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35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19 21:14:55 +08:00
10 G 10 S 75 B
大脸猫爱吃鱼 的最新回复

教案终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2/3/4 厘米长吸管、5 厘米长纸条、书夹、橡皮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有几位小朋友想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你说的工具不一样,其实就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师:你在哪里见过厘米呢?

预设:直尺上。

师:直尺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在直尺上像 0-1 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是 1 厘米。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并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生: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 1 厘米。

总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2)找一找 1 厘米,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找一找这些吸管中哪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师:你能想一想、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吗?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用 1 厘米测量学具长度

师:同学们,你能借助刚刚对 1 厘米有多长的感觉,估一估老师手上这根棉签的长度吗?

生:估计棉签长度。

师:为什么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呢?看来大家对厘米这个新朋友还不够熟悉,下面就让我们跟随 1 厘米去认识更多厘米的好朋友吧。

师:你能用刚刚找到的 1 厘米(吸管 / 食指指甲盖的宽)测量学具袋里面学具的长度吗?

生:测量并记录。

小组合作:

1. 在小组内交流刚刚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2. 交流时首先说我使用的是吸管的长或食指指甲盖的宽,测量结果是 )厘米。

生:全班汇报交流。

师:刚刚同学们把长度为 1 厘米的吸管作为标准,通过 1 厘米的不断累加测量了这些学具的长度。我们已经对几厘米有多长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现在你能再来估一估这根棉签的长度吗?

生:估计棉签长度。(比前一次估计更加接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四:巩固应用,发展量感

(1)辨析测量方法

师:棉签的长度到底是多少,笑笑请来了几只小熊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谁对谁错吧。

生:辨析测量方法。

师: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依次汇报自己的想法。

总结:从 0 刻度开始测:棉签一端对齐 0 刻度,看棉签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不从 0 刻度开始测:数棉签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2)直尺应用

师:认识了直尺,你会用了吗?完成练习,完成后思考为什么?

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你能估一估铅笔的长吗?数学书的长?黑板的长?黑板太长了,厘米只用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还有新的标准,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暑假网络研讨

返校研讨

磨课

研讨

磨课

研讨

磨课

总结:

本次通过对《课桌有多长》这一课的反复修改、调整教学设计到磨课,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厘米这个看上十分简单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却是很抽象,怎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我们设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了用 1 厘米长物体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并辨析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实践操作活动,这些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学生在刚开始估棉签长度估成 2、3 厘米,到最后再估棉签的长度时,估计的长度都在 7、8、9 左右,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让学生经历 “有过程的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稿反思

大家好,现在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三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长度都为 1 厘米的不同物品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延伸至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认识到厘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

本次教学设计在注重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去测量,从开始无处下手到最后轻车熟路,也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对直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是在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找到的 1 厘米(1 厘米长的吸管)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时,直接让学生自己开始测量。由于准备的学具有点多,学具袋总共有将近 10 件物品,同学们拿到后无从下手,不知道要测量哪一个物体的长度。所以在此环节就显得学习过程不是很紧凑,由于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经过我们团队老师研讨后,一致认为要将学具更加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寻找生活中学生更加常见的物品来建立对几厘米的量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借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案三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 厘米长吸管、4 厘米长纸条、橡皮、扑克、钢夹、棉签,粉笔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小朋友们,后勤部的李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李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并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2)找一找 1 厘米,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找一找这些吸管中哪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找几厘米,建构几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请你用刚刚找到的长 1 厘米的习惯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填一填,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习惯物品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吸管,数个数得出纸条的长度是 4 厘米。一根吸管是 1 厘米、两根吸管是 2 厘米...... 起始位置是 0,单位是厘米(课件展示,标好刻度和数字),其实我们的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师:同学们对尺子并不陌生,找一找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单位:cm。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②数字:把它叫做刻度。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刻度尺上的数字是从 0 开始,并且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③长短不一的线:把它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一根最长刻度线。两个数字之间有很多根最短的刻度线,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更小的长度单位时会深入学习。数字 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把它叫做 0 刻度线,表示开始的意思。两根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规定刻度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1)用尺子量一量直线的长是多少?

师:请你用尺子量一量下面这条直线的长度。

生:量一量直线的长度,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测量的,汇报交流。

总结方法:直线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直线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熊他们是这样测量的,你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说一说。

生:辨析测量方法,说出错误原因,总结正确测量方法。

1. 铅笔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直线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2. 数一数直线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呢?

得到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就是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2)用直尺画一条长 5 厘米的直线。

生:操作。

总结方法:从 0 刻度开始,要画几厘米就在刻度几停笔。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5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你能估一估铅笔的长吗?数学书的长?黑板的长?黑板太长了,厘米只用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还有新的标准,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大家好,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学会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本次教学设计更加注重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但是一稿在教学引入时设计的是学生看测量金箍棒的视频,发现金箍棒不是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所以为什么几个小朋友测量结果会不同并不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就大大减弱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所以在二稿中对教学引入做了修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是不相同的,设计让学生同桌合作,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长,进而引发强烈的认知冲突,深刻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在开课时也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无限的期待。

但是本次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虽然在比一比,找一找的活动中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但是在估几厘米物体长度时还是有困难,所以经过我们团队研讨后,思考还需要再设计一些实际感受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量、测更多生活中的物体,建立更多几厘米的表象,理解几厘米是通过 1 厘米不断累加的。

教案二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 厘米长小棒、4 厘米长纸条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小朋友们,后勤部的李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李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这个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把它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现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师:收回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吗?用手指比出 1 厘米。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来验证谁比得更准确。

(2)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手指的宽、上门牙的宽、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师用长 1 厘米的小棒验证)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认识直尺,亲历直尺产生过程

师:把 1 厘米长的小棒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纸条有多长?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预设:①4 根小棒长②4 个 1 厘米长③4 厘米长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小棒,数个数得出纸条的长度是 4 厘米。一根小棒是 1 厘米、两根小棒是 2 厘米...... 起始位置是 0(课件展示,标好刻度和数字),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寻找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单位:cm。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②数字:把它叫做刻度。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刻度尺上的数字是从 0 开始,并且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③长短不一的线:把它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一根最长刻度线。两个数字之间有很多根最短的刻度线,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更小的长度单位时会深入学习。数字 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把它叫做 0 刻度线,表示开始的意思。两根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规定刻度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例如: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吗?

生:寻找 1 厘米。

活动要求:

①独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

②组内说一说各自找到的 1 厘米,交流补充。

③一组上台汇报找到的 1 厘米,其余同学质疑提问。

④得出结论:相邻两个数,他们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3 厘米呢?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 0 到第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师:估一估,你的铅笔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设计意图】通过估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师:到底我们估得对不对,让我们来实际测量验证一下吧。

生: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测量的,汇报交流。

师:小熊他们是这样测量的,你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说一说。

生:辨析测量方法,说出错误原因,总结正确测量方法。

1. 铅笔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2. 数一数铅笔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呢?

得到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就是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巩固应用,发展量感

学习了关于厘米的知识,你能接受挑战吗?

(1) 断尺量小棒

生:看图直接说出小棒长度,并说明原因。

师:数出几个 1 厘米,合起来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直线

生:先独立完成,再上台展示,总结画法。

师:直尺放平,从 0 刻度开始,要画及厘米就在刻度几停笔。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4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也认识了直尺,还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下课后小朋友们去测测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 板书设计

一稿反思

大家好,接下来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一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学会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设计上

1. 通过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本节课我设计了利用 1 厘米长的吸管,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比一比、找一找” 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 “找一找” 环节中,学生找身边长度为 1 厘米的物体都找得比较准确,说明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量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经历尺子产生过程,认识并学会使用尺子

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经历尺子产生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借助长度为 1 厘米的吸管测量纸条的长度。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辩论和完善测量方法,从开始粗略移动吸管测量,到边移吸管边做标记,再到记录好移动的次数,标上数字。学生们都十分投入,本环节不仅为后面认识和使用尺子奠定基础,还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几个 1 厘米是这么长。

3. 进行估计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在学习使用尺子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基于刚刚对 1 厘米的感觉,估计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测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厘米认识和感觉。

本次设计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引入环节刚开始使用的几位小朋友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孙悟空金箍棒长度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但是在我们团队老师研讨和采访学生后发现学生对金箍棒这个情景确实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对这个相同物体测量出来结果不相同的冲突认识不够,体会不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所以在二稿中将引入环节设计成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室课桌的长度,这样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认识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入对厘米的认识和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度量的方式设计多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区探索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交流、验证,不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量感,在寻求圆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让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教师设计的《教室有多长》这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设计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中任意物品入手,通过看、描、量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活动设计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既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本节课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以这个情景展开研究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等思维活动,最终能用自己的话语说出并理解 “封闭图形” 和 “一周” 的概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深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通过创设 “运动会” 情境引导学生体会 “一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认一认” 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周长。紧接着通过组织学生完成 “如何得到数学书封面、树叶和方格纸上的图形的周长?” 这一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索周长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孩子求知欲,通过 “量周长” 和 “数周长” 等多个活动,就像是把 “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图形一周” 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直观的去量这一周有多长,去数这一周有多长。把抽象的概念尽可能的具体化,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深化量感。

本课教师教学中设计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一些列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周长。寻找周长、辨析周长、测量周长、比较周长等活动,更能让学生准确建构周长概念,并合理测量周长,不断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应用意识,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 “量感” 和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同时借助画图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感悟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能够把抽象时间形象化。

老师让学生从丰富的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借助问题培养 “量感”,通过测量培养 “量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 “量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而逐渐将生活 “量感” 转变为数学 “量感”。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描边线的活动,积累了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描的过程中感悟到物体的一周是有长度的,从起点再回到起点,那么既然有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可测量的,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用长度单位去量一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将长短潜移默化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渗透了量感。

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开展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这节课以 “课桌有多长” 为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由此让学生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标准尺。认识尺子的刻度、数字及尺子上的 1 厘米,在尺子上找 1 厘米的过程中明白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1 厘米是定长的。在寻找身边身边上面物体大约是 1 厘米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 1 厘米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0:00 · PVG 08:00 · LAX 17:00 · JFK 20:0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