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量感融入到周长的课堂中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 “量感” 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
(三)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六、教学难点:计算和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树叶,格尺,绳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法学法:谈话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秋天来了,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有一只小蚂蚁看到树叶后爬了上去,他是怎样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注意它从哪里开始,绕着什么在爬,又到哪里结束?谁能来说一说?
预设:从任意一个点开始,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个点,这个时候就是刚好绕了它的一周。
(二)激趣学习
问题串一:用彩笔描出数学书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 让我们一起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 45 页,找到最上面的这片树叶,用你的红笔像小蚂蚁一样也来描一描树叶的边线。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师巡视一周)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用语。
为什么一定要回到这个点?(预设:因为是从这点开始画的。)
只有回来了才是刚好绕了一周,所以我们描的这个线就是叶子的周长,也是小蚂蚁说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树叶的周长,为后续学习一周的长度,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你能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用手摸一摸。
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明确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它封面一周的长度。
板书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出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问题串二:认一认,说一说。
1. 出示钟面,三角形,梯形,电视机封面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他们的周长。
2. 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呢?(预设:黑板,大屏幕)
3. 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并且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周长。通过实投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封闭图形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问题串三:你能找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相信你们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次挑战,请看小组合作指南。
1. 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 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做好记录。
3. 整理测量方法并派代表汇报。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放在实投展示汇报)
预设:(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凭着量感的直觉体验完成任务单,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是量感发展的重要体现。]
问题串四: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又通过不同的工具测量了周长,除了测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得到周长呢?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数一数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汇报,纠正错误。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又通过测量和数一数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图形的周长。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升。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3. 提升题:他们走的路一样多吗?为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周长)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后再来慢慢认识周长吧。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