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清晰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湖北省枝江市丹阳小学 唐贝
设计意图:
现实情景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操作体验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物品如茶叶筒、魔方、包装盒、小皮球以及积木等走入数学,在找准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一下子引导学生把关注点由 “体” 切入到 “面”,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描(画、印)出立体图形上的面,然后让学生将平面图形分类,最后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创造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 “直观 —— 抽象 —— 再创造” 的过程,在三维与二维的不断转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平面图形比较抽象,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把 “面” 从 “体” 中提取出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串:1、做一做,你能得到哪些图形?认一认。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2、分一分,连一连。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认,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象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安排,也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的感知构成了学生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一年级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活动,因此积累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构成了他们的方法基础。但这些仅仅构成了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可能基础,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的探究与内化,都需要在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分类中理解概念,在想象与内化中感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征,感知形与体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 “面由体来”。
教学资源:
多媒体、茶叶筒、魔方、小皮球、包装盒、小皮球、积木等。
教法、学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一、找准起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1、认一认,回顾所学知识
今天机灵狗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大城堡中,想不想知道这个大城堡中都住着谁呢?(出示:茶叶筒、魔方、包装盒、小皮球、积木) 这些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吗?谁来跟这些老朋友打个招呼并介绍一下它们?学生根据物体回顾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征。(对于学生不认识的三棱柱,由教师直接介绍)
2、摸一摸,积累活动经验
摸一摸这些你们熟悉的朋友,有什么感觉?在学生描述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到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 “平平” 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 —— 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新课伊始,联系生活,呈现学生过去已经认识了的立体图形,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立体图形特征的介绍,引入到立体图形上的面,顺势将孩子们的关注点由 “体” 转向 “面”。】
二、动手操作,在不同维度转换中感悟图形特征
1、动手尝试,感悟三维到二维的转换
你能想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吗?(学生交流讨论:用笔描出、图上颜色印出来......) 两人一组用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予指导)
可能出现的方法:把物体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在物体的某一面涂上颜色,在纸上印出......
学生上台展示并汇报过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得到想要的面。这些图形又分别从哪个物体上得到的。
2、仔细辨认,初步感悟 “面” 由 “体” 得
教师在 PPT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个平面图形,追问:你认识他们吗?你还记得他们都是从哪里得来的?(介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些面请下来”,这些操作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能时孩子深刻的体会到 “面在体上”,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之间的转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体现。利用立体图形描出或印出平面图形,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出来这些平面图形,追问它们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脱离实物进行思维,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想象中得到提升。】
三、把握本质,在分类探究中形成正确表象
1、分一分,探究图形特征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把这四种图形分类?学生拿出学具,在桌面上摆一摆,分一分。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2、摸一摸,形成清晰表象
以小组为单位,闭着眼睛在袋子里摸出指定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去掉非本质属性,把握概念本质。寻找分类的标准,就是在分类中感悟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摸一摸,学生将大脑中形成的表象调取出来,图形特征再次内化,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四、丰富认知,在创造图形中发展空间观念
1、回归生活寻找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
2、利用学具创造
从老师准备的学具中选择合适的学具,创造一个喜欢的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后,回到生活再寻找,深化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形状特征的感受。学生将认识的平面图形在大脑里再加工,利用学具再创造,智慧在孩子们的指尖上闪烁,孩子们或剪或印或画,妙趣横生的作品是孩子们空间发展的成果,他们享受着思考的乐趣愉悦,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