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加入第十一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 “悦读” 教材主题活动暨 2019 教师网络冬令营活动!
请各位报名参加一年级悦读活动的老师尽快加入到 “2019 二年级 空间观念 寒假悦读” CCtalk 群,群号: 85266452
欢迎老师们踊跃留言评论:)
20190304 昨天晚上,看了史宁史教授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章,其中:数学抽出对象以后.... 积累把握共性、分辨差异的思维经验;养成利用图形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培养宜早不宜晚。"
[乔冰翠发表于2019-3-42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97&ptid=36692)
欢迎您加入第十一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 “悦读” 教材主题活动暨 2019 教师网络冬令营活动! ...
我们相约 2019 冬悦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本帖最后由 晨露 于 2019-3-9 18:47 编辑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分享文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参加 2019 新世纪小数冬令营 “空间观念” 悦读活动,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悦读,共同收获。我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朱颖慧,我今天要展示的课例是《左右》一课,我是从一下几个环节设计本课的:
*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左右》是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 “前后、左右” 的基础上来学习左右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材的编排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习惯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贯彻、操作、思考、讨论、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空间想象,逐步建立左右的相互位置关系,理解左右的含义,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从而解决本节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一年级孩子,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方位感不强,认识 “左右” 比认识 “前后,上下” 要困难一些,常常在判断物体位置时将左右颠倒,一年级孩子又好奇多问,活泼好动,喜爱游戏,这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中熟悉的习惯入手,因此,通过游戏等各种活动与左右认知结合起来学生容易感受左右相互位置,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三、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认识左右的位置 和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 能力目标 :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通过探索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体会动手操作与朋友合作的乐趣。
* 情感目标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自信,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左右的意义,能用语言描述左右的位置和顺序。
* 教学难点: 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初步感知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 课前准备
课件、左右字卡、铅笔、橡皮、尺子等。
* 教法学法
* 教法: 情景法、实践法、评价法
* 学法 :情景诱导、游戏感知、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玩中学、学中悟。
*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探索左右
情景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举手回答。(喜欢)
刚刚回答问题你们举的是哪只手呢?(右手)另一只呢?(左手,然后让孩子们边说边举起左右字卡,引出课题《左右》,检查左右字卡是否拿错,及时纠正)
( 设计思考 :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动作入手,提问举手回答,辨别右手,举右字卡,说一说右手都能做什么事?初步感知左右的空间位置)情景二:游戏体验,感知左右
游戏一:分帮派左右手是对好伙伴,配合起来力量大,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的好伙伴,你们来找一找。找到好伙伴,我来说你来做。左手摸左眼,右手摸右眼等,动作让学生区分左右,建立一个稳定区分左右方位的参照标准。
游戏二:左右转小朋友,快站好,听口令,向左转,向右转,进一步强化学生左右意识。
游戏三:照镜子与学生面对面的一起举右手,为什么我们举的方向不一样?学生互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白结论就在自己一转身之间,从而知道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
( 设计思考 :通过游戏分帮派,左右转、照镜子学生由浅入深层层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亲身体验,面向一个位置感受另一个位置,面对方向不同,感受左右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思维。同时也陪养孩子观察,思考,表达与合作能力。在游戏中及时鼓励评价,激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在玩中学,乐中思,思中悟,从而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情景三:闯关游戏,理解左右
第一关:摆一摆,说一说小组合作:请同学们将书本、文具盒等文具进行摆放,确定期中一个物体,小组内介绍一下物品摆放的左右位置。(语言要流畅,左右位置要准确。)
第二关:说一说,指一指组间 PK 强化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两名成员配合指路,一人蒙住双眼,另一人指挥左右转弯,老师计时 PK,失误最少组闯关成功。
第三关:做一做,玩一玩镜面拍手说左右,左手拍拍,右手拍拍,左右拍拍。老师计时,失误少的组闯关成功。
第四关:数数有几名同学组内小朋友们排排站,说清自己左右各几人。
( 设计思考 :通过闯关游戏既巩固了新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说与做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刻体会了左右位置及左右的相对性,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总结评价,提升认知:
孩子们,今天玩得高兴吗?你们的表现都是最棒的,那么,你们从玩中学会了什么?又会学了什么呢?( 设计思考 :给予孩子肯定评价,帮孩子树立自信心,从数学中走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于数学中,同时,培养孩子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明白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 同学们绘制自己家的物品摆放,给父母介绍一下物品摆放的左右位置。(设计思考:通过作业既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特长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区分左右位置 培养空间想象力
左右 体会左右位置
感受左右相对性 发现空间观念
学习中:一是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抽取出空间图形;二是由空间图形反映出实物;三是由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四是由基本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五是由文字或符号作出或画出图形。
学习中:空间想象力主要体现在对诸如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中方向、方位、形状、大小等空间概念的理解水平及其几何特征的内化水平上,体现在对简单形体空间位置的想象和变换(平移、旋转以及分割、割补和叠合等)上,以及对抽象的数学式子(算式或代数式等)给予具体几何意义的想象解释或表象能力上。
对照以上的理论,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原因在于未通过有效途径建立空间观念。
重视设计观察活动。从观察对象的形状特征入手发展空间观念对形状特征的充分知觉,是儿童几何学习的重要手段,而观察是知觉的主要方式通过实之一,是儿童知觉图形的形状特征的重要手段。 首先,观察形状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通过观察,儿童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特征,才有可能认识图形的性质或特征,才有可能了解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观察是一种多样化和多侧面的活动,儿目的是形成关于对象形状特征的第认识。 其次,注意运用 “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第一,先向学生呈现 “标准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来获得对其性质特征养以的认识,然后再向学生呈现性质同构的多种 “变式图形”,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第二,先向学生呈現具有形角状特征的 “变式图形”,让学生对这些性质同构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从而概括出对还能象的基本性质持压,在此基上,用的年级
《前后》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教学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推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中位置与顺序的现实意义,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 前后。
教材分析:
认识前后是空间图形的启蒙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起点。本课通过 “森林运动会” 这一有趣的情境,引出三个递进问题。一是能用前后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二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前后是相对的。三是进而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前后的生活经验,但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是对于前后的相对性,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教学时设计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空间知识。
学习目标: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的观察、思考,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用能用序数(数学模型)解释或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认识、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 “前后” 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
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法:
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描述、想象,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发展空间观念。
《前后》教学设计(二)
一、体验前后,获得空间表象。
1、师:我们在一起学习已经两个多月了,同学们相互都熟悉了。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介绍你座位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
先自己想一想,看一看,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课题:前后
(设计意图: 将 “前后” 这一位置关系融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引发数学思考,参照物是自己,学生很容易用数学的方式描述,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初步感知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表象。)
二、创设情境,发展空间观念
师:今天阳光明媚,森林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有趣的运动会呢,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活动一:百米赛跑
1、认识 “运动员”
. 师: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小鹿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学生回答
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那什么是前,什么是后呢?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手势指出这面是前,这面是后。
教师因势利导小结:一般情况下,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位置与顺序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兴趣的陪伴下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体会前后的意义。)
师: 小兔跑第几?乌龟跑第几?
小结:像这样用来确定前后位置的顺序的数叫序数。
让学生用序数描述这 5 只小动物的位置顺序,并根据序数的关系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描述它的位置在哪儿?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规范学生用数学语言:松鼠的前面是( ) ,松鼠的后面是( )。
学生根据数序的前后位置关系类推,2 的前面是 1,所以松鼠的前面是小鹿,2 的后面是 3,松鼠的后面是小兔…… 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要及时的评价。如果学生说出:它在谁的前面,它在谁的后面,及时表扬。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用序数(数学模型)解释或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学生由 “实物表象 - 数学模型,是学生思维抽象化的过程。再根据数学模型描述物体的位置,降低了学生描述物体前后位置的难度,加深对前后意义的体会。直观感受由于比较对象发生变化,其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卡丁车赛
1、师:看完紧张的百米赛跑,我们再来看看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帮小动物解决问题:
1 号车排第( ),4 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车的前面。
为什么 4 号车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呢?
先自己想一想,看一看,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与 2 号车比,4 号车在后面,跟 3 号车比,4 号车在前面,看来用前后描述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因为比较对象发生了变化,前后也发生变化。
谁来描述其他车的前后情况?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 3 个物体的前后关系。( )在( )的前面,又在( )的后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多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本课难点,有效地建立了前后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生活中的前后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前后的知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的周围都有什么,谁能用前后来说一说?说的时候注意想一想和谁比较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 “前后” 问题 ,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的三维世界,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三、课间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1、学生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2、向后转,看一看前后有变化吗?
3、换个方向再说一说你的前后有什么。
4 通过这个活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应用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课间小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同一个人所面对的方向不同,前后的事物也不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又一次突破了本课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拓展迁移,巩固空间观念
为了让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紧接前面的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习。
1、认路牌
(1) 精彩的的体育比赛结束了,小动物呀想请大家到美丽的动物园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2) 好,让我们先来看看去动物园的路线。现在我们从运动场出发,要到动物园去,中间经过动物超市、动物学校、动物医院,你知道到动物园还有几站?下一站将到哪里吗?
2、排队买票
(1)、真棒!很快,我们便来到了动物园。看,小朋友们都下车了,正在有秩序地排队买票呢。只要我们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就可以同他们一起进去,有信心吗?
(2)、请大家帮小队长数数一共有几人?说说笑笑的前面有几人,后面呢?淘气从前面数是第几个,从后面数呢?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认路牌和排队为问题情境,巩固了前后的位置关系。不是把 “前后” 当作一个单纯的数学知识来传授,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经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真正体现了 “小课堂,大社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和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总结并演示自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理解,前后的关系是相对的,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让学生及时反思,不仅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前 后
( )在( )的前面
( )在( )的后面
( )的前面是( )
( )的后面是( )
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经验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对比的方法是一种有助于探究图形本质的一种方法,没有对比,学生对图形的空间形象感受将会是孤独的,无联系的,如果同时把两个空间形象放在一起,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大量问题。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富含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性质,把握各自的特点,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自己的方法和观点的过程中,将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基本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想象、思考等础之上的。观察和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想像和思考对表象进行加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空间观念的培养又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方法,从核心素养出发,落实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 “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 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最基本的表现, 空间观念的表现还包括 “能运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直观思考是没有严格演绎逻辑的 “形象化” 的推理,是结合情景进行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思考.如,根据图 2 中的三视图建造的建筑物是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的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空间观念是学生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 “模糊” 2 维和 3 维空间之间界限的一种本领,是学生 对生活中的空间与数学课本上的空间之间密切关系的领悟.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 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 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过程.把上述表现进一步向前延伸,就是要尝试着物化那些感知到的,在直观的水平上有所把握的 “转化” 关系,这就是《标 准》提到的 “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重现感知过的平面图形或空间物体.无论是 做立体模型还是画出图形,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这种 重现能使几何基于直观的表象、联想和特征得到实 实在在的表示,使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
空间观念不仅是 “观念”,还是数学课程里新 的内容、题材和呈现方式.由于以往课程中这方面的资源非常缺乏,依据《标准》的要求,选择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题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培养 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程标准》不仅在 “空间观念” 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 作了相应的安排,在 3 个学段都大大加强了与培养 空间观念有关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 标.如:第一学段的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 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 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 世界中有关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图形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别方位、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 氛围.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 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 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活动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 断生成、发展.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更明确自己对 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
在小学阶段空间观念的教学主要体现在 “空间与图形” 的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909967226发表于2019-3-513: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006&ptid=36692)
20190304 昨天晚上,看了史宁史教授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章,其中:数学抽出对象以后.... 积累把握共性、分辨差异 ...
史宁中教授对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的论述,他认为 “数学发展主要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而其中抽象是最核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必然善于进行各种分析,能够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点以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属性分解出来,而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空间观念是发展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林甸李玲发表于2019-3-510: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962&ptid=36692)
悦读因共同分享而无比精彩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同课异构,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的分享。
[bigu2007发表于2019-3-511: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987&ptid=36692)
在 “悦读” 中思考,在 “悦读” 中成长,有幸参加这次网络冬令营活动,在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设计中,在与 ...
我们有幸参加 2019 冬令营悦读活动,在各位老师分享中,空间观念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收获满满。我们 “悦读” 中思考,我们在 “悦读” 中成长,
[乔冰翠发表于2019-3-42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97&ptid=36692)
欢迎您加入第十一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 “悦读” 教材主题活动暨 2019 教师网络冬令营活动! ...
2019 教师网络冬令营活动,我参与,我成长。
[黑龙江林甸高杰发表于2019-3-917: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559&ptid=36692)
这个平台真好,让我们假期中都有收获
感谢北师大版数学平台给我们学习、成长的机会。假期充实,收获满满。
《前后》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花园镇中心小学 马洪娟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从充满童趣的森林运动会入手,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应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知识模型,让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认识、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学生经历 “观察、想象、猜测、推理、验证” 的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空间判断和空间思维能力,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把空间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分析
《前后》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用 “森林运动会” 这一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学习 “前后”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 “前后” 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 “前后” 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 “前后” 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究式、反馈式。
学法:实际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问题:我老忘记自己站队战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帮我吗?
那个聪明的小朋友来给淘气出主意呢?
你们想的办法可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前后。(板书课题:前后)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问题引入,不仅调动学生先前经验,还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我们上一周参加运动会的情景吗?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今天,在森林里也很热闹,因为,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森林运动会,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设计意图: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小动物们都举行了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
(生 1: 跑步比赛。生 2: 有小鹿…… )
师:比赛真激烈呀,. 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谁能说说其他小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大胆表达: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在 —— 的前面,—— 在 —— 的后面。
师质疑: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可老师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
(学生讨论、汇报。从而认识 “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这时比赛更激烈了,到最后冲锋的时刻了,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谁来告诉它?
(学生:表达……)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
(学生:表达……)
师:a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的前面有 ——,—— 的后面有 ——。
b 比赛结果怎么样,谁得了第一名?其他小动物呢?
c 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蜗牛排在最后面,如果小动物们继续往前跑,它们的顺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亲自观察、比较、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 你们看完了跑步比赛,精彩吗?我们到更精彩的赛车场去看一看吧!(出示赛车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赛车比赛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上面的学习方法,用 “前后” 知识描述比赛的情况并完成赛车图中的填填。
(学生:学生自由表达,大胆描述)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知识,更要上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 师(分别面对、背对同学)问:现在,同学们看看老师,我在你们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
(2) 师(分别背对、面对黑板)问: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
师:黑板又在同学们的哪一面?
(3) 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已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由于方向不同,前后位置也不同,再次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1.练一练 2 题
2.排队买票游戏:
(1)说一说自已排第几?谁在自己的前后?自己又分别在谁的前后?
(2)让学生向后转,先说一说自已排第几?自已的前后都有谁?再说一说自己和哪些伙伴又分别在谁的前后?
(3)猜一猜:一个同学的前面是小明,后面是小红,他是谁?
四、畅谈收获,反思评价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自已的收获?你觉得在本节课中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不仅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促进自我教育,养成好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前 后
—— 在 —— 的前面
—— 在 —— 的后面
—— 的前面有 ——
—— 的后面有 ——
(设计意图:突出本节课重难点,便于学生记忆。)
20190310 怎样发展空间观念?(1) 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 (2) 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 (3) 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 (4) 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 (5) 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这和史宁中教授谈的空间观念的画图能力,宜早培养是一致的。
20190310 一路走来,感谢悦读空间中各位老师的分享,我收获众家之长;感谢专家老师的点评,使我空间观念有了新视角有了新思考;感谢乔老师的精彩主持,值得我学习。感谢网络平台,感谢网络,期待下次活动。
形成清晰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湖北省枝江市丹阳小学 唐贝
设计意图:
现实情景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操作体验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物品如茶叶筒、魔方、包装盒、小皮球以及积木等走入数学,在找准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一下子引导学生把关注点由 “体” 切入到 “面”,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描(画、印)出立体图形上的面,然后让学生将平面图形分类,最后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创造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 “直观 —— 抽象 —— 再创造” 的过程,在三维与二维的不断转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平面图形比较抽象,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把 “面” 从 “体” 中提取出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串:1、做一做,你能得到哪些图形?认一认。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2、分一分,连一连。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认,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象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安排,也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的感知构成了学生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一年级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活动,因此积累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构成了他们的方法基础。但这些仅仅构成了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可能基础,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的探究与内化,都需要在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分类中理解概念,在想象与内化中感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征,感知形与体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 “面由体来”。
教学资源:
多媒体、茶叶筒、魔方、小皮球、包装盒、小皮球、积木等。
教法、学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一、找准起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1、认一认,回顾所学知识
今天机灵狗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大城堡中,想不想知道这个大城堡中都住着谁呢?(出示:茶叶筒、魔方、包装盒、小皮球、积木) 这些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吗?谁来跟这些老朋友打个招呼并介绍一下它们?学生根据物体回顾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征。(对于学生不认识的三棱柱,由教师直接介绍)
2、摸一摸,积累活动经验
摸一摸这些你们熟悉的朋友,有什么感觉?在学生描述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到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 “平平” 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 —— 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新课伊始,联系生活,呈现学生过去已经认识了的立体图形,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立体图形特征的介绍,引入到立体图形上的面,顺势将孩子们的关注点由 “体” 转向 “面”。】
二、动手操作,在不同维度转换中感悟图形特征
1、动手尝试,感悟三维到二维的转换
你能想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吗?(学生交流讨论:用笔描出、图上颜色印出来......) 两人一组用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予指导)
可能出现的方法:把物体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在物体的某一面涂上颜色,在纸上印出......
学生上台展示并汇报过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得到想要的面。这些图形又分别从哪个物体上得到的。
2、仔细辨认,初步感悟 “面” 由 “体” 得
教师在 PPT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个平面图形,追问:你认识他们吗?你还记得他们都是从哪里得来的?(介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些面请下来”,这些操作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能时孩子深刻的体会到 “面在体上”,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之间的转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体现。利用立体图形描出或印出平面图形,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出来这些平面图形,追问它们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脱离实物进行思维,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想象中得到提升。】
三、把握本质,在分类探究中形成正确表象
1、分一分,探究图形特征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把这四种图形分类?学生拿出学具,在桌面上摆一摆,分一分。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2、摸一摸,形成清晰表象
以小组为单位,闭着眼睛在袋子里摸出指定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去掉非本质属性,把握概念本质。寻找分类的标准,就是在分类中感悟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摸一摸,学生将大脑中形成的表象调取出来,图形特征再次内化,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四、丰富认知,在创造图形中发展空间观念
1、回归生活寻找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
2、利用学具创造
从老师准备的学具中选择合适的学具,创造一个喜欢的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后,回到生活再寻找,深化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形状特征的感受。学生将认识的平面图形在大脑里再加工,利用学具再创造,智慧在孩子们的指尖上闪烁,孩子们或剪或印或画,妙趣横生的作品是孩子们空间发展的成果,他们享受着思考的乐趣愉悦,创造的乐趣。】
动手做(二)
李梅
一、 设计意图
关于《做一做(二)》这一课的教学,看似认识七巧板后,动手拼拼就好。然而细细想来,总觉得有些没对。比如关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仅仅介绍名称,学生初步感知就好吗?细看关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文献,思索关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课程,都是有充分的感知,再结合图形特征认识。而此课的图形认识该上到那种程度呢?听过有些专家建议把七巧板中 7 块图形的大小关系探讨出来,这也算是对图形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教学,究竟有没有必要呢?还有就是关于拼一拼活动,是随意拼还是有难度梯度地来进行设计活动呢?基于这些问题的困扰,所以选择了此课参与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希望在交流中逐渐清晰自己的思索。
二、 教材分析
《做一做(二)》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三课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并感知图形特征的课程,学生有一定的直观图形的空间经验。学生在《动手做(一)》这课中,已经充分了解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后,利用分成的图形进行组拼图案,又积累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初步的空间想象力。而《动手做(二)》是先认识七巧板,认识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后续相当于利用给定的图形进行创造拼图案活动,在这认一认、拼一拼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了直观的经验。对于认识七巧板来说,可以用 “标一标” 活动来形成初步的空间表象。而本课难在创造性地拼图案活动,所以对于拼一拼的活动,虽然学生有动手拼的经验,但拼出指定的图形,还是特别有难度,而这又是创造性拼图的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动手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空间观念。
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七巧板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通过分一分、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拼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神奇,从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七巧板,能简单地拼图。
难点是创造性地用七巧板拼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资源
故事讲授法、追问启发法(教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合作学习法(学法)
PPT 和七巧板学具
七、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故事引入
在 2500 年前,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发明了一种桌子,由 7 块木板组成,主人可以根据客人的多少调整组拼出不同形状的桌子。(3 人,课件出示由七巧板拼出的三角形;4 人,出示拼出的四边形)。后来被人们演变成了一种玩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七巧板)七巧板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被称为东方魔板。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七巧板由来的介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用课件演示它的神奇之处,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外同时起到一个拼组图案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环节二 认识七巧板
1、它的组成
A、认识平行四边形
取出你们准备好的七巧板,将其中的图形按课件上的先标出序号,看看哪些图形认识?哪些图形第一次见到?
3 号图形叫平行四边形(像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朝着各自的方向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孩子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身边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认识七巧板前先认识七巧板中的各个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初步感知,根据图形来找生活中的实物,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来,这样就会有比较丰富的直观感知,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表象。
B、分一分
认识了七巧板中的每个图形,那现在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吧。(板书:分一分)
师巡视拍照,请生说明那样分的想法。
预设 1
生:按图形的不同分成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类。
预设 2
生:按图形的大小分。(肯定会出现 赞同的声音、不赞同的声音 多听听来自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让他们体会到关于图形的大小,这个标准很不好找,所以这样分类不合理)
板书出正确的分类
【设计意图】分一分活动,既巩固了一年级上期的分类知识,又考察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哪些图形的形状一样,一样的就放在一起。从而很好地把图形的特征再次巩固,形成初步的空间知觉。为后面的比一比活动与拼一拼活动奠基。
C、比一比
刚刚孩子们谈到图形间的大小,你发现了这 7 个图形中关于大小的什么秘密呢?
动手比一比吧!看能发现些什么?给学生 3 分钟的独立操作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探究图形特征,使学生对这些几何图形间的大小关系有较清晰深刻的表象,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D、合作学习
1、 说说你发现了哪几个图形的大小一样。
2、 拿着学具展示下自己是怎么发现的。
预设 1:最大的是 1、2 号
预设 2:1 号和 2 号大小一样
预设 3:4 号和 6 号大小一样
预设 4:4 号 6 号组成正方形与 5 号大小一样
预设 5:4 号 6 号组成三角形与 7 号大小一样
预设 6:4 号 6 号组成平行四边形与 3 号大小一样
其中预设 4~6 较难出现。老师可以示范,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小结:哇!孩子们,你们可真够厉害,原来图形间的大小关系里面藏着这么深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啦!最厉害的是你们刚刚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用到了学好数学的两个方法:①直接观察法,得出最大的图形;②重叠法,得出哪些图形大小是一样的。
大家再试试重叠法,验证下他们说对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给足学生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学的成果,培养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再现表象,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发现图形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听的孩子脑海中的表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空间观念也就会越来越精准。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 拼一拼
1、 选用七巧板中的 3 块来拼一拼★★
刚刚孩子们在比一比的活动中,发现用七巧板中的 2 块拼成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相当地能干!现在老师想提高难度,请你自己选择其中任意 3 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
交流展示
2、 选用七巧板中的 4 块来试试。★★★
你能用七巧板中的 4 块来拼这些图形吗?
交流展示
3、 用这 7 块来试试。★★★★★
还能拼出这些图形来吗?
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拼组图形是难度最大的环节,为了降低难度,所以在比一比的活动中,增设了老师示范,比如 4 号和 6 号,组成一个与 5 号大小一样的正方形;4 号和 6 号,组成一个与 7 号大小一样的三角形;4 号和 6 号,组成一个与 3 号大小一样的平行四边形。而此环节,又通过难度逐级递升的方式,在这种有挑战性的活动要求中,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更有利于探索、发现七巧板的奥妙,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力。
环节四 总结欣赏
刚刚孩子们自己动手拼了,发现七巧板可以拼出这么多不同的图案,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了吧,其实它比孙悟空还要厉害,因为孙悟空只会 72 变,七巧板可不止哦!你们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去探讨发现吧,希望你们每拼出不同图案后记得请我或者是家长拍照记录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七巧板拼出的一些作品吧。
希望你们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总结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只有足够强的内驱力才会引导学生挖掘更加强大的思维潜力。既然创造性地拼图那么难,那么也可以提供一些范例,让孩子先模仿拼。在这些不同的拼组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能力也就会越发强大。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是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途径,都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这些可能的途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 2 维与 3 维空间相互转换关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无论是选择观察,操作,还是运用多媒体,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头脑里再回想一下,建立表象,培养其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 —— 表象 —— 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只流于形式,一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必须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实现,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拆分、拼接、折纸等,在操作过程中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参与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加强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培养策略多种多样,课堂上、生活中、语言里、游戏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培养策略,可以选择单一培养策略,也可以多种策略相结合使用,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渐渗透。
小学时期是空间观念培养的最好时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挑战,空间观念的培养为他们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把握好时机,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乔冰翠发表于2019-3-42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97&ptid=36692)
欢迎您加入第十一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 “悦读” 教材主题活动暨 2019 教师网络冬令营活动! ...
乔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帮助和指导我们参加悦读活动,让我们收益多多。
[jxq841220发表于2019-3-421: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912&ptid=36692)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短短几天学习就感觉受益匪浅。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对我触动很大,很值得我去学习借 ...
每次分享,我都会认真收看,让我和各位老师学习,对我帮助很大。
[林甸李玲发表于2019-3-510: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963&ptid=36692)
悦读因共同分享而无比精彩
悦读中学习,悦读中成长。
[王俊发表于2019-3-513: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997&ptid=36692)
第一次参加 “悦读” 活动,听了全国各地同仁和专家们的同课异构,受益匪浅,多学习,多实践! ...
参加 “悦读” 活动,聆听各位老师的的同课异构,集众家所长。
[果冻发表于2019-3-521: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109&ptid=36692)
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真的让我收获很多,希望以后主办方多多举行这样的活动,我们会积极参加。 ...
感谢北师大版平台给我们学习的机会.
[果冻发表于2019-3-613: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169&ptid=36692)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 ...
让我们一起努力。
[果冻发表于2019-3-614: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171&ptid=36692)
能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图与构造,直观与推理,观察与投影。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探索会发 ...
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来发展空间观念,不论是图形的性质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图形的度量等都担负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任。我们可以在这些知识的学习当中,从 “观、做、想、思、趣” 这几方面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沉默是金3发表于2019-3-618: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229&ptid=36692)
李敏老师的总结指导很精彩,受益匪浅!
李敏老师对空间观念理解透彻,总结时指导很到位,让我们学习有方向。
[阡陌悠悠然发表于2019-3-621: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3248&ptid=36692)
天津河西 张颖《前后》教学设计及说课 PPT
张老师的说课和 PPT 制作都很精彩,值得我们学习。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空间观念主要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感恩能参加本次 “悦读” 活动,让我对于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平面图形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同时,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为此,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平面图形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同时,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为此,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
姓名:刘阳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并在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在观察和学习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立体图形中 “获取” 平面图形,体会 “面在体上”;第二部分让学生将所给图形分类旨在使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第三部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可以辨认立体图形并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如:圆柱和球可以滚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其次,学生在生活与学前教育中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初步认识。此外,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分类也有所掌握,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事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 “面在体上”。
操作与思考: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并能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在操作与实践中,体会 “面在体上”。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学法:观察、自主学习,通过直观观察和探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六、教学资源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形
学具:立体图形实物、白纸、彩色颜料或印台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朋友,(出示立体图形教具),你们还记得它们么?(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教师介绍新图形三棱柱)
师:下面我们拿出并摸一摸桌上的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的表面是平的,而且是长方形的。
师:再摸一摸其他立体图形,它们的表面是不是也是平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上这些平平的面,它们也是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并以此为线索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熟悉并产生强烈好奇心。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更好的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同时初步感受 “面在体上”,发展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找出平面图形
师:我们如何将立体图形朋友身上这些平平的面 “请” 出来呀?谁有好方法?(请学生发言,学生会说描在纸上或者沾颜料后印在纸上等方法。)
②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进一步感受 “面在体上”,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在描的过程中会有因压不稳而导致图形 “变形” 的情况,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③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来自于哪个立体图形,并留下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
④师:你认识它们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回答师在图下板书图形名称)
⑤师:这些图形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图形是平的。(板书副标题:平面图形)
师: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 “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特点,进一步体会 “面在体上”,在交流中发展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①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图形分类。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你能不能给图形朋友们找一找家呀?
②交流分享
师:为什么这几个图形都是三角形?/ 长方形 /……
(加强学生对图形典型特征的理解)
【设计意图:将不同大小、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行辨认。在做中学,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
师: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室里有我们刚刚学过的平面图形吗?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注意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使其关注 “面在体上”“面从体出”,即所找的平面图形是某个物体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习题练习,巩固新知
你能帮三个小朋友找到他们想要的图形吗?
按要求为平面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直观感受图形特征。】
四、课堂小结。
①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从哪里来?
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有哪些不同?
③你还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总结与归纳中梳理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联系生活,作业布置
①在家中找一找平面图形。
②你能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一个美丽的图案吗?和你的爸爸妈妈分享你的作品。
【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回归生活,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了与家长的情感联系。】
分享关于空间观念读书心得: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 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1.“观念” 的前世今生
在曹培英老师一书中,并没有对空间观念进行定义,对空间观念的由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原本应该是 “表象” 一次,翻译成 “观念”。因为观念的词义,除了作思想意识或认识、看法解之外,还可以解释为 “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也就是表象。也就是 “观念” 包含了 “表象”。
曹培英老师还从哲学方面对 “观念” 进行梳理,即 “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从心理学角度梳理,与空间观念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有空间知觉、空间表象、空降想象和空间能力。从知觉到表象,到想象,三种认知水平的递进发展。空间能力是以空间形式主要对象,以空间知觉、表象和想象为主心理活动过程,在头脑中进行几何抽象、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能力(如图)。
曹培英老师实际观察过程中,对于表象、想象以及课标中将图形抽象、分析等典型的思维活动都纳入空间观念的范畴,其实就是空间能力的意义下使用 “空间观念”。在后续的论述中不区分开来,就一直引用为空间观念。
(1)借鉴相关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体积守恒观念的实验及其结论。皮亚杰在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有一个注明研究结论:与几何学的建立、发展顺序相反,儿童最初建立拓扑(如连通性、封闭性和连续性等)关系,后来是射影(直线构成等)以及欧几里得(多边形、平行和距离等)关系。“范氏理论” 的主要特点在于揭示了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不连续的,即学习进程中有跳跃。杜福尔认为几何学习中涉及四种理解:知觉性理解、构图性理解、论述性理解、操作性理解。
(2)加强两种直观
a. 视觉直观
观察是一种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活动。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与空间能力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主要表现为:从感知强刺激成分到感知弱刺激成分;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
b. 动作直观
操作实验活动:在整个小学阶段,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始终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有力支撑,到高年级,提供操作材料动手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画图本是学习几何的常规直观手段,但在小学至今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
(3)重视两个结合
a. 语言与形象结合
两个特点:一是从直观辨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二是从使用日常语言到使用几何语言。
b. 数与形结合
小学的几何,无论是研究形体的形状、大小,还是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都即需要定性描述,又离不开定量来刻画。
认识图形
天津市河西区卫东路小学 顾芬华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活动探索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并体会 “面在体上”,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抽象出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简单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点,感受图形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学习轴对称和面积等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精心设计了 “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 的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积累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能准确找到指定图形,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并且能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体抽象成数学图形,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操作活动中来感受和体会面与体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索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从体来”,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摸、画、摆、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实际活动,体会 “面由体来”
教学资源:课件,长方体,正方体,三菱柱,圆柱和球,白板
教法:观察法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出示在雪天,人们留下的脚印,和其他动物或植物留下的印记的图片,比如用脚印踩出一只小兔子。
情境二:出示积木搭成的房子和机器人,从正面能看到哪些图形。(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实践打基础)
二、操作交流
1. 看一看,做一做
仔细观察桌面上的立体图形 ---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和小组成员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立体图形,教师对三棱柱作以解释。
摸一摸立体图形,有什么感受?平平的,滑滑的。我们把这样的面叫做平面。
把贴在立体图形其中一面的纸拿下来,观察拿下来的是什么图形?拿下后分别是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平面图形,所以圆柱侧面的彩纸不要求学生拿下来,因为圆柱的平面在上下两端。
(通过从一面拿下粘贴的纸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面可以从体当中分离开,也就是 “面在体上”;也能更形象和直观地展示各种立体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其中圆柱的侧面也可以贴,但是展开是长方形这一现象就不做过多解释,只知道是曲面就可以了)
2. 画一画,印一印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中请下来呢?小组讨论一下,用上信封里准备的学具。
小组讨论,有的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下来,有的把立体图形粘上印泥印在纸上,还有的利用太空沙印出平面图形。
小组讨论后,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说一说从什么立体图形中得到了什么平面图形。
(“请下来”,不仅能揭示出体和面之间是有关系的,还透过生动的语言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索的乐趣,引领学生思考。
本节课重点就是设计不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体验中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能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建立直接经验,加深图形认识,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上述看、画、印等活动充分地、多角度地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关系,为培养空间观念积累了经验)
3. 说一说
说说从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用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样子既能让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和特点更为深刻,理解更透彻,又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勇于发表见解,并帮助其建立自信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加以肯定,对认真倾听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说的简洁又准确的同学进行鼓励,夸赞,总之,要肯定学生的发现。重视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如果同学描述的简洁精炼,也可找同学照样子说说)
4. 分一分 连一连
请同学们分一分,连一连,说说自己的想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在此针对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提问,进一步巩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特点)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
三、巩固练习
1. 请你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通过直接经验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重点让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2. 涂一涂
(通过有趣的涂色,再次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 数一数
(通过数图形的练习,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 “趣” 和 “美”。促进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哪个活动中你的收获最大?
借助数量刻画,培养空间观念
如果说通过观察、操作等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用具体的数量刻画可以吗?可以。因为空间也是能够用具体的数据可以度量的。比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是:21×24=504(平方米),正方形的面积是:15×15=225(平方米)。可以借助长度来帮助来想象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大致在生活中占地多大面积。通过想象,学生头脑中有大小的建立,帮助学生感知空间大小,从而建立空间观念。
在学习体积单位转化时,借助图形帮助我们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转化情况,感受到体积与小体积之间的关系,但最终能够刻画出具体的多少,还是需要引入数据来刻画。让我们在想象的过程中,有目标有界定,也是对大小更为严谨的认识。于此,数量刻画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途径。
借空间观念,促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快捷的反应、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合理正确的选择。空间观念从描述上讲,它并不是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更多的本质笔者认为是能力的倾向。但在这种能力形成的背后,还助推其他能力的形成。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搭一搭》,先想象再搭。搭的过程中,先确定一个方向,搭出基本图形,再借助另外的一些面,确定最终的图形。在搭建的过程中,每一种可能性都需要搭建出来,再来辨别吗?第一次可能需要,但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对其进行推理,就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尝试性搭一搭。这样的情况在计算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的计算中,除借助画图等空间观念的能力,其中还需要推理能力的介入。正如上文中提及到的,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也并非一定要将大正方体中放满小正方体,通过最后的计算确定最终的个数。其实在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数量,对转换的个数进行推算,不但能得出答案,还能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助推推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