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丁丁糖082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成都市行知小学校基地 丁颖 3上《什么是周长》

  •  
  •  
    丁丁糖0822 · 3年前 · 123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22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市行知小学校的教师丁颖,非常荣幸可以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活动专场!我的参赛内容是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何思燕、万芩伶、叶子涵三位老师一起紧紧围绕本次的活动主题并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节课,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同时我们也将虚心地向其他团队的老师学习,认真研读每一份帖子,不断的完善自我。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预祝各团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32#r_102677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32#r_102678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32#r_102679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32#r_102680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000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32#r_119985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0022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1905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1910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32#r_119996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2480

    课堂实录视频:https://bbs.xsj21.com/t/1932#r_122545

    123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59 条回复   2021-09-16 22:13:18 +08:00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自己亲身参与的东西。我们首先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体验 “量”,再发展对 “量” 的感受,最后才能建立量感。关于量感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由于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采用 PPT 课件直接演示,导致孩子再学习过程少缺少了动手操作参与实验的机会,所以导致孩子缺少了建立量感的机会。所以我们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就是要引导孩子在真切的实验活动中培养量感。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品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对于数量与量级的感觉,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只有长期在活动中体验到 “量”,才会形成 “感”。在教材中《什么是周长》这一课,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行知小学校

    丁颖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学习难点: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学学具:水彩笔、绳子,直尺、树叶

    学情分析:从知识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从能力来看,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以获取更多的、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形成量感。

    教材分析: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的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到图形边线的长度,从一般性角度引入,生活中任意的物品入手,帮助学生全面建立周长概念。

    教学预设:

    【一、触发环节】

    1. 初步感受 “一周”

    师:紧张激烈的奥运会刚刚结束,就有几个小朋友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相约要好好的比赛一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究竟是谁 to be no.1?

    (播放视频)

    师:这场比赛好像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就结束了,咋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好,那现在我们好好的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同学的运动轨迹。

    (PPT 运动轨迹展示)

    学生看完视频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正确的运动轨迹。

    师总结:那就是说,我们应该绕操场的边缘跑,还必须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师:那现在我们当个小裁判,看看哪个同学的运动轨迹是正确的。

    (PPT 运动轨迹展示)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那现在,假设我们把操场缩小,变得只有数学那么大,那我们的比赛路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谁来摸一摸。

    生展示。

    【二、探究环节】

    1. 独立研习、探寻新知:

    (1) 感受生活中的 “一周”—— 教室里面的物品的 “一周”

    师:同学们刚刚找到的是数学封面的一周,那我们生活中别的物体表面有没有一周呢?快在教室里面找一找,并且摸一摸。

    学生可能会找到文具盒表面的一周,黑板面的一周,窗户的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跑步抄近道这个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2)

    动手描出 “一周”

    预设情况:

    1. 学生在描长方形和圆形一周时基本没有问题。

    2. 描五角星一周时学生画了内部线条。

    学生产生争议,师总结 “一周” 指图形的边缘线。

    3. 描∠一周时学生画了两边。

    学生产生争议,师总结 “一周” 指从起点沿边缘线又回到起点。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能不能够添一笔,让他可以画完一周呢?

    学生大部分可能都会出现画一条线段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画波浪线等等,只要能够将图形密封即可。

    【设计意图】量感的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当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时,会发现,有些图形可以轻松找到 “一周”,但是有些图形可能会有多余的线条让学生纠结应该走哪一条路,也有一些图形没有办法回到起点,所以我们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并且通过动手引出了 “封闭图形”,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1. 同伴研讨、探究解惑:

    小组合作从信封四个图形中任意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测量它的一周的长度 ❤ □△○ ),并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测量方法最多,最准确。

    学生预设情况:

    选择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人数最多,方法也比较统一,都是使用直尺测量。同时在讲解长方形一周长度时候也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铺垫。

    选择圆形和爱心形状的人数较少,方法多样性,强化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我们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我们不再是简单的陈诉知识,而是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活动的安排是让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做好铺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认识周长

    师总结:同学在刚刚的测量活动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呢?

    师:其实同学们刚刚测量出来的长方形一周长度是 XX 厘米,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换句话说,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我们的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那谁来找找看我们生活的物品,说一说什么是他的周长呢?快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学生自己照样子说一说。

    师:那我们的图形有周长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事正方形的周长呢?

    【三、提升环节】

    师:刚刚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什么是周长,还知道了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是不同的。现在 我们就要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明和小刚赛跑,裁判宣布的比赛路线如下,小明沿图 1 边线跑,小刚沿图 2 边线跑,可是小刚觉得比赛不公平,他的路线要长一点,同学们你们觉得裁判公平吗?

    【设计意图】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有普遍的运用,活动的层次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提升量感。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丁丁糖0822 丁老师的设计中,探究环节动手描出 “一周”,同时出示封口的五角星图形和不封口的角,让学生描出边线,在描角时,丁老师能引导利用对比,使学生明白有的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无法描出它们的 “一周”。我认为这一环节设计的很巧妙,通过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的对比,进一步的完善周长的概念。

    李荣莲1
    李荣莲13年前

    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李荣莲1
    李荣莲13年前

    @丁丁糖0822 ,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教学中教师引导孩子在真切的实验活动中培养量感。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

    李荣玲
    李荣玲3年前

    教师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时,会发现,有些图形没有办法回到起点,所以我们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并且通过动手引出了 “封闭图形”,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孩子在真切的实验活动中培养量感。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这一过程是值得我学习的。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天空
    天空3年前

    丁老师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abcd1234cn
    abcd1234cn3年前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设计有层次性和灵活性,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开开
    开开3年前

    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天津河西韩青峻
    天津河西韩青峻3年前

    “量感” 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仅要知道学生熟悉什么,还要知道他们熟悉多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天津河西韩青峻
    天津河西韩青峻3年前

    培养量感有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计量单位是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将计量单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

    天津河西韩青峻
    天津河西韩青峻3年前

    如何使学生从对 “周” 的理解进一步达到对 “周长” 的理解,丁老师在两者之间有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的一周边线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一周边线谁长谁短,并且还将两个图形的边线给拉直,进行比较。

    天津河西韩青峻
    天津河西韩青峻3年前

    丁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以 “动手” 促 “动脑”,不断促进孩子们对周长深入体验。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数一数的操作;尤其是小组协作量一量的操作;这样不同程度的操作,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

    天津河西韩青峻
    天津河西韩青峻3年前

    在课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之后,丁老师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量头围、腰围、做相框等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事例,再次回归生活,为周长寻求生活情境的释义。这样的做法,既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周长的联系,又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体验,对周长的理解更实际、更丰富。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杜国婷
    杜国婷3年前

    “量感” 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zyc
    zyc3年前

    教师让学生通过 “描一描”、“摸一摸” 等活动,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15948008775
    159480087753年前

    丁老师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丁老师的设计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了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丁老师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周长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进入图形计算的单元学习,但周长的学习是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的基本概念,知道需要用长度单位来刻画,认识周长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理清楚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红莲碧荷
    红莲碧荷3年前

    丁颖老师本节课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

    红莲碧荷
    红莲碧荷3年前

    通过设计有层次、灵活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变得只有数学那么大” 这里少了一个书字吧?通过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情境设计很有新意。 感受生活中的 “一周”,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封闭图形” 需要老师提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升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很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两幅图从距离来说是相等的,但是如果跑步,上面的图是跑直线,会更快一些,下面的图需要转弯,会花多一些时间吧?所以这道题改成走比较好一些。虽然这道题重点在探讨路程一样长,但是赛跑就要比谁快,这里就涉及到生活中的数学。我觉得这道题可以改成沿着两种路线走,谁走的路程长?

    呼延芳
    呼延芳3年前

    趣味性极佳!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既是培养学生,也是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升华。从做中学,实实在在的把知识变成可观,可触,极度便于理解周长的概念。

    牛牛
    牛牛3年前

    丁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丁老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

    倪婵娟
    倪婵娟3年前

    量感的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当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时,会发现,有些图形可以轻松找到 “一周”,但是有些图形可能会有多余的线条让学生纠结应该走哪一条路,也有一些图形没有办法回到起点,所以我们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并且通过动手引出了 “封闭图形”,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13944050960
    139440509603年前

    本节课学生亲身参与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长度,获得对 “量” 的主观感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量感”。在比较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在探索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异同,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Yangli
    Yangli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跑步抄近道这个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学生印象。

    liutong
    liutong3年前

    教师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探索研究的方式引入概念。重视创设情景,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田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入手,驱动了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15534364866
    155343648663年前

    本节课用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个好头。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 “一周” 和动手描出 “一周” 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并且通过动手引出了 “封闭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丁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制造矛盾点,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丰富量感,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做好铺垫,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8398033378
    183980333783年前

    教师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13663597570
    13663597570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跑步抄近道这个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15928411273
    159284112733年前

    学生的量感是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中生长的,因此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并让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

    15928411273
    159284112733年前

    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有普遍的运用,活动的层次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提升量感。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量感” 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本节课中,田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入手,驱动了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1129377906@qq.com
    1129377906@qq.com3年前

    亮点在于课后习题的设计,提升环节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平移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总结出形状不一样,但周长可能是一样的。

    17722827238
    177228272383年前

    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教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活动设计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既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邓怡岑
    邓怡岑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跑步抄近道这个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实的去体验,体会,去感觉。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感觉对教材第四个小绿点: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这个环节处理稍微薄弱了一些。个人觉得这一环节其实可以发展学生的量感。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行知小学校 丁颖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技能。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 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 :探索多边形及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度量方式。

    教学学具: 水彩笔、绳子,直尺、卷尺、圆规、树叶等。

    学情分析: 从知识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从能力来看,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以获取更多的、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形成量感。

    教材分析: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的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到图形边线的长度,从一般性角度引入,生活中任意的物品入手,帮助学生全面建立周长概念。

    教学预设:

    【一、触发环节】

    1. 初步感受 “一周” 旁边:由于最近恶狼频繁出现在山谷中,农场主损失惨重,所以新招来了 2 位牧羊人,来守卫农场。但是只有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获得工作的机会。很快农场主带着 2 位牧羊人来到了第一块土地展开比赛。

    师:同学们,想不想走进这一个农场,和牧羊人们一起展开竞争呢?

    师:第一块土地上面养着肥肥的山羊,现在农场主要求,给这块草地安装围栏以抵御外敌,想一想如果是你来设计围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两位牧羊人的设计图吧。(PPT 展示) 1 号:没有围完整块草地 2 号:围栏在草地内部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农场主,你会选择哪一个的方案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正确的方案就是应该沿着草坪围绕一周对吧。看来这两个牧羊人候选人还没有我们专业呢。

    【二、探究环节】

    1. 独立研习、探寻新知:

    (1)感受物体表面的 “一周” (PPT 展示)草坪一周的边线将其拉直。 师:同学们刚刚在草坪上找到上的这一条线,那别的物体中有没有呢?请你找找看。 学生可能会找到文具盒表面的一周,黑板面的一周,窗户的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搭围栏的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

    (2)感受平面图形的 “一周” 师:刚刚同学们在物体表面找到了一周,那平面图形中是不是也有这一条线呢?请你找一找,并摸一摸。

    2. 同伴研讨、探究解惑:

    师总结:看来我们的这个一周,不仅在物体表面上有,就连我们的平面图形也有。

    旁白:说着说着,农场主带着这两个牧羊人继续往前走,出现在牧羊人眼中的是几块形状各异的草地,形状如下,现在农场的要求必须找到围栏的具体长度。他会选择一块使用围栏最少的草地圈养肥牛。看到这样的草地可把这两个牧羊人吓坏了,一口咬定这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现在我们把这块草地缩小成一个模型,我们先用这个模型为例,请你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草地并测量。

    学生预设情况:

    选择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人数最多,边都是线段围成的,可以使用直尺测量。同时在讲解长方形一周长度时候也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铺垫。

    选择圆形,五角星的人数较少,提倡方法多样性,和强化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师总结:看来同学测量的方法可真多啊,那刚刚我们煞费心机的找到的一周长度究竟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我们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我们不再是简单的陈诉知识,而是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活动的安排是让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做好铺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认识周长

    师:其实同学们刚刚测量出来的长方形一周长度是 XX 厘米,就是这长方形的周长。换句话说,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我们的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那谁来找找看我们生活的物品,说一说什么是他的周长呢?快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学生自己照样子说一说。

    师:那我们的图形有周长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事正方形的周长呢?

    【三、提升环节】

    旁白:小朋友可真厉害啊,到了最后一个关卡了,那就是解决邻里纠纷,农场主老是和邻居发生争执,原因就是两个人老是为了谁家的草地的围栏最长和暗自交警,农场主需要一个人来好好评评理,把邻居 pk 下去。

    师:同学们,请你好好思考一下,两块菜地,那一个更大呢?并说明理由。

    第一轮比赛场地:

    第二轮比赛场地:

    牧羊人意见:

    第一组面积大的周长最长。

    第二组图形复杂的周长大。

    师:请同学思考一下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设计意图】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有普遍的运用,活动的层次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提升量感。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一稿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 “认识” 上面,计算应该弱化,主要是让学生基于量感的更多的感受到周长的意义,第一是指一周,第二是指长度,所以在认识周长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有效的情景,才能深化量的感知,在教案中有眼睛看,触觉摸等活动安排,但是对于摸一摸的活动设计,在试讲中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例如说,学生在介绍身边物品的周长时,会准确的说出什么是它的周长,但是手没有动起来。所以一味的走流程照本宣科的方式是没有办法让学生进入到蚂蚁跑圈的情景中的。在摸一摸的环节前面,教师可以先举个例子,用手指走一圈演示,这样学生才可以明白,当周长转移到了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

    当小蚂蚁走完一圈之后了,小朋友描出了边线,但是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条线是什么?他存在的意义就是蚂蚁走过路线吗?当然不是了,对于叶子而言就是它的一周的长度。那么周长的 “长” 的意义就是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每个同学使用的叶子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长短之分,从而体现出周长有长有短。

    不论什么学科,学生一定要在自己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量感,所以一定要开展丰富的测量活动,再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测量。最后一个测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自主选择工具以及方法。在不断是尝试之后,找到最优的测量方法。量感这种数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量的体验越多,学生积累的经验就越多。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二稿反思:

    二稿最大的变动就是把情景给刻意的改动了,没有使用书上原始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图,为了激趣而刻意的创设情景反而导致学生对于周长理解不到位,蚂蚁爬树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起点即终点的动态展示相当清晰,而且小蚂蚁在树叶爬行留下的痕迹就是树叶的边线。同时为了体现周长概念中的长的概念,就必须将二维平面上的线条取下来后的长度做一个比较。二稿的设计是一个静态的展示,所以学生缺少了动手的体验。

    还有学生在最后测量时,必须让小朋友有参与度,对于圆规,居然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思考,为什么要准备一个圆规呢?一个画圆的工具,在测量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放弃圆规这个工具,使用别的常规工具。所以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就必须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意义,探究性的活动设计,适当的拓展教材可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从开课的设计就应该是激活量感,探究环节就是发展量感,而拓展量感就是应用量感,所以小组合作时,应该先在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这样才能相互的启发,探索到新的测量方法。

    李荣莲1
    李荣莲13年前

    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成都市行知小学校

    丁颖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活动,从而发展量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技能。

    学习重点:

    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探索多边形及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度量方式。

    教学学具:水彩笔、绳子,直尺、卷尺、圆规、铁丝、树叶等。

    学情分析: 从知识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从能力来看,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以获取更多的、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形成量感。

    教材分析: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的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到图形边线的长度,从一般性角度引入,生活中任意的物品入手,帮助学生全面建立周长概念。

    教学预设:

    【一、触发环节】

    1. 独立研习、探寻新知:

    (1)看一看:

    师:大家都说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快看,秋天到了,也到了大暴雨频发的时节,所以我们的小蚂蚁背起行囊出发啦。

    (PPT 展示蚂蚁绕树叶走一圈)

    师:谁能描述一下小蚂蚁的运动轨迹呢?

    学生描述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呀,原来小蚂蚁的运动轨迹从一个点出发,沿着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

    (2)描一描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收集的树叶,假设那一只小蚂蚁现在就在你的树叶上,请你把它的运动轨迹画在纸上。

    学生展示描边线的成果

    预设情况:1. 边线没有封口。2. 画到了树叶内部

    (3)摸一摸

    找生活中的一周:

    师:刚刚小蚂蚁是在树叶上跑了一周,那数学书的一周是什么样的,谁来摸一摸。

    学生上台展示,可以提醒注意学生注意不管从哪个点出发,回到就起点就是一周。

    师:那生活中别的物品有没有一周呢?

    找平面图形的一周:

    师:生活中的物品有一周,那我们的平面图形有没有一周呢?

    教师展示准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总结:同学们可真棒,其实在数学里面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所以数学书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跑步抄近道这个事例,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回归生活,加深印象。量感的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当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时,会出错,比如没有回到起点,我们没有刻意的强调封闭图形,但是以错误的例子入手,让学生从反面了解到了周长一定是封闭图形才有的,所以我们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并且通过动手引出了 “封闭图形”,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 同伴研讨、探究解惑:

    师:看,现在老师要把这条线从树叶上给它摘下来。这就老师树叶的周长了。不知道大家的树叶周长有会不会和老师的长度不一样呢?大家想不想动手验证一下呢?同桌两人合作,找到你需要的材料后动手验证。

    师:看来啊,这个周长,不仅代表一周,也代表它的长度是有长有短的。

    【设计意图】我们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树叶周长谁的长,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我们不再是简单的陈诉知识,而是让学生切实的经历测量过程。活动的安排是让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做好铺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团队研述、探索提炼:

    师: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周长具体是多少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并做好记录。

    (1) 测量树叶的周长。

    (2) 测量三角尺的周长。

    (3) 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三、提升环节】

    师:刚刚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什么是周长,还知道了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是不同的。

    1.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出示书 P45:问题 4)

    2. 请你用这条铁丝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第四稿反思:

    第四稿我们把情境改回到了教材的情境中来,还是以小蚂蚁爬树叶为引入,出现的问题地方是小朋友在找寻身边物品的周长时,边摸边说完成的不好,所以证明前面对于周长中的周理解不到位,对于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不到位,在没有封口和画到内部的两种情况引入有点牵强,与前一个环节没有达到延伸的的关系,应该思考一下,如何通过有趣的情境把这两种错误的画法,体现出来。同时在体现周长中长这个部分时,学生测量时,方法不够多样化。所以只有学生在对于一周理解到位的基础上,才可能通过实现突破。

    丁丁糖0822
    丁丁糖08223年前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授课者:成都市行知小学校丁颖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P45。

    二、学习目标

    (一)结合具体情境和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周长,感知周长,初步认识量感。

    (二)通过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养成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周长,深入丰富量感。

    (三)通过同伴合作,能够借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简单测量不同物体的周长,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提升量感。

    三、重难点

    (一)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二)难点

    能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同时也能准确找到不规则图形周长并测量。

    四、学具准备

    树叶、红绳、A4 纸、七巧板、直尺、软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

    (一)触发环节

    师:小朋友们,在一年级的时候你们在语文课上就听说了,动物王国开大会啦,动物王国开大会啦,那你们知道动物王国开的是什么会吗?原来是蚂蚁部落要开田径运动会了,现在他们邀请你们来观看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呢?

    生:想!

    师:走走走,Let’s go!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熟知的语文课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环节

    1. 独立研习,探寻新知 —— 认识 “一周”

    师:欢迎大家来到一号场馆 - 比谁跑的快,比赛开始,冲刺,比赛结束,我们的冠亚季军已经出来了,可是小蚂蚁争吵起来,都不服气,你们知道他们在吵什么吗?

    生 1:1 号选手跑了一半就没跑了,2 号选手还没跑完就绕着跑了。3 号选手是跑完了的,所以 3 号选手才应该是第一名。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想法?

    生 2:我觉得 1 号第二,2 号第三,3 号第一,因为 3 号是跑完了的。2 号跑了一半就绕回去了。1 号没有绕,所以我觉得 1 号是第二名。

    师:他说到一个关键词,3 号怎么样?

    生:跑完了。

    师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们判比赛成绩无效。那我们再给他们一次比赛的机会吧。

    (设计意图:在 “比谁跑得快” 的背景下,利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比较三只小蚂蚁不同的运动轨迹,初步感知 “一周”。)

    第二轮比赛开始,看看你们支持的选手得的第几名。

    师:那大家觉得这次比赛有效吗?

    生:有效。

    师:为什么这次就有效了?

    生 1:因为这次所有蚂蚁都没有作弊,都跑完了树叶的一圈。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没问题!

    师:那有同学有补充吗?

    生 2:虽然他们的起点不同,终点不同,但是他们每个小蚂蚁都是跑了一圈,绕回到自己的起点。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的话,你们有没有听到?

    生:有。

    师:起点不同,然后呢?

    此处请该生再次是重复。

    师总结:虽然起点不一样但是都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解读学生,补充延边线跑)跑的长短就是一样的。有效的。像这样我们从起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又回到起点就称为一周。(板书:一周)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一周” 是指从起点出发再次回到起点,初步培养学生量感。)

    师:看来同学们是不仅是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还是有当裁判员的潜质。

    2. 同伴研讨,探究解惑 —— 认识 “长度”

    师:那现在我们来到 2 号场馆 - 比谁跑的长,我们的 2 号场馆总共有 43 个比赛场地,总共有 43 个参赛选手,这么多的场地在哪里呢?

    生 1 :我们有 43 个人。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收集的树叶,你能够把小蚂蚁运动的轨迹描在纸上。先拿出白纸。

    生准备学具。

    师:那现在笔尖就是这一只小蚂蚁,请你们找好起点,做好准备。

    师:各个场地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啦!

    师:321,全军出击!

    生自主描线。

    师:好了,基本全班同学都完成了。

    师:看(展示轨迹),这两只小蚂蚁谁跑的长呢?其实就是在比什么呢?

    生 1:比谁的树叶更大。

    生 2 :比的树叶的周长。

    生 3:比的叶子的长度。

    生:叶子哪儿的长度?

    生 4:树叶边缘的长度。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遍?

    生 5:小蚂蚁跑的一圈的长度。

    师:那对于树叶来说,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 “描一描” 的活动,调动学生的触觉,初步建立学生周长的表象 ---“一周” 在哪里。)

    师:可是这条线在纸上?怎么比呢?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生自主讨论。

    师:有结果同学举起小手。

    生 1:用线,用线围树叶边缘,多余的剪掉,然后拉直,用尺子测量。

    请该生上台演示围树叶边线。

    (设计意图:借助 “找表面,围一周” 的活动,再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物体表面一周的理解,丰富周长的表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接下来要干嘛?

    生 2:把线扯下来,拉直,用尺子测量。

    多请几个小朋友继续剥。

    师: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剥,剥着剥着又回到这个地方。我们撕下来的这条线就小蚂蚁跑过的路线长度也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我的这条线这么长,那你们的和丁丁老师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设计意图:化曲为直)

    师:请同学在组内估一估,选一名小蚂蚁爬行长度最长的代表小组 PK。

    请各个小组派出的代表 PK 绳子的长短。

    (设计意图:比一比谁的一周更长,调动学生的视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深入体会周长的含义。)

    师追问:看来不同的叶子一周的长度是?

    生:不一样的。

    师: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因为叶子的形状不同,所以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

    师:现在丁老师手里有两根从不同树叶上剥离下来的绳子,他们长度一样,就说明它们长得完全一样。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 1:形状不一样。(上展台展示),有一些是弯的,有一些是圆一点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掌声送给她。

    师:在数学上,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就称为这个图形周长。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来剥一剥呀?

    生:想!

    师:那就打开信封,实现你们的小心愿吧。

    生自主剥信封里的图形。

    师:那你知道,你剥出来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吗?

    板贴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有没有同学想上来剥一剥?

    生举手。

    生 1:我剥的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 2:我剥的这条线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生 3:我剥的这条线的长度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师:同意吗?

    生:同意!

    3. 团队研述、探索提炼 —— 测量周长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周长究竟有多长呢?

    生:想!

    师:接下来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如何测量一下三角形的周长呢,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工具有绳子、直尺、软尺、圆规还有彩笔。

    师下去巡视,进行指导。

    师:刚刚老师走下来搜集到你们遇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不用的测量工具可能会带来误差。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圆规的使用。这边这个小组一直想用圆规,可是又不知道怎么用。那我们先来看看其他方法吧,待会我们再用圆规。

    师:来,第一种,有没有同学用皮尺?

    第一组展示汇报,方法:用红绳围三角形,再用皮尺量红绳。

    师:这个小组是这样使用皮尺的,有没有其他方法使用皮尺呢?

    第二组:我们组比他们组少做了一步,我们没有围线,直接用皮尺围三角形的边缘一周。(小组合作,上台展示,一边展示一边讲解。)

    师:除了这两组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圆规。

    师:有同学尝试了圆规。

    请生上展台展示圆规的测量方式。(小组合作,尺规作图,用圆规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边,然后将三条线连续相加。)

    师:下面的同学看懂他的方法了吗?

    生:看懂了。

    (设计意图:周长是指一周实际的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把一周有多长说清楚,才会更深入地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动手测量,获得丰富的量态感觉,积累测量图形周长的经验,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

    (三)拓展环节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什么是周长,不同的方法去测量周长,完成得都很棒。那下面的几个图形,请你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出示问题串 4)

    生 1:我觉得是第三个。

    生 2:我觉得是第二个。

    生 3:我觉得是第一个。

    师:那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那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 45 页。

    生自主完成,师巡视。

    师:好了,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丁老师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他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 1:投影数学书,展示,我的方法是一格一格跳。一格格数,1、2、3……20,,所以是 20 厘米。

    师:除了跳格子的数法,还有没有其他数法呢?

    生 2:展台展示,题目说一格格子的边是 1 厘米,那我就来数一下有几个格子的边。

    边画全班同学一起数。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都可以。

    师:那第二个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18 厘米。

    师:第三个图形呢?

    生:30 厘米。

    (设计意图:度量包括度和量,度指度量单位,量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量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通过数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有很多收获,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生 1 :学到了什么是周长。

    生 2 :学会了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生 3:我学会了怎么使用圆规。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下节课我们再来玩周长,好不好?

    生:好!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16:57 · PVG 00:57 · LAX 09:57 · JFK 12:5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