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杨艳1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19

【2019秋】广东深圳南山海岸小学杨艳三下《有多重》

  •  
  •  
    杨艳11 · 5年前 · 2040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95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11-6 09:37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行: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海岸小学的杨艳,很高兴与大家在这里认识!今年我非常荣幸能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度量” 主题专场活动。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虽然是首次参赛,但我相信有了网络研讨这个平台,有了各位专家的精心扶持,有了众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我一定会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在此,衷心感恩各位专家、同行!

    教材图片 选题思考

    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设计(终稿)



    2040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68 条回复   2019-09-27 17:20:38 +08:00
    杨艳11
    杨艳11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7-23 21:17 编辑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认识千克与克)》教材图片

    附件:

    杨艳11
    杨艳11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7-23 21:00 编辑


    选题思考: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选择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打算为学生准备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食盐、硬币、苹果等多种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 “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实处。

    在设计课时,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杨艳11
    杨艳11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7-23 21:33 编辑


    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分析: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2.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台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猜一猜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板书:猜一猜)
    
      生 1: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2.  掂一掂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用手掂一掂来比较它们的重量,同学们还是出现了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3.  称一称
    
      师:用秤来称一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今天,老师刚好准备了一个台秤。关于台秤,你们都了解哪些呢?
    
      生 1:我知道这个台秤最多能称 5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台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
    
      <b>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b>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 认识千克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请看活动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各称出 1 千克的苹果和 1 千克的食盐)小组合作开始。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你们称出的 1 千克食盐有几包?
    
     生:2 包
    
     师:1 千克的苹果有几个?
    
     生:5 个,6 个,8 个等等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生 3:我认为是 3 号盒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活动 2:估一估你的书包有多重
    
     师:你们能估一估你的书包有多重吗?用手拎一拎吧。
    
     生 1:我猜我的书包重 5 千克。
    
     师:你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称一称你的书包。哇,你猜的真准确!
    
     2. 认识克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1 枚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两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班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2 个回形针、等等)
    
     3. 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你们还能用我们刚才称的两包食盐来解释这个结论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 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一包食盐重 500 克,两包食盐一共重 500+500=1000 克,我们用秤称两包盐重 1 千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还能像他这样来说一说。
    
     <b>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b>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三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我会连:
    
           9136<font face="宋体">      </font>         1 克
    
      <font face="宋体">  </font>  

    91379140 5 千克

                                              9138<font face="宋体">             20 千克 </font>

                                                9139                                                    <font face="宋体">1 千克 </font>

    2.提高练习
    
    我会判:                          
    
    (1)1 千克 = 1000 克。                                          (  )
    
    (2)1 个乒乓球约重 3 千克。                                      (  )
    
    (3)小胖今年 7 岁,体重 2 千克。                                   (  )
    
    (4)3 千克石头比 3 千克木头重。                                   (  )
    
    3. 拓展练习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的 400 千克大枣、5 克糯米和一捆粽叶,还有 5 克鸡蛋,500 千克白糖。走出超市,我们又去市场买了一条 300 千克的鱼,2 克苹果,然后我们高兴地回家了。
    
    <b>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b>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图片:

    1.png 2.png 3.png 4.png 2.png

    wx_smCKd2k2
    wx_smCKd2k25年前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杨艳11
    杨艳11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9-15 08:49 编辑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2.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盘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 “比眼力” 的游戏,看谁眼力好,脑子灵活。请看清屏幕上每一个字的颜色,大声的说出来,比如 —— 好玩吗?—— 都错了,应该说 —— 红!都错了,不玩了。换个游戏好不好?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看一看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

    生 1: 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 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生 3:我认为它们一样重。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1. 掂一掂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掂一掂,还是不能确定,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的比较它们的轻重呢?用什么来称?(用秤来称一称)那你们知道哪些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秤吧!请你们大声的说出它们的名字。

    1. 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就用盘秤来称东西。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千克→ kg )

    我们先来称棉花,在称东西之前呀,我们要看看指针有没有指向零刻度,开始称了,轻轻的把棉花放到秤盘上,放平放稳,看看它有多重?铁也是 1 千克,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

    今天,老师特意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盘秤。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台盘称,

    生 1:我知道这个盘秤最多能称 10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台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刚才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较物体的轻重。(贴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 认识千克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称之前请先看活动要求。我请一个同学来读活动要求,老师看看谁听的最认真。你们能按要求做到吗?好,等下称出的 1 千克盐请放到白色塑料袋内,称出的 1 千克苹果放到红色塑料袋内,开始活动。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刚才你们称的 1 千克食盐有几袋?请各小组长汇报结果。1 千克苹果有几个?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看来,同样是 1 千克的苹果,由于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其中只有 1 个盒子重 1 千克,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第一个请我们班最强壮的男孩子上来,第二个请我们班最娇小可爱的女孩子,第三个请最守纪律的(最爱动脑筋的,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你啦。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哦,先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下用手势告诉老师。一、二、三,请选择,不许变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生 3:我认为是 3 号盒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1. 认识克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般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3 个曲别针、等等)

    1. 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如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公斤” 就是 “千克”,“1 公斤” 等于 “1 千克”。(板书:1 千克(KG)=1 公斤 = 2 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两道练习 题。

    1.基础练习

    我会判:

    (1)1 千克 = 1000 克。 ( )

    (2)1 个乒乓球约重 3 千克。 ( )

    (3)小胖今年 8 岁,体重 2 千克。 ( )

    (4)3 千克石头比 3 千克木头重。 ( )

    1. 提高练习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 克苹果和 1 克梨,还买了一个 50 千克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 克了!

    9 时,我们来到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可真多呀!我估计了它们的体重:一头狮子大约重 350 克吧,会说话的鹦鹉重约 95 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 450 克重。参观完动物园,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多重 <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杨艳11
    杨艳11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9-15 08:48 编辑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2.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盘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 “比眼力” 的游戏,看谁眼力好,脑子灵活。请看清屏幕上每一个字的颜色,大声的说出来,比如 —— 好玩吗?—— 都错了,应该说 —— 红!都错了,不玩了。换个游戏好不好?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看一看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包大大的棉花和一块小小的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

    生 1: 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 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生 3:我认为它们一样重。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1. 掂一掂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掂一掂,还是不能确定,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的比较它们的轻重呢?用什么来称?(用秤来称一称)那你们知道哪些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秤吧!请你们大声的说出它们的名字。

    1. 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就用盘秤来称东西。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千克→ kg )

    我们先来称棉花,在称东西之前呀,我们要看看指针有没有指向零刻度,开始称了,轻轻的把棉花放到秤盘上,放平放稳,看看它有多重?铁也是 1 千克,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

    今天,老师特意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盘秤。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台盘称,你们能看出这台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吗?

    生 1:我知道这台盘秤最多能称 10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盘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刚才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较物体的轻重。(贴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 认识千克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称之前请先看活动要求。我请一个同学来读活动要求,老师看看谁听的最认真。你们能按要求做到吗?好,等下称出的 1 千克盐请放到白色塑料袋内,称出的 1 千克苹果放到红色塑料袋内,开始活动。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刚才你们称的 1 千克食盐有几袋?请各小组长汇报结果。1 千克苹果有几个?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看来,同样是 1 千克的苹果,由于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其中只有 1 个盒子重 1 千克,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第一个请我们班最强壮的男孩子上来,第二个请我们班最娇小可爱的女孩子,第三个请最守纪律的(最爱动脑筋的,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你啦。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哦,先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下用手势告诉老师。一、二、三,请选择,不许变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1. 认识克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般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寻找 1 克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3 个曲别针、等等)

    (4)感受几克

    小组合作,在学具筐里找到标有 10 克、100 克、500 克的物品,轮流掂一掂。

    1. 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如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公斤” 就是 “千克”,“1 公斤” 等于 “1 千克”。(板书:1 千克(KG)=1 公斤 = 2 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两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我会连:

    9721

    2.提高练习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 克苹果和 1 克梨,还买了一个 50 千克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 克了! 
    
    9 时,我们来到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可真多呀!我估计了它们的体重:一头狮子大约重 350 克吧,会说话的鹦鹉重约 95 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 450 克重。参观完动物园,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多重 

    ——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图片:

    图片1.png

    gyh
    gyh5年前

    重视学生的生活感知,让学生经历看、掂,称等活动,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认知 “克和千克”,练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很生活问题 —— 改数学日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yuan19900929
    yuan199009295年前

    通过杨老师教学设计的学习,我体会到度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gyh
    gyh5年前

    用台称来亲历称的过程,体验 1 千克的实际质量,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相信学生会印象十分深刻的。有了 “1 克”、“1 千克” 这些标准量的认知感受后,对于其他的质量的理解就变得简单了。

    gyh
    gyh5年前

    "除了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如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公斤” 就是 “千克”,“1 公斤” 等于 “1 千克”。(板书:1 千克(KG)=1 公斤 = 2 斤)"

    这里的 “公斤” 的引入很有必要,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就是 “公斤”,而非 “千克 ",但是否有必要板书呢?个人认为这儿只需要说明就行,不用强调。

    怡然0913
    怡然09135年前
    杨老师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真切感知 “度量” 以及度量单位,在掂一掂、猜一猜的过程中正是学生度量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丰富经验,感受 “度量” 单位的不同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kaka5729
    kaka57295年前

    杨老师这节课情境引入比较吸引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各种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充分感受重量单位 “千克”。

    轻松何
    轻松何5年前

    “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学生对质量、重量的感受更加深刻。

    白兔老师
    白兔老师5年前

    本节课所设计的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对于质量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模糊→初感→明晰

    让学生在感受、感觉中建立了概念

    lixingrong
    lixingrong5年前

    质量单位最容易错的就是给一些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根据经验填单位,所以,我认为杨老师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积累经验

    果冻
    果冻5年前

    杨老师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多看了好多遍!

    wx_Xz8aoXTd
    wx_Xz8aoXTd5年前

    在整堂课中,充分的让学生经历,感知,重量的单位。并了解重量不与大小有关。要了解重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从直观到感知到准确的度量。

    雷秋月
    雷秋月5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动手感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 1 千克的实际重量,印象深刻,易于接受。

    cj0811
    cj08115年前

    本节课,老师以操作贯穿始终。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宇彤_IOOxg
    宇彤_IOOxg5年前
    杨艳 11 发表于 2019-7-19 11:19
    
    选题思考: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选择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 ...

    动手操作使学生逐渐感悟度量的数学本质和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

    宇彤_IOOxg
    宇彤_IOOxg5年前

    情境导入有趣,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体验质量概念,感知质量单位。

    李玉明
    李玉明5年前

    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让学生初步感知重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量单位的认识做基础

    李玉明
    李玉明5年前

    利用身边的实际物品感受认识重量单位的多少,直观体会将抽象的质量单位具体成实际物品,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李玉明
    李玉明5年前

    教师设计了看、掂、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大V吴小_n8eHL
    大V吴小_n8eHL5年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 1 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 1 枚 1 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 1 枚 1 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 “克” 的概念教学。—— 吉林榆树 吴迪

    大V吴小_n8eHL
    大V吴小_n8eHL5年前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谢丽
    谢丽5年前
    [gyh发表于2019-9-1511: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6999&ptid=125727)
    
    用台称来亲历称的过程,体验 1 千克的实际质量,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相信学生会印象十分深刻的。有了 “1 克” ...

    老师利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方式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谢丽
    谢丽5年前

    通过对几次教学设计的修改,逐渐凸显了老师从教知识到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有深度的问题创设和有效的活动,对学生估的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30度的_JF3rV
    30度的_JF3rV5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清新淡雅@雪儿
    清新淡雅@雪儿5年前

    通过杨老师教学设计的学习,我体会到度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让学生经历看、掂,称等活动,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认知 “克和千克”,练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很生活问题 —— 改数学日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暖暖
    暖暖5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建立了形象感知,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追梦人
    追梦人5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掂一掂、猜一猜的活动中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真切感知 “度量” 以及度量单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逐渐形成度量意识,积累度量活动经验。 
    dengwj
    dengwj5年前

    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

    swallow9
    swallow95年前

    看了老师的引入,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脑筋急转弯 —— 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谁更重。如果在课堂结尾加入这个脑筋急转弯,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一些惊喜。

    jiangling198101
    jiangling1981015年前

    教师设计各种操作活动,充分的让学生经历,感知,重量的单位,了解重量不与大小有关。

    听雨轩
    听雨轩5年前

    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需要借助大量的操作活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方式对重量单位加深了解和认识。

    李健818
    李健8185年前

    通过杨老师教学设计的学习,我体会到度量单位的教学,用台称来亲历称的过程,体验 1 千克的实际质量,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老师利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方式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王泽月
    王泽月5年前

    重视体验与生活结合,通过掂一掂,量一量,建立千克和克的直观感受

    孙凤兰
    孙凤兰5年前

    重量,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老师通过看一看 掂一掂 称一称 三个可行的环节,把质量这个物理量,对学生来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瑜凤
    瑜凤5年前
        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1526241994
    15262419945年前

    (许可) 本节课的实际更加注重学生对物品实际重量的感知,老师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1000 克 = 1 千克,也就是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不扎实,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能够增加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1000 克 = 1 千克换算的练习呢

    黑龙江大庆米娟
    黑龙江大庆米娟5年前

    在设计课时,教师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5222319951230
    152223199512305年前

    毕金明: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为学生准备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食盐、硬币、苹果等多种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 “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实处。

    文小杨怡琳
    文小杨怡琳5年前

    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5222319951230
    152223199512305年前

    毕金明: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AAA
    AAA5年前

    课堂最初杨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让学生看一看,眼睛解决不了就掂一掂,估一估不太准确就选择称一称的操作,一切自然流畅,杨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们感受了数学的生活趣味。 宋贝迪

    姜羽秋
    姜羽秋5年前

    这节课中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与克进行了充分的感知,帮助学生较好地建立了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较好实现。

    lianglaoshi
    lianglaoshi5年前

    杨老师在设计课时,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香草山shine
    香草山shine5年前

    (湖北宜昌王芳)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先猜测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的重量,让学生先 “犯错”,接着又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产生不同意见,引入为了准确,需要用称来测量,这样的设计很新颖,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一个易错题。

    翰林贾斐斐
    翰林贾斐斐5年前

    整节课教师很用心地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物品,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质量,对于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翰林贾斐斐
    翰林贾斐斐5年前

    教师在导入时创设了有趣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方式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发展。

    maryliuxin
    maryliuxin5年前

    本节课很好的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是一节有经历、有体验的课。

    tjr
    tjr5年前

    个人觉得导入部分,由看到掂,引出秤的方法有点慢。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时学习比轻重教材就是这个思路,说明此时学生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识,所以此处可以不设置这个环节,直奔主题。

    翰林贾斐斐
    翰林贾斐斐5年前

    希望下次能看到教师关于度量的认识和思考,本节课对学生质量的实际意义认识的很深刻。

    燕子1209
    燕子12095年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应用意识。

    燕子1209
    燕子12095年前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遵循新课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 “千克和克” 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本单元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重要内容。量的认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 “量” 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有准确的认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上说,要在一个抽象的观念刚建立后立即准确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有困难。因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loveliness: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 “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5590282699
    155902826995年前

    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时时,使用了 2 分硬币、1 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等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念;在导入新课、认识各种常见的秤时使用电脑课件给学生提供较强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的茉莉
    爱的茉莉5年前

    重视学生感知,让学生经历看、掂,称等活动,认知 “克和千克”。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练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很生活问题 —— 改数学日记。

    听雨轩
    听雨轩5年前

    借助具体实物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但课堂实施中会出现各种新的生成,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几种预设,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3:53 · PVG 11:53 · LAX 20:53 · JFK 23:5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