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天津路小学北校区的董晓旭,很荣幸能够代表长春市小学数学金顺玉名师工作室参加本次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接下来我将同我的三位伙伴:蔡洋老师、隋岩老师、谭利娜老师,以及指导教师金顺玉老师、贺冬梅老师一起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认真设计并实施本课教案。恳请各位专家、同仁们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8#r_102575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08#r_103121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08#r_103122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08#r_103123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8#r_112993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374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404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408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426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427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08#r_122429 课堂实录视频:http://m.youku.com/v_show/id_XNTgwNjU3NjMyOA==.html?pgcpgcid=UODA1NDg2NDg5Ng%3D%3D&sharekey=a227f8de9cdc3de1201207119544f1ff4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和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延伸,在实际生活中,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 量感依托于数感产生,是对 “量” 的感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量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学生的必备素养。
教案一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学情分析 :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能力目标: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
3、情感目标: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描出树叶边线。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和你们共同学习的小伙伴,我们来看一看,是谁呀?(小蚂蚁)快来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顽皮的小蚂蚁发现了一片树叶,它想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圈,你能描出树叶的边线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2、小蚂蚁也想绕着数学书爬一周,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3、摸一摸。请你找到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线” 就是绕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所画出的路线,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接着认识周长做铺垫。】
二、操作探究,落实概念
(一)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1、出示两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意。图中有些什么?蚂蚁、铅笔在做什么,说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彩色铅笔沿图形边线描了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给周长下定义,只要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而且概念的建立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认识。】
(二)测量树叶周长以及数学书表面周长。
1、你能想办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表面的周长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软尺、细线、直尺,请同学听清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怎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表面的周长。
(2)选择合适的工具,分工合作,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取整)。
(3)做好记录。
2、学生讨论,并动手测量。
3、汇报:测量树叶方法:用线绕一周拉直测量(师结合课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周,然后拉直在直尺上测量),还有没有其他测量方法?用软尺绕一周直接测量。
测量数学书表面周长的方法:用直尺分边测量再相加。(引导学生说)
4、总结测量方法:我们在测量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方法,测量不规则图形时可以借助棉线、软尺测量,测量规则图形时可直接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辨析思维。】
(三)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你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吗?请你动手描一描。
2、每个方格边长是 1 厘米,请你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并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哪位同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使周长的计算更加直观,有利于接下来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学习,同时也巩固了周长的基本概念。】
三、课外延申,应用知识
1、量腰围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做裤子的时候,裁缝就要先量一量我们的腰围,你知道什么是腰围:腰一周的长度。(边说边比画)
(2)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3)同桌合作测量腰围。
(4)汇报方法:用软尺绕一周
汇报结果:我的腰围是…… 厘米
(5)看来孩子们的腰围一般都在 xx 厘米左右。
2、计算这个长方形篱笆的周长。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激发学生更浓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设计了此环节。】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什么是周长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
树叶及描出的图形 数学书及描出的图形
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老师的课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在不断辨析中建构周长的意义,在反复比较中了解周长的初步计算方法,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实现真实的学习与创造。
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老师的课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在不断辨析中建构周长的意义,在反复比较中了解周长的初步计算方法,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实现真实的学习与创造。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 董晓旭老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 知,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让过程形成了技能,让技能生成了智慧。
本节课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认识 “一周” 到了解周长,同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找出最优的测量方法,具体感知周长,积累度量经验。
“量感” 是对量的感觉。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也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而什么是周长也就是对什么是 “周” 和对这个 “周” 的长度感觉。在本节课中,教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
量感” 是对量的感觉。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也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而什么是周长也就是对什么是 “周” 和对这个 “周” 的长度感觉。在本节课中,教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 董晓旭老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老师的课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在不断辨析中建构周长的意义,在反复比较中了解周长的初步计算方法,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实现真实的学习与创造。
“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和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这节课是在建立周长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和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这节课是在建立周长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描树叶边线让学生感受体验周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量感,在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中建立量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组织操作活动,在度量中丰富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认识 “一周” 到了解周长,同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找出最优的测量方法,具体感知周长,积累度量经验。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建构新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董老师的教学活动始终没离不开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辨析思维的量感。
“周长” 不是一个独立的 “量” 的认识,它来源于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区别于后续将要学习的 “面积的认识”,因此,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董老师《什么是周长》一课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周长概念的认识之下发展学生的量感,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认识 “一周” 到了解周长,同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找出最优的测量方法,在测量前、测量中、测量后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感性的认识,侧重于体验与感悟,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活动中获得对 “周长” 进行感悟和理解,发展学生量感。
本课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通过实际测量,探索周长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周长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本节课中,设计让学生描、摸、画、看、说、量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构建周长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量感的培养蕴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之间。
提升量感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动手操作、实际感知的机会。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发展量感。在整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描、摸、量等活动,实际感知了什么是周长,建立了周长的模型。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感知不停地深入,越来越深刻,量感也在不断地发展。
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需要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去触摸、拼搭、测量。 人类存在关于数量多少、距离远近方面的直觉,但如果没有测量的行为(设定计量单位并以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就不能实现对直觉的精确化、度量化,即不能实现数学的表达。进一步,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
教案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P4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测量部分,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关于周长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出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等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简单的单位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标要求】
1. 知识技能: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数学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 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再具体情境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题卡、细绳、软尺、直尺、学习指南,A4 纸、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大家好,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董,你们可以叫我董老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里有四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像梯子,助你们攀登高峰;老师像太阳,温暖滋润着你们的心田;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你们;老师希望对你们投之以桃,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报之以李。同学们,我们把这几张照片加上相框,当做礼物送给你们的老师好不好?
[设计意图] 创设照片加相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 “一周”。
二、动手操作,深入理解
(一)描一描
1. 理解边线
请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描出照片的边线。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一周都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起点。
(二)认一认,说一说
分别说出四种照片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 在描一描中,通过外显的动作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周长的含义,再通过不断的认和说四种照片理解周长的含义,让孩子懂得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边线上的一点为起点,绕边线一圈重新回到这个点所经过的路线就是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图形周长的概念。
(三)量一量
测量四种图形(心形、小旗型、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量一量,引导学生把对周长的理解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可以直尺测量法或绕绳法,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是绕绳法。
(四)数一数
请学生数出三个图形的周长。
方法:1 先描图形的边线,再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首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去数图形的周长,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周长的本质是边线,易于学生正确得出图形的周长。
三、总结概括,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针对开学仅三周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四个环节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教案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P4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测量部分,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关于周长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出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等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简单的单位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标要求】 1. 知识技能: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数学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 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再具体情境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题卡、细绳、软尺、直尺、学习指南,A4 纸、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教师节到了,淘气准备了四张贺卡打算送给老师,我们看看贺卡都有什么图案。淘气想用彩带装饰贺卡,应该在贺卡的什么位置装饰呢?
[设计意图] 课始结合节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二、动手操作,深入理解
(一)描一描 1. 理解边线 请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描出贺卡的边线。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一周都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起点。
(二)认一认,说一说 分别说出四种贺卡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 在描一描中,通过外显的动作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周长的含义,再通过不断的认和说四种贺卡理解周长的含义,让孩子懂得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边线上的一点为起点,绕边线一圈重新回到这个点所经过的路线就是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图形周长的概念。
(三)量一量 选择四种图形(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测量物体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量一量,引导学生把对周长的理解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可以直尺测量法或绕绳法,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是绕绳法。
(四)数一数 请学生数出三个图形的周长。 方法:1 先描图形的边线,再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图形的周长。 2 多种方法求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首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去数图形的周长,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周长的本质是边线,易于学生正确得出图形的周长。 每一种图形的周长方法都不是简单的数一数,学生们解题策略多样化,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教师很好的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通过平移让学生准确的数出图形的周长。
三、总结概括,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针对开学仅三周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四个环节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教案终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P4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测量部分,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关于周长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出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等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简单的单位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标要求】
1. 知识技能: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数学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 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再具体情境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题卡、细绳、软尺、直尺、学习指南,A4 纸、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教师节到了,淘气准备了四张贺卡打算送给老师,我们看看贺卡都有什么图案。淘气想用彩带装饰贺卡,应该在贺卡的什么位置装饰呢?
[设计意图] 课始结合节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二、动手操作,深入理解
(一)描一描
1. 理解边线
请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描出贺卡的边线。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一周都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起点。
(二)认一认,说一说
分别说出四种贺卡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 在描一描中,通过外显的动作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周长的含义,再通过不断的认和说四种贺卡理解周长的含义,让孩子懂得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边线上的一点为起点,绕边线一圈重新回到这个点所经过的路线就是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图形周长的概念。
(三)量一量
选择长方形和心形(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测量物体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量一量,引导学生把对周长的理解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可以直尺测量法或绕绳法,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是绕绳法。
(四)数一数
请学生数出三个图形的周长。
方法:1 先描图形的边线,再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图形的周长。
2 多种方法求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首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去数图形的周长,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周长的本质是边线,易于学生正确得出图形的周长。 每一种图形的周长方法都不是简单的数一数,学生们解题策略多样化,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教师很好的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通过平移让学生准确的数出图形的周长。
三、总结概括,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针对开学仅三周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四个环节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董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认识,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周长的知识,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学生不仅要理解周长的概念,而且要学会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把” 周长” 从图形中抽离出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及小组合作,把图形的周长从图形中分离出来,直观地感受到周长原来就是图形周界一条线的长。
什么是周长也就是对什么是 “周” 和对这个 “周” 的长度感觉。在本节课中,教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素材,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比较中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拓宽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