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李德毅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辽宁大连基地李德毅五下《长方体的体积》

  •  
  •  
    李德毅 · 4年前 · 88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9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大连基地东港小学教育集团的李德毅,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感谢会方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全国教师在这里共话一个主题,共享一段教研。我的团队选择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来体现 “量感” 的主题。希望热爱数学、钻研数学教学的您,在这里留下最真诚、最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结合您的观点做出改进,完善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 “量感” 学习方式探索的价值,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量感世界。谢谢!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51?p=1#r_73697

    【理论支撑】https://bbs.xsj21.com/t/1751?p=1#r_96026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51?p=1#r_96034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51?p=1#r_96039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51#r_97578

    【学生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751#r_98165

    【课堂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kwMDEyMA==.html

    88 次点击  ∙  2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63 条回复   2021-04-22 12:42:53 +08:00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学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41 P42 练一练 1-3

    樊芳芳
    樊芳芳4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另外,在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wangfengying_55
    wangfengying_554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宋彦飞
    宋彦飞4年前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了发展。

    15804436003
    158044360034年前

    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zhouchangxiu1228
    zhouchangxiu12284年前

    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推理计算公式和探究背后的道理,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理解知识本质,教学设计可以更加结构化,对学情的预设可以更为丰富。

     liujiayao
    liujiayao4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的设计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引入求体积的必要性。学生们经历了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如何在本节课体现量感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18792560576
    187925605764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丰富的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张馨予20502
    张馨予205024年前

    李老师您好,认真阅读了您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您的知识的连贯性非常高,通过小正方体一行摆几个、把几行、摆几层这样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感知和掌握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我有一个小建议,是不是可以多增加一些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在刚开始的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出猜想和假设,进而再验证。

    董波
    董波4年前

    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123456唐野
    123456唐野4年前

    教师让学生们经历了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本节课体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123456唐野
    123456唐野4年前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wei360786795
    wei3607867954年前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a123456
    a1234564年前

    关于"量"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但有些"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身高体重,但有些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真实地感受到,比如吨、平方千米等,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量感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拓展建立起对"量"的感受。

    a123456
    a1234564年前

    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多多鼓励,这样能有更多的收获。

    xuli721214
    xuli7212144年前

    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刘苗
    刘苗4年前

    有些"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身高体重,但有些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真实地感受到,比如吨、平方千米等,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量感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杨丽杰
    杨丽杰4年前

    教者在整节课中都能积极的引导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原莉荣
    原莉荣4年前

    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关系后,对比小正方体个数,让学生体会用体积单位思考长方体体积大小,,感悟中具有了量感,发展了空间观念

    丁敏敏
    丁敏敏4年前

    李老师在课中提出的问题有效,一步步引导学生。

    吉林德惠张海英
    吉林德惠张海英4年前

    “生 3:我再来出题,我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PPT 提示),你能搭出这个长方体吗?(插音乐,暂停 12 秒)生 1:我共摆出 4 种。我每排摆 3 个,摆 4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4 厘米,高是 1 厘米,3×4×1=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2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2×2×3=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1 排,摆 6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6 厘米,2×1×6=12cm3。 每排摆 12 个,摆 1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1 厘米,12×1×1=12cm3,它们的体积都是 12 立方厘米。师:大家看,体积相等的图形,摆法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 本环节设计比较巧妙,通过动手搭一搭,学生的摆法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它们的体积却完全相同。使学生对于体积的量感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吉林德惠张海英
    吉林德惠张海英4年前

    李老师在结束的时候送大家一句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那么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他就会把难的事情变成容易的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能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zln20101105
    zln201011054年前

    李老师在结束的时候送大家一句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我觉的这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做人的道理。这很重要。我们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挣能量的人。

    zdw197330
    zdw1973304年前

    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轻松学习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张风琴
    张风琴4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思想是通过度量方法的探究而获得长方体体积的度量方法,教师通过猜测一猜和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猜测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进而通过操作验证获得体积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的线索与思路特别好,但是不知道是老师的教学引导的好,还是人家的学生素质高,也许是预习了,我总感觉有些问题,那样问,学生会无所适从,比如第一个问题,直接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我觉得这样的猜测没有方向,问题很大,学生难以回答。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4年前

    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丰富的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pj112358
    pj1123584年前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为此教科书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和 “试一试”,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实验、验证的思考过程。

    zhong456123789
    zhong4561237894年前

    教师通过怎样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引出本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接着用课件演示,用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那么长,宽高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

    王琳17839982987
    王琳17839982987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清晰流畅,通过比较引出新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在课程中得以发挥。总结归纳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在回顾总结中形成体系。

    河南郑州田田
    河南郑州田田4年前

    李老师的本节课教学框架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建议验证猜想环节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内去总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山西运城刘晨霞
    山西运城刘晨霞4年前

    导入部分,生 2 的话非常容易切中本课重点,他想要是能切割成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要是能像面积那么好求就好了,如果这里教师加以引导:回想我们是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的?学生可能会想起用小方格铺 ---- 量长宽。以此类推切小方块也可以变成 “量” 长宽高,然后全班探究是否正确,来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也可以呢?一点浅见。

    成都龙泉陈昌伦工作室谢玲琳
    成都龙泉陈昌伦工作室谢玲琳4年前

    明确目标,直接猜想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体的体积的关系,并通过图形验证,大胆假设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最后通过计算来验证。

    wuxiaona021314
    wuxiaona0213144年前

    李老师您好,认真阅读了您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您的知识的连贯性非常高,通过小正方体一行摆几个、把几行、摆几层这样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感知和掌握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合理性。我有一个小建议,我们不仅仅是推导公式,运用公式,更重要是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体验,还需要我们去挖掘。

    wgx1986
    wgx19864年前

    李老师的课逻辑性很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明白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知道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它里面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把知识的实质交给学生。很好!

    zhaohy
    zhaohy4年前

    李老师通过类比长方形面积,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依次来丰富学生对体积表象的感悟,接着通过操作活动,搭不同的长方体,观察、分析数据,得到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rose2251
    rose22514年前

    老师就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摆、拼、类推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参与才能体验。因为参与才能有所发现。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侯志慧
    侯志慧4年前

    @李德毅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清晰、逻辑性强。全课的师生互动很多,有一个小建议,在全课总结时,适当地让学生总结,是否会更好一些?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一方面以学生的视角回忆所学知识。

    山西汾阳栗家庄中心校王凯平
    山西汾阳栗家庄中心校王凯平4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带领同学们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程设计简洁条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

    侯志慧
    侯志慧4年前

    @李德毅 本节课设计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有大量的师生互动,但是生生互动比较少,加入一些小组探究活动,会不会更好?

    积木知客
    积木知客4年前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congshuang
    congshuang4年前

    直观形象的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用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

    lwh123456
    lwh1234564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lwh123456
    lwh1234564年前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能积极的引导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zhaohuimin37
    zhaohuimin374年前

    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感知并没有平面图形那样直观和清晰,所以对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中,教师在动手操作中,注重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去感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和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体验。并且对于巩固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强化作用。

    hp75
    hp75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李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一是认知需求,对于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需要源于生活,并非老师强加,是生活所需;二是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实践尝试、推理论证的过程,是科学求真的过程;三是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代益梅
    代益梅4年前

    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体积一课,我们看到了李老师设计上的一些侧重,也大致了解了一下整个设计,期待李老师的设计后面能有更多的惊喜,比如正方体体积怎样自然过渡出来?又比如长方体长宽高和体积单位个数和公式之间的关联?怎么体现得更加突出?期待。

    高小旭
    高小旭4年前

    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wxx123456
    wxx123456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李老师能层层递进的设计教学环节,巩固练习也是很有层次性,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结束的时候送大家一句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那么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他就会把难的事情变成容易的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团队在教学设计初期,大量查阅 “量感” 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形成了以下理论基础:“量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详细地说,就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教师应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教师在教学量的相关知识时,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他们估测事物的能力。   

    二、引导数学反思,推进量感提升   

    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需要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和思维反思。以往对量感的关注,大多是从实践、感受的角度去重视,但却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反思活动也有助于量感的形成。事实上,仅有体验和感知是不够的,还需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反思活动,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也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将已有量感进行拓展,进而强化学生对量的感受,实现更准确的量感。      

    三、促进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   

    量感由于是一种感觉,所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以丰富学生形成量感的途径。为此,需要教师把握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进而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地发挥量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41 P42 练一练 1-3

    【学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景,体会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师:(PPT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正在为 “谁的体积大” 而争吵,你们能帮忙评判一下吗?

    师:同学,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猜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吗?【问题一: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你们分析得没错,长方体的体积确实与长、宽、高都有关系。那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问题二: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 1: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所以我猜,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生 2:我通过预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等于长 × 宽 × 高

    师:让我们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用一些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3 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完成下表,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开始吧

    生 1: 我每排摆 3 个,摆 2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12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出示 PPT,填表和长宽高对应)

    生 2: 我每排摆 5 个,摆 1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3 厘米,共用了 15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5 立方厘米。(出示 PPT,填表和长宽高对应)

    生 3: 我每排摆 4 个,摆 3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24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24 立方厘米。(出示 PPT,填表和长宽高对应)

    生 2:这是我们整理的表格!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摆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两列数据是相等的。

    生 1:你们看,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等于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再 × 层数,正好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 2:咦?大家看我们摆的长方体,我发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那不就相当于长 × 宽 × 高就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了嘛!

    生 1:长 × 宽 × 高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也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喽!所以长方体的体积真的等于 长 × 宽 × 高!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小正方体的个数 = 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 × 层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长 × 宽 × 高(出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体积用 V 表示,长用 a 表示,宽用 b 表示,高用 h 表示, V=a×b×h=abh(在这里,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师:同学们,请你大声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

    师:长方体的体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想法?【问题三】

    师:正方体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生 3:我知道,体积用 V 表示,棱长用 a 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V=a×a×a = a3

    师:这里 a3 读作 a 的立方或 a 的三次方,表示 3 个 a 相乘。同学们,请你大声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正方体体积公式的?

    三、掌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它们谁的体积大了吗?

    师:是的,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要求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棱长。(再次出示有数据的) 同学们,请你算一算,比比它们谁的体积大?

    【小结】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老师希望你们今后都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数学。同学们,这些知识你们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巩固练习一下。

    课件出示练一练 2

    师:我说你做(摆),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师:大家看,体积相等的图形,摆法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

    课件出示练一练 3

    师: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都算对了吗?像前 3 题,我们先观察是什么图形,并找到数据,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而最后这道题,我们实际是用 “割补” 的方法,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个规则的图形,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我们也可以用 “数小正方体” 的方法数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出示本课思维导图)睁开眼睛看一看,你学会了吗?

    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名言,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41 P42 练一练 1-3

    【教材分析】长方体、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教科书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接着安排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 3 个不同的长方体,并记录相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数据,逐步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是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在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师:(PPT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正在为 “谁的体积大” 而争吵,你们能帮忙评判一下吗?

    【预设】生:这怎么比较呀?得先求出它们的体积。

    生:我想到了,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割成体积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分别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就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啦

    生:你这个想法挺好,就是操作起来太麻烦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来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

    生:那怎么办?要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也能像求它们的表面积一样有计算方法就好了!

    师:同学,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猜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吗?【问题一: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设】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我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和高有关。

    生:我想结合图形来说说。长方体的宽和高不变,长减小一些,体积就变小了;长增大一些,体积就变大了。说明,体积和长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和高不变,宽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如果宽减少,体积也随着减少。说明,体积和宽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和宽不变,高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如果高减少,体积也随着减少。说明,体积和高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宽、高越大,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大;长方体的长、宽、高越小,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小。

    生:我们猜对了,长方体的体积果然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你们分析得没错,长方体的体积确实与长、宽、高都有关系。那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问题二: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所以我猜,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生:我通过预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等于长 × 宽 × 高

    师:让我们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用一些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3 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完成下表,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开始吧

    【预设】生:我每排摆 3 个,摆 2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12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

    生:我每排摆 5 个,摆 1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3 厘米,共用了 15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5 立方厘米。

    生:我每排摆 4 个,摆 3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24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24 立方厘米。

    生:这是我们整理的表格!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摆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两列数据是相等的。

    生:你们看,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等于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再 × 层数,正好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咦?大家看我们摆的长方体,我发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那不就相当于长 × 宽 × 高就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了嘛!

    生:长 × 宽 × 高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也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喽!所以长方体的体积真的等于 长 × 宽 × 高!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小正方体的个数 = 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 × 层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长 × 宽 × 高(出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体积用 V 表示,长用 a 表示,宽用 b 表示,高用 h 表示, V=a×b×h=abh(在这里,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师:同学们,请你大声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

    【设计意图】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质疑。

    师:长方体的体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想法?【问题三】

    【预设】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也等于 长 × 宽 × 高,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对比出示)

    生:我是通过用小正方体摆大正方体的方法,来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我每排摆 2 个,摆 2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是 2 厘米,共用了 8 个小正方体,大正方体体积是 8 立方厘米。我每排摆 3 个,摆 3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是 3 厘米,共用了 27 个小正方体,大正方体体积是 27 立方厘米。通过观察,我发现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师:正方体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预设】生:我知道,体积用 V 表示,棱长用 a 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V=a×a×a = a3

    师:这里 a3 读作 a 的立方或 a 的三次方,表示 3 个 a 相乘。

    师:同学们,请你大声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正方体体积公式的?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借助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通过推理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掌握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它们谁的体积大了吗?

    【预设】生:我想用今天学到的计算方法,但是不知道长、宽、高和棱长是多少,就不能计算呀

    师:是的,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要求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棱长。(再次出示有数据的) 同学们,请你算一算,比比它们谁的体积大?

    生:3×3×3=27cm 2×2×7=28cm3 28cm3>27cm3 答:长方体的体积大。

    【小结】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老师希望你们今后都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数学。

    同学们,这些知识你们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巩固练习一下。

    1. 课件出示 P42 - 练一练 2

    师:我说你做(摆),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预设】生:我先来出题,1 排 5 个,2 排,2 层(PPT 出示数据提示),请你搭出这个长方体,并说出体积是多少?

    生:我每排摆 5 个,摆 2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5×2×2=20cm3,长方体体积是 20 立方厘米。

    生:我再来出题,我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PPT 提示),你能搭出这个长方体吗?

    生:我共摆出 4 种。我每排摆 3 个,摆 4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4 厘米,高是 1 厘米,3×4×1=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2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2×2×3=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1 排,摆 6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6 厘米,2×1×6=12cm3。 每排摆 12 个,摆 1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1 厘米,12×1×1=12cm3,它们的体积都是 12 立方厘米。

    师:大家看,体积相等的图形,摆法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

    1. 课件出示 P42 - 练一练 3

    师: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预设】生:我先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3×2×2=12cm3。

    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3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5×3×3=45cm3。

    生:我先观察,这是正方体,它的棱长是 2 厘米,正方体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所以列式 2×2×2=8cm3。

    生:最后这道题,怎样算呢?

    生:我是用 “数一数” 的方法,我数了一下,一共有 18 个小正方体,所以体积是 18 cm3

    生:我观察发现,这个位置多一个小正方体,这个位置少一个小正方体,我就想把多的这个小正方体补到这个位置,就摆成了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3×2×3=18cm3。

    师:同学们,你们都算对了吗?像前 3 题,我们先观察是什么图形,并找到数据,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而最后这道题,我们实际是用 “割补” 的方法,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个规则的图形,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我们也可以用 “数小正方体” 的方法数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出示本课思维导图)睁开眼睛看一看,你学会了吗?

    师: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名言,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终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41 P42 练一练 1-3

    【教材分析】长方体、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教科书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接着安排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 3 个不同的长方体,并记录相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数据,逐步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是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在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师:(出示牙膏盒和魔方) 同学,这是什么图形?它们正在为 “谁的体积大” 而争吵,你们能帮忙评判一下吗?

    【预设】生:这怎么比较呀?得先求出它们的体积。

    生:我想到了,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割成体积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分别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就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啦

    生:你这个想法挺好,就是操作起来太麻烦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来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

    生:那怎么办?要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也能像求它们的表面积一样有计算方法就好了!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板贴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设】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我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和高有关。

    师:我们结合图形来看看。PPT 长方体的宽和高不变,长减小一些,体积就变小了;长增大一些,体积就变大了。说明,体积和长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和高不变,宽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如果宽减少,体积也随着减少。说明,体积和宽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和宽不变,高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如果高减少,体积也随着减少。说明,体积和高有关。

    生:长方体的长、宽、高越大,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大;长方体的长、宽、高越小,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小。

    师:你们猜对了,长方体的体积果然与长、宽、高都有关系。那到底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所以我猜,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生:我通过预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等于长 × 宽 × 高

    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等于长 × 宽 × 高,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出示活动要求)用一些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3 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完成下表,开始实验吧

    【预设】生:我每排摆 3 个,摆 2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12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

    生:我每排摆 5 个,摆 1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3 厘米,共用了 15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15 立方厘米。

    生:我每排摆 4 个,摆 3 排,摆 2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2 厘米,共用了 24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是 24 立方厘米。

    生:这是我们整理的表格!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摆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两列数据是相等的。

    生:你们看,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等于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再 × 层数,正好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那不就相当于长 × 宽 × 高就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了嘛!

    生:长 × 宽 × 高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也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喽!所以长方体的体积真的等于 长 × 宽 × 高!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体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小正方体的个数 = 每排的个数 × 每层的排数 × 层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长 × 宽 × 高(出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体积用 V 表示,长用 a 表示,宽用 b 表示,高用 h 表示, V=a×b×h=abh(在这里,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师:同学们,请你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

    【设计意图】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质疑。

    师:长方体的体积我们会计算了(举牙膏盒),接着再研究什么问题?【问题三】

    【预设】生:研究正方体的体积。

    师: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也等于 长 × 宽 × 高,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师:让我们动手摆一摆,验证这个结论。

    师:正方体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预设】生:我知道,体积用 V 表示,棱长用 a 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V=a×a×a = a³

    师:这里 a³ 读作 a 的立方或 a 的三次方,表示 3 个 a 相乘。

    师:同学们,请你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正方体体积公式的?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借助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通过推理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掌握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它们谁的体积大了吗?

    【预设】生:我想用今天学到的计算方法,但是不知道长、宽、高和棱长是多少,就不能计算呀。

    师:是的,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要求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棱长)。(学生测量数据,取整厘米) 同学们,请你算一算,比比它们谁的体积大?

    生:6×6×6=216cm³ 24×5×5=600cm³ 600cm³>216cm³ 答:牙膏盒的体积大。

    【小结】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了实际问题。老师希望你们今后都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数学。 同学们,这些知识你们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巩固练习一下。

    1. 课件出示 P42 - 练一练 2

    师:我说你做(摆),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1 排 4 个,3 排,2 层(PPT 出示数据提示),请你搭出这个长方体,并算出体积是多少?(学生先搭后算)

    【预设】生:我来出题,每排摆 5 个,摆 2 排,摆 2 层。

    师:我再来出题,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6 立方厘米(PPT 提示),你能搭出这个长方体吗?(学生搭)

    【预设】生:我每排摆 4 个,摆 4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4 厘米,高是 1 厘米,4×4×1=16cm³。 每排摆 2 个,摆 2 排,摆 4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4 厘米,2×2×4=16cm³。

    同桌交流反馈

    师:你发现了什么?体积相等的图形,摆法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

    1. 课件出示 P42 - 练一练 3

    师:用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预设】生:我先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2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3×2×2=12cm³。

    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3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5×3×3=45cm³。

    生:我先观察,这是正方体,它的棱长是 2 厘米,正方体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所以列式 2×2×2=8cm³。

    生:最后这道题,怎样算呢?

    生:我是用 “数一数” 的方法,我数了一下,一共有 18 个小正方体,所以体积是 18 cm³

    生:我观察发现,这个位置多一个小正方体,这个位置少一个小正方体,我就想把多的这个小正方体补到这个位置,就摆成了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所以列式 3×2×3=18cm³。

    师:同学们,你们都像他这样搭一搭。你们都算对了吗?像前 3 题,我们先观察是什么图形,并找到数据,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而最后这道题,我们实际是用 “割补” 的方法,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个规则的图形,再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我们也可以用 “数小正方体” 的方法数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1. 师:(出示牙膏盒、土豆) 谁的体积大?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提出转化、数小正方体等方法。

    师:可以把不规则土豆的体积转化成可以测量计算的规则图形的体积,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尾呼应,创设完整的问题情境,拓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强化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出示本课思维导图)睁开眼睛看一看,你学会了吗?

    师: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名言, (出示(齐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李德毅
    李德毅4年前

    《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学习单

    探究活动要求:

    (1)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为 1cm)摆出 3 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

    (2)同桌合作完成,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数据并完成表格。

    (3)观察、分析表格,同桌交流,验证你们的猜想(或结论)。

    我发现:( )

    解决问题: 牙膏盒和魔方,谁的体积大?

    练一练 —— 我说你做

    练一练: 用体积是 1cm³ 的小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幸运草
    幸运草4年前

    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推理计算公式和探究背后的道理,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理解知识本质,教学设计可以更加结构化,对学情的预设可以更为丰富。

    赵丹丹
    赵丹丹4年前

    本课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另外,在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白玉
    白玉4年前

    本节课您的知识的连贯性非常高,通过小正方体一行摆几个、把几行、摆几层这样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感知和掌握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我有一个小建议,是不是可以多增加一些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在刚开始的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出猜想和假设,进而再验证。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另外,在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cxl0728
    cxl07284年前

    本节课老师能够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质疑。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4年前

    希望老师们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 “量感” 学习方式探索的价值,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量感世界。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4年前

    本节课李教师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总结等过程,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从而不断地积累探究立体图形的活动经验。为发展学生的量感奠定了基础。

    李英
    李英4年前

    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多多鼓励,这样能有更多的收获。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4:06 · PVG 22:06 · LAX 07:06 · JFK 10:0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