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三稿反思
经历了 3 次试讲,反复的研讨和改进教学环节,我们对这一课的解读终于渐渐清晰起来,对学生的引导页越来越一针见血,对 “量感” 的认识也通过这节课越来越深入。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这节课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想与同仁们探讨:
问题串 4 数图形的周长,依然有少数的孩子存在用格尺测量周长和数格子的情况,但是比前两次试讲有了很大的改善。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错误的案例,希望同学们在对比、质疑和回顾之前所学后认清什么是周长。为了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更清楚的认识,我在二稿时就修改了问题串 2 的教学环节,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画到黑板上,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它的周长是长方形。出示钟面,三角形,梯形,电视机封面的周长,并且说一说他们的周长。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并且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周长。这样一系列的找周长说周长摸周长的活动,强化了孩子对周长的理解。那么在问题串 4 出现时,多数学生立即会意识到数图形的边线,而不是数方格,以此突破难点。
但是,正如人无完人一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我们希望各位同仁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互动交流,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