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的梅志强老师。我非常荣幸的代表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来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李亮老师、张利成老师和陈舆霞老师在导师游琼英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研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单位》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来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并实施本节课。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也希望各位同仁在参赛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我们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提高。谢谢!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教材主题图】:https://bbs.xsj21.com/t/1732#r_73492
二、【核心概念解读】: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096
三、【内容梳理】: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097
四、【“量感” 的培养策略】: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099
五、【前测试卷及部分前测反馈情况】: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02
六、【学情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09
七、【教学内容与知识本质】: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13
八、【设计理念】: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18
九、【学力目标】: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19
十、【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20
十一、【学力单及部分反馈情况】: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24
十二、【课后检测】: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27
十三、【第一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32#r_73494
https://bbs.xsj21.com/t/1732#r_73496
十四、【第一稿学力单】:https://bbs.xsj21.com/t/1732#r_73497
十五、【第一稿前测试卷】:https://bbs.xsj21.com/t/1732#r_73499
十六、【第一稿教学研讨试讲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32#r_75605
十七、【第二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32#r_75604
十八、【第二稿教学研讨试讲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32#r_75606
十九、【第三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32#r_75607
二十、【第三稿教学研讨试讲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26
二十一、【最终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32#r_98132
二十二、【教学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U1MTk0OA==.html
【设计理念】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守恒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 程度、 速度等方面的感觉, 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以学生 “量感” 的学习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
在基于学生的 “真问题” 探究基础上进行分享式教学。这里的问题是指 “真问题”,不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的或者臆想出来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据课题、内容、任务、教材、做练习、与他人对话中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体现问题的生成性。
基于问题生成的分享式教学主要关注问题生成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与教材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关注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欣赏、质疑、点拨,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这会激发学生再次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学生的缜密思维载体用问题生成作为刺激源,将 “独思”(前测、课中独立试做)与 “群思”(互动分享)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
【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这节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二学段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线、面、体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比较生疏,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这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寻找生活中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找出生活中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表象、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的小大来教学。最后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情分析】
对于 1m3,1dm3,1cm3 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多数学生会有困难,还没有经历从二维到三维的认知飞跃。即便是知道体积是指空间的大小,他们也不能把体积单位的大小与生活中的相似物体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与知识本质】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长方体(二)” 第 2 课时 “体积单位”。
2.知识本质:图形的测量。
【学力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体积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 3),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建立相应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3,1dm3,1cm3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借助几何直观和生活经验,在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以图形的测量为纽带,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 “量感”。
【学力发展点】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1. 教学难点:感受 1m3,1dm3,1cm3 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
2. 突破策略:
①感官体验:在 “比一比、做一做、看一看” 的活动中,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直观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发展量感。
②直观想象:提供多样素材,借助空间想象,多角度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③落实估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估测的机会,进而感受估测的必要性,在 “闭眼想一下,1cm3,dm3,1m3 有多大?”,“继续闭眼,想一下 2cm3 有多大?5dm3 有多大?10m3 有多大?” 的活动中,使量感经一步发展。
④建立模型:建立单位体积的模型,并将模型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棱长为 1dm 和棱长为 1cm 的正方体(单位体积模型)各一个;
学具:学力单每生 1 份、硬纸板每组 1 份(每份为 6 个边长 1dm 的正方形纸板)、橡皮泥每生 1 份、米尺(或软尺)每组 3 把。
【教学设计】(初稿)
一、复习引入。
1. 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借此引出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学习。
师:要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么办呢?(边互动,边通过【PPT】动画演示)
预设 1。生:使用长度单位来测量。应对 1。若要测量一个面积有多大呢?
预设 2。生:使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应对 2。若要测量一个物体到底占了多大空间怎么办呢?(突出 “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预设 3。生:也创造出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应对 3。【板书】体积单位。
2. 关于体积单位,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
生 1:体积单位有多大?
生 2: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 3:体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关系吗?
生 4: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
应对(表扬):问题是思考的源头,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和体积单位有关的问题。【板书】学生问题。
3. 过渡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在唤醒学生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经验的过程中,体会体积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根据 “体积单位” 提出探究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问题探究。
1. 师:请同学们自学数学书 38 页,并独立完成【学力单】上的探究 1。
(1)独学。完成【探究 1】,【PPT】同步出示内容。学生完成时间 2 分钟以内,师巡视并了解学情。
(2)组学。组内交流讨论,我填对了吗?组内交流时间 2 分钟以内,师巡视、听取学生想法。
(3)共学。师:请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思考。
预设 1。
生:
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3(cm3); 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立方分米),记作 1(分米 3)(dm3); 棱长为 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记作 1(米 3)(m3)。
应对 1。当堂订正,【板书】同时在黑板贴上 1cm3,1dm3,1m3 的正方体模型,【PPT】同步出示。追问:能说说体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 2。生:比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和宽两条线段相乘得来的,所以面积单位也就是由两个长度单位相乘得来的,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应该是可以用三个长度相乘来表示,所以体积单位是三个长度单位相乘。应对 2。真能干,可以通过面积的计算方法解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关系,并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单位猜想出体积可能是三个长度相乘,了不起。(注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可请学生大胆猜想一下,在学习完本单元后请再学生整体感知)
2. 师:【PPT】同步出示探究 2 第 1 题:想一想,用手比画 1cm3、1dm3、1m3 分别有多大?
预设 1。生:动手比画。应对 1。师观察全班学生比画的情况,并邀请一两名孩子向全班展示。
预设 2。生:学生比画展示。应对 2。师根据比画情况请学生评析。(注意:重点关注是否建立起初步的体积单位模型)
3. 师:请同学们组内合作,按照【探究 2】第 2 题的要求做一做。
(1)组学。【PPT】同步出示合作要求。
A. 小组合作,逐一完成四幅图的小任务;
B. 边做边记住:怎样的体积分别是 1cm3、1dm3、1m3?
(2)共学。分别请小组汇报做一做小任务。(学生完成时间在 6 分钟以内。师巡视,并随机参与小组了解学情。)
预设 1。第一小组:这是我们小组用橡皮泥切出的 1cm3 的正方体。应对 1。追问:是怎么确定它的体积就是 1cm3 呢?
预设 2。生:我们在切的时候,借助尺子量出棱长是 1cm,棱长是 1cm 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 1cm3。应对 2。说得很清楚,其它小组是这样做的吗?现在我们仔细观察我们手中的这个体积是 1cm3 的正方体,把它的大小记在我们脑海中。请接下来汇报的小组,说清楚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好吗?
预设 3。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先做了一个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然后折叠成了这个正方体,因为它的棱长是 1 分米,所以它的体积是 1dm3。应对 3。先做展开图,再折叠成正方体,很会运用已学知识,真棒。其它小组做出的 1dm3 的正方体是这么大吗?请每个同学都拿在手上感受一下 1dm3 到底有多大,也把它的大小记在我们脑海中。
预设 4。第三小组:我们小组用了三把米尺,再借助墙角搭建出了一个棱长为 1m 的正方体空间。应对 4。(请汇报的小组再次操作,向全班展示)其它小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把 1m3 的大小记在我们脑海中。追问:这个 1m3 的空间能站多少名我们班的同学?
预设 5。生汇报刚刚做一做的结果。应对 5。请班上体重中等的学生往 1m3 的空间里站一站,再次让学生感知 1m3 的空间大小。
4. 师: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1cm3、1dm3、1m3 有多大?
预设 1。学生闭眼想象。应对 1。继续闭眼,想象一下 2cm3 有多大?5cm3 有多大?2dm3 有多大?5dm3 有多大?2m3 有多大?(注意:老师此时语言慢一点,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
5. 师:请同学们完成【探究 3】并思考【回头看 1】。
(1)独学。学生独立完成。
(2)组学。组内分享,交流提升。
(3)共学。请一名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预设 1。生:1 粒花生米的体积约 1(cm3),1 个粉笔盒的体积约 1(dm3),1 个 29 英寸电视机包装箱的体积约师 1(m3)。体积大约是 1cm3 的物体还有(杏仁、开心果等);体积大约是 1dm3 的物体还有(肥皂等);体积大约是 1m3 的物体还(洗衣机等)。应对 1。引生辨析:有疑问或补充吗?(注意:老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列举的物体可能会因为名称相同而实际大小不同,故老师一定要了解清楚学生所说物体到底是什么,千万不要只听物体名字就断然否定或肯定,以免给学生错误的感知。)
预设 2。生:我有疑问,不是说了要是棱长为 1cm,1dm,1m 的正方体的体积才是 1cm3,1dm3,1m3 吗?花生粒和刚刚举出的物体都不是正方体啊。应对 2。谁能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 3。生 1:以 1cm3 为例,棱长是 1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1cm3,但并不是说体积是 1cm3 的物体都是正方体,比如我们可以把刚刚用橡皮泥切的 1cm3 的正方体捏成其它形状,没有加一点橡皮泥,也没有减一点橡皮泥,所以它的体积还是 1cm3。生 2: 我们还可以借助面积来思考,我们之前学面积也遇到类似问题,边长为 1cm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cm2,并不是 1cm2 的面积一定是正方形。应对 3。两位同学的解释能听明白吗?表扬:能想到用橡皮泥的操作来说明,还会借用面积知识来说明,同学们真能干。对同学的汇报还有补充吗?
预设 4。杏仁、开心果等等这些举例前应该要加一个数量,比如应该一颗杏仁、一颗开心果、一块肥皂,不然不严谨。应对 4。大家觉得呢?表扬:真严谨,一定要在前面加上数量,不然它的总体积也就不确定。
6. 师:讨论和思考后,我们一起看看【回头看 1】
预设。生:(1)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 3)、(立方分米 3)和(立方厘米 3),分别记作(米 3)、(分米 3)和(厘米 3),用字母表示分别为(m3),(dm3)和(cm3)。(2)棱长为 1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1cm3,体积是 1cm3 的物体(不一定)(填 “一定” 或 “不一定”)是棱长为 1cm 的正方体。应对。当堂订正。
【设计意图】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回顾反思。
1.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1。生:体积单位有哪些?应对 1。通过我们的研究,现在我们回看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能逐一回答吗?(问题 1:体积单位有多大?容积单位有多大?问题 2: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哪些?问题 3:体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关系吗?问题 4: 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关系吗?问题 5: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预设 2。学生逐一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应对 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完善【板书】
2. 完善【回头看 2】结构图。
预设。
应对。当堂订正。
3. 我学后产生的新的疑问。
预设。生:体积有这样的体积单位,容积呢,有专门的容积单位吗?应对。大家课后看看试一试,或许你有相关的发现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知识,以体积单位为载体,沟通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
四、巩固提升。
学生独立完成后,分享交流。
1. 判断。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2)一个鸡蛋的体积约是 12cm3。( )
预设 1。判断错误。应对 1。引生辨析。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2。生:第一小题,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大小的;第二小题中,是正确的,不过这枚鸡蛋应该有点小。应对 2。表扬学生的分析。强调:长度单位用于测量线段的长度,面积单位用于度量物体表面的大小,体积单位用于计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大小。【PPT】同步出示【一练一点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大小。(填 “能” 或 “不能”)
2.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 6( )
一个集装箱的体积约是 40( )
一本数学书的体积约是 360( )
一个西瓜的体积越是 8( )
预设 1。生:汇报答案。应对 1。引生辨析。做此类题你有什么好方法?
预设 2。生:我们可以想象 1 个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有多大,或用熟悉的事物去比较分析,再确定正确的单位。应对 2。【PPT】同步出示答案和【一练一点拨】用熟悉的物体或想象出 1 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物体作参照,再确定所要选择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与学生互动思辨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形成技能,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一课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要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过渡到立体的体积单位。课堂中,老师通过列举、计算、比划等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游老师在教学中,以实际的教学感知唤醒学生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经验的过程中,体会体积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根据 “体积单位” 提出探究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 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梅老师在课前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通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让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在学习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习题设计合理,有梯度。
《体积单位》一课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要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过渡到立体的体积单位。课堂中,老师通过列举、计算、比划等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梅老师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是在基于学生根据课题、内容、任务、教材、做练习、与他人对话中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享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深刻的印象。
梅老师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比画,关注学生是否建立起了初步的体积单位模型。又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梅老师做了多种预设,思考全面。最后让同学们闭眼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体积的印象,非常棒!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守恒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 程度、 速度等方面的感觉, 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以学生 “量感” 的学习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梅老师根据数学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梅老师这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寻找生活中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找出生活中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表象、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的小大来教学。最后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老师调动了多感官同时进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亲身操作中学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梅老师的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直观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比一比、做一做、看一看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多感官的的参与中体验,感受 “量感”,我还比较喜欢梅老师的 “闭眼思考” 的环节,这是在学生充分的建立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
“量” 的学习本来就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的四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 “量” 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学生只有在真实额感觉中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量感” 的培养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然而,数学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引导和训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
从教学内容来看,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从创设情境,到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个环节准确、科学、完整,情境教学贯穿始终。从教学结构来看,结构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完整,教学进度与学生思维合拍。
本节课以学生 “量感” 的学习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体积单位》一课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要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过渡到立体的体积单位。课堂中,老师通过列举、计算、比划等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的 “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