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小结: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设计意图】周长是指一周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把 “一周有多长” 说清楚,才会更深入地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动手测量,获得丰富的量态感觉,积累测量图形周长的经验,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 。
(三)数一数,深刻理解周长的内涵
(问题: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首学:先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再数一数。
群学:指名汇报,交流想法
共学:师生对话
(播放微课,纠正错误数法及介绍多种数法)
小结: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要描出它的边线,再准确数出一周有多少格。
【设计意图】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通过 “数” 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提升量感
(过渡:我们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周长的长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闯关,你有信心吗?)
第一关:描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第二关: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说说你的想法。
第三关:
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 A、B 两部分,小狗和大象要分别绕 A、B 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四、拓展:回家量桌面、卧室地面的周长等
五、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终稿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 魏馨
【教学目标】
1. 经历 “描” 边线的过程,建立周长的表象。
2. 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探索周长本质,建立周长的概念。
3. 在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
【教学重点】 建立周长的表象,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6 面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中的问题 1:通过 “描” 边线,感知什么是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即形成量感对象。问题 2:通过 “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问题 3: 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体会周长的本质 。问题 4: 借助 “数一数” 深化对周长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知道一周的意思,比如在操场跑一圈,量腰围等。知识基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于长度在概念和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因此,这节课要在建立周长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量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直尺、软尺、彩笔、线、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天有只可爱的小蚂蚁带着一片树叶走进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1、说要求:观察小蚂蚁的运动轨迹,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师:准备好了吗?小蚂蚁要开始运动啦!(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2、再次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动画时,引导学生说出:小蚂蚁是以这一点作为起点,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了一圈。
3、师:树叶的边线在哪里?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的边线吗?(指明学生上台指边线,边指边说: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一圈,这一圈就是树叶的边线。)
二、探究新知。
(一)描:把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下来.
首学:独立描边线。
师:知道了边线,我们把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下来吧!
师:独立描边线。
互学、群学:
师:谁来分享你是怎样描边线的。(指明学生上台描边线)
预设 1:我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边缘画一圈,又回到起点。
预设 2:我从起点出发,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
同桌像这样说一说:我从( )出发,沿着( ),又回到( )。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板书:一周)
【设计意图】借助描边线活动,调动学生的触觉,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 一周在哪里。
(二)摸:找身边物体的面,摸一摸它的一周
首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这样的一周,你能从教室里找一找,并摸摸它表面的一周吗?
群学:
指名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一周。
预设:文具盒表面的一周、黑板面的一周等(生边摸边说)
共学:
小结:只要是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的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它的一周。
【设计意图】借助找表面、摸一周的活动,再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物体表面一周的理解,丰富周长的表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量:选择工具测量下面图形的周长
互学:四人一组,三人量,一人记录表格。(取整厘米数)(生量师巡视测量过程)
群学:说说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们的测量过程
预设 1:用绳子量树叶。在树叶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用绳子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周再减掉。用直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预设 2:用软尺测量,在树叶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对齐软尺的 0 刻度线,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周。
师:老师在树叶的边线围了一周,你能帮我把树叶的一周从树叶上剥离下来吗?
师:这是什么。
生:是树叶的一周。
师:它有多长呢?请你量一量。(生测量并板书:38 厘米)
师追问 1: 38 厘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树叶一周的长度。
预设 3: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用直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相加,就是数学书一周的长度。
师:老师在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也围了一周,你能帮我把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从数学书封面上剥离下来吗?
师:这是什么。
生: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师:它有多长呢?(板书:88 厘米)
师:88 厘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
小结:在数学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周长”。
师:你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38 厘米。
师: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
生:88 厘米。
【设计意图】周长是指一周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把 “一周有多长” 说清楚,才会更深入地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动手测量,获得丰富的量态感觉,积累测量图形周长的经验,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 。
(四) 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师: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生:1 厘米。
师:你能数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吗?
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要描出它的边线,再准确数出边线有几格长。我们一起来描一描、数一数,你准备好了吗?(播放 ppt 和生一起数)
首学:
1、 描边线。
2、 数边线有几格长。
师:你能数出后面两幅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群学:
说:自己数的方法及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数的方法及结果。
指名生汇报:生边描边数。
【设计意图】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通过 “数” 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四、 实践应用,提升量感
1:描一描: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走的路线画下来。
2: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3:两只蜗牛比赛,它们的跑道一样长吗?
4: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说你的想法。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教师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周长”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周长” 的 理解,同时感受周长有长短。
我喜欢教师说的一句话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再借助 “量一量”“数一数” 等活动了解 “一周有多长”,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形成、发展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即观察与操作,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把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内化,形成量态对象,获得量态感觉,从而形成和发展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即观察与操作,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想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把视觉、触觉等结合起来,形成对量态的深刻认识,获得对量态的直观感觉,从而形成和发展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量感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在教学中通学生的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能有效深化学生对于量感的认识。
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量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先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再数一数。要想准确得到图形的周长,先难点突破,好习惯养成,到六年级时求跑道的周长,学生就不会计算好跑到内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所以有时候量感培养需要落到实处,需要慢镜头。
发展小学生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也就是观察与实践操作,教学时组织描一描、摸一摸、辨一辨、描一描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量态体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魏老师紧紧围绕 “量感” 主题在教学中通学生的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概念表象。再借助 “量一量”“数一数” 等活动了解 “一周有多长”,体会周长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细节成就完美,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指导我,老师的这节课在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很好。比如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或我们身上某个部位的周长,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以完整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操作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就及时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从而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周长,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后面理解周长的意义,做好铺垫。2、教师的部分非常规范。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严谨。
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 —— 先观察蚂蚁运动,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
魏老师的教学,创设情境,既感受一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时间操作中,结合四学策略,分辨出图形的周长只限于封闭图形,在方格子上数周长,体现了周长的累加性,发展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魏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孩子们在独立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中感悟周长的含义,变 “老师讲授、学生接受” 为 “自主发现、共同交流”。
魏老师先是通过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概念表象。再借助 “量一量”“数一数” 等活动了解 “一周有多长”,体会周长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小学生形成、发展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即观察与操作,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把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内化,形成量态对象,获得量态感觉,从而形成和发展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