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张静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新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基于知识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和实践理解两部分,下面具体反思一下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本节课先创设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一周”;再让学生用笔描小蚂蚁爬过的路线,进一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一周”,进而揭示什么是 “周长”。之后让学生摸一摸数学教材封面的一周,确认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周界内的面积。通过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先让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估一估、量一量,本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周长。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的,从而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创设情境用时过长,应精简图片,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一周、感受一周、描画一周。
2. 部分环节安排不合理,例如没有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详细说明,没有明确周长与面积没有关系。
3.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指南太过于啰嗦,不够清晰。
4. 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小结导致整个课不够清晰。
5. 语言不精炼,应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把时间、机会留给学生们。