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在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的张静颐,很荣幸能代表实验小学基地参加教学设计大赛。2016 年我从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实验小学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先后担任过教导员、班主任、专科教师等职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一年一个台阶。我真心希望在本次大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使我在教学上有所提高。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数学第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什么是周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的观点对我和关注此贴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百事可乐!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899#r_102551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99#r_103192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99#r_103193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99#r_103194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899#r_121761: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99#r_121763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899#r_122144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99#r_122179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99#r_122130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我们的团队对于这一主题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解读。
一、什么是 “量感”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数学中的 “量感” 一词来源于 “造型艺术” 范畴,即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通过对于事物不同感官上的接触以后,大脑形成的对于物体的长短、面积、轻重等方面的一些最直观的认知。与其他的感官一样,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没有具体的形状、颜色、气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教师可以利用许多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让他们深入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 “量感”
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不可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照样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选课思考: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团队选择这一课进行研究的思考如下:
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空间图形”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二、“ 空间与图形 ” 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描” 到 “量” ,又到 “摸”、“选”,最后再 “量”。 凸显了 “量” 的产生,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量感得到了发展。
教案一稿:
将量感融入到周长的课堂中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空间图形”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概念。
六、教学难点 :计算和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树叶,皮尺,格尺,绳子,多媒体课件,任务表
教法学法 :谈话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来了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有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到这么美丽的树叶开心的在树上爬了起来,他是怎样爬的呢?看看大屏幕。
2、小蚂蚁是怎样爬的呢?你来摸一摸,说一说。
(二)激趣学习
1、同学们想不想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让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是从哪里开始?沿着什么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树叶的周长,为后续学习一周的长度,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有四只蚂蚁进行比赛,要求它们绕树叶的边线爬一周,它们谁爬的对,你们愿意给它们当裁判吗?
课件出示第一只蚂蚁超过一周,第二只没有爬满一周,第三只在叶子内爬了一周,第四只沿边线刚好一周。
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为什么爬的不对?生说,教师规范说法,和学生一起说一说,课件展示:第一只超过一周,第二只不足一周,第三只没有绕边线,第四只刚好一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 “树叶的一周” 的含义。]
3、我们看一看其他图形有没有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出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三)反馈交流
刚才我们找了身边物体的周长,那我们想要测量应该怎样做呢?(提出测量要求)分成小组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先说一说,再测量,议一议。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任务单,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是量感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当堂训练
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周长,接下来进入闯关环节。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谁呀?(周长)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后再来慢慢认识周长吧。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不可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照样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不可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照样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空间图形”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本节课在教学测量周长的方法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方法,让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感知生活中量感的存在。
本节课老师设计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描” 到 “量” ,到 “摸”、“选”,最后再 “量”。 凸显了 “量” 的产生,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量感的培养是从学生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中感知,这节课很好地让学生感知了数学中的量感源于生活。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本节课教师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整节课每个环节在完成新知的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量感需要学生不断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会。这节课中,老师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描” 到 “量” ,又到 “摸”、“选”,最后再 “量”。 凸显了 “量” 的产生,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使量感得到了发展。
@18088687388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进行 “量感 " 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时。其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 “量感 " 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18943622125 学生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身边事物和图形的周长等一系列环节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对物体周长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手摸等。
@13756429744 本节课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不再沿用教材找边线入手,而是创设小动物跑步的动态情境,直观感知一周表示的实际意义并揭示周长的意义。然后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身边事物和图形的周长的活动中强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什么是周长》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张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注重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15829103434 本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孩子求知欲,在通过 “量周长” 和 “数周长” 两个活动,就像是把 “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图形一周” 拎起来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直观的去量这一周有多长,去数这一周有多长。把抽象的概念尽可能的具体化,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深化量感。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值得借鉴。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张老师整堂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描一描的活动中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周长量感,又通过测量活动,回归度量本质,在度量中既唤起了计量单位的量感经验,又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两全其美。
@13739466501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设计了描、圈、画、量、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积累了测量周长有效经验。可否在量之前,提供两片相似树叶,先让学生估一估,谁的周长长?在 “估一估” 中发展量感。
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taomeng1988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中设计描一描,摸一摸建立一周的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而周长需要学生从二维图形中去认识一个一维的长度量,因此 “周长” 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中关于 “周长” 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设计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学生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身边事物和图形的周长等一系列环节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对物体周长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
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张老师整堂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描一描的活动中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周长量感,又通过测量活动,回归度量本质,在度量中既唤起了计量单位的量感经验,又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两全其美。
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孩子求知欲,在通过 “量周长” 和 “数周长” 两个活动,就像是把 “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图形一周” 拎起来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直观的去量这一周有多长,去数这一周有多长。把抽象的概念尽可能的具体化,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深化量感。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值得借鉴
学生在清楚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这个时候可以具体研究对于不规则的图形怎样求出它的周长呢?数学书的周长因为边是直直的,学生最容易想到用尺子量,那对于不是直边的封闭图形呢,需要估计它的周长。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可以层层深入,提高难度,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量感需要在探索活动中去感知,在动手操作中去深化,在回归生活中去升华。
张老师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对量感的理解以及量感在本课中的落实和发展解释的非常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内容。同时一开课就准备了非常多的树叶图片,形状不一样,直观的让学生从视觉上就有了一个很强的冲击。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本节课教师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整节课每个环节在完成新知的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将量感融入到周长的课堂中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空间图形”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概念。
六、教学难点:计算和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树叶,格尺,绳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法学法:谈话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秋天来了,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有一只小蚂蚁看到树叶后爬了上去,他是怎样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注意它从哪里开始,绕着什么在爬,又到哪里结束?谁能来说一说?
(预设:从任意一个点开始,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个点,这个时候就是刚好绕了它的一周。)
(二)激趣学习
1、让我们一起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 45 页,找到最上面的这片树叶,用你的红笔像小蚂蚁一样也来描一描树叶的边线。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师下地巡视一周)
问黑板上的同学,你是怎么画的?(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是从哪里开始?沿着什么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为什么一定要回到这个点?
(预设:因为是从这点开始画的。)
对,因为这个时候才是刚好绕了一周。所以我们刚才描的线就是叶子的周长,也是小蚂蚁想对你说的: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树叶的周长,为后续学习一周的长度,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你能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用手摸一摸。(看到错的同学请他到前面展示一下)
同学们,他摸的方法你同意吗?
(预设:有同意也有不同意。找出不同意的同学,陈述理由)
你为什么不同意?
(预设:因为他没有摸边线)
他指到的所有地方就是数学书的周长吗?
(预设:是或不是)
好我们回看一下刚才的树叶,树叶的周长在哪?指一指。是树叶的边线,一周的长度是周长。那我们再看看哪才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指呢?(生指)跟你的同桌再指一下。
你能用红笔画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注意使用格尺。老师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生画,如有画错教师提示)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图形呢?(生:长方形)长方形是一种图形,(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刚才我们都说了,无论是描树叶还是数学书,从哪个点出发最后还要回到那个点,这是为什么呢?(预设:没画完)没画完就不是封闭图形,而周长一定要是封闭的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引出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看看我们生活中这些物体的表面(播放课件),还有这些我们经常遇到的图形(播放课件)这就是它们的周长。我们来看看这个钟面,钟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钟面的周长(播放课件)。谁能说一说电视机?梯形?三角形?看看咱们的教室,哪里有周长?(预设:黑板,大屏幕)
我们举了这么多生活中的例子,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你想不想去测量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际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反馈交流
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相信你们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次挑战,请看小组合作指南。
1、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整理测量方法并派代表汇报。
3、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做好记录。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放在实投展示汇报)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任务单,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是量感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当堂训练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周长,除了测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得到周长呢?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数一数这个图形的周长。(播放课件)
展示两种错误的做法。
1、用格尺量。他这样做对不对?不对在哪里?(已经给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是一厘米)
2、在数格子,而不是周长。他这样做对吗?错在哪里?(数周长是数边线。没有找到周长)所以想做对这样的题第一步是确定它的周长。
展示优秀的做法。
这位同学数的非常好,同学们来看一看。你是怎么数的?(预设:一格一格数的)哦,原来你在数线段呢。能带领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吗?这种数线段的方法非常巧妙,它的好处是什么?(预设:不重复不遗漏)
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做一做第二题。
展示错误做法
丢了四角的边线。四角的边线要不要数?(要数)为什么?(因为也是周长)
再来做一做第三题。
学生展示数法。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又通过测量和数一数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图形的周长,下面我们来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一)大家画的都没有问题,同学们真棒。
(出示练一练二)找同学汇报图形的周长。
(出示提升题)他们走的路一样多吗?为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周长)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后再来慢慢认识周长吧。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新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基于知识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和实践理解两部分,下面具体反思一下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本节课先创设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一周”;再让学生用笔描小蚂蚁爬过的路线,进一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一周”,进而揭示什么是 “周长”。之后让学生摸一摸数学教材封面的一周,确认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周界内的面积。通过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先让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估一估、量一量,本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周长。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的,从而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创设情境用时过长,应精简图片,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一周、感受一周、描画一周。
2. 部分环节安排不合理,例如没有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详细说明,没有明确周长与面积没有关系。
3.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指南太过于啰嗦,不够清晰。
4. 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小结导致整个课不够清晰。
5. 语言不精炼,应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把时间、机会留给学生们。
将量感融入到周长的课堂中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量感”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
(三)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六、教学难点:计算和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树叶,格尺,绳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法学法:谈话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秋天来了,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有一只小蚂蚁看到树叶后爬了上去,他是怎样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注意它从哪里开始,绕着什么在爬,又到哪里结束?谁能来说一说?
预设:从任意一个点开始,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个点,这个时候就是刚好绕了它的一周。
(二)激趣学习
问题串一:用彩笔描出数学书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 让我们一起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 45 页,找到最上面的这片树叶,用你的红笔像小蚂蚁一样也来描一描树叶的边线。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师巡视一周)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用语。
为什么一定要回到这个点?(预设:因为是从这点开始画的。)
只有回来了才是刚好绕了一周,所以我们描的这个线就是叶子的周长,也是小蚂蚁说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树叶的周长,为后续学习一周的长度,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你能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用手摸一摸。
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明确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它封面一周的长度。
板书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出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问题串二:认一认,说一说。
1. 出示钟面,三角形,梯形,电视机封面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他们的周长。
2. 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呢?(预设:黑板,大屏幕)
3. 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并且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周长。通过实投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封闭图形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问题串三:你能找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相信你们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次挑战,请看小组合作指南。
1. 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 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做好记录。
3. 整理测量方法并派代表汇报。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放在实投展示汇报)
预设:(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任务单,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是量感发展的重要体现。]
问题串四: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又通过不同的工具测量了周长,除了测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得到周长呢?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数一数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汇报,纠正错误。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又通过测量和数一数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图形的周长。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升。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3. 提升题:他们走的路一样多吗?为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周长)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后再来慢慢认识周长吧。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三稿反思
经历了 3 次试讲,反复的研讨和改进教学环节,我们对这一课的解读终于渐渐清晰起来,对学生的引导页越来越一针见血,对 “量感” 的认识也通过这节课越来越深入。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这节课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想与同仁们探讨:
问题串 4 数图形的周长,依然有少数的孩子存在用格尺测量周长和数格子的情况,但是比前两次试讲有了很大的改善。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错误的案例,希望同学们在对比、质疑和回顾之前所学后认清什么是周长。为了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更清楚的认识,我在二稿时就修改了问题串 2 的教学环节,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画到黑板上,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它的周长是长方形。出示钟面,三角形,梯形,电视机封面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他们的周长。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并且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周长。这样一系列的找周长说周长摸周长的活动,强化了孩子对周长的理解。那么在问题串 4 出现时,多数学生立即会意识到数图形的边线,而不是数方格,以此突破难点。
但是,正如人无完人一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我们希望各位同仁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互动交流,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谢谢大家。
将量感融入到周长的课堂中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 是《数学课程标准》中 “图形与几何” 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量感”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育设计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既贴近生活实际,又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通过观察 “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数一数” 等多种活动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四、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区分 “面” 与 “周”,充分理解周长的意义。
2. 经历观察、测量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
3.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六、教学难点:理解轴长的意义,并能自主探索得到周长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树叶,格尺,绳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法学法:谈话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秋天来了,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有一只小蚂蚁看到树叶后爬了上去,他是怎样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注意它从哪里开始,绕着什么在爬,又到哪里结束?谁能来说一说?
预设:从任意一个点开始,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个点,这个时候就是刚好绕了它的一周。
(二)激趣学习
问题串一:用彩笔描出数学书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 让我们一起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 45 页,找到最上面的这片树叶,用你的红笔像小蚂蚁一样也来描一描树叶的边线。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师巡视一周)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用语。
为什么一定要回到这个点?(预设:因为是从这点开始画的。)
只有回来了才是刚好绕了一周,所以我们描的这个线就是叶子的周长,也是小蚂蚁说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树叶的周长,为后续学习一周的长度,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你能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用手摸一摸。
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明确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它封面一周的长度。
板书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出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问题串二:认一认,说一说。
1. 出示钟面,三角形,梯形,电视机封面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他们的周长。
2. 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呢?(预设:黑板,大屏幕)
3. 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并且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周长。通过实投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封闭图形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问题串三:你能找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相信你们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次挑战,请看小组合作指南。
1. 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 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做好记录。
3. 整理测量方法并派代表汇报。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放在实投展示汇报)
预设:(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任务单,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是量感发展的重要体现。]
问题串四: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又通过不同的工具测量了周长,除了测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得到周长呢?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数一数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汇报,纠正错误。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又通过测量和数一数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图形的周长。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升。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3. 提升题:他们走的路一样多吗?为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周长)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后再来慢慢认识周长吧。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