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成都陈昌伦名师工作室的谢玲琳,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同时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这节课。 希望在活动中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多指导!谢谢!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成都陈昌伦名师工作室的谢玲琳,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同时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这节课。 希望在活动中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多指导!谢谢!
一、【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718#r_73500
二、【选题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718#r_73508
三、【《体积单位》教学初稿及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18#r_73508
四、【《体积单位》教学二稿及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18#r_73531
五、【《体积单位》教学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18#r_73582
六、【《体积单位》教学终稿在线】: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Q2MTIwOA==.html
[教学设计(初稿)]
【 选题思考 】
《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而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学生则通过度量习得,如何准确地进行测量和估计,得益于学生自身 “量感” 的获取。“量感” 的习得是数感发展的基础。“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因此,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在正确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对常见物体的体积进行估算,发展数感。 学习体积单位,就是要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如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为基本单位,并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本节课对基本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的估算。整个学习的起点落在上述单位的空间概念。
【 教材分析 】
本课是《长方体(二)》的第二小节,整个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长方形的体积及、体积单位换算、有趣的测量等 5 小节,本课研究的是体积单位,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在教材安排上是 2 课时,第一课时有 3 个内容。以回顾推导的方式完成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通过 “说一说,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认一认” 问题进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长度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进而引出 “棱长是 1 厘米的正方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3(cm3)”,从面积单位自然过渡到体积单位,从已知联系未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 学情分析 】
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在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之后,紧接着进入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后续的体积计算、换算打下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已有的认知是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已知引导向对未知的学习,也是从二维(线、面)到三维(体)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去感知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些单位有多大。经历估算生活中常见物体的体积后,能够选择合理的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进行评估。
【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
【 教学难点 】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利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体积单位,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能够想到哪些知识吗?(学生回答面积、体积相关知识)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些体积单位。既然我们刚刚已经回顾了面积单位的意义,在前面我们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有没有同学试着来说说体积单位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让学生把未知的体积单位跟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再结合之前学的正方体的特征和体积的概念,学生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体积单位的概念,如此类比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首学任务:探究 1 立方厘米及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要求:
(1)利用手中的材料,找出 1 立方厘米及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2)小组四人,两人制作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物体,另外两人制作体积是 1 立方分米的物体。
2. 小组互学
要求:组内交流制作方法。轮流说怎么制作,完善答案,做好分享准备。
3. 全班群学:抽小组分享,展示。(思考 1 立方米有多大)
4. 师生共学:提升思维
师: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展示了常见的体积单位: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有多大。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单位的定义。
师:请大家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那么大呢?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学,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随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展度量意识,提升 “量感”。
三、适当练习,巩固新知。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有多大不陌生了,现在就到了考核时间,你能正确估计以下事物的体积吗?请完成书上三十九页练习第二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当体积单位的必要性,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锻炼他们的估算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认识了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他们所占的空间是越来越大的。
生:棱长为 1 厘米(分米 /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 立方米)
师:看来这节课,大家学习的不错,我在这里想给大家出个问题,咱们上节课学习了体积和容积,那体积有体积单位,容积有单位吗?请大家在课后有时间自己思考,温馨提示:可以看看咱们身边盛液体的容器。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同时引入下一课的知识点,鼓励他们结合身边看到的容积单位,在课后探究。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这些单位的运用,这样度量意识才能扎根脑海,对事物的大小把握更加精确。
课后讨论
【 教学设计(二稿)】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学生对数量的把握和空间分析能力则体现在 “量感” 上。“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则是一种衡量标准。“量感” 的习得是 “数感” 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体积单位,是在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活动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最后联系生活,对常见物体的体积进行估算,形成 “量感”,发展数感。
学习体积单位,就是要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感知这些单位的空间大小,并能选用适当的体积单位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本节课对基本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联想生活中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物体,加深感知。再通过自己制作的标准来估测和测量常见的生活物品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长方体(二)》的第二小节,整个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长方形的体积及、体积单位换算、有趣的测量等 5 小节,本课研究的是体积单位,要为后续的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和体积公式的推理打下基础。本节的教材回顾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再引入体积单位,体现了一维到三维的知识沟通,强调了不同的比较对象,采用不同的比较标准,体现了认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直接认识体积单位的概念之后,制作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物体或空间,在操作活动里认识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再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体积是 1cm3、1dm3、1m3,加深感知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习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它们的展开图和表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之后,紧接着进入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后续的体积计算、体积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已有的认知是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已知引导向对未知的学习,也是从二维(线、面)到三维(体)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去感知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些单位有多大。经历估算生活中常见物体的体积后,能够选择合理的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中,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感知他们的实际大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利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PPT,微课视频、1 立方米的模型、花生米、糖果、药片、口红、按键、胡豆、魔方、收纳盒等生活物品
学具准备:小刀、尺子、橡皮泥、1 立方分米的正方、胶带
【教法】
根据学情分析,结合龙泉驿区的 “三课四学” 模式,我将本节课按概念呈现 — 动手操作 — 实践运用 — 练习检测 — 回归提炼 5 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则按引导学习 — 合作探究 — 迁移类推三个步骤开展 3 个概念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①出示情境图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比较他们的高度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两个长方体水高谁矮?
预设 1:左边的长方体高一些,谁高谁矮就是比较他们的高度。就是比较长度。
师:那用什么工具量长度呢?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尺子上有什么呢?)
预设 2:尺子,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②出示情境图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比较他们前面的面的大小
师:这是要我们比较什么呢?
预设 3:比较这两个长方体、正方体前面的面积。
师:那用什么比较面积呢?(是什么衡量标准呢?)
预设 4:用正方形
回顾:边长为 1c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cm2
边长为 1d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dm2
边长为 1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m2
③出示情境图 3: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他们谁占的空间大?
师:谁占的空间大,就是比较什么?
预设 5:就是比较他们的体积
师:那比较长度有长度单位,比较面积用面积单位,那比较体积呢?
预设 7: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学生再来学习体积单位,学生发现用长度、面积单位不能对体积准确把握,从而引出学习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概念引入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些体积单位。那现在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体积单位。在体积单位里,我们规定,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3(1cm3)。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分米,记作 1 分米 3(1dm3)。棱长为 1 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米,记作 1 米 3(1m3)。
请大家齐读一遍: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3(1cm3)。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分米,记作 1 分米 3(1dm3)。棱长为 1 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米,记作 1 米 3(1m3)。
设计意图 :老师直接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明白是以棱长为单位长度的正方体为衡量标准,初步认识体积单位。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认识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
1. 首学任务:探究 1 立方厘米及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要求:
利用手中的材料,找出 1 立方厘米及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2. 小组互学
要求:组内交流制作方法。轮流说怎么制作,相互比较,做好分享准备。
3. 全班群学:抽小组分享,展示。
4. 师生共学:提升思维
师: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展示了制作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物体的方法。那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1 立方分米能装多少个 1 立方厘米(适当引入,不着重展示)
老师这里录制了 1 位小朋友的视频,咱们来看看她的 1 立方分米都装了哪些东西?(观看微课 3:35—4:21)
师:请各位同学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差不多是 1 立方厘米那么大?
预设 1:一粒花生米、糖果、键盘按键、手指头、铅笔头、药丸.......(展示图片)
师:请各位同学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差不多是 1 立方厘米那么大?
预设 2:粉笔盒、魔方、收纳盒、苹果、火龙果.、我的小脑袋......(展示图片)
(2)认识 1 立方米
出示情境图 2:大卡车的图片引入学习体积单位 1 立方米的必要性。
师:请看墙角,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 1 立方米的模型,我想请几位同学试着帮助我填满 1 立方米的空间(大概能蹲 7 个五年级的小朋友)
师:1 立方米只能容纳 7 个同学吗?
预设 3:不是的,上面还有空间,还能装人,我觉得大概能装 9 个同学。
师:那让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另一位小朋友制作的 1 立方米,都装了些什么呢?
(微课:4:22-5:34)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是 1 立方米那么大?
预设 4:大纸箱、冰箱、洗衣机、方桌、讲台......(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相互交流,体验了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到底有多大,有了实际感知。随后,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丰富感知,发展 “量感”。
三、适当练习,巩固新知。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有多大不陌生了,现在就到了考核时间,你能正确估计以下事物的体积吗?请完成书上三十九页练习第二、三小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当体积单位的必要性,锻炼他们的估算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认识了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他们所占的空间是越来越大的。
生:棱长为 1 厘米(分米 /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 立方米)
师:看来这节课,大家学习的不错,我在这里想给大家出个问题,咱们上节课学习了体积和容积,那体积有体积单位,容积有单位吗?请大家在课后有时间自己思考,温馨提示:可以看看咱们身边盛液体的容器。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同时引入下一课的知识点,鼓励他们结合身边看到的容积单位,在课后探究。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这些单位的运用,这样度量意识才能扎根脑海,对事物的大小把握更加精确。
课后改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两个点,动画演示点动成线,师问:“怎样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 师根据学生回答接着说:“度量线段的长度用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度量过程。师追问:“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等。
2. 课件出示这两条线段,动画演示线动成面,师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 师根据学生回答接着说:“度量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课件演示度量过程。师追问:“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 课件出示这两个面,动画演示面动成体,师问:“面的 “平移” 会形成什么?” 生回答后,师追问:“那怎么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回答,紧接着出示分的过程,再问学生:“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是一样大吗?” 学生会说不同意,最后老师引出 “计量体积的大小也必须要用体积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动画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就是构建知识从从一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联系,明确计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度量体积的大小也需用到体积单位。后通过设置 “陷阱”,学生发现如果不用同样大的标准体积去度量,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就认识到了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概念引入
师问:“刚刚已经回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猜一猜体积单位有哪些?”
预设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介绍:这些体积单位是如何定义的呢?谢老师先来给大家介绍 1 立方厘米(出示 1 立方厘米的模型。)
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3,用字母表示为 1cm3(强调简写的 读法不变 )(贴板书)
后追问:“能试着说一说立方分米、立方米的定义吗?”(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贴板书)
设计意图 :老师直接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是用棱长为单位长度的正方体为体积的度量标准,初步认识体积单位。
三、表象介入
1. 认识 1 立方厘米
(1)定量刻画,认识单位。
活动一:切一切
首学
要求:①自己利用学具切体积为 1cm3 的小正方体。
②先不放微课,如果不会,再放微课指导,微课:2:32—3:05
互学
要求:①交流怎么切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②交流怎么验证切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群学
要求:①一人说切的过程,一人演示
②一人说怎么验证,一人演示
共学
师总结: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展示了 1 立方厘米正方体制作和验证方法。通过切和验证,我们知道了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小结: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拿着模型 )
设计意图 :通过切、量、交流等活动,定量认识 1 立方厘米,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活动体验,建立表象
活动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拿着 1 厘米的正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 :在脑海里建立 1 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加深映像。
(3)估计调整,巩固表象
活动三:比一比
睁开眼睛,扯出一块橡皮泥,把它做成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跟之前切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一比,你的感觉准确吗?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预设:先与之前切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较,再用尺子捏的正方体的长宽高,看是否都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 :根据脑海中的印象,通过捏橡皮泥,再次感知 1 立方厘米有多大,再通过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进一步巩固表象。
(4)结合实际,运用表象
活动四:找一找
师:通过切和捏,同学们自己制作了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们能找到生活中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厘米的物体吗?
预设 1:小骰子,胡豆、花生米、糖果、键盘按键、食指头、药丸、小橡皮擦(适当展示物品,判断学生回答的合理性)
(5)操作感知,单位叠加
活动五:堆一堆
师:同学们真厉害,找了这么多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厘米的物品!你们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拿 5 个切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
师追问:为什么是 5 立方厘米?
预设:因为它是由 5 个 1 立方厘米组成。
师:那现在这样呢?(变换堆法)
预设:还是 5 立方厘米。
一个一个的分开,再堆回去。
引导学生小结:这个物体体积在变大,就是(1 立方厘米)这个体积单位在增加。不管形状怎么变,都是由 5 个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都是 5 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 :体会物体体积是多少,就是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6)实际运用,清晰表象
活动六:量一量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拿出橡皮擦,估一估橡皮擦的体积,再用你切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量一量?看看你的感觉准(请学生讲、汇报)
设计意图 :体验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数体积单位个数的过程。
2. 认识 1 立方分米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 1 立方厘米,那什么 1 立方分米有多大呢?
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 立方分米。(拿着教具,边说边摸,哪三条棱长)
师继续说:现在知道老师为什么请大家提前准备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了吧,因为他的体积就是?
(1)视觉感知,建立表象
活动 1:
师:请拿体积是 1 立方分米正方体,看一看他有多大?
这里有一位 1 位小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认识 1 立方分米的过程,咱们来看看吧(观看微课 3:35—4:21)
师:那同学们,今天记得回家,试试你的 1 立方分米的盒子还能装什么呀!
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观察和观看视频,建立 1 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
(2)结合实际,运用表象
活动 2:
师:那现在,请根据你脑海里的 1 立方分米的映像,说一说生活中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分米的物品吗?(要判断学生举例是否合理)
预设:粉笔盒、魔方、收纳盒、苹果、火龙果.、我的小脑袋......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找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分米的物体,加深印象。
(3)操作体验,运用表象
活动 3:
生活中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分米的物品可真不少。现在难度升级,请同学们来估一估老师这里的物品的体积是多少呢?(冒菜盒、箱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去计量,而不是仅计量物体表面体积单位的个数。
3. 认识 1 立方米
出示情境图 2:
师问:这个大巴车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呢?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发现了,大巴车的体积很大,用立方分米就不合适了,咱们现在就来学习 1 立方米。那 1 立方米有多大呢?(引入学习体积单位 1 立方米的必要性。)
(1)双重经验,强化表象
活动 1:
师:请看墙角,老师把 1 立方米请进了教室,有谁想来感受一下 1 立方米有多大吗?师追问:“1 立方米只能容纳 7 个同学吗?”
预设:不是的,上面还有空间,还能装人,我觉得大概能装 9 个同学。(直接经验)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 1 立方米还能装别的什么吗?(微课:4:22-5:34)(间接经验)
设计意图 :直观观察 1 立方米有多大,在脑海建立印象有些困难,通过装人和装东西,学生感知 1 立方米的大小,印象会更深刻。
(2)联系实际,运用表象
活动 2:
师:请同学们看着模型,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体积大约是 1 立方米呢?
预设:大纸箱、冰箱、洗衣机、方桌、讲台......(判断学生举例是否合理)
(3)猜想感知,三维度量
活动 3:估一估
师:你们找的真棒,那咱们的教室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来估一估吧!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从长、宽、高三个维度去数一数能放多少个 1 立方米的正方体。为后续的体积的计算做铺垫,计算体积,就是计算体积单位的个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相互交流,观看微课,对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到底有多大,有了实际感知。随后,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丰富感知,最后让学生来量一量,让他们用自己做的体积单位去测量,积累操作经验,发展 “量感”。
三、巩固练习。
师:那既然已经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你能知道以下事物的体积吗?请完成书上三十九页练习第二小题。
请同学汇报答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当体积单位的合理性,要综合数字和体积单位两要素去度量,发展 “量感”。
四、课堂总结
师:计量线段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 沟通知识 )
师再问:那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预设:棱长为 1 厘米(分米 /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 立方米)
设计意图 :回顾长度单位(一维)、面积单位(二维)、体积单位(三维)间的联系,理解计量线段长度、面积大小、体积大小要用相应的测量标准单位的必要性。
陈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学的方式,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展度量意识,提升 “量感”。
个人建议:在第二环节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部分,首学任务中学生找出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感受它们的大小,也就是初步建立学生的量感,然后再小组合作制作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效果可能会更好!
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而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学生则通过度量习得,如何准确地进行测量和估计,得益于学生自身 “量感” 的获取。“量感” 的习得是数感发展的基础。“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因此,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在正确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对常见物体的体积进行估算,发展数感。 学习体积单位,就是要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如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为基本单位,并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本节课对基本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的估算。整个学习的起点落在上述单位的空间概念。
@成都龙泉陈昌伦工作室谢玲琳 注重联系生活,形成表象,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通过举例子和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师的导入环节想必是做了课堂前测的,孩子们能说出体积相关的知识,甚至说出体积单位,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必然是大有益处的。借助学具让学生感知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直观量感,也为以后的估算奠定了基础,在让学生思考 1 立方米多大之前可不可以加一点思考:因为学生手中已有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实物,除了分别感知大小,也可以把它们对比来感知,让学生估计大约多少个 1 立方厘米是 1 立方分米,这也是一种对量感的运用,比较完之后聪明的学生可能会用此类推出 1 立方米的大小大约是多少个 1 立方分米,这些对于体积单位大小的感知都是有益的,也为下节单位换算提供了经验,一点鄙浅之见。
体积单位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 “量感”,至关重要!“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本节课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的估算,其中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制作,1 立方米的建立难度较大,利用 3 根米尺、身高 1 米左右的孩子在墙角站立...... 等都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立方米的好办法,如果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将 1000 个 1 立方分米的模型进行摆放成 1 立方米,从数量上、体积大小上感知 1 立方米的大小,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谢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同时引入下一课的知识点,鼓励他们结合身边看到的容积单位,在课后探究。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这些单位的运用,这样度量意识才能扎根脑海,对事物的大小把握更加精确。
@蒋婕 谢谢蒋老师的建议,关于 1 立方米的呈现,我们学校特意定做了 5 个面积是 1 平方米的纸版,搭建 1 立方米的空间,再结合微课中的关于 1 立方米的视频片段,相信能学生能更好感知 1 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山西运城刘晨霞 谢谢刘老师的建议和提醒,我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现在准备了 1 立方分米的透明模型,和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Candyeva 谢谢老师的建议,会引导学生在制作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后,用这种 “标准” 去量一量,然后,再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大的物品,让学生的感知更加丰富!
本课中谢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做 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1 立方米的过程,也让学生说了生活中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物体,让学生具有了一定量感,但是纵观本课,量感的深度还有些缺乏,活动设计的巧妙性和趣味性可以再下点功夫!
本课研究的是体积单位,要为后续的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和体积公式的推理打下基础。本节的教材回顾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再引入体积单位,体现了一维到三维的知识沟通,强调了不同的比较对象,采用不同的比较标准,体现了认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由丰富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学生明确体积单位的概念后,让学生大量的感知 1 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并在生活中找一些熟悉的物体,形成相应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建立量感。
量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体积单位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极其容易混淆,谢老师采用 “四学” 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学生明确体积单位的概念后,让学生大量的感知 1 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并在生活中找一些熟悉的物体,形成相应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建立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